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博物館裡陳列了許多甘肅地區出土的史前彩陶,它們屬於仰韶文化。早在5000年前,先民就在蘭州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仰韶文化是黃河中下遊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所以被命名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以彩陶為主要特徵,而彼時中亞安諾彩陶(土庫曼斯坦彩陶文化)、特裡波列彩陶(烏克蘭西部彩陶文化)已被發現,可能年代上比中國的仰韶文化還要早。通過與仰韶文化彩陶相似性的對比,安特生原先關於「中國文化西源說」的想法又復燃了,他似乎找到了有力的證據,為了更進一步證實自己的想法,他決定到甘肅來考古。
甘肅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是西去與東來路上的重要節點。安特生深信,中國文明和埃及、巴比倫、印度等文明古國一樣,都依賴於大河流域的饋贈和孕育。中國西部如蘭州附近,其地形之特點往往有極肥沃之河谷,詳加搜尋,可望發現新石器末期文化遷移之證明。
安特生在甘肅確實挖出了很多史前彩陶。他對這些彩陶進行了很武斷的斷代,將屬於新時期晚期銅石並用的齊家文化置於仰韶文化之先,認為仰韶文化起源於齊家文化,這樣便有力的證明了中國文化自西部傳入中原地區。
中國的這些飽讀詩書以華夏正統自居而沾沾自喜的學者們當然不樂意了,為了反駁安特生的觀點,他們孜孜不倦的挖挖挖,地點就在西來的必經之路新疆。如果挖出的彩陶的年代在仰韶文化之後,那中國文化西來說便可不攻自破。
經考古學家的努力,在新疆境內,東起哈密、伊吾,南到塔克拉瑪幹大沙漠邊緣的皮山,西至伊犁河流域的昭蘇等地的早期古代遺址和墓葬中,都發現有許多彩陶器。這些彩陶出現的時期,約在距今3000年左右,較中原地區晚,但延續的時期較長,從新時期時期至金石並用時期,直到西漢時期的古墓中都有發現。
至此,彩陶之路的傳播過程逐漸清晰。至少在距今8000年前,黃河流域彩陶文化逐漸開始向四周擴張,距今7000年以降,進入到六盤山東西兩側;距今5500-5000年,擴展到青海東部;距今5000年以降,西進至酒泉境內的祁連山北麓;距今4000年前後,現身於新疆哈密地區。
不過,這支東來的彩陶文化並沒有在哈密綠洲駐足,至少在距今3000年以前,向西進入了吐魯番盆地,同時沿天山間的山谷和山間通道,進入烏魯木齊周圍,再向西沿著天山北坡的綠色通道,進入伊犁河谷;約在距今2500年前,這支文化繼續向西挺進巴爾喀什湖以東,成為這裡所謂塞克·烏孫文化的主要構成因素之一。
但傳播至此,彩陶文化已是強弩之末。公元前後的漢代,這支源於東方的古老彩陶文化終於被其他文化所取代。
蘭州博物館藏有一件國家一級文物人面鯢魚彩陶瓶,瓶用細花紅陶製成,小口翻唇細長頸折肩深腹平底,腹部兩側有耳。在瓶肩部以上至近底處用黑彩繪一條鯢魚,生動可愛。看似幼兒繪畫般的聊聊幾筆,但是運筆自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非小兒所能及。它向我們展現了遠古人類的簡單與樸質,以及他們高超的繪畫技巧。
鯢魚圖案的彩陶在蘭博展示的還有些許,它們的出土地主要分布在渭水和西漢水流域,即天水隴南一帶。鯢魚喜水喜溫,因為「聲如小兒啼」,所以又叫「娃娃魚」。這說明在遠古時期,黃河中下遊流域氣候溫暖溼潤,很適合人類生存繁衍。
關於這件彩陶瓶上的動物形象,考古界也有爭論。一種意見認為紋案就是娃娃魚的真實圖案;還有學者分析圖案是人首蛇身,可能是伏羲氏的形象;還有人認為是龍的原始圖形,鯢魚的臉酷似人形,兩隻眼睛炯炯有神,身軀捲曲似在遊動,兩隻前肢仿佛在支撐著身體,使頭昂起,像是在呼喊著生命,又像是躍動著自由,所以他們認為這種人面鯢魚應該是中國最早的龍圖。但不論是何形象,這件彩陶都讓人們充分領略了彩陶的無窮魅力和幽遠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