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史跡|李後強:三星堆起源於大禹,毀滅於雷擊(上)

2020-12-11 封面新聞

李後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三星堆的發現,改寫了中華文明史特別是古蜀歷史。但對其形成和消失的研究還比較初淺,特別是對這些遺物為什麼多有火燒和損毀的痕跡,更沒有很好的解釋。

我們應用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和「還原法」對三星堆進行再思考,提出「三星堆起源於大禹,損毀於雷擊」的觀點,希望有關研究者批評和指教。

雷擊說是我們第一次提出,依據在於古代沒有接閃杆即避雷針(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之前,1752年)。

古蜀盆地是雷電頻發地區,許多建築、森林、動物、船隻等經常被雷擊燒毀,因此三星堆文物大多數具有燒毀痕跡。

還原法,就是把思考場景還原到遠古時代至少是3000年前的生產力水平、原始生態和交通條件,實際就是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跨越漫長的數千年甚至上萬年。

在此期間,出現了石器、玉器、陶器、銅器、青銅器等物件。

我們不討論「外星人說」「西洋人說」「戰爭說」「權力爭奪說」,因為這些假說脫離了原始場景,把今天的現代化思維特別是網際網路思維和上天入海的科技思想強加了上去。

我們根據人類學、物理學、地質學和化學得出一個結論:黃種人起源於喜馬拉雅山脈,是人類的共同祖先,分別通過白令海峽(冰河期)向東遷徙到了美洲,通過兩河文明地區到了歐洲和非洲,白人和黑人是太陽輻射引起基因突變的結果。

黃帝本意「黃土地」,是「土著人」古羌,誕生在阿壩茂縣一帶,是中國人的祖先。

古蜀國與夏朝同源,大禹是古蜀第一個國王,也是夏朝第一個統治者。

大禹在四川被稱為蠶叢,治水走遍西亞、南亞、中亞、北亞,但主要在長江和黃河流域活動,因此許多地方都有大禹治水的傳說。

三星堆的黃金、青銅器、玉石原料,主要從阿壩和龍門山採集,技術人員來自各地特別是河南二里頭(距今3800-3500年)。

古蜀盆地動植物極為豐富,盛產水稻、水果、亞洲象、大熊貓、野豬等生物,動物經常被捕殺和雷擊而死,因此三星堆和金沙遺址都有大量象牙、野豬獠牙等。

海貝是當時的貨幣,與周邊地區交換而來。

古蜀原始宗教體系完善,政教合一。三星堆金屬面具是各種巫師形象,有的是祖先神像。大鼻子、長耳朵、突眼睛的青銅人面像應該是大禹(蠶叢)的神像,運用了藝術誇張手法,千裡眼、順風耳、大鼻子、額穿孔、後腦勺有洞,表示對天地的敏感、警惕、探尋和敬畏,與天神(雷電)的溝通。額孔是「天眼」,絕不是外星人和外國人造型,因為不論古代還是今天在國外,都沒有這種五官型的人。

這些神像要麼是低眉睡狀要麼是驚訝向天,都是對大自然的敬畏。可以說,這些面具是川劇變臉的源頭和始祖。

青銅站立人是「密碼箱」,是魚鳧的神像,雙手握著船槳,是划船的姿勢,身上各種紋飾就是部分巴蜀文字(類似甲骨文、東巴文),表示大地、水波、魚鳥、太陽、行人、王者等意義。

大禹塑像。

金杖的紋飾雙魚、雙鳥、雙人頭和箭頭,是典型的巴蜀文字,說的是捕魚鳥和捕魚人,當然是魚鳧的權力象徵了。

三星堆的手工製造技術是當時世界最高水平,因此可以說三星堆即古蜀國,是魚米之鄉、公園城市,是工匠精神的發源地,是古代製造中心、文創中心、宗教中心和時尚之都。

為了揭示三星堆之謎,我們必須研究如下問題。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說黃種人是人類祖先?大禹治水走遍亞洲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趙殿增先生2002年在《中華文化論壇》第1期發文指出,「三星堆文化的重要特色是神」,三星堆遺址的突然荒廢和三星堆文化的迅速消失仍然是個未解之謎。

我們認為,要揭示三星堆之謎,先應從人類起源說起。

從氣候學、地質學、生物學、人類學可知,人類起源與地震、火山有關,因為地震、火山可以提供人類演化的能量。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佔世界陸地總面積30%,人口佔61%,黃種人佔亞洲人口65%。全球85%的活火山和80%的地震集中在環太平洋地區,主要在亞洲的青藏高原周圍,因為喜馬拉雅山受到擠壓在成長。

青藏高原地震區是中國最大的一個地震區,也是地震活動最強烈、大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

據統計,這裡8級以上地震發生過9次;7-7.9級地震發生過78次, 均居全國之首。

地球上絕大數動植物起源於喜馬拉雅,至今可以找到生物原型。

地球上第一塊適合人類生存的陸地是喜馬拉雅,古代此山不高,最早是海洋,現在還可以找到海洋生物化石。

黃種人起源於喜馬拉雅山脈,隨著此山上升,原始人慢慢下移到盆地、平原、河谷。隨著氣候和地質變化,祖先向外遷徙擴散。

美國新澤西州羅傑斯大學遺傳學教授喬由·海伊說,最早成為美洲大陸居民的祖先是70名亞洲人。

有研究者認為,美洲原住民的祖先可能是在大約2萬年前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

2013年1月23日報導,一項化石DNA研究表明,現今亞洲人與美洲原住民源於共同祖先,他們生活在4萬年前的中國。

科學家從2003年北京周口店田園洞發現的一個4萬年前的腿骨中,提取了細胞核和線粒體DNA,重建了這名古人的基因檔案。

基因分析揭示,亞洲人與美洲原住民的基因檔案很相近,但相比現今歐洲人的祖先,已經發生了基因分化。

科學家此前發現了約4-5萬年前生活在亞歐大陸的古人類化石,跟現代人非常接近。

美洲原住民人經過兩萬多年的分化和發展,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民族和語言,其中尤以分布廣泛的印第安人最為明顯,並產生過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等著名的美洲文明。

1993年11月28日的《新民晚報》刊載《美洲印第安人祖籍在中國》一文,介紹了美國道格拉·華萊士教授的研究成果。華萊士認為,現在的印第安人部分DNA與亞洲人是相同的。

1992年2月,王大有、宋寶中、王雙等人在《華聲報》撰文指出,今天居住在美洲廣大地區的印第安人、瑪雅人和拉文塔人等,實為3000年前越海東渡的殷商後裔。

考古學家們在今天墨西哥中南部的奧爾梅克文化遺址拉文塔祭祀中心地下數英尺沙中發掘的16尊雕像和6塊玉圭,認為玉圭銘文的刻寫方法與甲骨文相同,許多字就是甲骨文。在一塊玉圭上,銘刻著殷商列祖列宗如繭翟、蚩尤、高辛氏等。

詩經《商頌》記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按照郭沫若的解釋,相土是商代第十一代王,開拓疆土到了渤海,與海外發生了聯繫。在商代一個王妃婦好的墓裡,就發現了7000枚貝殼。

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人類起源於喜馬拉雅而不是非洲。古人向東,穿越白令海峽到達南北美洲;古人向西,翻越世界屋脊到達歐洲非洲。

喜馬拉雅古人走向世界的路徑,大概就是今天提倡的「一帶一路」。

白人和黑人是皮膚基因突變的結果,外因是太陽輻射(紫外線),內因是飲食分化。

現在就有白癜風導致皮膚變白。麥可·傑克遜早在1993年就解釋,他膚色的改變是因為患了白癜風。

黑色皮膚是為了阻擋紫外線傷害,白皮膚是因為陽光有限。皮膚的顏色取決於黑色素物質。皮膚裡的黑色素越多,膚色就越深。膚色淺的人在陽光下待久了,皮膚裡會產生大量的黑色素,黑色素是皮膚的保護傘。

陽光中的紫外線會曬傷皮膚,甚至導致皮膚癌,而黑色素像防曬霜一樣,可以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保護皮膚免受進一步的傷害。皮膚中的黑色素越多,膚色就越深,吸收紫外線的能力也就越強。

據統計,不同膚色人種的色素細胞量是不同的,在每1平方毫米內,白色人種的色素細胞約在1000個以下,黃色人種則在1300個左右,而黑色人種則超過了1400個。

當人類從喜馬拉雅遷移到遙遠的北方和南方時,他們以淺色皮膚適應有限的陽光(光線稀少時,蒼白的皮膚有利於維生素D合成)。

有研究稱,過去6000年間,一個名為SLC24A5的「褪色基因」席捲了整個歐洲,使歐洲土著膚色發白。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布朗博士通過解析人體細胞中的線粒體發現,不管黑人、白人還是黃色人種,如果追溯到18萬年到36萬年前,可以發現是同一個祖先,因為他們都具有相似的遺傳基因。

線粒體是細胞內的「能源供給工廠」,具有獨自的小遺傳基因。

布朗博士從13名白人、4名中國人、4名黑人共21人的細胞裡取出線粒體基因,用18種酶切碎,把基因組成型作比較。結果,每種型的片斷的組成要素出現了和每個人種非常相似的型。

因此,他認為,各色人種可能起源於一個地方,「人種間的差別是由於在漫長的歲月發生突然變異而造成的。」

黑人、白人起源於亞洲黃種人,由於遷移的地方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從而產生了不同的膚色。居住在非洲的因為陽光強烈,膚色變黑;歐洲因為陽光較弱,膚色就白;亞洲居中,膚色也居中。

考古發現,北京周口店人距今50萬年,藍田人距今115萬年,元謀人距今170萬年。

中科院學者在湖南道縣發現現代人化石,12萬前出現在該地區,比西亞和歐洲早5萬年。

四川資陽人距今4萬年,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真人類化石,是蜀人祖先,已經會縫製衣物,還有穿孔石珠、麂鹿角,說明4萬年前蜀人就能打獵和做飾物。

非洲發現的幾百萬年前的「人化石」不是真人化石,也不是現代人化石,而是猿猴化石,那些猴子至今還是猴子,沒有變成今天的人。

非洲黑人祖先也是中國黃種人,歐洲白人也是黃種人的後裔,黑人白人都是黃種人皮膚基因突變的物種。

在西藏高原曾經建立起了威震中亞的古象雄王國。在鼎盛時,曾具有極強的軍事力量,人口眾多,疆域遼闊。

象雄王國穆氏王子辛饒彌沃佛陀創建了完整的九乘教法和教義,就是古象雄佛法。

從中國社科院翻譯的國家重點專案《象雄大藏經》中,能看到佛教理論的根源所在。

如今,在俄羅斯、印度、尼泊爾、不丹、蒙古等地,仍然有很多人稱自己為象雄人的後裔,傳播象雄佛法的雍仲本教寺廟依然存在。

象雄文化在象雄經書中記載有1.8萬年。古象雄文化的宗教體系經過辛饒彌沃佛和不同時期的佛陀傳播,影響著古時印度教、耆那教、後來印度佛教的產生。

四大文明古國是指古巴比倫(位於西亞,今伊拉克)、古埃及(位於北非,今埃及)、古印度(位於南亞,地域範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和中國(位於東亞)。

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都在亞洲附近?因為人類起源於喜馬拉雅,四大文明古國實際上對應著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

原始宗教起源於喜馬拉雅,象雄文化就是證據。

在蘇美爾王朝,每個城市國家的中心,是該城市的保護神或保護女神的廟。每個城市國家,由一個主持該城市的宗教儀式的祭司或國王統治。

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

蘇美爾人發明了人類最早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將圖形符號固定下來形成文字,用三角形尖頭的蘆葦杆刻寫在泥板上,為目前公認的最早的文字記錄。

這類記錄在出版史學界也被稱為泥板書,可以被定期約為公元前36世紀。

蘇美爾這個名字並不是蘇美爾人自己的稱呼,而是其他人給他們的名字,最早使用這個名字的是阿卡德人。

蘇美爾人稱自己為「黑頭的人」(sag-gi-ga),稱他們居住的地方為「文明的君主的地方」(ki-en-gir)。

阿卡德人所使用的Shumer這個詞,有可能是這個名稱的一個地方方言的變異,有學者認為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地方。

有的認為大禹也是西亞人,實際是大禹去過那些地方,有口傳。大禹治水到了亞洲許多地方,學到了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上,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蜀地史跡|李後強:金沙古城可能毀於洪水瘟疫(下)
    「不曉文字」是不知道用文字記錄,「未有禮樂」是指輝煌的宗教文化被滅了(三星堆、金沙遺址那麼多禮器)。  金沙遺址出土文物完整、沒有燒毀、砸爛痕跡,說明沒有人為故意破壞,只能是自然災害所致。  古蜀富饒強大,幾乎不可戰勝,只有洪水瘟疫才會使其滅亡,這可以從上噸象牙、千枚野豬獠牙,還有鹿角、大量金器、玉器、銅器、木器、陶器等證明。
  • 夏商並行說:廣漢三星堆遺址、成都金沙遺址為夏都說的22條證據
    《國語·魯語上》展禽說,夏后氏以黃帝為遠祖,而《史記·三代世表》正謂蜀王為黃帝後世。[8]此外,《山海經》又稱犬戎和北狄為黃帝後裔。[9]《左傳》定公四年記載,唐叔虞受封於唐地而得大夏故地之懷姓九宗。懷姓九宗,王國維謂即「春秋隗姓,諸狄之祖」。[10]而大禹在《潛夫論·五德志》則有「戎禹」一名,[11] 這說明夏人核心集團確可視為戎狄組合。
  • ...40%展品首度展示-太陽神鳥 三星堆博物館 三星堆遺址 古蜀文明...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北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特別在寒假期間規劃《神秘北緯30度線——古蜀文明》展覽,展出四川三星堆遺址近140件古文物,這是臺灣首度展出完整的三星堆文物,且40%的展件為首度對外展示。
  • 「三星堆」來到了上海,古蜀「人與神」呈現上大博物館
    11月21日,「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在上海大學博物館舉辦,展覽以16件(套)文物(8件國家一級文物、2件國家一級文物、5件文物複製品、1件文物仿製品)概覽式展示長江上遊地區先秦時期古蜀文明成就的傑出代表——三星堆文明的璀璨與輝煌。如何以16件展品概括「三星堆」文明的始末,也頗具挑戰性。
  • 《詩經》《甘棠》《小星》把三星堆金沙隱喻
    八神老童」開啟了古埃及「巴達裡文化」,古埃及的中王國新王國末王朝與夏商周屬於西周末年東歸的左祖右社「彭特國」的姻緣友誼(彭/朋/棒/蚌埠),巴蜀走出的帝堯居陶寺執掌亞述後為埃及法老門考拉「闢位二十八年(約前2532/2504年在位)」,正是「何尊」稱為「考公氏」的帝堯「試(考試)之以工(共工施工)師(獅)」把獅身人面像建立,三星堆「虎鼻大口禹耳三漏首戴勾綾」的青銅面具就是鯀之族子大禹神態(禹/舒),
  • 三星堆文明管窺:從歷史語言學破解夏代王族自稱之謎
    三星堆有鮮明的太陽崇拜,劉章澤(2000)、黃劍華(2001)、蔡運章(2007)等學者都曾著文討論。令人驚嘆的是,三星堆二號坑就出土了類似託卡列夫提到的輪形器,相關資料稱之為「太陽形器」。太陽形器在下埋時全部被砸碎並經焚燒,經文物工作者修復後,獲得了兩件。根據《三星堆出土文物全記錄1:青銅器》的介紹:
  • 「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秘寶展」移展高雄(圖)
    「神秘北緯30度線——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秘寶展」在高雄揭幕。(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中國臺灣網5月22日高雄消息  日前,「神秘北緯30度線——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秘寶展」移展高雄,在新光三越百貨股份有限公司高雄左營店隆重開展。此次高雄展出是三星堆、金沙珍貴文物赴臺巡展的第三站也是最後一站。
  • 三星堆遺址,會不會就是一直都未找到的夏朝都城?
    700年時間,三星堆人並沒有創造出什麼像樣的文化;   一直到了距今3600年左右(相當於中原的夏、商之交),三星堆內部突然出現了具有中原文化特徵的陶器等器物,自此,三星堆文化開始形成;   又過了500年,約公元前1100年左右,三星堆人學會了製造青銅器,此時已經來到了商末周初;   到了三星堆晚期
  • 全國網絡媒體德陽行走進三星堆遺址博物館 感受千年古蜀文明
    華聲在線4月26日訊(記者 沈禮)高達3.95米的青銅「通天神樹」、神秘獨特的青銅人面像、滿飾圖案的邊璋、流光溢彩的金杖......一批古蜀秘寶揭開神秘面紗。日前,全國網絡媒體德陽行採訪團一行來到三星堆遺址博物館,感受千年古蜀文化的神奇魅力。
  • 走進古蜀:古蜀王蠶從氏與嫘祖,誰才是真正的養蠶始祖?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太白詩中的蠶叢及魚鳧,是歷史上的古蜀王,經三星堆和金沙遺址考古驗證,確有其人。蠶叢只活躍在蜀國的神話傳說中,但他們似乎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同時出現兩位養蠶專家,選擇上似乎使人很矛盾。蠶叢氏為岷江羌族,而古蜀能與嫘祖軒轅家族拉上親緣關係的是蜀山氏冉族,蠶叢的技藝是巧合天成呢,還是起源於冉族傳承,或者蠶叢本是軒轅後裔?這是一個謎。
  • 除三星堆以外古蜀文化的第二個證明——金沙遺址
    在三星堆未被發掘之前,虛無縹緲的歷史傳說一直就是古蜀國歷史的全部。2001年2月8日,在成都市區西北部金沙村的施工中大量發現了象牙、銅器、玉器、石器等,將古蜀文明都帶入到了新的篇章——金沙文明被發現了。在遺址的中部,有面積約為1萬平方米的人工卵石設施。
  • 三星堆為啥不挖了,這個遺址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
    猜不出來不要緊,不影響您上985大學,您也別意興索然地關掉這篇文章。來都來了,怎麼著也得學點真東西不是?請接著往下看,保證看有所得。三星堆文明到底來自哪?三星堆文明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古文明。這個文明大概處於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相當於商周時期。
  • 揚雄《蜀王本紀》與古蜀傳說探析
    要揭開古蜀歷史之謎,考古資料就成了我們很重要的依據。從考古發現看,成都平原上發現了新津寶墩古城遺址群,揭示了早在4千多年前的蜀地就已出現了早期城市文明的曙光,可見傳說中的蠶叢時代並非子虛烏有。廣漢三星堆遺址的考古發掘揭示,3千多年前這裡已經有了規模宏大的王都,特別是三星堆一號坑、二號坑出土的青銅雕像群和大量精美文物,以及後來成都金沙遺址的考古發現,終於撩開了古蜀神秘的面紗,露出了璀璨的面容。
  • 《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榮獲第十七屆(2019...
    由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第十七屆(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結果在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全國主會場南京博物院揭曉,《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榮獲第十七屆(2019年度)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國際及港澳臺合作獎。
  • 三十而立 三星堆文明之光愈發璀璨
    1986年7月18日、8月14日,在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南面先後發現的兩個商代祭祀坑是遺址考古半個多世紀以來最為重要的發現。    兩坑大宗精品文物的橫空出世,轟動世界,確鑿無疑地證明了三千年前古蜀國的存在,古蜀史的源頭及古蜀國的中心也因三星堆而得到確認。    時間轉瞬即過,三星堆走過了兩坑遺址發現後的30年保護傳承之路。
  • 為什麼不挖三星堆遺址?
    上世紀代以後,三星堆遺址被多次發掘,從出土文物來看,三星堆遺址的時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商時期。1986~在廣漢中發現了5處三星堆文化遺址……………………。三星堆遺址位於鴨子河,橫跨馬牧河,總面積約12平方公裡。
  • 開發文創衍生品 三星堆與四川華可強強聯手
    籤約儀式上,三星堆博物館館長朱家可介紹了三星堆博物館現有文創產品情況。他告訴記者,三星堆博物館共有文創產品7大類,240個品種,但遠遠不夠。朱家可表示,博物館不僅是城市重要的人文景觀,也越來越多地承擔起保護和傳承文化的功能。博物館無論大小,一定要接地氣,要和觀眾的需求結合起來,展示自己的地域文化,並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三星堆博物館將結合自身優勢,圍繞文創的品牌化建設,深入挖掘三星堆文化資源,引進合作夥伴,尋求多方面的社會資源,創立更廣泛的合作關係,探索有效的IP授權、營銷和合作模式,構建三星堆文創產業體系。
  • 三星堆遺址為什麼不繼續挖了?
    三星堆遺址一經發現便轟動了全世界。將三星堆放在夏商周的歷史背景下,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與中原文化相比,顯得是那麼的格格不入。以至於就有那麼一些人說:考古專家不敢挖了!考古工作者可沒那麼膽小。比膽子,誰能比過「刨疙瘩」的人?當然這是玩笑話。
  • 神秘三星堆遺址文化
    自從上世紀我國發現三星堆古遺址,才挖了不到一半,就不敢再挖了,外界也不再流傳關於三星堆古遺址的考古消息了。考古學家是在掩飾什麼?還是刻意隱瞞什麼?還是在挖掘三星堆的過程中發生了詭異事件?據說發現外星人在7000年前曾入侵地球的證據。
  • 揭開古蜀國三星堆的神秘面紗: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唐有杜甫的《春夜喜雨》: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巴山楚水悽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更值得一提的是,詩仙李白那首《蜀道難》了。他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像,藝術地再現了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等奇麗驚險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集中體現了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深受學者好評,被譽為「奇之又奇」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