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以血肉之軀硬扛了以美軍為首的17國聯軍,將戰線從鴨綠江推到了三八線,為新中國打出了一個戰略緩衝區。但有人認為不值,犧牲十幾萬將士,就為了這麼個緩衝區嗎?其實,抗美援朝戰爭帶來的紅利遠不止於此,至少有兩個極其重要的收穫平時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
1945年2月,二戰形勢已比較明朗,德日等國的失敗只是時間問題了。美英蘇三國巨頭急於制定戰後世界新秩序,以及自己的利益劃分,於是在雅爾達召開了一個秘密的首腦會議。在會議上,除了討論對德日等國的瓜分問題,在二戰中作出了巨大貢獻的中國卻無辜躺槍。
後來籤訂的《雅爾達協定》規定:外蒙繼續維持現狀,這使得外蒙徹底脫離了中國。旅順、大連這兩個優質港口為國際自由港,由蘇聯永久託管。而與之聯接的中東鐵路南支線(哈大線)由蘇方佔有一半股份並負責經營,蘇方為保障其經營利益,在鐵路沿線均駐有軍隊。
《雅爾達協議》中關於中國的部分
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讓中國利益受到嚴重侵害的協定,但弱國無外交,在那個年代,中國根本沒有任何辦法改變現狀。只能捏著鼻子默認了這個協定。這意味著在二戰後很長一段時間,旅順、大連在我國都屬於治外之地,駐有外國的軍隊,中國人去那裡,甚至要憑護照出入。
而這種局面,正是偉人最不喜歡的。新中國成立之初,他就提出要收回旅、大,中國的地面上,不需要別國的軍隊,但菲利波夫(史達林)沒有同意。同時金鏘軍在美軍為首的聯軍打擊下兵敗如山倒,下一步他就計劃退到中國的長白山,組建一個流亡當局。蘇軍則以協防為名,出兵中國東北,與美軍隔鴨綠江相望,中國唯一的工業基地,將有可能徹底淪為戰場。
蘇聯紅軍在東北
這樣一看就很明白了,任由戰局惡化,對我們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出兵,可以禦敵於國門之外,不出兵,國內反而會變成戰場。在這種情況下,出兵是再正確不過的選擇了。
前五次戰役,志願軍沒有得到任何蘇援,全靠自己拼湊的「萬國造」武器和美軍拼命,硬著靠著血肉之軀將美軍打退幾百公裡,將戰線穩定在了三八線。一連串漂亮的戰績終於讓菲利波夫明白了:這位新來的同志很能打,不但敢戰,而且善戰,是個可造之材。
志願軍冒著嚴寒涉水渡江
五次戰役之後,蘇聯的援助開始補充進來,坦克、火炮、火箭炮、戰鬥機都是志願軍急需的,有這些武器的加成,志願軍的戰鬥力再次被加強,從一支農民武裝發展成初具雛形的現代化武裝力量。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後,我國挾勝利之餘威,提出蘇軍撤出旅、大,蘇方再無理由拒絕,中國終於成功的收回了《雅爾達協議》中被犧牲掉的利益。
韓戰的爆發,有菲利波夫暗中授意。但他看到美國赤膊上陣又慫了,他不敢派出軍隊和美軍正面相抗,正不知道該如何收場之際,中國人民志願軍替他解了圍。尤其是聽到蘇軍不派空中支援志願軍仍堅持出戰的消息,菲利波夫激動得熱淚盈眶,連聲說「還是中國同志好啊!」
於是從1953年起,蘇聯開始援建中國156個工業項目,使得中國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工業化,也是二戰後全球唯一一個建立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今天我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已是世界第一,達到美日兩國的總和,沒有156個援建項目,這一切都不會有。而如果不是當年志願軍捨生忘死、浴血奮戰,這156個援建項目也不會有。拋開志願軍別的功績不談,光是收回被犧牲的利益和快速工業化這兩項,我們就受益一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