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暘:英語更好是印度的一個重大優勢嗎?

2021-02-23 鉛筆經濟研究社

本文共計5799字,建議閱讀時間12分鐘。


在比較中國、印度兩國時,英語更好,往往被認為是印度的一個重大優勢。印度人對此也很自豪。他們經常說,英國殖民印度350年,給印度留下的最寶貴、最耐用的遺產,就是英語。今天的印度,深深受益於此。

 

中國近代是所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沒有像印度那樣徹底被西方人殖民。雖然外國人來來往往也不少,但比起印度來,還是差得遠。西方文化對中國影響有限。後來,雖然學生們在學校裡一直在學英語,各種校外英語培訓機構更是層出不窮,但整體上來說,英語在中國,不算普及。

 

更重要的是,英語在中國,一直都是「外語」,而英語在印度,已經算是正式的官方語言。這樣一來,中國人學英語,當然有學的很好、水平很高的,但畢竟還是外語。英語對中國人來說,工具屬性很強——和外國人打交道時的溝通工具。

 

英語對印度人來說,已經算是他們自己的一種語言,也就是思維和表達的默認方式。這自然水平高很多。英語也因此有了「印度英語」這個分支或者說方言。

 

有的中國人嘲笑印度人英語的「咖喱味」,其實,這有點託大了。系統的語音偏差,其實問題不大,差異類似於我們的各種方言和普通話。判斷語言水平的高低,重要的是詞彙量和相應的思維方式。在這方面,印度人顯然優勢明顯。他們說或者寫出來的英文,非常地道,能表達細膩豐富的內容,可以和英美人有深層的溝通和默契。泰戈爾等文學大師的英語作品,已經躋身英語文學的經典行列了。

 

得承認,在這方面,我們中國人相差很多。在學習英語上,全國上下耗費了巨額資源,但相應的產出效率,實在不算高。多年學英語,一直學英語,但仍然不能和外國人正常交流,更談不上和外國人深入溝通和交流,討論複雜的問題。這種情況大有人在——你身邊就有這樣的人,說不定你自己就是。

 

相比印度人,我們中國人英語學得不太好,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問題在於,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表面上看,當然是壞事。英語水平不高,影響了中國和外國的交流溝通,會妨礙雙方合作,並且,讓其他國家對中國有很多無知和誤解。但深入思考一下,尤其是結合印度現實思考一下,卻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那就是:

 

把英語當做一種工具來學習,會有很多正面收益。後發國家的人民要學習先進技術,加強與世界交流,當然應該學好英語,但僅應該把它當做一種工具來學習。如果對一個國家、民族來說,英語(或者任何其他外語)已經超越了了工具的意義,它也會有很強的副作用。從歷史上看,以印度為例,英語的副作用其實很大,甚至超過了正面作用。

 

下面,我就逐一分析印度因為英語得到的幾項大好處。事實上,這幾項大好處,都對印度為害不小。

   

語言繁多是印度社會的一大特點。印度現有的「活語言」,也就是還在使用的語言,有700多種。印度政府承認的官方語言居然有23種之多。印度紙幣上密密麻麻印著17種語言。英語、印地語、孟加拉語、泰盧固語、馬拉提語、泰米爾語、烏爾都語等,都是「大語言」,使用者超過5千萬人。

 

不僅語言繁多,而且彼此對立,誰也不服誰,大家都想吞併別人而不是被別人所吞併。在這種情況下,英語這種外來語言,反而成了大家都能接受的「公約語言」。

 

因為有了英語,至少印度的精英們可以無障礙地互相溝通了。印度的重要媒體,比如幾大報紙都是英文的。沒有英語,印度的統一程度肯定要低得多。

 

看上去,這是好事吧,其實不然。

 

確實,在印度推行英語以外的統一語言,很難很難。印度政府一直想把印地語作為統一的印度國語,但其他語言的邦堅決抵制。而且,這些邦的政客,經常用語言問題作為爭取選票的利器,很有效。還有什麼比維護人們的語言更能刺激大眾情緒的嗎?

 

有了英語,難題就迎刃而解了。大家都說英語好了。

 

這是什麼呢?這是避難求易,苟且糊弄。雖然英語成了官方語言,滿足了國內很多溝通問題,但「國語」這個重大問題實際上並沒解決,反而被掩蓋了。

 

國家推行國語,並不只是想要找到一個眾人的溝通工具,而是要通過統一的語言,打造統一的歷史認同、文化認同和思維方式,進而打造統一的國民認同和國家認同——咱倆說的語言都不一樣,彼此不懂。說咱倆是同一國人,誰信啊。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這是一個繞不過去也不應該繞的重大課題。這個重大課題,只能迎頭而上,不管付出多大代價,務必切實解決。

 

秦統一天下之時,並沒有某種外來語言作為簡便易行的解決方案。秦帝國只能老老實實,也就是扎紮實實地統一語言和文字。可以想像,這個過程絕不會輕鬆愉快,甚至還會充滿了血和淚,充滿了自身文化被壓制甚至被消滅的無奈和痛苦。但沒辦法,必須忍痛去做。

 

事實上,秦以後,中國曆朝歷代在語言文字的統一上,都在持續投入資源大力維護。通過一代代編訂字典,通過統一官員的口頭語言——「官話」——等多方面的努力,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裡,人們頑強阻擊和對抗各地方言分化、定型、隔離的自然趨勢。

 

如果沒有英語這種簡單的替代方案,印度有可能更加分裂,但也有可能「直視慘澹的人生」,只好用強力推行某種國內的語言。經過艱苦的努力之後,最終真正解決印度的國語問題。

 

要知道,因為國語問題事實上懸而未決,印度有很多難解的社會問題。

 

雖然英語是官方語言,但印度的英語普及率,只有3%!而且,這3%肯定是中上層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畢竟英語也不是那麼好學的。而其餘的廣大民眾,只能說其他形形色色的「官方語言」,且互相不懂。

 

這樣一來,印度民眾就很難像中國人這樣在全國自由流動。雖然有戶籍制度等管制,但事實上中國人在國內流動的自由度相當高,尤其是底層體力勞動者,更是全國各地到處跑,哪裡容易掙錢就去哪裡。

 

印度的底層勞動者可沒這麼好的條件。離家到外地,語言不通,等於兩眼一摸黑加上聾子啞巴。對窮人來說,克服這種困難,很難啊。所以,印度的人口流動水平比中國低得多。結果,雖然印度人口資源豐富,但大多只能停留在本地,很難在全國範圍內優化配置。也就是說,因為沒有統一國語,人口資源難以高效利用。

 

這還不是最主要的。語言造成的最主要的問題是印度社會的上下割裂。

 

3%懂英語的人,他們看的報紙電視網站,印度國內大多數人其實看不懂。於是,印度實際上存在兩種國內輿論:中上層的英語輿論和其他語言的下層輿論。在英語輿論中熱鬧異常的話題,大部分其他人可能並不知情,進而漠不關心。

 

這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在我們中國,熱點話題都是全國性的。有了網際網路以後,更是動輒瞬間引爆全國輿論。大家關心的、討論的、為之氣憤不已的、為之歡欣鼓舞的,是同樣的內容和話題。不知大家想過沒有,統一的語言在其中不可替代的基礎作用。

 

實際上,我們中國也有類似印度那種語言特殊的地方,那就是香港。香港不但語言特殊,他們還造出一種怪異的文字。內地人基本都看不懂。結果就是,內地和香港之間的互相了解程度,遠遠低於大陸和臺灣之間。這也是接下來治理香港必須解決的問題。

 

好在香港只是國土一角的彈丸之地,問題不大。印度的割裂問題可是全國性的。並且,這種語言造成的上下割裂,正好和權力、財富、教育造成的割裂相一致,也就因此互相促進,讓問題更加無望解決。

 

可見,英語雖然是印度的官方語言,維繫了印度的統一,但實際上,英語對印度的割裂作用要大於統一作用。

英語在印度發揮的這個作用,更是讓很多中國人羨慕不已。

 

因為有大量熟料掌握英語的低價勞動力,印度的軟體業和服務外包業(售後電話等等)發展得很好。英美的很多消費者,需要售後諮詢時,打電話往往會聽到濃重的印度口音。這已經成了司空見慣之事。

 

印度人甚至因此提出一個說法:中國是世界的工廠,印度是世界的辦公室。

 

不過,細想一下就會發現,這種說法屬於自欺欺人。那辦公室的收益,比工廠,差遠了。

 

確實,相比其他的英美前殖民地國家,印度算是把英語這個優勢發揮得最充分的國家。菲律賓以前是美國海外屬地,英語也不錯,可現在主要用於菲傭出口。這能掙幾個錢啊。

 

奈及利亞是英國前殖民地,還出過阿契貝這樣的英語大作家,但也僅此而已。奈及利亞從英語上掙到的錢,不值一提。

 

在這方面,印度算是優等生了。可以說,印度充分挖掘了英語所蘊含的經濟潛能。問題是,充分挖掘了,不也就這麼多嗎?

 

印度IT業全年總收入是兩千億美元左右。這當然是筆巨款,但對印度這樣的大國來說,這種作為GDP支柱之一的收入,實在不能說是很理想。中國對美國每年的貿易順差都比這個多得多。所以,雖然現在印度GDP總值到了世界第五,但和前面的國家相比,差距很大。

 

和英語導致國語問題遲遲不能解決類似,在產業上,英語提供的軟體和服務外包機會,真實作用就是,讓印度找到了一條發展的「捷徑」。可是,在國家發展上,笨功夫苦功夫,永遠都不能省。省事就是費事,抄近就是繞遠。

 

軟體業服務外包業,看起來高大上,發展起來也容易,蓋幾個樓就行了,不用辛辛苦苦地修路造橋、完善制度。但無論是產值,還是可靠性,都遠遠不如笨重的製造業。所以,製造業發達的國家,那是真發達。而軟體業服務業,很容易造就表面繁榮、虛假繁榮。

 

並且,相比製造業,軟體業服務業的外溢效果,差很多,說是基本沒有也差不多。製造業發達,必然帶動上下遊一大堆產業,最終就是國家整體的脫胎換骨和發達富裕。而軟體業服務業,可以做成「飛地」,和周邊的外界聯繫很少,只要和大洋彼岸的客戶保持聯繫即可。

 

印度的情況正是如此。軟體服務業雖然發達,但收益基本局限在幾百萬從業人員範圍內,對印度國內其他方面的帶動效應很小。甚至可以說有這樣的規律:凡是以英語為基礎的產業,註定在印度就沒什麼帶動效應,只能是少部分人的好生意。

 

我們中國沒有英語這個好條件,沒辦法靠接聽英美消費者的售後電話來掙錢。我們也沒有石油天然氣等躺著也能掙錢的資源,我們還人口多底子薄基礎差,那怎麼辦呢?

 

只能老老實實地結硬寨打呆仗,不怕苦不怕累,從別人不愛幹的髒活累活幹起。結果就是,中國經濟的基礎遠比印度堅實得多。印度要想趕超中國啊,先去修路造橋,從基礎幹起吧。沒有這些,英語再好,也只能少數人掙點小錢。

 

有一個事兒,「印吹」們往往津津樂道,那就是美國很多大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據說,這說明印度人的水平比中國人高得多,所以,才會被美國人重用。

 

這個觀點當然很荒謬。明顯的事實是,中國真正有能力的人,都回國創辦自己的企業去了。他們當然不滿足於給美國人打工。當老闆,尤其是當成功的老闆,不好麼?

 

印度人回國創業的機會比中國人小得多,只好退而求其次,在美國當個高級打工仔。這只能說明印度國內的情況很糟糕,各方面的條件都很差。這有什麼可得意的?簡直是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日本人德國人,哪個本國條件好的國家,會因為給美國人當打工仔而沾沾自喜?

 

不過,鬥嘴之後,我們也不妨承認,確實,在美國大公司裡,中國人不如印度人能「混」。在這其中,英語是個重要因素。

 

在美國能找到工作的中國人,英語水平當然都很高,和美國人正常溝通交流,都沒問題。問題在於,前面說了,英語畢竟是中國人的外語,正常溝通交流沒問題,但真要說到深入溝通,討論複雜問題,尤其是理解英美文化的方方面面,和美國人可以像好朋友那樣有心領神會和盡在不言中的默契,中國人肯定比不上印度人。

 

再加上印度人的民族氣質之一就是能說,動輒滔滔不絕長篇大論,在企業管理方面當然就有很大優勢。我們中國人則推崇敏於行而吶於言,不太欣賞油嘴滑舌之輩,自己也更願意憑真本事吃飯用真業績服人。這當然很好,但在企業管理方面,就難以出頭了。

 

能當上美國大公司的CEO,這很好。問題在於,對國家整體來說,本國精英掌握英文如此深入,如此理解和認同英美文化和價值觀,能和英美人如此深入全面地溝通,是好事嗎?

 

不是好事。

 

如果像某些恨國者虔信的那樣,英美就是絕對的高大上,各方面都是人類燈塔,英美的現在就是世界的未來,那麼,本國精英熟諳英語,這是大好事。可是,英美現在即使不算已經衰落,也不足以繼續擔當世界楷模了吧。

 

在這種情況下,本國精英傾心英美,毫無抵抗地全盤接受其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就是讓國家在核心觀念上處於事實上的全面投降狀態。說白了就是,你要是英語不好,還沒辦法忽悠你。你英語越好,忽悠你越容易。你要是直拿英語當母語,做夢都是英語配詞,你簡直就逃不脫被忽悠的命運。

 

畢竟,英美在媒體傳播和影響大眾心理上,經驗太豐富了,技巧太純屬了,組織太強大了,牛人太多了。只要你看得懂聽得懂,就很難擺脫影響。可如果你的英語只會個Hello、Thank you、Goodbye,然後就是各種聽不懂看不懂,他們縱有天大的本事,又怎樣忽悠你呢?

 

學個半吊子,語言是工具,用於磕磕巴巴和外國人討價還價,籤訂個合同啥的。如果學得深了,學得精了,語言就成了思想和觀點,甚至就成了你的頭腦。精通某國語言,必然要精通那國的歷史、文化和現實,並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那國的觀念和倫理。

 

說句難聽的就是,背叛祖國,成為叛徒和內奸,投靠別國的,其中很多都是那個別國語言的熟練掌握者——當然,肯定不是全部。

 

雖然不會是全都叛徒,但如果幾乎全部本國精英都精通另一國的語言,且傾心嚮慕那個國家的方方面面,就算這些精英能保持對祖國的忠誠,但他們在意識形態、觀念甚至具體政策上,都會對那國有過多的同情和支持,而這,往往會損害祖國的利益。

 

所以,對全民學英語的熱潮,有必要潑個冷水。外語當然要學,因為中國要和世界各國密切往來,但是要學到什麼程度,值得畫個問號。或者說,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有獨立文化和超大體量的國家來說,即使學習英語,也要強調工具屬性,而不必要求像殖民地國家那樣,務必學到「地道」英語,且以掌握「地道」英語為榮,甚至因此蔑視、輕視同胞。

 

語言不是小事,事關人的心智和觀念,甚至決定了人的思維方式。語言對文化有巨大的影響力,不可不察,不可小視,不可漫不經心。

 

更進一步來說,以學好別國語言為目標,這本身就很有局限性。對於我們中國來說,當然要有更大的格局和雄心壯志,那就是要以全世界人都樂於學中文為目標。

 

有一次看一個電視專題片,講在華外國留學生的情況。其中有一個剛到中國不久的美國留學生。課堂上老師和他練習中文對話。

 

老師對他說:「你剛到中國時,覺得什麼最意外啊?」

 

那美國留學生說:「我感到最意外的是,這裡的人不會說英語。」

 

老師哈哈大笑,說,這有什麼可奇怪的。中國人當然不說英語。美國學生也靦腆地笑笑。

 

看到這個對話,我卻心頭一震。我意識到,那個美國學生的反應其實非常正常,非常符合一個大國、領導國家、核心國家人民的感受——我們中國人在歷史上也有過同樣的感受,那就是,我們的語言,不是英語或者中文,我們的語言,就是人話。這世界上居然有人不說人話。這難道不讓人感到意外嗎?

 

在語言上,也要全面恢復各種自信。

如果覺得不錯,隨手點個「贊」或「在看」吧。

李子暘為鉛筆經濟研究社主編,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以下二維碼是作者的個人公眾號,歡迎大家關注。

商業合作請後臺聯繫,謝謝。

李子暘:蘇聯是怎樣死於石油的(1)

李子暘:蘇聯是怎樣死於石油的(2)

李子暘:蘇聯是怎樣死於石油的(3)

李子暘:毛主席因何大罵梁漱溟

李子暘:空印案和廬山會議(2-1)

李子暘:空印案和廬山會議(2-2)

相關焦點

  • 英語只應該是一個好工具
    點擊上方[李子暘]關注→點擊右上角[...]→選擇[在看]在比較中國、印度兩國時,英語更好,往往被認為是印度的一個重大優勢。
  • 印度的優勢是英語 中國的優勢是人才和市場
    印度最有名且備受尊重的塔塔集團的分公司塔塔諮詢服務公司(TCS)副總裁阿圖奧?塔克爾,日前在北京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他具體分析道:「印度的優勢在於,印度人在講英語方面起步較早,因此在IT業尚未在全球興起的時候,印度就已經向很多英語國家出口其IT產品了;而中國的強項在於,既擁有大量極有才華而且善於創新的高科技人才,同時還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需求。
  • 麗暘科技陳凌鋒:我像一個「傻子」,卻做了一款這樣的機器人
    相比國內機器人產品,這也是其優勢。 成立於2013年的麗暘科技,專注於家用等級機器人的硬體機構研發與智慧機器人互動系統整合,於臺北與中國大陸各有一支團隊,團隊目前總人數約為30人。2016年,麗暘正式發布了Robelf家用監控機器人(小貝機器人),主要服務於老人和小孩。
  • 印度新生兒患巨舌症舌頭有李子一般大
    在印度中央邦的賈巴爾普爾,一個剛出生的小男孩Aparajit Lodhi患有罕見的巨舌症,舌頭有李子那麼大,並且隨時都有可能窒息。剛出生時,Lodhi的媽媽看到兒子的整個嘴巴都被舌頭填滿,十分驚恐,孩子也是不停在哭泣。
  • 印度有兩大優勢!人才風暴還席捲了全球,這值得光榮嗎?
    印度有兩大優勢!人才風暴還席捲了全球,這值得光榮嗎?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很多人提起印度還以為是髒亂差的代名詞,但是印度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差。印度國內是有著非常多IT人才,而且還去到了美國擔任非常重要的職位。
  • 曾挖掘出11年40倍的白馬股,泰暘劉天君的核心優勢在哪裡?
    這麼多白馬股的偏好者,劉天君的核心優勢在哪裡呢?我們總結了以下幾點。「我們的持股是一個金字塔形的結構,最好的幾個股票就會佔很大的權重,10%比例的重倉股可能有3到5隻,其它的就會比較分散些,但是我也不會輕易買只股票就只買1%,沒什麼意思。如果我們決定買哪只股票,基本會買到三個點以上。」據了解,泰暘資產前三大重倉股票這一年多都沒更換過。在持股集中度上,泰暘資產單只個股持股最高不超過15%,適當分散了風險。
  • 李子怎麼做好吃 五種吃法讓你愛上李子
    李子這種水果味道非常酸,不過也有少數比較成熟的李子是很甜的。一般來說我們都會比較喜歡直接洗洗就吃,但是你知道嗎?其實李子也有很多創意的吃法,味道會比直接吃更好哦!想學的話就請看下文吧!李子糖水李子10個,冰糖一把。1、將李子用清水洗淨。鍋裡放入適量清水,將洗好的李子倒入。開大火,開始煮,煮開後轉小火煮到李子開花,新鮮的李子非常好喝,大約兩三分鐘即可。2、放入冰糖再煮兩分鐘,用勺子攪拌,李子就會露出紅黃的果肉,糖水也變得有些粘稠即可。等涼後放冰箱冰鎮一下味道出奇的好喝哦。
  • 菲律賓英語和印度英語,哪個容易懂?印度的英語教育不如菲律賓
    學英語時間長了,你就會關注各式各樣的英語。比如,印度「咖喱味」英語,和菲律賓英語有什麼區別?仔細一想,這兩個國家的語言和文化還是可類比的。我先來寫兩段文字,你們自己讀來比較一下:印度:是位於南亞的一個人口大國,有13億多人口,位列世界第二。
  • 吃陝西西安李子回奶嗎?陝西西安李子對奶水有影響嗎?有哪些吃法...
    李子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元素,李子具有開胃健脾的作用,能夠增強人體食慾,促進腸胃的消化功能。現在正是李子大量上市的季節,李子是一種十分健康的水果,李子在市場上深受人們的喜愛。吃陝西(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西安(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李子回奶嗎?
  • 懷孕可以吃李子嗎 吃不熟的李子小心中毒
    李子現在市場上到處都有賣的,不得不說有了大棚之後,愛吃水果的人是最幸福的,一年四季想吃什麼都有。那麼李子味道酸酸的,吃起來水分很足,孕婦是不是可以吃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懷孕可以吃李子嗎懷孕的朋友們如果喜歡吃李子的話,請你放心,孕期也是可以吃的哦!而且吃李子還非常對孕婦有好處,建議每天都可以吃上兩三個。
  • 英語在印度:誰的選擇 ——從印度民族主義興起的角度看
    強大的海上勢力使英國逐漸在搶奪印度的競爭中佔據優勢。英國政府以東印度公司貿易為平臺,在印度中央政權薄弱、民族和宗教分裂之時,相繼徵服了印度各邦,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殖民者的到來消滅了印度的文明,破壞了當地的一切。這種殖民活動客觀上對殖民地的經濟和社會結構帶來了巨大破壞,但同時促成了殖民地國家民族意識的覺醒。
  • 孕婦可以吃李子嗎?吃李子有哪些好處
    很多女性喜歡吃酸的食物,因此李子成為了很多孕婦們愛吃的水果。李子作為本國傳統水果之一,深受本國人民的歡迎。但是,孕婦是否適合吃李子很多人都不知道,實際上,李子中含有很多營養成分,這些營養成分可以幫助孕婦調理身體。
  • 印度空軍發現 「陣風」重大缺陷?聽不懂印度英語
    文/紫電近日,網上流傳著一條消息:印度空軍在對其最新從法國訂購的「陣風」戰鬥機進行測試時,竟然發現「陣風」的語音識別系統無法辨認印度飛行員的指令,甚至會發生誤判。(圖源:Wikimedia Commons)該消息稱,印度空軍已經向法國達索公司提出整改要求,如果無法在限期內解決這一問題,有可能將「陣風」戰機退貨,甚至要求法國方面賠償。而達索公司卻表示,「陣風」的語音識別系統已經使用了十幾年,準確率相當高,無法識別印度飛行員的指令,完全是因為印度英語的口音過於「奇怪」。
  • 李子吃多了會怎樣 孕婦吃李子的方法
    李子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水果,李子口味甘甜是人們最喜歡的水果之一,許多人都會在夏季吃李子,李子的營養豐富,並且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那麼請問李子吃多了會怎樣?李子的功效與作用是什麼?孕婦能吃李子嗎?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解。
  • 你不必花5元錢就可以買到醃製的李子,自製酸辣李子
    我們都知道現在是李子上市的季節。在底初,我們都喜歡吃李子,小號的李子味酸澀,讓人愛吃。我們都知道李子可以清熱降火,他含有多種營養成分,有使皮膚變紅的功效,而且,他富含抗氧化「超級水果」和李子的新鮮味太酸,顏色太濃,所以我們用醃料醃製成品品的酸辣、酸甜、開胃和初夏的味道。
  • 四川成都李子果醋的做法?怎麼做四川成都李子果醋?[圖]
    李子果醋的做法簡單,所用食材也簡單,自己可以動手在家製作美味李子果醋。
  • 高考英語閱讀範例--梨子與李子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fruits  B. there is a pric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fruits  C. the cashier didn't know the price of pears  D. the customer was overcharged梨子與李子
  • 糖尿病人可以吃李子嗎?一起來看看
    看到酸甜爽口的李子,很多人都想吃,可以吃水果的糖尿病人也想嘗鮮,那麼,糖尿病人可以吃李子嗎?一起來看看下面的回答吧。一、李子的營養與功效:李子富含碳水化合物及多種胺基酸、鈣、磷、鐵、胡蘿蔔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維生素C等。
  • 印度旅行三問:印度安全嗎?不會英語能去嗎?對陌生人怎麼樣?
    印度不是治安很差嗎?那麼髒亂差的國家你們不會說英語怎麼溝通?萬一遇上什麼狀況,有人幫助嗎?為了解決這一系列問題,我們做足了功課。聽說火車上有小偷,我在外套的內側縫了一個小口袋,用來放現金。買了用來栓箱子和背包的行李鏈,聽說火車上有偷鞋子的,我們特意拿了幾個塑膠袋。
  • 你知道嗎?常吃的話梅多半是杏子李子加工的
    原標題:你知道嗎?常吃的話梅多半是杏子李子加工的 市民和師生們在品嘗青梅酒,並進行打分。青梅酒。  中國江蘇網5月31日訊 「人們常吃的話梅大多不是用梅子加工的,多半是用李子和杏子等原材料來代替」、「原產中國的梅子營養豐富,還有保健作用。可惜國人對它認識不夠」······5月30日,一場特別的國家果梅種質資源圃果梅、青梅酒展示會在南京農業大學舉行,種種有關梅子的有趣話題引起市民和師生的極大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