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紮,在民間有很多不同的稱謂,如扎作、糊紙、扎紙、扎紙庫、扎罩子、彩糊等。廣義的紙紮包括彩門、靈棚、戲臺、店鋪門面裝潢、匾額等。狹義的紙紮指的是喪俗紙紮,包括紙人紙馬、搖錢樹、金山銀山、牌坊、門樓、宅院、家禽等焚燒的紙品。
△ 傳統祭祀中需要用到的紙紮
提起紙紮,難免會聯想起喪葬場合,常給人一種陰森恐怖的感覺,但是當中國傳統的紙紮與浪漫的法國相遇,卻碰撞出了不一樣的火花。
或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孝仁義」等思想的影響,人們希望能夠借著這些精緻紙紮傳遞給往生的親人們。對中國傳統民間文化而言,紙紮的功能即在於透過火化傳遞給逝者,確保他們在陰間仍享有舒適的物質生活。
」靈厝「,是由臺灣傳承四代的百年紙紮老店「新興糊紙店」製作,其老闆張徐沛覺得,紙紮燒起來才是最好看的,只有看到那團火在燒,人們才覺得心願了了,才真正得到安慰。
「靈厝」
紙紮現在的設計風格不在局限於中國古代建築,可以是現代風格,也可以是傳統寺廟的樣子,精細的雕花與龍做裝飾,每一磚每一瓦都是由紙紮師傅親手製作。
「靈厝」細節圖
除了靈厝,還有中元奉祀的「大士爺」(尊稱為普渡公)等人物紙紮。
「大士爺」
當然,除了傳統的紙紮樣式,還有一些新型紙紮也融合了現代潮流,更貼近人們的生活,這部分紙紮由「Skea天堂紙紮」帶來。
其中,有法拉利跑車:
有各種名牌包包、飾品、服裝等。
還有緊跟時代潮流的無線耳機、數位相機與筆記型電腦。提供的紙紮平板電腦與智慧型手機,配備有專屬冥界的虛擬APP。
插座、充電線等細節一應俱全
更有不同類型的紙紮建築,如下圖的茶室,不論是建築的外觀還是內部格局,一桌一椅、菜單、碗筷,都追求精緻做工,完美還原了茶室的場景。
來自全球各地的美食,包括了重慶火鍋、廣式點心;韓國石鍋拌飯;日本天婦羅和蕎麥麵;西式糕點;意式肉丸等等,各色美食應有盡有。
看到這些充滿現代感的作品,讓人感到驚訝,原來紙紮還可以這樣藝術和浪漫。
其實紙紮藝術早在2016年就曾走出中國,面向世界展示過它的精巧與設計感。專業策展人Patricio Sarmiento曾到臺灣旅行,無意中發現了這神秘而精緻的中國紙紮工藝。在深入了解紙紮文化與風俗後,他邀請了臺灣新興糊紙店參加巴黎工藝設計師周展出傳統紙紮作品。
「新興糊紙店」老師傅張徐沛
張興糊紙店的老師傅張徐沛,從14歲開始跟爺爺學習紙紮,他的爺爺是大龍峒紙紮店「茂興齋」的創始人。
紙紮的工藝技巧,是需要很多年的艱苦練習的。就基礎的扎竹骨架來說,光劈合適大小的竹條,掌握竹子的構造和韌性,受熱彎曲度,最少也需要兩三年的時間。
完成一個大型紙紮「靈厝」,從劈竹到完工,起碼要2-3個月
不管是走古風的中式「靈厝」、洋房式「靈厝」還是用於節慶奉祀的超大型廟宇,都是全手工製作。
除了各式各樣的靈厝,還能為客人定製紙紮神靈、紙獸、人偶等。
千軍萬馬一張紙,萬丈高樓一支竹
紙紮匠人,運用竹子和紙這樣樸素的原料,通過折、雕、塑、寫、糊、繪、剪等技藝,整理裝飾造型,做成一件壽命極其短暫卻又細緻逼真,飽含情感的物件,寄託著宗教的信仰,也寄託了生者對往生者的思念與祝福。
紙紮,不僅僅是摻雜宗教和死亡色彩的祭祀品,它應該被視作擁有無限創作可能性的民間藝術,獲得更多人的正視和欣賞。
圖片來源:
skea臺灣、artouch、sotirapa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