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即席發言,又名「搶麥大戰」。作為廣東政協會議的「例牌菜」,與往屆不同的是,27日舉辦的政協第十二屆廣東省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搶麥大戰」與登臺發言一併舉行,「粵港澳大灣區」熱詞頻現,委員們從科技創新、港口、教育、制度等方面建言。
平板電腦、「微信紅包」膠牌、自家種植的花球都成為委員手上的「搶麥」「利器」。有委員為了搶到「麥」,不惜用口紅在板上寫大字吸引主持人注意,甚至有從事醫生職業的政協委員穿著醫生白大褂前來會以為「白衣天使」發聲。而今年首次被邀請列席會議的多名港澳青年們一直在大喊「港澳青年加油」口號和舉牌,還舉起手機LED燈,希望獲得關注。
「微信紅包」膠牌成為委員手上的「搶麥」「利器」。廖樹培 攝香港籍政協委員、香港建滔化工集團執行董事張廣軍先拔頭籌,他認為建設大灣區建設要暢通引資、人才和資本進出的通道,減低在內地經營港澳企業的稅務,讓更多外資湧進珠三角地區,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產業高地。
「技術創新和社會發展,需要有政策和規則的創新作為配套,可以在灣區內試點構建新型競爭秩序。」廣東省政協委員、華南師大計算機學院教授趙淦森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作為科技創新密集地區,應提早為即將出現的新技術、新問題立法,建議在大灣區的城市內,探索制定和試行大數據監測和分析制度等面向網際網路創新的預備性法規,主動為創新行為提前準備創新的環境。
而廣東省政協委員,同時也是「臺商」的郭山輝高舉「臺商有話說」的大卡片成功搶「麥」,他稱在廣東共有27000家臺商企業,約佔中國內地總數的三成。除了建議臺商在就學、就業、醫保等方面獲得便利外,郭山輝建議在粵港澳大灣區建立臺商專門園區,引進臺灣優勢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共享灣區資源。
作為第六個搶到麥的人,澳門籍委員黃仁民建議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老字號」店鋪的發展,「在香港和澳門流傳著不少中華以及中西交融的老字號和特色老店,不能等到店鋪倒閉才呼籲振救。」他建議,三地政府可以共同組建粵港澳大灣區老字號發展促進會,設立專項基金,鼓勵港澳企業積極創造條件參與中華老字號評定,並創建「粵港澳老字號一條街」特色品牌形象,推向海內外。
自家種植的花球都成為委員手上的「搶麥」「利器」。廖樹培 攝教育一直是社會關注的重點。廣東省政協委員鄧靜紅認為,世界級大灣區基本擁有幾所世界一流大學,而且是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而目前大灣區城市間高等教育和學前教育兩頭「短板」現象突出,職業教育關鍵弱項沒有攻克,應該在大灣區內打造一流高校、環高校知識經濟圈和全球科創中心,同時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專業學位研究生相銜接貫通的人才培養全鏈條。
廣東省政協委員、中山大學河口海岸研究所助教楊清書認為要保護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群及航道硂,並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科學用海的水平,規範大灣區海洋開發,遏制海砂開採等無序行為,支撐大灣區良性發展。
廣東省政協今年首次邀請多名港澳青年代表列席會議,「對搶麥環節早有耳聞,但身處其中還是覺得很有氣氛。」雖然今年沒搶到「麥」,但是青年們表示不可惜,「反正以後還有機會,希望以後能增加列席名額,讓更多青年人參與會議。」
(原標題為《粵政協「搶麥大戰」港澳青年表現積極 「大灣區」熱詞頻現》)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搶麥大戰,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