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我大學畢業,到現在已經13年了。
如果你問我:這10幾年最大的觀念改變是什麼?
我會毫不猶豫回答:選擇一個合適的城市,比選擇一個大學/一份工作/一個伴侶要重要的多。
我記得當年大學填報志願的時候,有一位老師不斷的提醒我們:你們不光要看學校,還要看城市。同等水平的學校相比,要優秀選擇在沿海的大城市。
可惜,當時包括我在內的絕大多數同學都無法理解這句話的價值。
我還記得當時有一個老師,他讓孩子放棄了西部地區的一所本科學校,反而去上海讀了大專,當時很多同學因為無法理解這種行為。
若干年以後的現在,我越來越深刻的意識到一個城市的重要性。
奮鬥的本質是什麼?
其實就是利用你周圍的資源,再結合你本身的長處,不斷借力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將你周圍的資源變現。
買房的本質是什麼?
其實就是購買一個城市的服務和未來。簡單來說,買房就是買這個城市的股票。
中國的城市資源分布很不均衡,資源類別也開始差異化,所以能選擇一個適合的城市,有時比選擇一個大學,選擇一個工作更重要。
你出生的城市,決定了你的氣質。
你發展的城市,決定了你的前途。
北京適合做局,做思想,做學問,那些底層出生卻有想法的人,那些為人機智靈活的人,那些有崇高理想的人,都可以去闖一闖。
上海適合扮氣質,講圈子,那些家庭背景良好的人,那些心思縝密比較謹慎的人,那些喜歡時尚/精通上流文化的人,可以奔赴上海灘。
深圳適合做實效,務實/高效,無論白貓黑貓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那些膽大勇猛的人,那些現實主義的人,那些想一心做生意的人,可以過去。
北京出政治家/投資家/思想家,當然也出了很多吹牛/務虛的人;
上海適合做CEO/高管/名流,也出了很多裝x的人;
廣東則盛產各種老闆,生意人,也出了各種不擇手段的小商販;
既然選擇了一個城市,除了可以享受它的資源便利之外,也要承受這個城市的陰暗面,這是大自然的平衡法則。
這和你選擇另一半是一樣的道理。貌美的往往你得供著,有錢的大多桀驁不馴。
不過有一點,只有在這種一線城市,才有這種大開大合的包容性,它的資源很便利,它的負面也很明顯,如果駕馭的了,你就放馬過來。
為什麼一定要去一線城市?
一線城市更加開放,機會很多,有能力的也很多,所以大家互相制衡,所以彼此只能遵守規則;二三線城市更加封閉,都是拼爹和潛規則,更講究人情世故。
一個地方規則越不透明,「潛規則」生存空間就越大。所以那些廣大縣城和農村基本就是地頭蛇的天下了:關係比能力重要、算計大於努力;攀比高於生活;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去過100個以上的國家是種什麼樣的體驗。有一個答案令我印象深刻。
「懂得了這世界上沒有所謂天然正確和絕對政治正確,能夠接受別人有不同的三觀以及其衍生出來的思考方式。」
在這個充滿偏見,不理解,甚至一見不同便惡言相向的時代,能夠接受別人有不同的三觀,不同的活法,是多麼重要的事情。
如果有機會的話,一定要住在一個大城市。它給你多樣化的價值觀,它告訴你人生不是只有一種活法。
二
正在失效的GDP
數據只是尋找真相的工具,很多人衡量一個城市的發達程度,往往總喜歡拿GDP總量為參考標準,而實際上這是一個低級的錯誤。
首先,GDP作為工業時代的經濟統計手段,在數字時代卻開始逐漸失效。傳統GDP核算是用最後的結果數量減去開始的數量,然後得到一個增加值,就是社會創造的價值,這是一種粗放式的計算方式。
而在網際網路時代,因為有了各種平臺,所以邊界被打開了,這就讓更多有創造力的個體融入到生產中來,每個人、每一支小而精的團隊的能量都將釋放。
很多交易活動從之前的「企業對企業」變成了「個人對個人」,從「面對面」變成了「點對點」,所以交易越來越垂直細分,這時我們就要放棄生硬的生產指數統計辦法,要對多種經濟形式進行靈活細算,把規模小、未註冊的團隊的生產效能也統計進去。包括對不同性質的人賦予不同的權重,而不再單純算人口總和。
其次,即便是看GDP,衡量一個城市的發達程度,也不是看總量,而是要看一下三個數據:
(1)人均GDP
比如重慶的GDP排名全國第六,但是重慶有3000多萬人口,這個數量是杭州的三倍多,但是GDP總量只比杭州多一點,所以我們總感覺杭州整體更富裕,杭州房子的均價也是重慶三四倍。
再比如,山東人口有接近一個億,江蘇人口有8000多萬,而整個浙江省只有5000多萬,所以為什麼山東、江蘇GDP比浙江高,但是我們總感覺浙江更富裕一些,浙江的房價也更高一些。
(2)第三產業比重
舉個例子,蘇州的GDP一直比南京、杭州高一大截,2017年全甚至達到了1.7萬億元,僅次於幾大直轄市、一線城市,但是為什麼蘇州的房價比不上GDP遠比它低的南京呢?
原因就是蘇州的GDP含量更多的都是工業成份,蘇州大型的外資企業特別多,所以拉動了GDP總量,但是蘇州的第三產業比重很低,所謂第三產業就是服務業,比如吃喝玩樂、文娛等等。
一個城市,只有第三產業發達,才說明這個城市的人的消費能力強勁,同樣屬於江蘇,蘇州的GDP雖然一直壓著南京,但是江蘇最好的醫療、教育、文化產業、就業機會更多都在南京,而蘇州的工業園區往往更成規模,說的通俗一點:南京白領多,蘇州工人多,南京的整體層次當然要高於蘇州,所以房價要比蘇州高。
(3)新興產業比重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年代,新興產業比重代表著未來的競爭力,比如網際網路、電子商務、人工智慧等等,更能反映一個城市的活力。
藍色發光加密空間粒子與 d 中的連接
以深圳和廣州為例,廣州的傳統產業更加穩固,而深圳更偏向於高科技產業,所以深圳更有活力;
再以南京和杭州對比,杭州更偏重網際網路產業,所以白領的薪資水平要比南京高,整體上來說杭州的活力更強勁。
什麼樣的省會城市,最有前途?
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事實:凡是沿海的經濟發達省份,都會有一個「經濟中心」城市,其經濟發展水平要比「省會」城市高。自南向北依此為:廣東的深圳VS廣州、福建的廈門VS福州、江蘇的蘇州VS南京、山東的青島VS濟南、遼寧的大連VS瀋陽。
也就是說,這些省份都有一個「經濟中心」和一個「政治中心」,這叫「政商分家」。只有「政治」和「商業」分家了,經濟才能真正的發展,所以沿海省份經濟碩果纍纍。
同時,我們也會發現,凡是經濟欠發達的內地省份,本省經濟就會出現「省會獨大」的經濟現象,比如:湖北的武漢、湖南的長沙、四川的成都、安徽的合肥、陝西的西安、山西的太原、河南的鄭州等等。這些地方的「政治」和「商業」糾結在一起,這些地方的經濟往往是依靠「行政」手段堆砌起來的。
以成都為例,下面是四川各市的GDP總量的前幾名,成都一個市的GDP佔整個四川省的接近40%,第二名綿陽甚至不及第一名成都的零頭,這就是典型的省會獨大型省份。
集合全省之資源,發展一個省會,就好像越是窮困的家庭,越想打扮出一個耀眼靚麗的孩子一樣,喜歡再看得見的地方花錢,比如給他穿好衣服。因為越貧困越怕被人瞧不起,就越愛面子,所以越想展示自己,這就是人性,也是規律。
而富裕的家庭,往往把錢花在看不見的地方,比如優良的教育條件,好的成長環境,因為他們已經不需要在外在上證明自己,他們都在很務實的提升自己。
這也是「內地」跟「沿海」經濟結構的區別,貧困的內地省份總是把資源往省會的大樓上堆徹,而富裕的沿海總喜歡務實進步。
要想使一個省的經濟水平得到發展,必須「政商分開」,政治的歸政治,商業的歸商業。可以選擇其它城市作為「經濟中心」跟省會遙相呼應,這叫分工明確、定位精準。
因為協調分工,多極化才是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這樣才能協同性發展!這樣既出政績,老百姓生活又能提高。
切記:亂燉是做不出好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