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懷孕前先檢查牙齒,因為孕期容易誘發口腔疾病,而在肛腸科眼裡,有備孕需求的人都應該檢查肛腸疾病,一般建議檢查在孕前3-6個月,女方的孕前檢查最好在月經乾淨後3-7天之內進行,注意檢查前應避免同房。
懷孕期間,盆腔壓力升高,進而壓迫腸管易引起肛腸疾病,而本已有症狀的準媽媽們病情會加重,因懷孕後不能隨便用藥和手術,很是煩惱。如果她們在孕前做一些肛腸疾病檢查,這些煩惱也是可以避免的。
妊娠期容易出現這些肛腸疾病
妊娠期婦女易出現便秘、痔瘡、肛裂等肛腸疾患。民間素有「十女九痔」的說法。由於常規孕前檢查並沒有肛腸疾病篩查這一項,會讓很多準媽媽忽略這項檢查。
1、便秘
懷孕期間,孕激素會使胃腸平滑肌鬆弛,腸蠕動減慢;子宮增大,盆腔壓力升高,進而壓迫腸管引起排便障礙,糞便更易滯留腸腔,大便中水分被大量吸收,故而易出現便秘,排便時乾燥大便損傷直腸黏膜及肛管皮膚,致使肛門疼痛及出血;由於肛門疼痛,造成恐懼排便,進而使便秘愈加嚴重;加上女性孕期常常陰血不足,容易生內火,極易產生便秘。另外,妊娠期活動量小,飲食偏葷食,蔬菜水果攝入減少了,導致胃腸蠕動慢,也增加了便秘的發生機率。
2、痔瘡
一方面,孕激素水平升高,導致體內水鈉瀦留,血管擴張;孕激素和鬆弛肽等激素作用使盆底與肛管支持組織鬆弛,會加重肛墊下移。另一方面,懷孕期間為了保證胎兒的營養供應,孕婦盆腔內動脈血流量增多;隨著胎兒發育,子宮日益增大,又會壓迫盆腔,使痔血管內的血液回流受到阻礙;而且很多孕婦活動量小,胃腸蠕動慢,大便容易秘結,而成團的糞塊壓迫腸壁靜脈,使靜脈回流更為不暢,加上排便時需要用力而致使腹壓增高,導致痔靜脈擴張,亦可促使痔核的形成。由於以上原因,孕婦不但易得痔瘡等肛門疾病,而且原有的輕度病變也容易加重而造成急性發作,更有甚者可出現內痔脫出嵌頓,從而出現肛門劇烈疼痛。另外,痔瘡的發生也和飲食結構有關。因此素有「十月懷胎,痔在必得」的說法。
痔瘡會導致排便困難,引起便秘,便秘反過來又會促進痔瘡的發作,導致惡性循環。
3、肛裂
產婦容易發生肛裂的原因,除了因分娩時陰道擴張、撕裂累及肛門所致外,更主要是由於便秘所傷。便秘時大便過於乾燥變硬,通過時不能壓碎,而是變形迂迴,腹內壓持續增加,排便強制通過的話,肛門擴張過多,皮膚裂開,肛門出血或疼痛。
4、肛瘻
肛瘻主要是感染性疾病,懷孕前肛瘻如不治療在懷孕期間容易復發加重並引起會陰部的炎症;懷孕時出現便秘、痔瘡等也會增加肛瘻風險;肛裂裂隙反覆破裂,也可引起感染和皮下瘻。
孕產期出現肛腸疾病,可能影響胎兒健康
如果不及時控制病情,對胎兒的生長發育也會有一定風險。
便秘會造成肛管裂傷形成肛裂,易引發如肛周膿腫類的肛周感染性疾病。如果這些感染性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則會引起全身感染,嚴重的會導致早產及胎兒宮內窘迫的情況出現。
痔瘡、肛裂、肛乳頭肥大等肛腸疾病導致反覆出血,日積月累可導致貧血,出現頭昏、氣短、疲乏無力等症狀。內痔嚴重時,孕婦在行走、咳嗽時,痔塊即能脫出,給孕婦帶來了很大的痛苦;同時也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易造成發育遲緩,低體重,甚至引起早產或死亡。
內痔或混合痔發展到一定程度可脫出肛門外,由於痔塊不斷變大和脫出,以至孕媽媽在行走、咳嗽等腹壓稍增時,痔塊即能脫出,無法參加活動,使妊娠後期的婦女增大了精神和體力的負擔。
另外混合痔並嵌頓引起疼痛,因肛門括約肌和子宮平滑肌的感受受骶神經支配,故痔瘡的疼痛容易反射性地引起宮縮導致流產的危險。
建議準備要寶寶的準媽媽們,在懷孕前3到6個月進行肛腸疾病檢查。
妊娠期肛腸病的防治與護理措施
孕前調整飲食、排便習慣相當重要,適當調整食譜,提前就診,調理頑固性便秘,否則,準媽媽們將必須忍受痛苦到分娩,甚至直到是餵奶過後,才敢真正考慮為自己治療。由於擔心在孕期治療痔瘡會對胎兒的生長發育帶來影響,很多孕婦會選擇忍耐,由此痔瘡給孕婦造成的壓力和痛苦可想而知。因此,不管備孕前知不知道自己有沒有痔瘡,都要給肛腸科醫生檢查一下,確保不需要即刻治療後,再慢慢享受美好的孕期生活。
準備妊娠或妊娠中的女性,特別是以往有痔病史的女性一定要注意肛門衛生。預防肛腸疾病的注意事項:(1)防止便秘,保持大便通暢,多食纖維素豐富的新鮮蔬菜、水果,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縮短排便時間。防止便秘是預防妊娠期肛腸病的最好對策。(2)減少或忌食刺激性食物,便後或睡前用溫水清潔肛門,可有效預防各種肛腸疾病。(3)儘量避免久坐、久站,如為職業所迫,可經常變換體位或做提肛運動。(4)避免使用刺激性藥物,注意腰部保暖,進行適當的運動。
孕期痔瘡發作該怎麼辦呢?孕期痔瘡發作,一般來講以保守治療為主。孕婦可嘗試以下的治療方法來緩解痔瘡症狀。孕期痔瘡發作,一般來講以保守治療為主。孕婦可嘗試以下的治療方法來緩解痔瘡症狀。
1、溫水坐浴,減少運動。
2、使用小麥纖維素顆粒、乳果糖、開塞露、益生菌、潤腸通便中藥等來緩解便秘症狀。
3、在醫生的指導下安全用藥。(通訊員張明 黃海貝 記者 蔡蘊琦)
來源: 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