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
看一個人是真喜歡做某件事,還是假喜歡,只要看不給錢(權、榮譽等)他願不願意幹,就知道了。
如果給錢(權、榮譽等)他才願意幹,那就是假喜歡;如果不給他也願意幹,且幹得津津有味、興致勃勃,那就是真喜歡。
比如很多人愛打球、打麻將,誰給他們錢,可能還要賠錢呢!但是,他們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甚至嘔心瀝血,樂在其中,這是真喜歡。
2016年,學校沒有安排我當班主任,要求我們這批老教師當新入職教師的師父,輔導他們的課堂教學。與其他師父不同,我除了輔導徒弟涵涵老師的課堂教學,更用心陪伴她體會班主任工作的樂趣。
首屆河南最美教師的舞臺上,李迪(左)接受主持人海霞採訪
在沒有任何領導授意的情況下,我和涵涵老師一起進班當班主任——本人沒有班主任費,也不算我的工作量,班級一切榮譽與我無關,甚至為了帶好這個班,我還曾自掏1000多元讓學生辦晚會。
這就是傳說中「不給錢,甚至倒貼錢也想當班主任」的真實案例。
很傻,是嗎?
其實一點兒也不。我是真心喜歡研究班主任工作的藝術,我希望自己的每一天都充實、快樂、有意義。
但是,任何一個課題研究都有50%失敗的可能。我這樣「一幫一」、手把手地教涵涵老師帶班,效果並不好。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歷,使我的言談舉止具備了較強的「氣場」,就算我在教室裡努力壓抑,那一顰一笑所帶出的感染力,也難免超過「青澀」的新教師。
這對涵涵老師不公平,不利於提高她在班裡的威信,畢竟,她才是這個班的班主任。我應該陪伴她成長,而不是代替她。歷時四個月,我認識到此舉弊大於利。
首屆河南最具影響力班主任頒獎典禮,李迪(左八)上臺領獎
那麼,我該怎樣將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藝術奉獻出來,陪伴更多年輕教師,讓他們享受到各自的職業幸福呢?
近10年來,我常有和全國各地班主任做交流的機會,他們會問我種種問題,我每每認真思索,然後用書信的方式一一解答:
從如何帶後進生組成的班級,到學生早戀怎麼辦;從班幹部不作為的對策,到家長不配合的分析;從手機進校園的應對,到學生狂熱追星的疏導……
我試圖以心理學、哲學等理論為依據,用親身經歷的故事案例做論證,寫成一篇篇既有理論又有可讀性的文章,呈現在讀者諸君面前。
後來,這些文章發到我的微信公眾號上,竟然得到了很多老師的認可和關注,並有人一次次地問我:讀您的文章,我能感受到您教育生活的幸福和多姿多彩。那麼,您是怎麼喜歡上當班主任的呢?
我認真思索一番,感覺這個問題,至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分析:
(1)據說,聰明人在上學期間,會選擇喜歡的專業;步入社會後,會喜歡從事的工作。我大學畢業後,從事了教師這一職業,只能向聰明人學習,試著對班級、對學生、對課堂「投入地愛一次」,就此沉醉不知歸路。所以,我一直認為,敷衍工作才是真正地浪費青春,虛度年華。
(2)和中國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我也深受儒家的積極、道家的飄灑和釋家的空靈思想的影響,從內心深處喜歡班主任生活的寧靜和單純——每天就是課堂、學生、家、孩子,遠離喧囂,從容淡定;更喜歡班主任工作的挑戰性和複雜性——每一個學生都是需要我們用心去研讀的書,你永遠也想不到那些青春期孩子會給自己出什麼難題,闖什麼禍。
我的日子過得驚心動魄,高潮迭起,體味著歡欣、苦澀、汗水、淚水、自信、驕傲、尷尬……五味雜陳。這寧靜又熱鬧、矛盾又和諧的狀態,完全滿足了我既要積極進步,又要悠然瀟灑的需求,每每讓人「興盡晚回舟」。
(3)我一直堅信,愛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的每一天都充實、快樂、有意義。我在陪伴學生進步的同時,也體驗到了自身成長的愉悅。只要我當著班主任,就有寫不完的教育隨筆、悟不完的教育幸福。這種因人生價值實現而帶來的幸福,實在太美妙,怎不讓人流連忘返?
也有人對我處理班級棘手問題的效果感到驚嘆,不明白為什麼同樣的方法招數,自己用起來,似乎就不太靈。
這讓我想到了陸遊的「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世間萬物都是相通的,請相信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讓我們拿做面點來說明。
近來,我迷上了做面點。比如,如果今天晚上我要做玉米糝豆沙包,就要提前做準備。
紅豆不容易煮爛,所以,昨天晚上我就要把紅豆泡上,今天一早把泡好的紅豆放在鍋裡,加一點點水燒開,馬上關火。中午做午飯的時候,再用一分鐘時間,將紅豆水再次燒開、關火。下午上班前,第三次將紅豆水燒開,紅豆便已經煮爛了,放上紅糖、蜂蜜,用勺子將紅豆壓碎,紅豆沙就做好了。
豆沙包的皮是用玉米糝做的,因為玉米糝有小顆粒,不容易熟,所以吃過午飯,我先燒開一大碗水,將開水直接倒在玉米糝上,如此一來,玉米糝被燙了個半熟,玉米裡的糖分也被燙了出來,甜甜的口感很不錯。當燙好的玉米糝不再燙手時,放上發酵粉、小麥麵,揉成麵團,放在溫暖處發酵。下午下班後,就可以包豆沙,然後上鍋蒸玉米糝豆沙包了。
讀者朋友看我的描述,是不是感覺很麻煩啊?其實做起來很有意思!晚飯時分,掀開鍋蓋,看著熱騰騰、黃燦燦、香噴噴的玉米糝豆沙包,很有成就感,這比超市裡賣的白面豆包更營養、更健康、更美味呢!
有時候我就想,做班主任,其實就像做玉米糝豆沙包!
我們的很多學生,問題都是很頑固的,就好像紅豆不容易煮熟一樣。我見過很多人煮紅豆,添半鍋涼水,幹豆下鍋,煮一個多小時紅豆還是不爛,這樣的方法做出來的豆沙也不好吃。
就好像我們很多老師,平時沒有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沒有防患於未然,等學生真的出了問題、闖了禍,才找他們談心,或批評,或處分。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次談話、批評、處分,學生怎麼可能就進步呢?遠遠不如我的方法——提前泡好紅豆,時不時小煮一下,關火後,用鍋裡的熱氣讓紅豆在不知不覺中熟透。
那麼,我們如何對學生「浸泡」「小煮」呢?其實,無論多麼調皮的孩子,在他們生病的時候、憂愁的時候、煩悶的時候,我們的一句問候、一個手勢、一抹微笑,都能拉近師生的距離。這就相當於對紅豆的「小煮」。等到他們出現問題後,我們嗔怪一句,可能比平時沒有關懷他們的人說一百句都有效。
因此,我在這裡提醒讀者朋友:書中的每一個「招數」、建議,都建立在您平時對學生友善、真誠關心的前提下,這才是班主任處理棘手問題的關鍵。
——選自《智慧應對班級棘手問題》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