新中國高程基準建設的回顧與展望

2021-02-25 慧天地

點擊圖片上方藍色字體「慧天地」即可訂閱

文章轉載自美篇,本文撰寫中參考引用了《中國測繪史》第3卷(測繪出版社,2002)、《中國高程基準》(楊華忠等編著,解放軍出版社,2016)等相關文獻資料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及刊載媒體所有。

中國國家水準原點標誌(來自網際網路)

新中國高程基準建設的回顧與展望

作者:老村長

2020年8月30日於北京

高程是測繪學中的一個名詞,俗稱海拔或高度,指地面點到高度起算面的垂直距離。為使測算全國各地高程有統一的起算依據,就必須建立國家高程基準。高程基準是根據驗潮資料確定的高程起算面及水準原點高程。在舊中國,曾建立過一些局部高程基準,但未在全國布測高精度的水準網,因而沒有建立起全國統一的高程基準。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國家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科學研究的需要,先後建立了1956年黃海高程系和1985國家高程基準。目前,中國高程基準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國家高程基準現代化。

一、國家高程基準面的確定

國家高程基準的建立,包括水準原點的選定與建設、高程基準面的確定和水準原點相對於高程基準面高程的測量。建立國家高程基準,首先需要確定基本驗潮站和高程基準面。

民國時期,中國已在東部沿海建有不少驗潮站,但其設備和條件大多簡陋,驗潮觀測不連續,驗潮資料不完善。新中國成立後,除恢復已有一些驗潮站外,又陸續新建了一些驗潮站。在20世紀50年代,具備一定條件並有驗潮記錄的站有坎門、吳淞、青島、葫蘆島、大連等。總參測繪局組織力量對中國大陸沿海的主要驗潮站進行了實地考察,綜合考慮驗潮歷史、驗潮設備、地理位置、地質構造穩定和資料可靠性等因素,決定以青島大港驗潮站作為基本驗潮站。

青島大港驗潮站外觀(來自《中國高程基準》,解放軍出版社,2016)

青島大港驗潮站觀測始於1898年,1904年設立驗潮井,以大港碼頭地坪以下6米為驗潮水尺零點。1945年,侵華日軍擴建碼頭,驗潮站被移位,驗潮資料也被日軍竊走。從抗日戰爭勝利到1949年,驗潮觀測多次中斷。1948~1949年間,驗潮水尺零點也有變更。1949年6月青島解放後,驗潮站經維修後重新開始驗潮。

1956年4月,總參測繪局和國家水利部共同中國東南部地區精密水準網平差委員會,通過對沿海相關驗潮站驗潮資料的分析處理,認為青島大港驗潮站符合位置適中、地殼穩定、環境優良、交通方便、設備較好等條件,進一步認定該站為基本驗潮站,並以該站1950~1956年驗潮資料所推定的黃海平均海水面作為國家高程基準面,建立1956年黃海高程系。

正看中國國家水準原點外觀(作者拍攝)

二、國家水準原點建設及測量

基本驗潮站和高程基準面確定後,還要選定和建立國家水準原點,作為測算全國各地高程的起算依據。水準原點,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地面點高程的起算點,是重要的空間基礎設施,要求所在地的地質構造長期穩定、地層及巖層堅固,距離基本驗潮站較近、交通便利,方便進行高精度水準觀測與聯測。總參測繪局經過對多地的實地踏勘,1953年底確定將國家水準原點建於青島觀象山花崗巖層上,又在原點附近選了2個附點和3個參考點,加上驗潮站構成完整的水準原點網,於1954年10月全部建成。

1955年,總參測繪局組織所屬第一大地測量隊,採用威特N3水準儀,對水準原點網進行了雙路線往返觀測,並對觀測數據進行了平差處理,測得水準原點相對於國家高程基準面的高程。為檢查水準原點網點的穩定性和觀測成果的可靠性,總參測繪局組織力量於1957年、1971年對水準原點網進行了檢測。從1980年起,定期組織檢測。通過這些檢測,證明1955年的觀測成果可靠,水準原點網點穩定。

國家水準原點網與備用水準原點網相關位置和聯測示意圖(來自《中國測繪史》第3卷,測繪出版社,2002)

由於青島水準原點網地處鬧市區,使用頻率高,與城市建設、人防工程等的設計施工矛盾較大,水準施測與聯測不方便,點位防護困難。為此,1970年總參測繪局提出建立備用水準原點網,由濟南軍區組織所屬測繪部隊等單位於1972年建成。備用水準原點網由備用原點、備附一、備附二、備參1、備參2和備參3等6點組成,構成多邊形網,與水準原點網的兩個點和青島驗潮站及沙子口驗潮站(備用驗潮站)均有高精度水準路線連接。作為備用驗潮站的沙河子驗潮站已於1961年建成,1964年開始驗潮觀測,觀測資料連續完整。

1980年濟南軍區某測繪大隊大地測量人員對國家水準原點進行檢測(來自軍事測繪歷史資料)

備用水準原點網建成後,濟南軍區測繪部隊於1973年11月完成了野外觀測,翌年又進行了檢測,證明備用水準原點網觀測成果可靠,點位穩定。因此,備用水準原點網和水準原點網的高程,均可作為國家高程測定的起算依據。

北京水準原點(來自網際網路)

此外,民國時期(1915年)曾在北京市西城區西安門大街49號(現北京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建立了北京水準原點。1956年,北京市地質地形勘測處聯測了北京水準原點,作為北京高程系統的起算依據開始在北京地區使用。但因該點地處市中心,地下水位下降,導致地面下沉。為此,北京市地質地形勘測處於1977~1979年重新建立了北京王淵潭水準原點,於1983年啟用。為統一海南島的高程起算依據,總參測繪局指示廣州軍區第14測繪大隊,於1974年10~12月在海南三亞市田獨鎮田獨村建立了榆林水準原點及原點網,作為海南島高程的起算點自1976年8月開始啟用,1987年國務院確定由1985國家高程基準統一海南島的高程基準後停止使用。

1957年3月中國東南部地區精密水準網平差委員會全體人員在北京合影(來自軍事測繪歷史資料)

三、1956年黃海高程系的建立

1954年國家水準原點建成後,為滿足東部國防地帶測繪對高程基準的急需,總參測繪局曾以青島驗潮站1952~1953年驗潮資料求得黃海平均海水面,測得水準原點高出此面72.238米,臨時建立了1954年黃海高程系。由於該高程系採用的驗潮資料時間短,1956年總參測繪局牽頭重新建立了1956年黃海高程系,1954年黃海高程系停用。

1956年黃海高程系以青島驗潮站1950~1956年的驗潮資料推算得到的黃海平均海水面為高程基準面,作為全國高程測量的零起算面,稱為1956年黃海平均海水面;1956年黃海高程系水準原點採用1954年在青島觀象山建立的水準原點,通過精密水準測量和計算,得出水準原點相對於1956年黃海平均海水面的高程為72.289米。由上述高程基準面、水準原點及高程所構成的高程基準,通過高精度水準網傳遞全國而形成的高程系統,稱為1956年黃海高程系。

1956年黃海高程系建立後,開始在全國的高程測量中使用,迅速把水準原點高程數據傳遞到全國各地,實現了全國高程起算依據的統一,不僅滿足了國家基礎測繪及各項建設對高程基準的需要,還徹底解決了舊中國高程系統不統一的狀況,在中國測繪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影響深遠。

1979年1月,全國一等水準測量會議在杭州召開(來自軍事測繪歷史資料)

四、1985國家高程基準的建立

1956年黃海高程系建成後,在全國基本比例尺地形圖測繪和國家各項建設中使用近30年,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是,1956年黃海高程系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首先用於求定1956年黃海平均海水面的驗潮資料時間短,不足潮汐變化周期18.61年的一半,而一般應採用至少一個周期的驗潮資料;其次後來發現1950年和1951年兩年的潮位記錄存在15~20釐米的系統差,原因已無法查明。因此,1956年黃海高程系的精度仍需提高。

到1975年,通過廣大軍地大地測量工作者歷時25年的努力,中國第一期水準網布測工作完成,包括一等水準路線5萬公裡、二等水準路線14萬公裡以及大量三、四等水準路線。70年代,隨著中國地震預報大範圍的展開、空間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海洋資源調查開發的開展等,對國家高程基準及精密水準測量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1976年7月,國家測繪總局和總參測繪局聯合組織召開了全國一等水準路線布測方案和任務分工座談會,決定由兩局和水利水電部、中國地震局所屬測繪力量,計劃用5年時間完成這一任務。1979年1月,國家測繪總局在杭州召開全國一等水準測量會議,進一步推動計劃的落實。

根據任務分工,四部局所屬的24支測量隊,於1981年完成全國一等水準路線的野外布測;總參測繪局還組織測繪力量,對沿海的42個主要驗潮站進行了水準聯測。新布測的一等水準路線覆蓋全國,觀測成果精度和對各驗潮站聯測的精度都優於過去的測量成果,為改進和精化國家高程基準創造了條件,於是兩局決定重新建立國家高程基準。新的高程基準在1985年全國一等水準網平差前建成,報經國務院批准,定名為1985國家高程基準。

1985國家高程基準包括高程基準面和水準原點及其高程。其中,以青島大港驗潮站1952~1979年連續觀測的潮汐資料,計算出的1985年黃海平均海水面為高程基準面,稱為1985高程基準面;水準原點仍為1954年在青島觀象山建立的水準原點,採用1980年水準原點網和備用水準原點網的觀測成果和已有的及新測的重力資料,計算得到水準原點相對於1985年黃海平均海水面的高程為72.2604米。

1956年黃海高程系與1985國家高程系之間關係示意圖(來自《中國測繪史》第3卷,測繪出版社,2002)

據此,以1985高程基準面和青島水準原點的高程72.2604米,作為全國新的高程測算依據,稱為1985國家高程基準。新的國家高程基準,於1986年6月29日至7月1日在北京召開的國家一等水準測量平差委員會鑑定會上通過。經國務院批准,國家測繪局於1987年5月26日發布啟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自公布之日起啟用。經總參謀部批准,總參測繪局於1987年7月21日發出通知,自1988年1月1日起在全軍啟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1985國家高程基準的建立,展現了中國高程基準建設的新成就,標誌著中國高程基準步入現代科技之列。

側面看中國國家水準原點外觀(作者拍攝)

五、國家高程基準的現代化

由於高程基準的不同,空間某一位置就有不同的高程值。長期以來,建立高程基準起算面的傳統方法,是在沿海一個或若干個合適地點建立驗潮站,以長期、連續的驗潮資料為依據確定當地海平面的平均位置,以此作為該國或地區的高程基準起算面,並認定大地水準面通過此點,由此確定的高程基準作為局部高程基準。1956年黃海高程系和1985國家高程基準就是這樣建立的。

建立高程基準的目的,是實現一個國家或地區高程起算依據的統一。而傳遞和控制高程的傳統方法,是採用高精度水準測量建立高程控制網(水準網),將高程基準數據傳遞到各地。目前,通過精密水準測量建立國家高程控制網,仍是傳遞高程精度最高的方法。但是,水準測量效率低下,建立高程控制網的周期長,如新中國成立後進行的一期國家水準網布測用了25年,二期國家一、二等水準網布測前後也用了12年(1977~1988年),已難以適應人們快速獲得高程信息的現實需要,於是大地測量專家學者提出了高程基準現代化的問題。

隨著衛星定位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利用GNSS可快速地獲得地面點包括大地高在內的三維大地坐標,而大地高起算面是參考橢球面,沒有明確的物理意義。但在工程測量、地形圖測繪等現實工作中,往往需要基於大地水準面(重力等位面)的高程。理論上,地面點的高等於大地高減去大地水準面高,由此定義的高為正高(地面點沿該點的重力線到大地水準面的距離);但在實際測量工作中,中國則是採用正常高(地面點沿正常重力線到似大地水準面的距離),即由似大地水準面高代替大地水準面高。無論採用正高還是正常高,建立現代高程基準的核心,是建立高精度的(似)大地水準面。換言之,以高精度(似)大地水準面代替傳統高程控制(水準)網,基於「GNSS+(似)大地水準面模型」求定任意點高程(正高或正常高)。目前,採用此方法可獲得分米級精度(局部地區可達釐米級)的高程,仍不能代替一等水準測量(毫米級)。

現在,運用GNSS定位技術可以快速地獲得高精度的地面點平面位置,但還不能以相應的精度求解地面點的高程(正常高)。原因是儘管GNSS可以獲得高精度的大地高,但缺少具有相應精度和高解析度的(似)大地水準面模型,致使GNSS大地高向高程(正高或正常高)轉換過程中精度嚴重損失。為此,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大地測量學界,都致力於全球和區域高解析度高精度(似)大地水準面的精化上。美國先後推出了GEOID90、93、96、99等大地水準面模型,其中通過GEPID99模型由GPS大地高轉換得到的正高絕對精度為±4.6釐米;歐洲先後推出了EGG94、95、96、97等重力似大地水準面模型,其中EGG97與GPS/水準網相比,中長波系統誤差為±8.0釐米,短波誤差為±1.3釐米。中國地方測繪部門建立的中國2000似大地水準面CQG2000和軍事測繪部門建立的2000中國重力場與大地水準面數字模型(CGCM2000),均可達到分米級精度,後者在少部分區域達到了釐米級精度;部分城市建立的局部似大地水準面模型可達到釐米級精度。國際大地測量學與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把建立1釐米級全球大地水準面模型,作為21世紀大地測量學科發展的首要目標。

空間大地測量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全球測繪的全面展開,要求建立和提供全球統一的高程基準。而實現局部高程基準與全球高程基準的統一是各國大地測量學家所追求的目標。理論上,應選擇大地水準面作為高程基準起算面。大地水準面是地球形狀的數學物理描述,是陸地高程的起算面、海面地形的基準面和地面數字高程模型的基礎。在給出全球大地水準面後,只要求出局部平均海水面相對於全球大地水準面的垂線偏差,就可將局部高程基納入全球高程基準。目前,北美、歐洲和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完成了局部高程基準與全球高程基準的統一,中國也已完成了與陸地周邊部分國家的高程聯測,解決了與這些國家高程基準的統一問題。

微信號:huitiandi321

郵箱:geomaticshtd@163.com

歡迎關注慧天地同名新浪微博:

《慧天地》敬告

《慧天地》公眾號聚焦國內外時空信息科技前沿、行業發展動態、跨界融合趨勢,探索企業核心競爭力,傳播測繪地理信息文化,為測繪、地信、遙感等相關專業的同學提供日常學習、考研就業一站式服務,旨在打造政產學研用精準對接的平臺。《慧天地》高度重視版權,對於原創、委託發布的稿件,會煩請作者、委託方親自審核通過後才正式推發;對於來自網站、期刊、書籍、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媒介的稿件,會在作者欄或者文章開頭顯著標明出處,以表達對作者和推文引用平臺版權的充分尊重和感謝;對於來源於網絡作者不明的優質作品,轉載時如出現侵權,請後臺留言,我們會及時刪除。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慧天地》的關注和支持!

指導:萬劍華教授

相關焦點

  • 新中國行政法的回顧與展望
    新中國行政法的回顧與展望 回顧中國行政法的發展歷程,展望中國行政法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行政法制體系 法制建設 回顧與展望  引 言  近現代意義上的行政法主要可以劃分為大陸法系行政法和英美法系行政法。
  • 新中國統計教育70年:回顧與展望暨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科建設研討會...
    10月24日,為慶祝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科創建70周年,推進統計學科建設與統計教育持續發展,「新中國統計教育70年:回顧與展望暨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科建設研討會」舉辦。他指出,回顧70年來的發展歷程,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科已經成長為引領學科發展的旗手、培養統計人才的重鎮和服務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智庫。他鼓勵人大統計學科繼續秉持不懈奮鬥、上下求索的精神,充分發揮學科優勢,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推進國際交流合作、提高社會服務水平,積極迎接數據科學大發展背景下的機遇與挑戰,與各界同仁一起更加深入全面地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 為什麼GPS高程誤差大?
    導讀ID:celiangwj為什麼GPS高程誤差大? 那是因為GPS測量所得的高程是相對於WGS-84參考橢球面而言的,學名叫做:大地高;而我們在實際工程建設和其他應用中應用的高程基準是似大地水準面,即是「正常高」,兩個高程系統之間的轉換時非常關鍵的。
  • 珠峰高程測量最高精度從何而來,中科院院士楊元喜回應
    記者:祝賀2020中國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登頂、測高成功!想請問您,此次珠峰高程測量與以往最大的不同是什麼?有哪些新的技術突破?楊元喜:2020珠峰高程測量與以往相比,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高精度定位將在2020珠峰高程測量中發揮主力軍作用。
  • 科普| 我國的測繪基準是什麼?
    科普 | 我國的測繪基準是什麼?、高程基準、重力基準等構成,它們是測繪成果的起算依據。測繪成果要客觀、真實地反映地理位置及有關的各種信息,要求測繪數據必須具有唯一性和可靠性,要達到這些要求所有的測繪成果必須要有統一的起算依據,即統一測繪基準、統一測繪系統、統一技術標準。現代測繪基準體系,是為地理空間信息的獲取提供空間位置、高程以及重力等方面的起算依據。
  • 新中國70年世界史學科的回顧與展望
    原標題:新中國70年世界史學科的回顧與展望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我國的世界史學科,發端於19世紀中葉,而其真正的創立與發展,則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至今的70年。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世界史學科也正式創立,初期主要受到蘇聯影響。從1949年到1978年,我國世界史學科建設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就。 首先,在一些高等院校中建立了世界史的教學與科研機構,如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設立了世界歷史專業,中國科學院設立了世界歷史研究所,這些教學與研究機構成為世界史學科發展的重要基地。
  • 陸海統一空間基準框架體系建設通過專家評審驗收
    半島全媒體記者 於紅靚9日,半島全媒體記者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近日,作為基礎測繪「十三五」規劃中主要建設內容之一的陸海統一空間基準框架體系建設項目,通過專家評審驗收。該項目填補了青島市測繪空間基準體系的海域空白,實現了陸海基準體系的統一,可為海洋自然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和開發利用提供更精準的基礎測繪數據,積極地推動青島市經濟發展。
  • 珠峰測定新高程,習近平為何特意致信?
    中新社北京12月9日電 (黃鈺欽 李京澤)8848.86米——這是被譽為「地球之巔」的珠穆朗瑪峰的最新測定高程。12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尼泊爾總統班達裡互致信函,共同向全世界正式宣布這一數字。這是時隔15年後中國重返珠峰測高,也是中尼兩國首次共同向世界宣布珠峰高程,更是迄今人類科學性、可靠性、創新性最強的一次珠峰高度測量。
  • 2020年珠峰高程測量是怎樣進行的?
    將黃海高程基準值精確傳遞到珠峰腳下在珠峰及周邊地區布設高程控制網,開展水準測量,從位於西藏日喀則地區的國家一等水準點起測,測量隊員利用精密水準儀,一站一站地將黃海高程基準值精確傳遞到珠峰腳下,一共完成了780多公裡的水準測量,這都是需要測量隊員依靠徒步測量的方式完成的。
  • 新中國兒童文學七十年回顧與展望
    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回顧新中國兒童文學70年發展,在總結經驗與成績的同時,更要發現目前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提出建設性意見。一是在觀念進步與社會引領方面。兒童文學是成人社會對兒童、對童年價值發現的產物。特別是新時期以來至今,兒童文學中的兒童觀更是呈現出日新月異的狀態,極大地豐富了文化建設中人文關懷視域及其精神內容。自然,在這一方面的建設空間及發展任務還是非常艱巨的。
  • 【人物】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李建成:高程測量革命性轉變的推動者
    團隊成員介紹,傳統高程基準採用水準標石來維持,但是,如果遇到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災害,就會被破壞,難以長期維持,需要定期複測。因其難度大、效率低、成本高、複測周期長,建國 70年以來,國家傳統高程基準僅做了3次。因此,尋求高效、低廉的全新高程測定方法,革新高程基準的建立和維持方式,是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
  • 8848.86米 珠峰新高程
    12月8日,中國、尼泊爾兩國向全世界正式宣布,珠穆朗瑪峰的最新高程為8848.86米。這一基於全球高程基準的珠穆朗瑪峰雪面高程一經發布,便成為熱門話題。圍繞讀者關心的一些問題,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收集珠峰及鄰近地區100多萬平方公裡的最新地形數據1.44億條珠峰高程即珠峰海拔高,是峰頂到「大地水準面」的距離。
  • 新中國成立70年科技期刊發展歷程與展望
    在此重要的歷史時刻,本文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歷程與歷史成就,將科技期刊發展劃分為萌芽、快速發展、轉型以及高質量發展階段。同時,通過深入分析新時代背景下科技期刊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出要從完善頂層規劃,加快推進期刊國際化、建立中國特色的期刊評價體系等方面實現科技期刊強國之夢。
  • 珠峰最新高程8848.86米
    2020年珠峰高程測量的科學性、可靠性、創新性較2005年明顯提高,包括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首次應用於珠峰峰頂大地高計算,國產儀器全面擔綱高程測量,國產重力儀首次登頂實測峰頂重力值,同時融入國產航空重力儀測量數據,大幅度提升珠峰地區重力似大地水準面模型精度等。
  • 「好文推薦」煤礦信息化建設回顧與展望
    煤礦企業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工程。中國礦業大學丁恩傑教授以問題為導向,回顧了煤礦信息化建設經歷的各種階段,分析了每個階段遇到的典型問題及具有代表性的解決方案,闡述了當前煤礦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梳理了煤礦信息化、數位化、虛擬化和智慧化之間的關係,並進一步分析了目前煤礦信息化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 新中國70年教育學回顧與展望
    新中國成立後,在批判資產階級教育學的同時學習蘇聯的教育學,建立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教育學說。改革開放後,教育學開始恢復重建嘗試建構,並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學基礎上嘗試開創有中國氣派的教育學。篳路藍縷:中國教育學的建設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確立馬克思主義在教育學建設中指導地位成為當務之急。採取的措施主要有三項:其一,總結和繼承解放區教育經驗;其二,批判並清理資產階級教育學;其三,引進與學習蘇聯教育學。
  • 追夢赤子心 傲然凌絕頂——記2020珠峰高程測量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已對珠峰進行過6次大規模測繪和科學考察,並於1975年和2005年兩次成功測定並發布珠峰高程。1975年5月27日,我國測量登山隊員首次將測量覘標豎立在峰頂,利用傳統三角交會方法,測得珠峰高程為8848.13米。
  • 珠峰最新高程是怎麼測出來的?
    12月8日,基於全球高程基準的珠穆朗瑪峰雪面高程一經發布,即成為熱門話題。珠峰高程是如何測算出來的?怎麼看待珠峰的最新高程?珠峰測高意義何在?記者就讀者關心的問題採訪了有關專家。如何測算?經過嚴密計算、數據聯合處理和協商,最終得到基於全球高程基準的珠峰峰頂雪面海拔高經過一系列嚴密計算,科研人員獲得了精準的峰頂雪面大地高,並建立起珠峰地區大地水準面模型,得到基於我國國家高程基準的珠峰峰頂雪面海拔高,在此基礎上,中方數據處理專家與尼泊爾專家一起,進行數據聯合處理,經過反覆論證和多輪協商,最終得到基於全球高程基準的珠峰峰頂雪面海拔高
  • 珠峰的2020高程測量——告訴你水準零點在哪裡?
    3米多厚的冰雪層,零下40℃的溫度,十幾級的大風,歷經27天克服萬難,5月27日上午2020珠峰高程測量隊的8名隊員成功登頂。你知道珠穆拉瑪峰多高嗎?但是在國務院或國務院授權的部門公布新的珠峰海拔高程數據前,任何單位和個人均應使用依法公布的珠峰峰頂巖石面海拔高程數據8844.43米。你可知道珠峰的海拔高度零點在哪嗎?
  • 你好,世界新高程!
    12月8日,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公布。這個數據是歷史最高精度的珠峰高程測量結果,是珠峰「身高」的最權威答案,將有助於人類更深刻地了解珠峰,更好地保護珠峰。  攻堅不畏難,山高人為峰。世界屋脊、萬年之峰,海拔高、極寒缺氧、自然環境惡劣,珠峰地區是全球地殼運動最劇烈的地區之一。地質環境複雜,精準測量珠峰高程困難重重,極其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