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57.《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蘇軾)踐離朗誦

2021-03-01 踐離古典詩詞朗誦

新增【譯文和賞析朗讀音頻】,放在文本最後,不想看文字的直接拉到最下面收聽。

G57.《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蘇軾)踐離朗讀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賞析】

    這首感情深摯的悼亡詞,作於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太守。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乙卯即熙寧八年。題為記夢,實際是通過記夢來抒寫對亡妻真摯的愛情和深沉的思念。詩人十九歲娶王弗為妻,二人恩愛和睦,感情篤厚。王弗隨蘇軾官居京師,不幸於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於汴京西郊,次年歸葬故裡四川眉州東北之彭山縣安鎮鄉。這首詞即為懷念亡妻王弗而作。

    全詞感情深摯,充滿一種悽婉哀傷的調子。上片寫死別之痛和相思之苦。「十年生死兩茫茫」,長久鬱結於心的深長的悲嘆,首句即從心底迸發而出,為全詞定下了主調,悽哀至極。王弗病故至蘇軾作此詞時恰為十年。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長的途程。然而,歲月的流逝,生活的變遷,都沒有衝淡詩人對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僅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她,而且思念之情,歷時愈久而愈深、愈濃。懷想至切,卻生死相隔,不得一見。「茫茫」二字,傳達出一種莫可名狀的空寂悽清之感。值得注意的是「茫茫」前著一「兩」字。「兩茫茫」,就不只是講詩人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時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內。讀此一句,仿佛聽見了詩人對亡妻悽苦的告語: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無音訊;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樣音訊杳無。生者和死者,一樣情思,一樣哀緒。這裡將無知作有知寫,雖系虛空懸想,卻更見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愛之深,死後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見之痛。「兩茫茫」所表現出的感情,悽婉、沉痛,直籠罩全篇。

    「不思量,自難忘」哀思萬縷,盤結於心,解不開,亦拂不去,深沉綿邈。不去想它,卻又實難忘懷。在生活中,有時會出現某種纏繞心間、擺脫不掉的思緒,這種體會幾乎人人都有。這裡,作者用最平常的語言,作了最真實動人的描繪。

    「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亡妻之墳在眉州,與詩人所在的密州遙隔千裡。千裡之外,沒有自己相伴身邊,想見得她一人獨臥泉下,該是何等的孤寂悽清。「無處話悽涼」一句,說者多解釋為詩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產生的滿懷悲情愁緒,無法向千裡之外長眠地下的愛妻訴說。尋索下句詞意,這種解釋自然是不錯的。但又還不夠。此句從「千裡孤墳」而來,自應包括亡妻亦無法向千裡之外的詩人訴說悽涼在內。這兩句直承開首「兩茫茫」句意,同樣是將無知作有知寫,是概括了生者與死者兩個方面的。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揣其語氣,這三句便是詩人在向亡妻訴說「悽涼」了:我們即使能夠相見,看見我這般風塵滿面、兩鬢斑白的衰頹模樣,也一定認不出來是我了。死生異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設想其重逢,所以用了一個「縱使」。「縱使」表讓步,其效果卻是使感情的發展更逼近了一層,下面說相逢而不相識,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塵滿面,鬢如霜」,寥寥數字,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風塵滿面,兩鬢如霜的詩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這裡刻畫的是外部形象,卻表現出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熙寧四年(1071),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在朝中受到排擠打擊,因而請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後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際不幸,轉徙外地,艱辛備嘗。可以說,跟妻子死別十年來的痛苦經歷、感情,都含蘊在這六個字之中了。作此詞時,蘇軾年僅四十,說「鬢如霜」不無誇張,但由此可見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悽涼。

    上片寫盡了相思之苦,下片即轉入寫夢。因「思」而成「夢」,先寫所「思」後寫所「夢」,自然成章。「思」是「夢」的基礎,「夢」是「思」的幻化。上片詞意雖不涉夢,但寫「思」即是寫「夢」,仍然切合「記夢」的題意。「夜來幽夢忽還鄉」,筆墨輕巧地一轉,即十分自然地折入寫夢。「夢」是「幽夢」,一「幽」字寫出了夢境之縹緲朦朧。「忽還鄉」的「忽」字也值得玩味。夢可以超越時間、空間,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與人間社會的幽隔。「忽」字寫出了千裡歸鄉之快速,亦寫出了與亡妻相見之容易。平時多少個日日夜夜,想望殷切而不可得,現在倏忽之間就變成了事實,這不是太快也太容易了麼?唯其太快太容易了,便依稀透露出這不過是一種虛幻不實的夢境。入夢是輕快的,所表現的感情卻極為沉重。仔細吟詠,不難體味出隱含其間的亦喜亦悲的複雜感情。

   「小軒窗,正梳妝」看似夢境記實,實際是恩愛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動寫照。往時,不知有過多少次,愛妻在小軒中臨窗梳妝,詩人一旁懷著愉悅的心情觀看、欣賞,或許還指點評說呢。詩人抓住了這一具有典型特徵的生活片斷,寫出了一對年輕夫妻相親相愛的和美關係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十年死別,思念至苦,一旦相見,該有千種哀愁、萬種悽涼要向對方傾訴;然而,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淚流滿面,卻是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無言勝過有言,四目相視,兩心相印,萬千思緒盡在其中了。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三句總束全詞,是感情發展的高潮。「短松岡」,是說種著矮小松樹的山岡,承上片「千裡孤墳」,指亡妻的墳墓。據《本事詩》:唐開元年間,有一位姓張的幽州衙將,妻死後留下五子,受後妻虐待,亡妻忽從塚中出,題詩告張說:「死生今有隔,相見永無因。……欲知斷腸處,明月照松岡。」蘇軾在此化用其意,卻十分貼切、自然,不露痕跡。「料得」是「料想」、「猜想」,推測之詞,語氣卻又十分肯定。「年年」,是年復一年,既指已經過去的漫長的十年,亦指未來的無盡的歲月。夢中情景,何等真切,醒來卻一切化為烏有,便又重陷入生死相隔、渺茫不見的深沉的悲哀。遙隔千裡,松岡之下,亡人長眠地底,冷月清光灑滿大地,這是一種怎樣孤寂悽哀的情景啊!身處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難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詩人亦不免肝腸寸斷。「腸斷處」是指亡妻的孤墳,「斷腸人」則是概指生者與死者。遙承開頭「十年生死兩茫茫」之意,首尾相接,全詩渾然融為一體,使感情得到充分的發展、強化。

    以虛映實,虛中見實,是這首詞在藝術表現上的顯著特色。夢是虛幻的、縹緲的,然而夢中人的感情卻顯得那麼真摯、深沉,實實在在。或者可以說,正是因為藉助於夢境的虛幻與縹緲,才格外地顯得情真意切。感情的表現,在夢前和夢中,前後一致;而隨著入夢和夢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別相思苦;相思不見,無處話悽涼苦;積思成夢,幽夢話悽涼亦苦;夢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岡,則更苦。全詞悽婉哀傷,出語悲苦,真可說是一字一淚!

    這首詞如春蠶吐絲,如幽山流泉,從詩人胸臆間瀉出,質樸自然。無矯飾之情,無故作之態,不以使事用典取勝,亦不以鍛鍊詞句生色,純以平常語出之。然而千百年來卻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就在於:以情動人。

圖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學語文吟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宋·蘇軾十年生死兩茫茫。今天晚上我們的活動依然是三個環節,第一環節我們安排了一位老師進行述課,述課的內容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第二環節結合韋老師的這節課,我來和大家交流《品吟誦在實際語文教學當中是如何運用的》。第三個環節是討論交流答疑環節。
  • 【東坡詩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蘇軾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寫的一首悼亡詞,表現了綿綿不盡的哀傷和思念。此詞情意纏綿,字字血淚。上闕記實,下闕記夢,虛實結合,襯託出對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詞的悲傷基調。詞中採用白描手法,出語如話家常,卻字字從肺腑鏤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著真淳。全詞思致委婉,境界層出,情調悽涼哀婉,為膾炙人口的名作。韓濤:主持人,語言藝術家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
  • 賀鑄這首悼亡詞情意綿綿,完全可以比肩蘇軾《江城子》,同樣傷感
    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一出可謂是震撼了北宋文壇,被稱為是千古第一悼亡詞,無人能夠超越,此詞一出餘詞皆廢,也就是說寫這一類的作品,後世沒有人能夠超越它,即使前面原本認為寫得不錯的作品,那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面前也是黯然失色。
  • 中華好詩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江城子,詞牌名,又名「村意遠」「江神子」「水晶簾」。興起於晚唐,來源於唐著詞曲調,由文人韋莊最早依調創作,此後所作均為單調,直至北宋蘇軾時始變單調為雙調。有單調四體,字數有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種;雙調一體,七十字,上下片各七句,五平韻。格律多為平韻格,雙調體偶有填仄韻者。代表作有宋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等。
  • 每天一首古詩詞:蘇軾最走心的一首詞
    我一直避免推薦那些人盡皆知的古詩詞,但是,今天還是要推薦蘇軾這首無人不曉的悼亡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因為這首詞寫得實在是太令人感動了,讓人忍不住一讀再讀。電視劇《蘇東坡》中的王弗(林心如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蘇軾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 蘇軾的這首詞無人能及,寫得感人肺腑,通篇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
    那說起蘇軾自然是不得不提他的詞,作為宋朝最重要標籤,詞雖然在當時並不被傳統的文人所接受,但是以蘇軾這些文人為首的詞人,他們則是把詞提升到了另一個高度,讓很多人知道了詞也是可以有文學性,也可以有思想性,例如他的這首悼亡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便是一首難得的千古佳作,通篇描寫的感人肺腑。
  • 蘇軾很催淚的一首詞,儘管看過很多遍,也仍然會忍不住淚流
    無論是「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還是「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與九州同」;亦或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它們總能以最真摯的肺腑之言,牽動著無數人的心。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便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發自肺腑的一首催淚詞。因為它是蘇軾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寫,且寫得極其沉痛纏綿,所以儘管看過很多遍,也仍然會忍不住淚流。
  • 蘇軾最動人的一首詞,看完讓人聲淚俱下!
    今天小編要向大家推薦的這一首詞,便極為悽美動人,甚至看到第一句就讓人唏噓不已,這首詞便是宋代著名詞人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它是蘇軾為了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寫的一首悼亡詞,字裡行間盡顯綿綿不盡的哀傷和思念,可謂情意纏綿,字字血淚。
  • 賀鑄最傷感的一首詞,抒發對亡妻的思念,不輸蘇軾《江城子》!
    宋代悼亡詞以蘇軾《江城子》最為經典,流傳也最為廣泛,被譽為是悼亡詩詞中的佳作。但賀鑄晚年寫下的這首《鷓鴣天·重過閶門萬事非》,情真意切、語深辭美、哀傷動人,在文學史上和潘嶽《悼亡》、元稹《遣悲懷》、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並稱為古代四大悼亡名篇。
  • 蘇軾思念逝去的侍妾,寫了一首悼念詞,深情不輸《江城子》
    似乎在他的愛情上,我們只記得這首驚豔世人的《江城子》,記得他與愛妻王弗之間的愛戀。但卻忘了,在他的一生當中,還有另外的一位女子,蘇軾同樣為她寫了一首詞作。蘇軾在與王弗成為夫妻的11年之後,王弗離世。再過十年,《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被創作出,為了思念亡妻。
  • 親情篇|古詩詞兩首,記耄耋之年的祖母西歸有感!
    江城子·頭七悼祖母歸去乎?音容長存。祖母生於乙亥年,於丙申年正月十一日寅時西歸,享年八十有一矣。時逢頭七之日,特作此詞,聊慰哀思。一生勞苦鬢成霜。病膏肓,念農忙。註:江城子,詞牌名,又名「村意遠」「江神子」「水晶簾」。興起於晚唐,來源於唐著詞曲調,由文人韋莊最早依調創作,直至北宋蘇軾時始變單調為雙調。有單調四體,字數有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種;雙調一體,七十字,上下片各七句,五平韻。
  • 人文讀書會|蘇軾詩詞短評大賽獲獎結果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短評張麗明參賽作品:夢裡悼亡情更真三等獎(五名)範曉紅參賽作品:《惠崇春江晚景》賞析二等獎作品寫盡悽涼意,一讀一斷腸——《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簡析作者:安安這闋詞,真情鬱勃
  • 蘇軾最偏愛的一個詞牌,兩首詞一首豪放一首婉約,都是經典之作
    熟悉蘇軾的人都清楚,蘇軾以豪放詞聞名,其婉約詞其實數量更多,質量也不錯。其實為蘇軾以豪放詞聞名,很大原因是因為他是豪放詞的開創者。但是即便如此,他也成為了歷史上少見的豪放與婉約兩種風格都能夠並駕齊驅的大家。
  • 蘇軾的記夢詩文|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是夢
    貳:愛情蘇軾的第一任妻子叫王弗,他們結婚時,蘇軾19歲,王弗16歲。婚後育有一子——蘇邁。27歲,王弗因病亡故。十年後,蘇軾寫下了一首《江城子》,也是一首記夢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 文豪蘇軾的深情,夢醒淚流不止,寫下名句「十年生死兩茫茫」
    「十年生死兩茫茫」這句詞出自文豪蘇軾筆下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也被譽為千古第一悼亡詞。想必很多人對這首詞都不會感到陌生,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講一講這首詞背後那個被稱作「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感人故事。話說這年正值蘇軾在中巖書院讀書,中巖風景絕佳,寺下有一綠潭。
  • 宋代蘇軾《南歌子·寓意》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在鳳翔通判任的蘇軾赴長安,往岐山,過寶雞,重遊終南山,遊途中遇到晴雨變化,蘇軾由景生情寫下該詞。蘇軾簡介: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
  • 才女追蘇軾如追星,蘇軾盛情難卻送她這首詞,最後6個字耐人尋味
    相信說起蘇軾大家都不陌生,唐宋八大家之一,因為當年的「烏臺詩案」半生都在貶謫的路上,可謂是令人唏噓。職場雖然不如意,但是情場上蘇軾早早就娶了賢妻王弗,可謂是妥妥的情場得意,但是似乎上天覺得這樣的蘇軾太過舒適,就讓他的髮妻早逝。
  • 歷史上這3首著名的悼亡詩詞,和蘇軾的《江城子》一樣感人
    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可以說是史上最著名的一首,被譽為是「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的千古第一悼亡詞,詞曰: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