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本真——雕塑家黃震的自述和自塑

2020-12-20 安徽網

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註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訊  萎縮,童年,渙散,囂張,混沌,無路可走,塵封,種子,緊緻,本真,功利,映證,原諒,理由,含混,答案,在一連串反覆迴旋的詞彙交疊之後,起碼你覺得在和一個藝術家對話。職業藝術家黃震的講述本身,就像完成一件雕塑的過程,但似乎一切仍舊沒有熨帖,來到黃震工作室的朋友們,還是會看著滿牆的作品問:你的雕塑呢?黃震說想熨帖自己的心,在混沌中等一束光。基本上採訪黃震的感覺是,他在雕刻時光,時光也在雕刻他。是的,為什麼要有答案呢?

做城市雕塑沒有頭銜

讓黃震一戰成名的是青島五四廣場的那座著名的《五月的風》,黃震笑言,自己在藝術圈裡被人揶揄為「包工頭」,「都是藝術圈開的一種玩笑,我已經50歲了,已經不構成擊打力了,我們有金鐘罩。」眼前的黃震蓄著現代社會裡鬍鬚中的中長款,麻感的素袍,講話語速很慢,「原來喜歡到處跑,跟人接觸、交流,這幾年就有種萎縮之勢,可能個人有些倦怠,覺得還是宅一點好。」黃震工作室擺滿雕塑和畫作,還有萌萌的愛犬,「多一點時間思考和梳理,前大半生,我覺得是一種自己對自己沒有主動權的姿態完成人生的行走。可能源於自己不是一個智慧的人,特別孬,特別傻的人,這是我對自己的一個認識。擁有一些主動權來把握自己,不至於過於渙散,我想把自己拾起來。」

黃震笑言早年做城市雕塑,是個「三無」人員,沒有頭銜沒有組織沒有學歷,以至於緊張到詢問記者,之前的預告稿件「沒有頭銜吧?」開場的狀態似乎有點頹、有點喪,仿佛處處是對自己的不滿,「可能要追溯到很早,有藝術的抱負,做出來的事兒,跟抱負還是有距離的。過程當中,會有生活的壓迫,導致你走上這條路。當時的夢想是做一個藝術家,做著做著覺得越來越偏離,倒是處在社會底層的狀態感覺安全一些。從小到大特別沒有安全感,我的恐懼,可能來自於我的童年少年、我的成長過程。」

時常會覺得無路可走  

藝術家的敏感和脆弱容易讓人聯想到,這些可以成為作品的一部分,但黃震說:「今天要去追求的雕塑,已經遠遠越過這些,杜尚這些現代派藝術家們給了定義,通過他們的實踐把路拓得很寬,我們處在無路可走的狀態,是一個不容易梳理,也不太容易去走的狀態。」在黃震看來,中國的當代藝術算是舶來品,「別人有強大的造血功能,調整、否定和新建,我們難度有點大。我們特別大的經濟總量,具有攪拌機的功能,而文藝家們大都是比較脆弱比較敏感的,藝術家很容易隨波逐流,很容易被經濟金錢吸引,這樣講就比較容易懂了,我個人也是在這樣的潮流中,我也不能倖免。這麼多年走著走著,有時清醒一點,迷茫迷惑,常常像是被灌了迷魂湯。」

在混雜的現實面前,黃震宅了,「儘量退到一個我真正可以面對自己的狀態。前半生嘗試結合藝術和商業,魚和熊掌,歐美藝術家有成功的,享盡榮譽和財富,大家熟悉的畢卡索啊。我們早年的儲備有問題。」黃震直言,童年少年在農村家徒四壁,而且特別封閉,「貧窮在一定的時間段裡,壓制你。雖然好奇心敏感性抹殺不了,不會被摧毀,但會走很長的路,很長時間,像從一條黑暗的隧道一樣爬出來,很不容易。不存在知識量的問題了,我從小學到初中還是呆呆的。」

為雕塑《五月的風》驕傲

不能抹殺的是好奇和敏感,在大別山區放鵝玩沙子的黃震,在沙堆的造型中感受空間,包括放牛的時候感受和牛的安全與危險距離,對造型的潛意識都埋著伏筆,「很多年沒有動它,被塵封了。還有一次我哥哥畫了一張畫,六色水彩筆畫的紅太陽,紅太陽光芒萬丈,那時候一下被它震住了。那個感覺,是一生的。對美的啟蒙,說不上藝術,一下被擊中了,被電了一下。讓我產生無限的想像力。這些都是潛意識裡完成的一個積累。」黃震直言自己上學成績特別差,理科更是不可言說,「我現在說藝術是我的宗教啊,今天藝術也構不成我的宗教了,不能答我的疑,對於很多問題有困惑。我想做一個工匠,把自己完全撐起來,但是也有點難。」

不能總是頹下去,所以話題到了青島的成名作《五月的風》。「當時就是感覺囂張。今天談它仍然……畢竟是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黃震回憶,自己當年參加招投標,「很奇怪,有種力量推著你。紀念五四運動,『還我青島還我膠州』,一下腦海中就出現特別大的一隻腳,踩了一下,變成席捲全國的風。我跟一個哥們說,這個作品非我莫屬。」而那一腳下去的大腳丫,就是黃震童年對村裡的小旋風下的腳,「小時候踩旋風,旋風就吹出去,瞬間氣壓的改變就出去了,所以潛意識裡的東西就特別有好處。童年潛意識對造型的認識,變成了我特別可貴的財富。種子真的很重要。我要把當年自然的風,踩著童年的部分,用到創作中,固化下來,變成精神的風,物質的形態,把它表現出來。」老百姓的一萬多張選票和時任領導的首肯,讓《五月的風》屹立起來。黃震的老師韓美林看到雕塑很滿意,知道是黃震的作品,說了一句:「黃震啊,是我學生,是我最不喜歡的學生。

嚮往獨立自由的狀態

黃震說,自己原來也沒讀過老莊,現在也假模假樣地買了很多版本,年紀大了讀不懂,也不好意思找老師,好在有網絡。「我是個閒人,對社會不太有用,這個不是自謙。現在社會,科技的力量經濟的力量很強大。文化是精神深處的潤滑劑,非常重要。」黃震說,一個人對自己不能寬容,很想有生之年把自己調整到本真狀態,「可能像拿著熨鬥把我心靈的褶皺熨得平一些。當然以往的每時每刻都是我自己,但我是個特別挑剔的人,對自己對別人都挑剔,我也向曾經得罪過的人和事真誠道歉,深深對不起,這是我的性格決定的。但我原諒所有人所有事,對我個人的,我原諒。」

藝術到底有沒有用?黃震直言,藝術本來就是無用的,「有功利心的時候,一定就會出現問題。」在黃震看來,蘇格拉底、柏拉圖經常在街上演講遊說辯論,完全是思維狀態,第歐根尼見到亞歷山大大帝也沒有去抱大腿,「這些人是獨立的自由的。」黃震覺得,如今的教育提前這麼多年讓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麼多人,實際上很多人走不到終點的。緊張的心靈狀態,產生不了靈感。處在社會最底層,我是幸運的,我有特別閒散的、不被人注意的童年,沒有約束,也沒有任何機會。閒得無聊的孩子是可憐的,但那個空間給你潛在的意識儲存了東西。有種力量、有種神秘的東西推著我往前走。成績不好,我在書上畫滿了小人,軍械牲口雞鴨鵝豬,還畫過我的女同學。」當年有女同學願意花兩毛錢買黃震畫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當時的物價是一分錢一個雞蛋。

我們是不自知的「病人」

黃震念念不忘童年,他說自己小時候喜歡照鏡子,「現在,逐漸往合適走。人的一生是不斷求證的過程,身體物質狀態渙散鬆弛,精神深處的結構,要變得稍微縝密一點。」黃震多年前做過一個夢,踏出去能夠到一棵樹,但突然大霧瀰漫,那棵樹瞬間沒有了,黃震把它做成行為藝術《夢魘》,「被壓住的感覺。是你混沌的一部分,是你現實沒完成的部分,給它續上。」黃震說,現在讀老莊,就是想試試看,能不能用他們的東西回頭反過來,把自己的前半生,以某種方式給接上。如今的黃震不喜歡大體塊、線條硬朗的形式,「生命是特別偶然的現象,你來我往之間稍縱即逝,生命本身是完整的完備的麼?你如何映證和描述它?你精神的深處就是你的中心,找到你活著的理由。吃一點喝一點就是活著的理由麼?」

黃震覺得,父親節,應該是父親們感恩孩子,「他們從混沌的世界來,讓我們認識我們自己,孩子是我們的鏡子,提供往回走的線索,孩子們是被我們教壞了,被社會的染缸染成各種顏色。」黃震表示,藝術家以藝術的方式,努力求證存在的價值,變成依據,「是不是你每天都在做,就對?堅持硬幹?你把生活過得再含混一點,距離那個地方可能就更近一點。當然閱讀是非常重要的,我看梁啓超,《寶貝,你們好嘛》是我們的鏡子和標杆。要靜養。客觀講,我們都是病人,當然很多人不覺得自己是病人。這些人、這些書都是藥方。」

泥土就是詩意的內核

黃震對書法有偏見,對賞心悅目的工筆畫也有看法,「有了功能,就變得不可愛了。為什麼孩子可愛?你抱著他想親他。」黃震從不為回不去的故鄉憂心忡忡,「不要去追溯,故鄉導致擁堵忙亂和無序,我們要衣錦還鄉,我們要有同鄉會等等。我們要抱團取暖。這都是表象和淺層的,書法繪畫各種協會,結成強大的聯盟,金字塔的頂上,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字畫理所當然就這麼貴啊。我不敢去鄙視,我就說這個現象。我見到他們,無所適從。」黃震感慨,即便被人調侃成包工頭,自己也是不稱職的包工頭,「我的價錢會低於別人很多,有的人當面羞辱我,說:有些人自己不爭氣,還把價錢搞得很低,擾亂市場。不善於經營溝通,我被這個圈子鄙視。」

話題回到《五月的風》,「當時有野心,當時不覺得首先是個雕塑,而是社會實踐社會介入的一個方式。」現如今的黃震想讓一切含混一點,靜等靈感到來,「隱隱找到我想表達的東西,那東西就是泥土,泥巴的土腥氣,就是詩意的內核。這個東西很腥,是我記憶的味道。確實是這樣,我的生命是從這來的。很多人來了說:哎,你的雕塑呢?我的記憶、我的故鄉,我隨身攜帶。」說這些話時,黃震看著身後架子上一排排自己已經完成卻被誤解為「毛坯」的作品。」黃震說自己和社會脫節了,除了已經混到核心層的合肥當代藝術雙年展,「我們沒有主題,不用主題去約束參展藝術家。精英藝術家之外,我們也邀請民間藝術家。政府官員你願意你敢也沒有問題。」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蔣楠楠/文 王從啟/圖

相關焦點

  • 讓大家在悠家民宿回歸自然,發現本真自己
    匆忙奔波於不同城市,有時也會想在酒店的精緻和標準之外換換口味。而民宿就是旅途最美好的遇見,它們不只是個棲身所,更是承載故事與旅宿主人夢想的城堡。而火爆的悠家民宿更是如此,它滿足了當下消費者的需求!相對於傳統酒店、民宿來說,悠家民宿開創了民宿新模式,詮釋的恰恰就是個性、自由、隨性的生活態度,一千個民宿有一千個民宿的特色。
  • 潘家三代人的雕塑人生
    近日,記者走近著名雕塑家潘鶴、其子潘放、其孫潘泓彰一家,探尋跨越近一個世紀的潘家三代人的藝術人生。文/方晴、何瑞琪 圖/顧展旭意外的三代傳承潘鶴:「我不主張孩子從事藝術」我是不主張兒子們搞藝術的,但不知道為何都從事藝術,三個兒子都在做雕塑。因為藝術這條路的確很艱苦,一點都不簡單。有可能家族氣氛或者遺傳的原因,不知不覺都吸收了。
  • 人生最高造詣:褪去繁華,回歸本真
    不管你是久經商場的老闆、閱人無數的高級管理層還是某一領域的專家,摘下面具,拋棄所有的裝飾,褪去繁華後,我們需要的是真實,回歸本我。過著浮生若夢的人生才是最高級的活法:「浮生」是在浮躁生活中的光鮮外在,那「若夢」則是褪去繁華,回歸本真的自己。回歸本真從生活「小事」開始,就像TCL X10養生艙冰箱追求生活上的本真:真美,真淨,真鮮。
  • 美國雕塑家將大型雕塑作品《羅盤》贈送濟南
    美國雕塑家將大型雕塑作品《羅盤》贈送濟南 2011-08-18 07:38:00    作者:趙曉林   來源:濟南日報  我要評論 關鍵詞: 安家 北京798 森林公園 c compass(羅盤)
  • 放逐心靈 在西藏回歸本真
    任何真實的東西都是可貴的,任何純粹的東西都是稀少的,就像亞丁的風景在偌大的世界上只有一處,好比我們在70億茫茫人海裡找到一個和自己萬分契合的人一樣,難得且珍貴。生活在紛繁複雜的社會,有太多不能言說的壓力,這時候給自己一次放逐心靈的機會,來亞丁回歸到生活的本真狀態,找到自己。
  • 以創新為動力,「雕塑」未來——雕塑家SCULPTOR顯示器
    世界範圍內的各種企業都把觀念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作為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不斷增加企業創新的資本投入及知本投入,力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雕塑家SCULPTOR顯示器也不例外。(雕塑家SCULPTOR顯示器生產園區圖)強大的研發團隊:雕塑家SCULPTOR顯示器為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推進產學研科技合作
  • 讓教育回歸本真 讓成長無限精彩
    學校緊扣「快樂校園、人文一小」的辦學目標,秉承學校教育要走向「生本」「學本」「師本」「校本」的辦學思想,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升育人水平,逐步形成了「本色教育」的辦學特色。  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靈魂。大門兩側牆壁上表現武當、漢水和汽車文化的大型浮雕,展示著學校鮮明的武當漢水校園文化特色。操場正前方文化石上的「樂園」二字,承載著學校「快樂、人文」的辦學宗旨,彰顯了「樂人、樂動、樂思、樂學、樂教」的校園文化內涵。兩側的文化名人雕像和主題雕塑與文化石相互呼應,進一步增強了育人效果。教學樓更顯眼的位置寫有「關愛每一個人,成就每一個人」的校訓,體現了東風一小人的教育追求。
  • 敦本務實,讓教育回歸本真
    原標題:敦本務實,讓教育回歸本真  ——記杭州市大關中學的敦本教育   校長顏曉雅介紹說:「敦本教育,旨在讓教育實事求是,遵循師生成長規律,回歸本源,即學校以學生為本,學生以發展為本,用真真實實做人、扎紮實實教書、踏踏實實求學來詮釋務實的真諦。為此,我們提出『敦本務實』的校訓,倡導『敦行善導』的教風和『敦學尚研』的學風,敦品厚學,共同進取,務培養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弘毅創新的未來一代之實;敦教學本真,循循善誘,勤懇治學,務一流育人之實。」
  • 雕塑家吳乙真用太空泥還原青島迷你裡院 造型之外還有色香味的呈現
    現如今,隨著高樓大廈和鋼筋水泥的「圍攻」,裡院日漸成為了老青島們記憶裡的家園,封存著青島的歷史,也封存著久違了的煙火氣。而曾經在裡院長大的孩子們,也開始用各種形式去找尋記憶中的裡院,雕塑家吳乙真就是其中之一,他用孩童時的記憶和頗具孩子氣的太空泥還原了一個迷你裡院——不僅僅是靜態的原貌呈現,還包含著更為豐富的色香味的5D打造。
  • 黃震赴青浦調研民辦教育學校開學複課情況
    黃震一行先後來到青浦區平和雙語學校以及青浦區協和雙語學校進行實地調研並召開座談會,中共青浦區委統戰部部長王凌宇,副部長張靜,民進青浦總支主委姚偉明陪同調研。黃震在座談會上指出,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要進一步提升城市能級,建成全球卓越城市,如何吸引人才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而擁有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服務往往是吸引人才聚集所不可或缺的條件。
  • 回歸本真,重設人生
    個案結束之後,我的身體發熱,頭部也沒有了往日沉悶的感覺,感到非常的輕鬆,也放下了對先生的內疚和自責,身體淤堵的能量得到了流動。和往事告別,讓每一個人活出自己我的個案處理完後,當包老師再次在課堂上提起這件事情時,我不像往日那樣生起悲傷、內疚和自責的情緒,反而能笑對包老師和同學。
  • 常用家居背景色,解鎖主流色彩,讓心回歸本真
    夢醒時分,便會發現絢爛至極終歸於平淡,繁華過後也要洗盡鉛華,萬物最終必然回歸本真。而忙碌一天的你,最想回的便是家。今天,B&A小編為你推薦五大(高級灰、灰藍色、墨綠色、玳瑁色、灰褐色)家居背景色,解鎖主流色彩的奧秘,讓心回歸本真。時尚靈感時裝設計中,色彩總是能給人最直觀的感受。
  • 著名雕塑家潘鶴去世
    潘鶴《艱苦歲月》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李巧蓉 通訊員江粵軍)昨日10時45分,著名雕塑家潘鶴去世,享年96歲。在七八十載的藝術生涯中,潘鶴雕塑了大量經典作品,抗戰題材有《大刀進行曲》《怒吼吧!藝評家譚天曾評價潘鶴的雕塑作品說,「如果把他的雕塑作品按主題排列,可以說是一部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縮影。」也誠如著名雕塑家梁明誠所評價的:「我們找不到另一個雕塑家,在他一生的作品中,像潘鶴教授那樣對20世紀的中國歷史作了如此真誠而強烈、全面而深刻的表現。」
  • 原汁原味的英式教育,聖心幼兒園讓教育回歸本真
    來源標題:原汁原味的英式教育,聖心幼兒園讓教育回歸本真 萬聖節一直被英國家長當成培養孩子社會實踐的一種有趣的教育方式。一句「Trick or treat」,讓大人和孩子激發好奇心,秉著真心和善意,與世界溝通。
  • 7.29今日 資訊 中央財經黃震:美國將比特幣宣布為「貨幣」有全球性...
    目前已經有120多家公司使用該平臺即時訪問杜拜國民銀行的銀行服務。早在2月份,就有5家主要銀行加入了該聯盟。該聯盟接下來將上線杜拜國民銀行的其他用例,其餘銀行合作夥伴也將上線運行,還將正式發布《聯盟協議》以確定其所有成員將如何共享其數據。中央財經黃震:美國將比特幣宣布為「貨幣」有全球性示範意義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創新研究院院長黃震認為,利用比特幣吸納全球資本,在技術上美國是可以實現的。
  • 回歸英語學習的本真
    回歸英語學習的本真     每次教高三的過程都是糾結的!
  • 太陽島「雪博會」讓雕塑家放飛想像翅膀
    太陽島「雪博會」讓雕塑家放飛想像翅膀時間:2020-12-12 23:54   來源:川北在線原創(guangyuanol.cn)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第三十三屆哈爾濱太陽島國際雪雕藝術博覽會預計於12月中下旬開園。
  • [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黃震
    個人基本信息:黃震,男,漢族,1960年8月生,浙江鄞縣人。2000年6月加入中國民主促進會。1982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動力機械工程系,1988年獲工學博士學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現任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 知名臺灣雕塑家美術家林金龍老師藝術之路
    悶熱的天氣,在這座城市,在這間擺滿繪畫小品與陶塑雕塑作品的屋子裡,一個身影正沉迷在陶塑的創作中,消瘦而堅定。 他就是我們要介紹的主人翁,知名雕塑家、美術家林金龍老師。於是我決定報考大學的美術系,很幸運的是我遇到了我的恩師也是我的啟蒙老師,許文融教授,他現在也是北京大學的客座教授,我以美術高分考上了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學的是雕塑系,畢業的時候,成績很優異,所以學校就推薦我可以保送到法國巴黎藝術學院深造,但是因為家境實在貧寒,也就放棄了這一次學習的機會!
  • 雕塑和繪畫塞滿工作室,雕塑家徐誠一呼籲籌建阿炳藝術館
    這些天,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本土雕塑家徐誠一有些著急,他在北倉門的雕塑工作室已經堆滿了50件阿炳雕塑,如果再創作下去就要擋路了。這些年,徐誠一不停地「塑」阿炳,一邊創作一邊捐贈。而今,他的工作室再難放得下。「如果把這些阿炳雕塑集中起來展示,供市民免費參觀該多好?」徐誠一的想法有了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