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扎克伯格給沒滿月女兒讀的繪本《寶寶的量子物理學》震驚了中國人的朋友圈。上周六杭州有家長就帶2歲奶娃去杭圖科技分館暨濱江區圖書館聽了郭光燦院士的量子奇異特性與量子信息技術課。
郭光燦院士是中國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開創者、奠基人,提出的「量子避錯編碼原理」、「概率量子克隆原理」在國際上引起很大反響,是全球量子科學界的「大牛」。這樣的「大牛」,到一家區級圖書館做一堂科普講座,尚屬生平第一次。
從算盤到計算機,是人類計算方式的一大飛躍,量子計算機一旦出現,那麼現有的電腦就相當於是個算盤了。因為,經典計算機是對N個存儲器運算一次,只變換一個數據;而量子計算機具備巨大的並行運算能力,對N個存儲器運算一次,同時變換2N個數據。
郭院士說,15年內,人類就可能研發出量子計算機了。
一旦量子計算機研製成功,由於其並行計算能力,現有的基於大數分解的RSA密鑰將無密可保。隨之產生的量子密鑰,有著一次一密的加密方案,理論上不可破譯,尤其適用於保密通信。對於民用來說,那些暴力破解密碼的方式也將成本大大提高。
講座中,郭院士還透露,中國人早就開始體驗量子技術的優勢了——
2004年我國曾於北京—天津進行商用光纖量子密碼實驗,這是國際上第一個城際量子密碼實驗,線路長度125公裡,創下了世界紀錄。
2012年,合肥—蕪湖的廣域量子密碼網絡,幹線光線超過150公裡,是現有公開報導中規模最大、距離最長、穩定運行時間最長的實用化現場部署量子密碼通信網絡。
能邀請到院士來做講座,得益於杭州圖書館顧問、宇宙學研究者、劍橋大學博士吳忠超教授與郭院士的同窗情誼。在成行之前,圖書館團隊其實也很擔心,這麼「硬」的科技題材,會遇冷嗎?
結果,講座當天走道「站票」都爆滿,聽眾中,有社科院的,有華為的工程師,也有高校相關專業的學生。一位小夥子甚至全程舉著手機,拍下了與郭院士有關的一切視頻,還追問追到了電梯裡……看到如此求知若渴的聽眾,圖書館工作人員稱「張羅這課,沒白費功夫」。郭院士則從聽眾的眼神和提問感到了互動,「他們都聽懂了,問得也很到位。」
未來一年,杭圖科技分館暨濱江區圖書館還計劃邀請8-10位中國頂尖的科學家為杭州人上課,因為最高端的技術需要最廣泛的民眾土壤來成長。(本站編輯 祝婷蘭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