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農民用無人機幹農活 極飛如何農村包圍城市

2020-12-25 環球軍事

導語大疆無人機在城市年輕人中間確立了地位,老對手極飛則把目標對準了農村與農民,它能最終實現「農村包圍城市」嗎?

文_本刊記者 劉一鳴 編輯_襲祥德

在新疆尉犁縣達西村的棉田裡,一架亮紅色的四旋翼無人機騰空而起,「嗡」的一聲用氣流把棉田「砸」出一個坑來,霧化農藥均勻噴灑在棉株的全身。

經過兩年在田間地頭摸索,廣州極飛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易丙洪曬得黝黑,如果蹲在田地裡,倒真的很像農民。「我們第一次去新疆正好是9月份,棉農在打最後一次催熟劑、落葉劑,因為棉花葉子太多,沒法進去採摘,得先用落葉劑讓葉子乾枯掉落。」易丙洪對《中國企業家》說,但是這種落葉劑有強烈的脫水性,聞起來特別刺鼻。幾個世紀以來新疆的棉農們都是在用人工噴灑,很多人也不戴口罩,經常有人中毒暈倒。

「看到這些,我們就覺得農藥噴灑應該是農業無人機最快應用的一個點。」極飛科技另一位聯合創始人龔檟欽說,在農業生產中,播種、耕地、收割都可以實現自動化,唯獨噴灑農藥還不行,因為一旦機器進入田裡,地就壓壞了,越多大型機器在田裡使用,田地被破壞越厲害。在噴灑農藥方面,如果能夠把無人機的成本壓得比人工低,就有可能撞破這個市場。

從航拍到農業

極飛是國內最早一批無人機飛控廠商,那時候玩無人機的,多是航模發燒友。在大疆創新於2011年推出首款多旋翼航拍無人機之前,極飛一直是無人機航拍領域的第一,但那時候發燒友居多,市場容量很小。

玩航模的人往往看不起簡單的消費級無人機,這也直接導致極飛錯過了這場盛宴。雖然極飛還佔據一點點航拍市場份額,但隨著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行業龍頭大疆如果開始降價,極飛將沒有多少生存空間。

極飛的三位創始人(從左至右分別為:龔檟欽、彭斌、易丙洪)中,有兩位出身於農村,曾經從業於I T,現在他們又回到了農村,希望用無人機作為入口,切入農業市場

無奈之下,極飛創始人彭斌開始帶領團隊尋找新的細分市場。他們思考的一個核心問題是,無人機航拍市場被大疆帶起來了,但是無人機還能做什麼?

「我們開始做大量調研,從2012年開始,在農業、物流、安防等領域我們都在考察。」龔檟欽說。2013年,曾經有媒體曝出順豐在和極飛測試物流無人機,但物流無人機的商用化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政策壁壘比較大,送貨成本也比較高。

「物流是其中一個答案。」彭斌說,現在農業無人機成了極飛的另一個答案。

不過問題是,農民對成本最為敏感,如果不能比人工便宜很多,農民是不會去嘗試無人機打藥的。

決定試水農業之後,易丙洪開始思考如何選擇品類,「中國有18億畝農田,這18億畝到底是怎麼分配的,裡面有哪些經濟作物,哪些糧食作物,我們做哪個最合適?」

為了避開食品安全風險,易丙洪先砍掉了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裡最大規模的是棉花,棉花的主要產區在新疆,於是他們三個人立刻到新疆「旅遊」了一圈。

由於新疆棉農一直在人工打藥,當龔檟欽在田地裡被落葉劑弄得直打噴嚏時,他們意識到機會來了。一年中棉花需要打藥十次,兩次葉面肥和八次農藥,農民以前人工打藥,是用拖拉機拖著藥箱,再靠人扛著管子噴灑,費時費力,還容易農藥中毒。極飛的空間就在這裡,如果通過優化效率和規模化運營,降低三分之二的成本,農民一定願意嘗試。

三人立刻找到當地的一個航拍合作夥伴,要來了一架最大的航拍無人機,在上面掛了兩個巨大的礦泉水瓶,第一次試驗性地裝了些水,又在淘寶上買了一個汽車雨刮器的噴頭,組成一套「噴灑系統」。這架簡易無人機從空中徐徐飛過,棉田裡的蟲子都慢慢跑了出來,農民衝到田裡去摸棉花杆子,杆子很溼,從頂上到根部都溼了,效果很不錯。

「在廣州,你可以用手機APP叫外賣,但是在新疆,棉農居然還在人工打藥。」易丙洪覺得這落差實在太大了。那時候極飛團隊還沒仔細思考商業模式,他們想先研發出一款牛逼的無人機出來,再賣給農民。

但隨後易丙洪發現讓農民買無人機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一個村一個村找村長,去看每個村子的種植戶登記情況,有的村子電都沒通,人家搬出一大箱落滿灰的冊子來。」易丙洪說,一看種植戶面積就知道了,他們一共抽樣調查了接近100萬畝的種植戶土地數據,超過300畝地的大戶不到10%,很多都是只有幾十畝地的小戶。沒有集中種植也就意味著無法集中打藥,所以這些小農戶們買飛機的需求真的不大。既然To C不可能,易丙洪開始嘗試To B。不過跟一些農機經銷商和地區服務隊接觸後,易丙洪發現To B也完全不可能,「賣農機的人都是做生意的,其實說白了就是當地稍微有點商業頭腦的人,賣得多了就慢慢變成了經銷商,他們一般只是建立一個物流平臺,不可能去自建團隊給農民打藥,而且你沒有足夠好的商業模式,這些人都是看到別人賺錢之後自己才會跟進,你不可能去教育他們去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終於,易丙洪得出結論,To C和To B都行不通,只能To Service,自己做服務。不過在此之前他們必須設計出適合農業的無人機,並且確保能夠大大降低服務的成本。

把無人機做多大是第一個需要實地考察的問題。首先,中國的鄉村道路很不完善,有的田地甚至只有泥濘的土路,如果做成5米的無人機運到田裡是否方便,飛起來是否足夠靈活,這些都不是坐在辦公室能想出來的。另外,農民希望無人機能夠覆蓋整個農作物的生長周期,這也能極大降低成本,但是也帶來了一對矛盾,給剛出苗的植株噴葉面肥,飛機做大了風力也大,就有可能把嫩芽吹死。同時也不能飛的太高,因為捲起來的風會把葉面肥吹跑了。

噴灑系統是農業無人機非常核心的部分。當時龔檟欽找遍全世界的噴頭供應商,始終沒找到能供無人機使用的噴頭,而市面上的噴頭無法同時滿足重量輕、體積小、霧化效果好、不依靠高壓震動等要求。2013年下半年極飛開始研發第二代農業無人機的時候,就在建立自己的供應鏈。「對極飛來說,噴頭其實是最困難的核心部件。讓無人機按照既定航線飛對我們來說並不難,讓農藥能夠精準噴灑到要噴灑的地方,是最困難的。」龔檟欽對《中國企業家》說,農藥不是噴完立刻就能看到結果,得過一段時間才知道,所以中間要是哪個環節出了差錯,就得重頭再來。

最開始,極飛想的是用高壓霧化泵,把農藥抽起來再加壓噴出來,但是後來發現不靠譜,那相當於要把一個洗車用的高壓泵放到無人機上,還要讓它的重量減到最輕。經過許久的嘗試,龔檟欽發現用離心電機甩是個不錯的辦法,於是極飛設計了離心噴頭。

由於無人機行業太新,遠未達到工藝標準化的程度,大量零部件需要自己二次研發。找不到合適的電機一度折磨了龔檟欽許久,「德國的電機以精準、耐用著名,中國的電機以成本低、性能好馳名,但是我們對比了以後,發現都不能直接用,因為農藥是有化學腐蝕成分的,其中有一種叫滲透劑,它具有強穿透性,能快速腐蝕電機。防腐技術以前在無人機電機裡從來沒用過。作為一家創業公司,沒有巨大的出貨量,實在沒有實力去做這件事。於是極飛一邊與一家國內比較領先的電機公司合作開發,一邊開始尋求資本市場融資。

如何「進村」

2014年,極飛獲得成為資本2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彭斌表示,此輪資金將主要用於無人機技術的研發、產業鏈的建立和市場推廣。

2014年極飛改進了噴灑系統之後,開始大規模驗證。「你必須驗證農作物的整個生長周期,才能看出農藥、化肥的噴灑是否有效,這個市場還不夠成熟,沒有統一的標準。」易丙洪說,「做驗證也是樹立權威的過程,其實農民都很樸實,他們只關心你有沒有效果和成本高不高,這是一個瞬間的轉折點。」

在驗證過程中,極飛積累了大量的實操經驗,這些經驗都是一筆一筆交學費交出來的。

打藥的時候,傳統人工打藥都是1:2000的稀釋度,可以說是「洗澡式」打藥,哪怕有人舀一碗喝也毒不死人。但是無人機打藥是霧化的方式,人站在旁邊光是氣味就受不了,因為改變了稀釋配比。這就帶來了一個嚴重問題,所謂打藥,經常是把幾種農藥混在一起,改變了稀釋配比後,農藥之間非常容易發生化學反應,搞不好就會失去藥效。

更為糾結的是,一開始農民並不理解新的配比方式,由於極飛不賣農藥,農藥由農民自己提供。霧化噴灑方式使得農藥都附著在植株上,很少會流到地裡,比以前的水漫式噴灑要節省很多,也能減少土地農藥殘留,但是農民不理解,經常會堅持要把剩餘的農藥都打了才放心。

不過做驗證非常重要,因為這也是在搶市場。極飛在新疆開設的都是直營點,銷售團隊每進一個村子,第一步是辦演示會給老百姓看,來圍觀的人都有機會獲得一次免費試用的機會。並且,極飛的確把成本降得很有吸引力,以前用拖拉機加人工的方式,打一畝地需要40塊錢,其中人力佔30塊。而用無人機打藥,收費在8-15塊之間。並且,通過無人機噴霧,可比人工作業節省30%的農藥和98%的水,農藥有效利用率達85%以上。

「一般去一個縣裡我們先把大戶搞定,全縣拿下50%的農戶就算完成任務,剩下的農戶以後會自動轉化。」易丙洪對《中國企業家》說,當農民免費試用覺得不錯後,就會來找極飛。極飛暫時是單次和全年兩種收費模式。「200畝以下的農戶不碰」是極飛總結出來的經驗,一是為了讓農戶自行組團,保證規模化打藥降低成本,二是如果只打一戶,旁邊的沒打,很多蟲子就會飛過來,導致效果變差,三是如果一共打了四家,但只有其中一家沒效果,這就不是極飛的原因了。

「目前大概有10%的農戶會說我們打藥沒效果,但其實打藥有沒有效果,這裡面有很複雜的因素,牽涉到農藥質量、氣候、周邊的病蟲害等等,有時候誰也說不清楚。」易丙洪說,所以極飛在初期只把自己當成僱傭軍。

這支僱傭軍的專業性體現在流程化和自動化。極飛為一片農地服務會出四個組:航線設定組、藥劑組、打藥組和驗證組。

首先出動的是航線設定組,這一組人需要了解無人機的飛行原理,要知道怎麼樣劃定航線最合適。航線設定組一旦設定好航線,無人機以後就會按照這條航線自動巡航,不再需要人工操作。

後續的藥劑組負責勾兌農藥,以保證配比合適。打藥組負責具體操作,驗證組負責驗證效果。

目前,極飛在新疆共有200多人的團隊,以棉花田為例,一組4人,一年的產能是2萬畝地。新疆總共有4000萬畝棉花田,易丙洪計劃未來要拿下新疆一半的市場,也就是2000萬畝,這大概需要4000人的團隊。

極飛目前的200多人作業團隊,都是在新疆本地招的,以應屆畢業生為主。今年年初易丙洪把他們拉到廣州培訓,很多員工誤以為自己進了什麼傳銷公司。

「做直營我一開始最擔心員工流失,最怕90後不願意回農村。」易丙洪說,「不過在新疆的大學裡,摘棉花是參與社會勞動的必修課,我們花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去培養這幫小夥子,他們很能吃苦,也看得明白現在農村遍地是黃金。」

在新疆以外的市場,極飛走深度加盟模式。「我們今天不收加盟費,也絕不允許代理商去賣無人機,他們都是要做持續服務的。除了我沒有掌握他們的定價權,其它跟極飛在新疆的直營模式是一致的。」易丙洪說,他已經從農業行業中招了不少區域經理,去調研各個區域的市場情況。

「目前在疆外市場,我們發現附加值還是挺高的,因為地塊小,往往單價高。其實我們最終追求的是免費服務,當我有足夠附加值的時候我甚至可以免費打藥。」易丙洪說,農業上遊的種子、農藥、化肥,下遊的小額信貸、物流等等,都是未來具有潛力的市場點。

相關焦點

  • 農業科技最大一筆融資,為什麼軟銀等頭部選擇極飛?
    這是彭斌對於未來農田的想像,遠遠不同於皮膚被曬成古銅色的農民牽著一頭牛,或者開著拖拉機在農田裡辛苦勞作的傳統印象。「在這樣的環境裡,不可能有年輕人去農村裡再願意幹這麼辛苦的農活。」「在過去的八年時間裡,我們用無人機這件事情證明了農業需要科技,不僅需要,還需要最先進、最好的科技,而且極飛有能力把它造出來,實現規模生產,實現營收和利潤。同時,這項技術的成本還比較低,可以普適地應用到廣大的農村和農業地區。」
  • 農村包圍城市:一部商業史 | 文化縱橫
    ✪ 喜樂阿 / 「飯統戴老闆」公眾號(ID: worldofboss)《文化縱橫》微信:whzh_21bcr[導讀]如何理解當代中國的商業逆襲史?本文作者另闢蹊徑,認為農村包圍城市既是一種軍事戰略,也是一種商業戰略。
  • 四川大學設「幹農活」課程
    上勞動課的同學在打穀子一頂草帽、一副手套,手持鐮刀,一群躬身割水稻、打穀子的「農民」出現在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的農場裡。這些「農民」其實是學校的學生,參與農耕活動的勞動課程,是他們的一門必修課。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聯繫上負責這門勞動課程的鄧忠君老師。
  • 農民如何獲得財產性收入? 「共享農莊」把農村空院子盤活了
    如何讓農村裡的閒置農房「活」起來?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放活農村宅基地與農村房屋的使用權,通過農村閒置宅基地與閒置農房的多元化利用為鄉村振興戰略助力。在北京的郊區,正有超過2000套的閒置農房通過「網際網路+」與城市租賃需求對接,努力探索盤活閒置農房的新路徑。
  • 農活技巧還能用來拔河 農民體育健身大賽現場樂翻天
    【解說】5月8日至10日,第三屆中國農民體育健身大賽在河南省蘭考縣舉行,來自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00多名代表和選手參加。不同於競技賽,本屆賽事在9個項目設置上突出「農」字和「趣」字」,緊密結合中國農業生產實踐,比賽現場樂翻天。
  • 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龔檟欽:帶著無人機下田,讓農民們「酷」起來
    在澳洲生活8年,龔檟欽笑說,如果不回國,自己可能就留在那裡經營農場了,「而現在我和極飛研究的課題,其實就是如何讓農民、農村和農業變酷。」不知道為什麼,龔檟欽眼中的農業,不僅充滿科技範,還自帶一種未來感。就像幾個熱愛飛行的大男孩,突然有一天,他們帶著無人機闖進了農田裡,並在這裡找到了可以讓夢想紮根生長的沃土。
  • 直播成了新農活 農民變成「新農人」
    山裡的「土貨」,搖身變為生態產品;農民變成「新農人」,主動學、創新賣;直播成了新農活,數據變成新農資……近年來,除了傳統扶貧渠道,中國不斷縮小城鄉「數字鴻溝」,以數位技術賦能、引領貧困地區各項事業發展。
  • 極飛科技出席聯合國數字農業論壇 打造中國無人化智慧農場
    當前,全面打造『無人化』的智慧農場,是極飛構建可持續農業生態系統的關鍵之戰。」助力中國農業數位化創新變革在傳統印象中,中國農業與農村通常與「落後」、「陳舊」掛鈎。耕牛犁田、手工插秧,仍是停留在許多人腦海中的農業耕作場景。
  • 最長的春節假期,在農村幫菜農爸爸媽媽幹農活
    這個春節大概是工作後有史以來的最長的一次,由於疫情期間,不能走親戚,也不能聚會,我們在家裡便幫著父母做起了農活。父母是菜農,種植大棚蔬菜,一年四季沒有休息日。由於我們在外面上學的時候上學,畢了業便忙於工作,真正能為父母分擔體力勞動的日子是少之又少,無論嚴寒酷暑,颳風下雨,都是父母兩個人忙碌,四五十歲的農民,已經滿臉的皺紋,雙手滿是繭子,黑白雜亂相間的頭髮。每當對他們說,少幹一些,請工人幫忙幹,他們會說,農民不幹活弄啥?請人幹做地主?自己閒著花錢僱人幹?
  • ...中特衝刺問答: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理論的內容是什麼?
    2021山東考研毛中特衝刺問答: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理論的內容是什麼?數學 | 政治 | 英語| 專碩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理論的內容:(一)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可能性
  • 專訪極飛創始人彭斌:堅守13年,終靠「務農」拿下12億融資
    越來越多的無人機公司投身農業生產領域,但是為時已晚——極飛早已穩坐「C位」,率先一步分到了蛋糕。 彭斌的「農活生意」越做越大,2019年11月,極飛獲得了由Agribusiness Intelligence頒發的「最佳精準農業技術創新獎」,據了解,極飛是該獎項設立以來第一家獲獎的中國農業科技公司。
  • 70歲農村老漢不愛幹農活,沉迷木雕數十年終成大師!
    70多歲的殷大爺生活在農村,身為農村漢卻不愛幹農活。他從小就喜愛寫寫畫畫,關起門沉浸在自己的雕刻世界,在鄰居眼裡自然是個不折不扣的「異類」。雖然沒受過一天正規專業的訓練,幾十年下來卻成了遠近聞名的雕刻大師。大爺的木雕全憑勤奮和天分,他愛琢磨,用心去雕琢。
  • 憶童年往事|農村裡的農活你都幹過哪些?
    在農村長大的孩子沒有玩具。我小時候是在農村長大的,農村的小孩沒有城裡的孩子們幸福。其實現在的小孩更幸福,我家裡的兩個小不點,不到2歲就開始接觸手機了,看YouTube裡的各種兒童遊戲了。在讀小學時我就要幫媽媽幹一些家務活和農活。家務活包括:洗衣服、煮飯、洗碗、餵雞等等。
  • 農婦光腳下地幹農活,蟲子從腳底「鑽」進了小腸
    光腳下地幹農活不小心傳染鉤蟲王大姐家住農村,雖然已經六十歲,還是每天都下地幹農活,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家生活。當時並沒有什麼不適,但接下來幾周,她就開始反胃、頭暈、乏力,農活也沒力氣幹了。 當地醫院沒發現問題,於是家人就帶她來到杭州市中醫院脾胃病科,醫生建議她做一個胃鏡檢查一下。做到十二指腸的位置,醫生發現了潛伏在裡面的鉤蟲。
  • 農民在城市租不起房子在農村又沒有宅基地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呢?
    我們有很多農民朋友都面臨著在城市生活租不起房子而在農村沒有宅基地也無法回到農村定居的問題。於是就有很多的農民提出了農民可不可以享受廉租房的待遇?沒有宅基地的農民又該如何獲得宅基地呢?我們這篇文章就給大家說說關於房子那些事。
  • 這個主意太好了,擦玻璃也用無人機!飛350米高,比人工快20倍!
    這是一群拿著生命為城市做貢獻的人,「蜘蛛人」清潔玻璃時墜樓的事故也時常見報。為什麼科技已經如此發達的現在,玻璃幕牆的清洗卻只能停留在人工操作上呢?難道就沒法避免這種意外傷害的發生?沒錯,用無人機代替「蜘蛛人」去給高樓擦玻璃!這款無人機重約55公斤,由38個螺旋槳帶動起飛。其供電系統是通過電纜直接從地面提供的,也就是說,它不受電池續航能力的限制,想飛多久就飛多久。無人機配備了一條水管,而清洗幕牆的水就是通過水管從地面上引上來,加點清潔劑,再配合前面的一排滾筒,就可以輕鬆地給玻璃幕牆來個全面清潔。
  • 農民主體動起來,農村才能美起來
    面對地域面積如此之大、涉及面之廣、複雜程度之高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任務,各地一定要用好農民主體這一傳家寶,堅持發動農民、依靠農民、為了農民,久久為功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為建設美麗中國擦靚底色。堅持農民主體是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的基本方法。無論是歷史革命時期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發動農民、依靠農民、為了農民一直是共產黨農村工作的基本方法。
  • 後起之「秀」從農村包圍城市:開雲汽車有戲嗎?
    曾因給兒子做童車而紅極一時的王超,現在掌舵的這家公司,打算用設計領先、價格實惠的產品,從農村包圍城市,顛覆低速電動車市場?這個夢想,能實現嗎?關注創新汽車行業的《後起之「秀」》第五期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這家主要生產低速電動車、瞄準農村和鄉鎮市場、走接地氣路線的開雲汽車。
  • 為什麼說現在農村的孩子越來越難教?
    農村現在主要是爺爺奶奶帶,如果爺爺奶奶在家還要幹農活,那對帶孩子教育孩子這方面確實就有點麻煩。還有爺爺奶奶比較寵孫子也會帶去負面的情感。現在網絡時代,手機橫行,有些父母為了能讓孩子不怎麼亂跑用手機來打發孩子的時間,時間長了就有癮了。鄉村教育也要重視,報導的都是極少數的負責人鄉村教師。當然沒有說很多老師不負責任,只是相對來說沒有完全擔起老師的重擔。很多原因吧,希望國家重視。
  • 農村大叔把拖拉機改成挖掘機,幹農活一個頂倆,鄰居想花10萬收購...
    如今的農民已經不再是大家想像中的面朝黃土背朝天,他們有很多成熟的工具可以選擇,有一些老農民的種種操作也讓我們明白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最近在山東的一個鄉村有一名大叔為了產鏟地,將自家即將報廢的拖拉機改造成了挖掘機,一下子省了十幾萬元,而且還成為了十裡八鄉的風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