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耶魯?那算便宜的!法學院透明機構(Law School Transparency,簡稱LST)是一家成立已有六年的非營利組織,依照該機構公布的最新法學院成本排名來看,耶魯在199所院校中排名第48位,排在亞利桑那峰會法學院(Arizona Summit Law School)和芝加哥約翰馬歇爾法律學校(John Marshall Law School in Chicago)這些並不是太知名的院校之後。據LST計算,假設靠學生貸款就讀這些院校,並且獲得的是中位數水平的經濟援助,那麼拿到一個耶魯法學博士學位的成本為204,255美元。相比之下,要在全美學費最貴的學校哥倫比亞法學院(Columbia Law School)獲得同等學位的成本為263,694美元,而在排名第七的哈佛法學院(Harvard Law School)所需成本則為245,019美元。上圖中的幻燈片列出了十所美國最貴的法學院。你可前往LST官方網站查看完整榜單(註:這份幻燈片中並未包含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SUNY Buffalo],因為排名的前提是校內大部分學生均來自學校所在州當地)。
當前,美國的律師就業市場形勢嚴峻,2013年只有不到三分之二的法學院應屆畢業生找到了需要他們通過司法考試的工作,想要從事律師這個職業的學生們需要對去哪所法學院攻讀學位一事仔細斟酌。「人們在決定選擇哪所法學院時,要考慮的其實只有兩件事情,」追蹤法學院成本數據的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的法律系教授保羅·坎波斯(Paul Campos)說,「一是成本,二是求職效果。」
LST同時提供了這兩方面的統計數據。考慮到哥倫比亞法學院畢業生的理想就業率,對於大部分學生而言,這所法學院雖然就讀成本昂貴,但是物有所值。該校的2013屆畢業生中有95%都在畢業後的九個月內找到了需要法律學位的長期性工作,整體則有97.3%找到了全職工作。這份十強名單中的大部分院校,例如哈佛法學院、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康奈爾大學(Cornell)和紐約大學(NYU),就業數據也都與其不相上下,十分出色。
但是在這份十強榜單中,有兩所院校的招牌卻沒有那麼響亮,那就是亞利桑那峰會法學院和約翰馬歇爾法律學校,這兩所法學院有許多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堪憂。亞利桑那峰會法學院為一家私營公司InFiLaw所有,該公司是總部位於芝加哥的私募股權投資公司Sterling Partners的下屬機構。據美國律師協會(American Bar Association)數據,該校的2013屆畢業生中僅有45%在畢業後的九個月內找到了需要法學博士的工作。亞利桑那峰會法學院的一位發言人反駁稱,77%的2013屆畢業生都在畢業後的九個月內找到了一份全職工作,還稱其校友畢業三年後的平均年收入為58,800美元。但是考慮到亞利桑那峰會法學院的高達247,000美元的學習成本(LST數據),這一就業數字並不令人樂觀。約翰馬歇爾法律學校在LST的榜單上排名第八,拿到一個法學博士學位需要花費238,976美元。但是僅有51.8%,也就是一半多一點的2013屆畢業生在畢業後的九個月內找到了全職的法律類工作。(約翰馬歇爾法律學校的一位發言人稱:「我們對我們的學生和他們的成功許下了有力的承諾。隨著整體就業市場的前景好轉,我們的就業數字也在不斷提升。」)
這份LST排名或許是引發了一些爭議,因為它在計算就讀成本時採用了一種獨特的方法。LST的執行總監凱爾·麥肯蒂(Kyle McEntee)並沒有根據各大院校所列出的整體成本來進行排名,而是花了些功夫,算出了學生支付的實際成本。他說,大約83%的法學院學生都會申請貸款,為自己的法學教育提供經濟支持,而且有43%支付的是全額學費。在他們就讀期間,學費和生活成本不可避免地會有所上升,貸款利息也在不斷累計。LST在計算成本時將所有這些因素都考慮在內。
麥肯蒂畢業於範德比爾特大學法學院(Vanderbilt University Law School),還在校園讀書時,他就與校友派屈克·林奇(Patrick Lynch)在華盛頓特區共同創辦了LST,因為他們擔心未來的法學院學生無法獲得足夠的數據來了解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的境遇。麥肯蒂與50多名志願者共同經營著LST,他對待數字的態度十分嚴謹。美國律師協會要求所有法學院上報本校畢業生的就業率數據,越來越多的院校也開始在學校官方網站上公布這些數字。另一個對你有幫助的連結:點擊此處查看各大法學院上報給美國律師協會的就業率數據。
坎波斯表示,儘管法律相關工作的收入已經算是豐厚,但由於法律服務市場中出現了結構性變化,如今的法律系畢業生想要找到高薪穩定工作的難度變大了。舉個例子,現在的房屋買主通過律師達成交易的情況越來越少,這項工作已經完全被產權過戶公司攬走。坎波斯還指出,現在有超過85%的離婚案件都是沒有爭議的,只需律師參與最低限度的工作,有的甚至完全不需要律師參與,因為像LegalZoom、Nolo這樣的公司會提供表格供人們自行填寫。大批量的法律研究都已實現自動化處理,電腦就能夠完成發掘性的工作,例如在一項產品糾紛的相關文件中查找特定條款,這些在以前都是要由接受過法律教育的人員來完成,而且頗為耗費心力。「這是一個經典的供需問題。」坎波斯說。就連那些精英律所的律師們拿到的補助也已有所下降。大部分頂級律所合伙人的起薪自2007年以來就沒有變過,一直維持在160,000美元的水平。如果把通脹考慮進來,相當於這份報酬縮水了15,000美元以上。
譯 薄錦 校 李其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