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
近年來,博興縣龐家鎮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以完善和提升鄉村治理能力為切入點,創新精準服務機制,確立了「黨建核心引領、建設服務型鄉鎮、力促鄉村振興」的工作思路,構建起了基礎架構,形成了鄉村振興戰略落實機制,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傾力打造田園風情小鎮,走出了一條機制活、生態美、百姓富、鎮域強的龐家路徑。
一個核心、兩支團隊,全面夯實鄉村治理的基層組織和戰鬥堡壘
龐家鎮轄50個行政村,是典型的農業鄉鎮。人口2.7萬、耕地5.3萬畝,人均不足2畝地,特別是近年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的多為婦女、老人、兒童,面對這樣一個局面,鄉村振興的文章應該怎樣做呢?
黨的領導是我們最大的政治優勢。龐家鎮把黨建作為鄉村振興的統領,建設一個核心、兩支團隊,全面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組織保證。
一個核心即鎮黨委。鎮黨委突出政治核心功能,落實鄉村振興的主體責任,全面夯實黨建基礎。
「兩支團隊」即建設鎮、村兩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鎮級團隊建設以抓學習、抓調研、抓人才培育「三抓」,提能力、鼓士氣、增幹勁,培養全能人才。在村級團隊建設上,抓凝聚力,抓成就感培育,抓因村施策,增強隊伍戰鬥力,把黨的組織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組織活力轉化為發展動力。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支部。」黨建核心引領強化了幹部擔當作為,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
目前,全鎮「兩新」組織建設實現全覆蓋;建設鎮黨校,開展小班制學習教育,農村60周歲以下黨員輪訓實現全覆蓋,逐步形成一名黨員一面旗幟,一個支部一個堡壘。
2018年,全鎮有1個村獲得省「幹事創業好班子」榮譽稱號,2個村獲得市「幹事創業好支部」榮譽稱號,3人獲得市「擔當作為好支書」榮譽稱號。
精準服務機制抓住治理主體、事務和制度三個關鍵,暢通了聯繫服務群眾的「四經八脈」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
龐家鎮結合工作探索,創新提出了以「一個中心、三級網絡」為主架構的精準服務模式,前移工作埠,在鎮設立精準服務中心抓總,管區設精準服務聯絡站,村級設精準服務聯絡員,主動發現、精準研判、精細落實,形成網格化管理。
在龐家精準服務機制中,聯絡員收集意見建議、化解矛盾、維護治安,鎮精準服務中心匯總以後定期將「個性化」問題推送到農經、國土等「七站八所」解決,重要和普遍問題鎮黨委會討論安排,形成制度化解決辦法。
鄉村治理,治理什麼,要聽老百姓的。龐家將獲取信息的觸角無限下沉,鎮主要領導帶頭下基層,組織聯絡員等200人調研隊伍入戶摸信息,歷時8個月,建立起了全鎮8595戶村民的家庭信息檔案,並摸排出50個村急需解決的問題,建成電子檔案資料庫。
前期,根據農村婦女普遍反映的家政培訓,該鎮組織了100多人的家政培訓班,邀請濱州、博興等地的家政做培訓,幫助4人實現直接就業,月收入均在5000元以上。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鄉村治理的發展方向。
該鎮投資60餘萬元建起應急廣播「村村響」系統,直達每個村居,平時播放黨的政策、英模人物、移風易俗、農經、天氣預報等信息,實現了鎮域全覆蓋。
鄉村治,則百姓安。在50個村全部由精準服務聯絡員擔任公安警務助理,實現了集政策宣傳、警務助理、民情信息收集、矛盾糾紛調解、美麗鄉村助推、交通安全監管、「三務」公開監督、安全環保督查、食品藥品協管、檔案信息管理等十七項職責於一身,築牢了全鎮發展的平安基石。
精準服務機制運行以來,該鎮先後處理單項問題1700多條,做到了群眾需求及時落實,矛盾糾紛有序化解。
「精準服務機制抓住鄉村治理的治理主體、治理事務和治理制度三個關鍵,明確了各自『責任田』,暢通了聯繫服務群眾的『四經八脈』,完善了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了鄉鎮各項事業發展的健康發展。」龐家鎮黨委書記高祥說。
近年來,該鎮先後榮獲全省信訪工作先進集體、全省平安農機示範單位、全市黨委信息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抓住產業、盤活土地、增加發展活力,實現「三農」全面發展
建好隊伍聚集人氣,建好機制創新服務,鄉村治理的效果如何,關鍵還是要看發展這個「硬道理」。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根本。龐家鎮針對經濟總量小,第一產業為主的實際,牢牢抓住產業振興這個「牛鼻子」,突破資金鍊和土地利用困局,回購土地250多畝,加快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註冊「國龐」商標,授權使用,叫響本土農業品牌。
土地是農業的根。龐家鎮以培育邢家、張莊兩個村集體合作社為試點,成立全民自願參與的合作社,全鎮層面成立聯合社。按照試點,聯合社統籌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民。合作社主導將自願種地的農戶集中調整到固定地塊耕種,不願種地的農戶土地入社,實行「託管經營」或「連片競價承包經營」,分配方式採取基價包底和二次分配相結合,提升入社村民收入。
以邢家村為例,2018年8月,通過合作社初期土地整理,統一規劃溝渠、消除地隴、土地連片,該村增加集體土地51畝。據保守估計,按每年800元/畝的單價進行農業種植創收,憑藉前期整平可增加集體收入4萬餘元,為實現村集體增收和脫貧攻堅打下重要基礎。
鄉村振興,要讓農村變風景。龐家以土地增減掛鈎推進小城鎮建設,完成遺留5年的水潤小城土地增減掛鈎項目。張莊、北王兩村280戶全部搬遷上樓,村莊復耕,淨增掛鈎指標160餘畝、耕地210畝。先期確立的焦集等7個村的整村制增減掛鈎項目正式破題,預計騰出土地550餘畝。總投資830餘萬元,新修或改造集安大道等鄉村道路。在全鎮,實現了美麗鄉村建設全域覆蓋,被命名為「全市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十佳鄉鎮」。投資1600萬元,建設涉及11個村、1.2萬畝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全市林水會戰創出「赤李樣板」。在全市第一個搞起了農田水利規劃。
紮實改善民生。2018年以來,先後發放撫恤、定補金累計250餘萬元,精準摸排、逐戶統計,清退23戶不符合條件的低保戶,做到應保盡保,應退盡退。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發放富民生產貸幫扶收益45.6萬元,加大科教文衛投入,衛生院、所達到10處,體育鍛鍊場所達到48處、公共圖書室51處,全面整合50個村文化宣傳欄,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腦袋。
目前,全鎮村村建起增收計劃書和工作隊,年集體收入3萬元以下的經濟薄弱村全部銷號,年收入過10萬元村達到19個。
(記者 羅軍 通訊員 趙金鳳 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