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高校的思想政治課是「枯燥」的代名詞,「人到心不到」現象普遍存在。最近,以理工科見長的國科大,掀起了一場思政課的教學「革命」——
3月18日,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張杰剛下兩會,又上講臺。應學生要求,張杰為國科大本科生上了一堂題為《迎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努力奮鬥》的思想政治理論課。
儘管是周日,但國科大玉泉路校區的700人禮堂還是裝不下本科生的熱情,部分學生只能坐在人文樓階梯教室收看視頻直播。
國科大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庭大介紹,張杰講授的這次課,是本科生公共必修課《形勢與政策》的一次專題課。此前,張杰曾在雁棲湖校區為博士研究生講授了一次公共必修課《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受到了如潮好評。
儘管已經對「傳說」中的思政課有所耳聞,但學生們還是被這堂課的內容震驚到了。157張PPT,橫跨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物理、化學、力學等多個學科1000多個知識點,數不清的PPT動畫以及同時在三個屏幕上播放的高清視頻,極大地激發了同學們的思維。
思政課的「抬頭率」問題,曾引起過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的關注。在去年的全國兩會上,他就曾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抬頭率不高,人到了心卻沒有到,主要因為「配方」陳舊,「工藝」粗糙,「包裝」不時尚,所以親和力就差。
為了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張杰在課程中加入了國科大學生最感興趣的科技元素。他以物理學家的思維,從問題出發,利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以世界範圍的對比和大時間跨度的史料與數據作為分析推理的基礎,引導本科生分析5000年來中華民族形成的文化基因,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所做的道路選擇,十八大以來新時代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以及十九大之後青年一代的使命擔當。
令大家萬萬沒想到的是,張杰還用植物光合作用原理解釋人類文明起源問題,從熱力學第二定律推導人類文明發展與能量獲取和科技應用成正比的規律。他使用了大量的圖表、數據,引用了國際知名機構和學術期刊的研究成果,最後還像學術論文一樣,標註了28份參考文獻。
上完這堂「另類」的課後,學生們普遍感覺,「這堂思政課是按照專業課的標準來講的」,大家不再低頭刷手機,而是紛紛抬起頭來,拍屏幕留資料,好回去細細消化。
張杰一向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期間,他就曾多次為大學生講授思政課。2017年3月擔任國科大黨委書記以來,他一直鼓勵教師結合國科大學生的特點創新教學方法,以開放的視野和創新的思路探索推進研究型、互動型教學改革,讓課堂真正「實」起來、「活」起來、「動」起來,讓學生喜歡。
國科大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青年教師曾多次與張杰集體備課,他們發現,張杰的思政課非常講究方法,他用理工科學生最熟悉的學習和思考問題的方法,啟發學生通過理性思維得出相關結論。在張杰的帶動下,學院裡的青年教師都開始積極嘗試用理工科學生熟悉的思維方式講授思政課了。
「對於國科大的同學,用做科研的方法和精神講授思政課,把思政課當成專業課來講,就解決了親和力問題,課堂講授內容自然容易入耳入腦入心。」國科大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任定成說,「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被激發起來後,就會跟著老師一起學習和思考,『低頭族』自然就會變成『抬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