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同濟大學文科辦公室及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協辦的「首屆全球治理與外語學科發展高峰論壇」在同濟大學舉行。同濟大學副校長呂培明,浙江大學許鈞教授,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特聘教授吳贇分别致辭。會議特邀100餘位來自數十家院校的專家、學者、外語學刊主編、青年學者,共同探討全球治理、國家語言能力與外語學科發展的關係。
呂培明認為,本次論壇將外語學科發展置於全球治理的大背景下來思考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希望本次論壇能對全球治理與外語學科發展形成更多有意義的共識。許鈞表示,要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理解外語學科的使命,加強語言規劃、對外話語和語言安全的研究,注重國際組織人才的培養。吳贇認為,全球治理已經成為當前外語學科必須持續關注和深入研究的關鍵領域,本次論壇是對外語學科在全球治理背景下如何發展的集思廣益。
北京語言大學李宇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彭青龍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王克非教授、南京大學楊金才教授、外交學院副院長孫吉勝教授作了第一階段主旨報告。吳贇主持第一階段主旨報告。李宇明表示,語言規劃不能只看語言市場需求,更要從國家需求和利益出發,切實提升國家的語種能力和領域語言能力。語言學應由結構研究轉向話語研究,積極建構話語體系,獲取國際話語權,這樣才能成為「語言強國」,才能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才能具有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治理世界的語言能力。「融通」二字也是在外語人才培養方面反覆強調的核心理念。彭青龍認為,經歷了最初的單一應用型到二元複合型人才的轉變,培養3.0版本的多元融通創新型人才已是時代之需。要達到「融通」,則必須實現學科內部的「內跨」和相關學科之間的「外跨」,培養學生知識、能力、態度、價值觀等核心素養。孫吉勝用詳實的數據闡釋了中國的國際組織人才數量和質量與中國國力、國際地位和國際貢獻不匹配的嚴峻現實,認為全球治理人才的培養必須實現外語與專業的融通、相關專業之間的融通、本碩學制的連通以及特殊專業領域的特殊培養。王克非和楊金才也分別介紹了各自學校在新時代外語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創新。
同濟大學吳建廣教授、南京大學陳新仁教授、東南大學李霄翔教授、湖南大學劉正光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姜鋒教授作了第二階段主旨報告。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陳琳教授主持第二階段主旨報告。吳建廣認為,外語學科的「守正」體現在「回歸本己立場」上。由於缺乏國際話語權,國內學術界不乏站在他者立場來理解世界與文化的現象,外國語言文學研究者應加強對歷史與文化的理解,倡導以本己問題為導向的學科發展和學術研究。陳新仁向與會學者展示了外交話語中國家身份建構的最新研究成果。劉正光表示,在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全面型人才的同時,仍要強化外語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礎地位,提升學科培養人文情懷的作用。姜鋒結合切身經歷,講述了對於外語學科的深入思考。他認為,外語是交際的工具、知識的媒介,也是價值觀的載體;外語學科不僅要學習外來的語言,更肩負對外講述中國故事的使命;外語學科的內涵不是為了重複或跟隨外國,而是要創建我國自己的話語體系,要樹立「為自己的話語而學外語」的信念,要「把中國事情說清楚」。李霄翔介紹了外語綜合課教學改革與國際化人才培養方面所做的努力。
10餘位中青年學者圍繞語言安全與全球治理、區域國別研究和全球治理與外語教育等專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與交流。同濟大學多語種青年學者團隊就「脫歐背景下的歐盟語言競爭問題」「難民危機與德國語言安全」「德國精英大學國際化戰略中的語言政策」「赫爾德語言哲學對現代外語教學的啟示」以及「新時代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可能路徑」等作專題發言並進行了互動交流。同濟大學沈騎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張雪梅教授和楊波教授分別主持專題發言和討論。
在論壇閉幕式上,沈騎介紹了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近年來在學科領域和人才培養方面的開拓創新。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在中華思想文化翻譯與傳播、國家對外話語體系、語言規劃與全球語言治理、老齡語言與看護研究、多模態語符號研究等方向取得了新的突破,並積極響應國家「一精多會」「一專多能」的外語教學改革,開設多語種國際組織人才培養輔修課程,為全球治理人才培養貢獻同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