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雖不是中國人發明,卻是在中國發揚光大的現代化交通利器。得益於廣袤的國土和密集的人口,高鐵是當下最適合中國的路上交通工具。高鐵拉近了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人員資金距離,成為各城市競相爭奪的緊俏資源。
武深高鐵就是證明。武深之間聯通的高鐵其實已經存在,而且還有兩條。武漢至深圳通過長沙廣州的傳統京廣高鐵線路即可連接,這條線路已開通許久。另外一條經過南昌、贛州借到京港高鐵通道也可聯通。但這裡講的武深高鐵是一條全新規劃的武漢至深圳直連高鐵通道,武漢南下鹹寧、宜春後接入贛深高鐵,實現武漢深圳兩市的直連,期間再無一個省會大城。
深圳作為中國最具活力的城市,吸引力與日俱增,各城市片區紛紛將目光投向深圳。長沙西站,長贛鐵路開通後,直降將湘江新區與深圳直連。京港高鐵的終點雖是香港,實際則是深圳。武深高鐵的規劃也是如此,作為中部首城,中三角城市群核心的武漢市,已不滿足借到他途通往深圳的道路,期望建立一條直達深圳的要道。
中三角城市群是以鄂湘贛三省省會武漢、長沙、南昌為核心的長江中遊城市群分布。武漢為國家中心城市,但周邊的長沙南昌顯然並不甘心唯武漢馬首是瞻。長沙率領湖南全省率先提出了融入大灣區的南下戰略,將湖南定位於泛大灣區一員,期望藉助大灣區外力,增強自身實力,與老大武漢分庭抗禮,一較高下。南昌實力雖弱,但也不甘人後。在國家出臺支持江西全省建立內陸開放轉型示範區之後,江西全省已明確東接長三角,南連大灣區的戰略目標。抓緊了承接產業轉移的腳步。
如何加強聯繫,高鐵是最佳選擇。長沙的手裡不僅有京港要道,長贛贛深通道即將落實。隱隱約約還有京港二通道的規劃。江西一條贛深高鐵將徹底盤活江西全省經濟,與大灣區零距離牽手。
在此背景之下,武漢推出武深高鐵直連規劃的心情就不難理解了。武深高鐵修建後,武漢至深圳旅行距離拉近,更加有利於強化了武漢的中部和中三角中心城市地位。將成為武漢版「米」字型高鐵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有利於武漢為首的湖北省吸引大灣區產業轉移。
城市競爭的激勵程度從高鐵的規劃和走向上就可見一斑。當然,武深高鐵是具有相當的正面意義的,對於中三角城市群的中間地帶,鄂湘贛三省交界處的諸市均是極大的利好,比如鹹寧、宜春兩市,有望藉助高鐵東風,更好地融入中三角城市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