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出了《個人品牌七堂課》這本書,收到很多朋友約付費諮詢,我發現大家的問題中,有一個高頻話題是:在選擇賽道的過程中,你發現自己想做的賽道有強手怎麼辦呢?
很多朋友想打造個人品牌,卻發現自己想做的方向已經有人做出了很有影響力的個人品牌,那自己還要不要做這個賽道?
關於選賽道,我要三個建議。
01
不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很多朋友覺得和強手在一個賽道競爭機會不大,想選一個「無人區」去開始自己的個人品牌建設,迴避和強手的直接競爭。
這個想法其實是不對的。
一個賽道有強手就意味著有市場,而且這個強手越強越好。
如果這個賽道有人做了100億,說明市場大,一定就有強手沒有滿足的細分市場,哪怕這個細分市場只有1000萬,但對一個普通人也足夠先好好努力幾年。
就怕這個市場沒厲害的人,結果你做來做去做不大,最後發現這個市場並不存在。
第一,沒有人做的方向,往往不是沒有人做,而是有人做過,發現沒有回報無法生存下來,我們選擇一個空白領域前,首先要問問自己:
為什麼別人沒有做這個市場?而不是我發現了一個新市場。
第二,越是有對標強手的賽道,越是有細分市場需要滿足,而別人往往還沒有精力和能力服務每一個細分市場,這正是你抓住細分市場快速生存下來,好滾動做大參與競爭的機會。
比如在PPT領域,2008年的時候做得最好的一波人都是論壇和博客上,我就選擇去微博上打造自媒體,打開了一片新領域。
我成功後,有小夥伴選擇做知乎平臺,有小夥伴選擇做PPT定製細分市場,有小夥伴選擇做視頻網課細分市場,都有人成功做出了自己的影響力。
之所以這個市場能容納這麼多人,首先是因為這個PPT市場還有一點規模,可以容納幾個小團隊。
如果選擇一個大家都不知道的領域去打造個人品牌,沒有人和你搶,你很容易當第一,但也沒有市場。
02
選擇腰部市場切入
頭部市場,因為規模大,用戶多,收入也大,所以強手都會先切入頭部市場競爭,普通人如果貿然進入頭部市場去打造個人品牌,難度非常大。
比如英語賽道,一個素人英語老師,想在整個行業打造出自己的影響力,如果沒有得到平臺或者企業的全力扶持,想後來居上難度非常非常大。
還不如加入有影響力的企業,先想辦法成為名企名師,積累夠勢能再出來做。
但如果選擇先成為一個城市的優秀英語老師,這個難度就小多了,也是一個很好的腰部市場,足夠一個素人老師起步了。
影響力都是慢慢積累的,不可能一口吃一個胖子。
03
耐心沉澱自己的鐵粉
在積累期加速成長
很多人看著網上別人打造個人品牌的案例,仿佛別人是抓住機會一夜爆紅,這個觀察只看到有些人一下子紅了,並沒有看見為了能爆紅這些人過去付出的努力和準備。
選擇一個細分市場,耐心做出更好的內容和產品,通過服務留住鐵粉,每天,每個月,每年都努力增加認同鐵粉的數量,讓他們加入你身邊的群。
大家一起打氣,一起成長,一起分享各種有趣的玩法,把自己個人品牌後面的群眾基礎打紮實,這一點非常重要。
有一群鐵粉推著你前進,其實你反而會加速成長,因為你要想辦法給鐵粉更好的服務和體驗,讓鐵粉願意支持你,成就你,這也需要你跑得更快,跑得更好。
一開始一個人,並不需要很高的收入,很大的流量,我們只需要把現有的流量轉化好,把個性的服務跟體驗做好,爭取更合理的客單價就可以了。
不需要有那種流量焦慮,耐心沉澱真正認可你的人就好。
不二醬創始人小紅紅,做不二醬,她沒有自媒體,做的也是一個競爭超級激烈的賽道,但她的策略就是慢慢發現真正喜歡不二醬口味的人,發展她們成為超級會員,定期團購。
慢慢把鐵粉留住,一年做1000個超級會員,兩年就是2000個超級會員,慢慢滾動下去,企業就可以做大賺錢,發展起來。
這個道理其實和做個人品牌的道理是一樣的,先要有一個沉澱期,無非在沉澱積累時期,大家要加速成長,爭取積累夠勢能躍遷。
寫在最後:
很多人想打造個人品牌,是希望有了個人品牌後,賺錢輕鬆,可以過上自由職業者的生活。
這種想法其實是錯誤的,一旦決心打造個人品牌,就要做自己的CEO,把自己當做一家公司來經營,反而要更努力,更自律。
得到的羅振宇、吳曉波頻道的吳曉波、樊登讀書會的樊登、混沌大學的李善友、凱叔講故事的王凱、這些先人一步的大咖牛人,第一時間捕捉到在網際網路時代打造個人品牌的機遇期,放大了個人能量,實現了閃閃發光的個體崛起。
他們的個人價值的確被放大,讓事業達到很多人不可想像的規模,但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他們沒有一個人選擇過著輕鬆的生活,而是成為一個新賽道上的創始人。
像得到的羅振宇,每天雷打不動分享1分鐘語音,已經堅持7年了,他還承諾跨年晚會要辦20場,現在已經辦了6年了,我們看到羅振宇個人影響力越來越大的同時,也要看到這個人背後的努力和自律程度,也是一般人完全不能比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