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世紀引領了全球製造業的巨變,伴隨著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市場份額的下降,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份額的上升。其中,中國製造業總產出在2005年超越德國,在2008年超越日本,2010年超越美國。
截至2016年,中國製造業實際增加值達到2000年的7倍,佔全球製造業總產出的比重從8.5%提高到30.9%。中國單位勞動力成本競爭優勢排名從2000年的全球排名第八位上升到了2016年的第四位。
分行業來看,化工業競爭力2016年排名居首,全球排名曾經第五位。比如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完整名單中的中國企業,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國家電網在上榜中國企業中排名前三,反映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中國經濟依然穩健,中國企業的進步令人矚目。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應該看到,某些領域與發達國家仍然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需要在未來的幾年裡,改變大而不強的局面,最終實現中國化工的全面超越,實現強國之夢。
化工可劃分很多領域,但在化工領域中的過程系統工程、化工工業軟體、生物化工等是差距比較大的幾個方面。下面集中看一下全球化工巨頭的具體情況:
一、德國巴斯夫Basf
巴斯夫是全球領先的化工公司,是一家德國的化工企業,也是世界最大的化工公司。
巴斯夫被美國商業雜誌《財富》評為"全球最受讚賞化工公司";同時在德國所有公司的跨行業評比中,巴斯夫名列第二。巴斯夫集團在歐洲、亞洲、南北美洲的41個國家擁有超過160家全資子公司或者合資公司。公司總部位於萊茵河畔的路德維希港,它是世界上工廠面積最大的化學產品基地。
2018年7月19日,《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發布,巴斯夫位列第112位。 同年12月,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2018世界品牌500強》揭曉,巴斯夫公司排名第231位。
德國人是開發染料的先驅者。1834年,德國一名化學家發現,若在提煉煤油時加上漂白劑,苯胺會放出鮮藍色彩,這實驗奠定了日後發展苯胺染料的基礎。
巴斯夫與大中華市場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1885年,是中國化工領域最大的外國投資商之一。
巴斯夫是世界領先的化工公司,向客戶提供一系列的高性能產品,包括化學品、塑料品、特性產品、農用產品、精細化學品以及原油和天然氣。其別具特色的聯合體是公司的優勢所在。它使巴斯夫實現了低成本優勢,從而保證了極大競爭優勢。
巴斯夫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來開展業務。巴斯夫公司的股票已在法蘭克福(BAS)、倫敦(BFA)、紐約(BF)、巴黎(BA)和蘇黎士(BAS)的股票交易所上市。
二、德國拜爾 bayer
拜耳集團,是化學及製藥工業領域中首屈一指的國際性企業。拜耳公司是世界最為知名的世界500強企業之一。公司的總部位於德國的勒沃庫森,拜耳的高分子、醫藥保健、化工以及農業是公司的四大支柱產業。公司的產品種類超過10,000種,是德國最大的產業集團。該公司生產的阿司匹林,被人們稱為"世紀之藥",也創造出了"魔鬼的傑作"——海洛因。
原因是在1897年8月21日,拜耳公司的化學家費利克斯·霍夫曼在實驗室裡合成了一種叫做二乙醯嗎啡的物質。止痛效力遠高於嗎啡。海洛因(Heroin)的名字當時由拜耳藥廠註冊,該字或源自德文heroisch一字,意指英雄。
霍夫曼老闆知道後喜出望外,認為這種東西可以替代能讓人上癮的止痛藥嗎啡。當實驗後證實一些用於實驗的魚、海馬和貓吞下這些藥物依然能夠活命生存下去後,公司的家屬包括孩子也開始試著服用,最終沒毒死人,也沒有人上癮。
合成後不到一年,在沒有進行徹底的臨床試驗的情況下,公司便將它上市銷售。
接下來藥品最荒謬的一頁開始了,直到上個世紀30年代,拜耳公司還在銷售高純度的海洛因。全球各地都對這種藥效強勁、用途廣泛的藥品歡呼雀躍,成千上萬的病人爭相服用。很久以後,海洛因才逐漸被看做是惡魔般的毒品。
令人遺憾的是,該藥上市時,還曾經用作兒童的止咳藥,從嬰幼兒、成年人到老人都成為海洛因的消費者,當發現該藥在肝臟中會轉化成嗎啡,令拜耳藥廠十分尷尬,後悔莫及。
費利克斯·霍夫曼的故事還沒有完,之前據有文獻記載都說阿司匹林的發明人是德國的費利克斯·霍夫曼,事實上,起著非常重要作用的還有一位猶太化學家阿圖爾·艾興格林。
阿圖爾·艾興格林的辛酸故事發生在1934年至1949年間。1934年,費利克斯·霍夫曼宣稱是他發明了阿司匹林。德國當時正處在納粹統治,對猶太人的迫害愈演愈烈。因此,狂妄的納粹統治者不願意承認阿司匹林的發明者是猶太人這個事實,於是便將錯就錯把發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費利克斯·霍夫曼的頭上,為德國的「大日耳曼民族優越論」貼金。
納粹統治者為了堵住阿圖爾·艾興格林的嘴,把他關進了集中營。二戰結束後,他不久就去世了,從此最終的「發明人」石沉大海。
英國醫藥史學家瓦爾特·斯尼德幾經努力並獲得德國拜爾公司的特許,查閱了拜爾公司實驗室的全部檔案,終於以鐵的事實還原了發明人歷史真面目。他指出,在阿司匹林的發明中,阿圖爾·艾興格林功不可沒。事實經過是:在1897年,費利克斯·霍夫曼的確第一次合成了構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質,但霍夫曼是在他的上司—阿圖爾·艾興格林的指導下、並完全採用艾興格林提出的技術路線才獲得成功的。
拜耳公司在中國上市的主要產品有:拜阿司匹林、拜新同、西普樂、美克、拜唐蘋、尼膜同、優妥、優邁、特斯樂、拜斯明-25等。
2018年6月8日,德國拜耳公司完成其630億美元收購孟山都的交易。拜耳公司生產經營的產品種類有一萬多種,範圍涉及藥品、診斷技術設備、作物保護產品、塑料、合成橡膠、橡膠化學製品、纖維、染料、顏料以及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的中間產品。
德國的勒沃庫森城依然是拜耳集團的總部所在地。拜耳在中國大陸擁有12家企業,其中5家為獨資子公司,大中華區成了拜耳在亞洲的第二大單一市場,中國業已成為拜耳全球性投資的主要重心之一。
三、美國陶氏化學 Dow
美國陶氏化學公司是一家具領導地位的全球企業,陶氏已九次榮登道瓊可持續發展指數榜,在全球享有盛譽,並以科學和技術見稱,為各個主要消費市場提供創新的化學品、塑料、農用化工產品及服務。
陶氏化學公司所服務的市場、包括食品、運輸、保健和醫藥、個人及家居護理、建造與工程等,都是對人類生活發展非常重要的環節,中國已成為陶氏的第二大市場。
2004年8月,上海正式成為陶氏大中華區的總部。陶氏已在江蘇省張家港市設有世界級規模的膠乳、環氧產品和聚苯乙烯生產廠。
陶氏公開承諾,全力支持由化工業界自發倡導的「責任關懷」,致力實現化學品的安全處理。
自2000年開始,陶氏均被道瓊全球可持續發展指數評為全球化工業界中的「可持續發展領導者」。
2009年,陶氏憑藉其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等方面的突出表現而屢獲殊榮,包括:由國際企業研究基金會主辦評選的"中國最佳僱主"獎;由《第一財經日報》發起評選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傑出貢獻獎";由《21世紀經濟報導》評選的"中國最佳企業公民獎";由《中國經營報》頒發的"最佳技術商業應用獎"以及由新華網發起評選的"十佳節能減排標誌企業"。
四、美國杜邦 Dupont
杜邦發明了尼龍。 杜邦公司是一家以科研為基礎的全球性企業。杜邦公司成立於1802年,杜邦公司成為一家科學企業,憑藉創新的產品、材料和服務,為全球市場提供世界級的科學和工程能力。
杜邦科學探索歷史悠久,擁有無數重大創新。2013年,公司研發投入為22億美元,獲批約1,050項美國專利和約2,500項國際專利,在全球擁有10,000多名科學家和技術人員以及超過150家研發設。
2015年,陶氏化學和杜邦美國宣布合併新公司將成為全球僅次於巴斯夫的第二大化工企業。2015年12月,陶氏與杜邦宣布將合併,兩家將各持50%股權。
1930年,杜邦研究人員阿諾德·科林斯和華萊士·卡羅瑟斯發明了一種通用合成橡膠氯丁橡膠。兩周後,研究人員朱利安·希爾首次發明了一種合成纖維,這種纖維由此成為尼龍的前身。
杜邦公司從1990年起,杜邦公司已經達成了自動減排72%的溫室氣體,超出原來自訂的減少65%的溫室氣體排放目標。
杜邦公司被美國商業周刊選為「綠色企業」的首位。又被氣候控制協會的Ceres報告氣候變化類環保獎:美國第一名,全球第二名;評選為溫室氣體—降低地球碳含量企業美國第一名,全球第二名。
美國財富雜誌評選美國最受讚賞的公司,杜邦在排行榜化學公司類第一名,並接受美國國家安全協會的綠十字安全獎章,美國環保署綠色化學獎創新類。
杜邦公司是一家基於科學創新的企業,在美國設有40個實驗室,在其它11個國家和地區有35個研究發展機構。其中有著100多年歷史的杜邦中央實驗室是全球工業界第一個、也是最大的研發基地之一。
杜邦每年研發投入約13億美元,擁有5100名科學家和技術人員。著名的氯丁橡膠、Nomex、Kevlar高性能纖維、特衛強無紡布、可麗耐實體面材等都出於杜邦公司實驗室。杜邦公司擁有17000項有效專利,在2004年申請了近1700項專利。
五、法國阿託菲納 ATOFINA
法國阿託菲納隸屬於法國道達爾。道達爾公司(Total)是全球四大石油化工公司之一,總部設在法國巴黎,在全球超過110個國家開展潤滑油業務。
2003年5月7日,全球統一命名為道達爾(Total),旗下由道達爾(Total)、菲納(FINA)、埃爾夫(ELF)三個品牌組成。道達爾集團旗下阿託菲納化學工業品製造已近百年歷史 ,2000年4月,阿託菲納公司,道達爾集團的化學分部,隨著道達爾.菲納及埃爾夫阿奎坦公司的石油化工以及化工業務的合併正式成立。
阿託菲納是全球最大的化工企業之一。公司的三個核心業務包括基礎化工及聚合物(烯烴、芳香、聚乙烯、聚丙烯、苯乙烯、PVC、肥料),中間體及特殊聚合物(氯化物及強鹼、氟化及氧化物、硫化物、丙烯酸、工程聚合物及功能聚合物),以及特種化工。
阿託菲納的業務遍布全球五大洲,在汽車工業與運輸、包裝、建築及土木工程、體育休閒、保健美容、水處理、紙張、電子以至農業等眾多行業領域中都居於全球領先地位。
阿託菲納公司在大中國已經有30年的發展歷史。公司早於1970年就在臺灣市場開始化學品銷售的工作。1990年正式在臺北開設辦事處,向當地客戶銷售基礎化工,並專注於特種化工的營銷。香港辦事處則於1984年建立以集中拓展與中國的商務貿易。
阿託菲納公司在中國成功地建立了知名的品牌,並得到了中國客戶的熟知和認可。這些品牌包括:哈金森、FORANE 、快力、 RILSAN 和 HEEF等。
六、美國埃克森美孚 Exxonmobil
埃克森美孚公司是世界最大的非政府石油天然氣生產商,總部設在美國德克薩斯州愛文市。在全球擁有生產設施和銷售產品,在六大洲從事石油天然氣勘探業務;在能源和石化領域的諸多方面位居行業領先地位。
埃克森美孚公司前身分別為埃克森和美孚,於1999年11月30日合併重組。該公司也是艾克森、美孚及埃索全球分公司的母公司。此外,艾克森美孚與殼牌、BP(英國石油)及Total同為全球四大原油公司。
埃克森是世界上最大的私營企業之一,也是美國最大的上下遊一體化的石油公司。
埃克森美孚見證了世界石油天然氣行業的發展,其歷史可以追溯到約翰·洛克菲勒於1882年創建的標準石油公司,至今已經過去了125年。埃克森美孚嚴謹的投資方針以及致力於開發和運用行業領先技術及追求完善的運營管理,使之在全球位居行業領先地位。
埃克森每年在環保方面耗資超過15億美元,顯示公司決心的一個標誌。另一個標誌是埃克森在作業中的安全記錄上一直名列前茅。
埃克森(EXXON)是美國標準石油公司力圖統一名稱和標誌的產物,Exxon公司建於1882年,是美國最大的石油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歷史最悠久的7大石油公司之一。該公司的經驗範圍已擴展到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業務以能源為主,石油、石油化工、煤炭、礦產及電能均屬其優勢,是世界最大的經營石油勘探、生產、運輸、煉製加工和銷售的綜合性公司。該公司也是化工原料、溶劑、添加劑、中間體和聚合物及其他石化產品的最大供應商。
Mobil公司成立於1882年,是一家集勘探開發、煉油和石油化工為一體的綜合性跨國公司,其油氣勘探遍及美洲、非洲、歐洲和中東地區,化工產品中對二甲苯和定向聚丙烯包裝薄膜居世界領先地位。
Exxon公司和Mobil公司於1998年12月1日宣布合併成立Exxon Mobil公司,上遊總部設在休斯敦,下遊總部設在Fairfax,公司基地在得州irving。公司中Exxon佔70%股, Mobil佔30%股。
在勘探開發方面,原來兩公司在南非、裏海、俄羅斯、南非和北美組織得很好,很少重疊。深水資產和深水技術相互補充。合併後的公司在天然氣方面也佔有重要地位,天然氣銷售量高達140億立方英尺/天。
在下遊方面,新公司在美國經營規模達到了殼牌石油公司、德士古公司和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公司最近形成的下遊財團的水平。新公司在其他地區的煉油和銷售資產也可以互補。Exxon 是潤滑油基礎油的重要生產商,與Mobil在潤滑油市場的領先地位相得益彰。在化工領域,Exxon 與Mobil也有良好的戰略配合。
新公司在下列領域擁有自己的專有技術:深水和北極作業、重油加工、合成液體燃料、液體天然氣、高強鋼、煉油和化工催化劑(包括茂金屬催化劑)、短接觸時間催化裂化、加氫處理、催化脫蠟、二甲苯異構化、甲苯歧化、合成潤滑油、專用醚和裂解。
Exxon公司為保持其煉油和化工技術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平均每年在科研開發方面投入數億美元。
七、荷蘭阿克蘇·諾貝爾 Akzo Nobel
阿克蘇· 諾貝爾公司(Akzo Nobel N.V)是一家跨國化工和醫藥集團,1994年由荷蘭阿克蘇公司和瑞典諾貝爾公司合併而成。公司主要有藥品、塗料和化學3個部門,共有員工8.6萬人,在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支機構。主要經營鹽、鹼、塑料、添加劑、工業及紡織用纖維、各種薄膜、醫療設備、藥品及藥品生產用原料等。總裁範雷德(Cees J.A. van Lede)。
八、日本三菱化學 Mitsubishi Chemical (MGC)
三菱化學公司是一家綜合公司,由三菱化成公司和三菱油化有限公司於1994年10月1日合併而成。三菱化學的銷售額在日本化學行業中居於首位。
三菱化學公司是日本最大的化學公司。公司通過其三個主要部門提供其廣泛產品:功能材料和塑料產品(包括信息及電子產品、專業化學製品、製藥);石油化工;碳及農業產品。雖然鋁、片塑產品、及塑料包裝等功能材料佔銷售額的55%還多,但公司還是把長期目標放在了專業化學製品及製藥上來。
三菱化學集團自1950年成立至今已有57年的歷史,以石油化學,功能產品,衛生保健領域為支柱,已發展成為擁有下屬企業371家,其中113家在世界17個國家開展業務的跨國企業。銷售額達26000億日元,是日本排名第1,世界排名第5位的綜合型化學企業。
九、英國石油 BP
BP由前英國石油、阿莫科、阿科和嘉實多等公司整合重組形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石化集團公司之一。公司的主要業務是油氣勘探開發;煉油;天然氣銷售和發電;油品零售和運輸;以及石油化工產品生產和銷售。此外,公司在太陽能發電方面的業務也在不斷壯大。
BP的太陽花標誌是根據古希臘的太陽神命名的。BP總部在英國倫敦。公司目前的資產市值約為2000億美元,擁有愈百萬股東。2003年,BP在《財富》雜誌的全球500強中排前五名,名列歐洲500強之首。
BP自1973年開始在華拓展業務,在一系列商業項目中累計投資超過40億美元,積極參與中國的經濟建設,是在華投資額領先的外國企業之一。BP的四大核心業務從上遊的石油及天然氣生產、天然氣及發電到下遊的石油化工、油品營銷等都在中國有廣泛的開展。
迄今,BP是中國最大的海上天然氣生產企業,中國第一家液化天然氣項目(LNG)中唯一外方合作夥伴,中國最大的液化石油氣(LPG)進口和營銷企業,唯一參與航空燃油服務的外方合作夥伴。
十、德國德固賽 Degussa
德固賽在全球特種化工領域位居世界之首,其創新的產品和系統解決方案為客戶的成功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這充分體現在企業的口號 —— 「創新原動力」中。2005財年,公司在世界範圍內擁有約44,000名員工,銷售額達118億歐元,息稅前盈利(EBIT)達9.40億歐元。
德固賽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就開始在中國生產特種化工產品,並更早與中國建立起了千絲萬縷的貿易關係。目前,德固賽在中國已經擁有了多達19家公司,生產基地遍及安丘、長春、大連、濟寧、遼陽、南寧、南平、青島、日照、上海、營口等地。
德固賽產品品質卓越,種類繁多,包括碳黑、橡膠矽烷偶聯劑、胺基酸、聚氨酯泡沫添加劑、塗料聚酯樹脂、色漿、著色系統、高性能塑料以及塑料生產所需的引發劑等。
德固賽在中國已有18個公司,生產基地分別設在安丘、北京、長春、廣州、湖州、濟寧、遼陽、南寧、南平、青島、日照、上海、臺灣、香港、營口等地。德固賽視中國為全球經濟的推動力。
十一、荷蘭殼牌 Shell
荷蘭皇家殼牌集團,又譯"蜆殼",是世界第一大石油公司,總部位於荷蘭海牙和英國倫敦,由荷蘭皇家石油與英國的殼牌兩家公司合併組成。它是國際上主要的石油、天然氣和石油化工的生產商,同時也是汽車燃油和潤滑油零售商。它亦為液化天然氣行業的先驅,並在融資、管理和經營方面擁有相當豐富的經驗。
業務遍及全球140個國家,油、氣產量分別佔世界總產量的3%和3.5%。作為荷蘭最大的工業公司,其在2012年《財富》雜誌世界500強中名列第1位。
殼牌公司成立於1907年,一直由皇家荷蘭石油公司佔60%股份。殼牌集團的業務已遍布全球130多個國家。殼牌在中國的目標是成為中國的國際合作夥伴,為中國提供清潔和可持續發展的能源解決方案。至今大陸的投資已逾15億美元,擁有20多家獨資/合資企業。
殼牌致力於可持續發展,以對社會負責任的態度提供清潔能源。目前,集團有五大核心業務,分別是勘探和生產、油品、天然氣和電力、化工、可再生能源。
十二、英國帝國化工 ICI (已被阿克蘇收購)
ICI是英國帝國化學工業集團的簡稱,前身是英國卜內門公司(Brunner Mond&Co),是聞名的純鹼與肥料的製造廠商,並且是一個全球性的化工集團,是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之一、全球最大的建築裝飾漆供應商之一,在全球化工行業名列前十。ICI成立於1926年,由當時英國4間最大的化工公司合併而成,總部設在英國。
作為世界上最具規模的化學工業公司及製造商之一,ICI的主要業務範圍包括油漆業務;粘膠劑,食品及工業澱粉,合成樹脂業務;食品香料及調味品業務;個人衛生護理,樹脂添加劑及催化劑業務;區域性業務等。
ICI目前在全球55個國家和地區設有超過200間生產廠和辦事處,經營50.000多個產品,產品行銷120個國家。ICI所生產的產品已經深入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領域,為食品和個人護理品、電子產品、特製樹脂、香料及調味料提供原料;ICI還擁有世界上最出色的油漆產品品牌多樂士!
ICI一向致力於改革創新,在全球各地聘用了1500多位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以適應不斷增長的全球市場。ICI這一國際品牌就是產品革新、龐大市場、高素質人才、商業科技和優質動作的同義詞。
ICI油漆集團,是ICI世界集團屬下的全球最大的油漆生產商之一,每年全球有5,000萬戶家庭使用ICI油漆,假如把ICI油漆的罐子疊加起來將是珠穆朗瑪峰的1300倍。ICI油漆在全球25個國家開設了49間油漆生產廠,產品行銷全球120個國家,並且在多個國家雄踞市場領導地位。
ICI油漆集團的核心業務主要包括建築裝飾漆及包裝塗料,旗下擁有多個全球馳名的建築裝飾漆品牌,包括有「Dulux(多樂士)」、「Glidden(利登)」、「Devoe(迪威耳)」、「Cuprinol(卡普林諾)」、「Maxilite Plus(幻色家)」、「Maxilite(美時麗)」等國際著名品牌。
十三、沙特基礎工業 Sabic
沙烏地阿拉伯基礎工業(SABIC)成立於1976年,其目的是為了實現沙烏地阿拉伯的自然碳氫化合物資源的價值。Sabic無論在銷售量還是產品多樣性方面,都位於世界領先的石化公司之列。公司總部位於沙特首都利雅得,是中東最大的非石油工業公司之一。
沙烏地阿拉伯基礎工業公司分為六個戰略業務部,公司各部門和共享服務部均為戰略業務部提供支持。戰略業務部包括基礎化學品戰略業務部、中間體戰略業務部、聚烯烴戰略業務部、聚氯乙烯和聚酯戰略業務部、化肥戰略業務部和金屬戰略業務部。
SABIC在沙烏地阿拉伯的生產網絡擁有17個子公司。它們大部分位於坐落在波斯灣沿岸阿拉伯灣的阿爾-朱拜爾工業城,有兩家位於紅海海岸的延布工業城,一家位於東部省城達曼。SABIC還是巴林三家地區性公司的合作夥伴。
2002年7月,公司收購了荷蘭DSM集團的石化業務,成立了SABIC歐洲公司(SEP)。SABIC歐洲公司擁有2300名員工,荷蘭格林和德國蓋爾森基興的兩處主要石化生產基地。
十四、日本旭化成 Asahi
日本 旭化成總部位於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神田神保町1-105,公司擁有員工24000多名以及100多家子公司。業務範圍涉及醫藥醫療,纖維,化學品,消費產品,住宅,建築和電子。
集團的運營主體由7個核心公司組成,每個公司都是一個獨立的商業單元,專攻不同的商業領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幾年,旭化成開始擴展到更廣闊的新領域,並發展成為日本化工業最前端的企業。
十五、日本住友化學 Sumitomo Chemical
住友化學在日本化學業內排名第二,在全球排名第十九位,是日本一家大型化學企業,在中國也有不少投資。
2004年,住友化學向沙特投資1萬億日元(約750億人民幣)從事石油精煉項目,一下子投資這麼多錢,風險可謂非常大。米倉是說服了日本政府及數家銀行組成的團體共同完成了這項投資。
當年,沙特提交給住友化學的原油價格為每桶20美元,米倉在仔細計算了後,認為原油價格有可能上升到25美元,加上中國及印度的石油需求量會有所增加,石油價格短期內不會下跌。當時,和沙特的這一項目已經談了幾年,米倉覺得時機到了,他果斷和沙特籤定協議,協議裡規定風險最終由住友化學承擔。
合同剛剛籤訂不久,石油價格就開始一路走高,到2006年一時每桶原油價格升到80美元。因此,向沙特的投資成為住友化學的一棵"搖錢樹"。
每年,國際化學方面的巨頭都要召開兩次閉門會議,參加的人數只有8人,包括杜邦公司總裁、道瓊總裁、BASF總裁等,亞洲國家中只有米倉一人參加。會議討論全球經濟及政治局勢等,內容絕不公開,但各企業都要拿出看家本領,在會上大顯身手。
1915年從煉銅中發生的亞硫酸氣生產化學肥料,這樣,即防止了公害又可以資源再利用。
住友現在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綜合化學企業之一,同時也是住友集團的主要公司之一。它擁有基礎化學、石油化學、精密化學、農業化學4個部門和10家研究所,在5個工廠中生產和提供工業藥品、合成纖維材料、鋁、合成橡膠、合成樹脂、染料、化成品、農藥、飼料添加劑、化學肥料等約3000多種產品。
住友化學一直致力於為中國農業的發展提供優質高效的農藥產品。為加強與中國的友好合作,於1995年7月在北京設立了住友化學北京代表處,並於1997年12月在上海成立了住友化學(上海)有限公司,目前設有農藥、衛生殺蟲劑、飼料添加劑和化學品4個銷售和技術部門。
十六、法國液化空氣 AIR LIQUIDE
法國液化空氣集團成立於1902年,總部位於法國巴黎,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健康和環保氣體供應商之一。法國液化空氣公司,是世界工業氣體的領導者,以其在工業領域的豐富應用經驗及先進的技術,服務於經濟發展中的中國工業。
在中國,液化空氣公司是最大的工業氣體公司之一,它通過生產,銷售,輸送工業氣體,高純氣體,醫用氣體,相關設備及服務,致力於電子,化工,冶金,玻璃,汽車工業及醫療保健。
位於漕河涇開發區的液化空氣上海有限公司,建立於1991年,是法國液化空氣集團的獨資子公司。專業從事工業用氮氣、氧氣、氫氣、氦氣及氬氣等的生產與銷售,其氣體純度範圍可從95%至 99.9999%,甚至於ppb 級。
上海先進半導體製造有限公司及貝嶺微電子有限公司等都是液化空氣上海有限公司管道高純氧氣,氮氣及氫氣的用戶。液化空氣上海有限公司的客戶已超過300家,遍及整個江浙滬大上海區域。
液化空氣(天津)有限公司成立於1995年底,是法國液化空氣集團與日本住友集團共同投資3610萬美元,設立在天津市的高新技術企業。
液化空氣(杭州)有限公司是由法國液化空氣集團(AIR LIQUIDE)和杭州制氧機集團有限公司分別出資 62% 和 38% 建立的一家專業從事空分設備和其他工業氣體設備製造和銷售的中法合資企業。
十七、日本三井化學 Mitsui Chemicals
三井化學公司是日本最大的化工企業集團之一,前身是成立於1912年的三井礦山株式會社,1997年三井東壓株式會社與三井石油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合併成立三井化學株式會社。
2003年10月,三井化學與住友化學兩大綜合化學公司宣布合併,成為全球第五大的化學公司。兩家企業文化完全不同的公司結合在一起,帶給產業界相當大的衝擊。
近年來,三井化工加大了向中國等亞洲新興市場的開拓,到2010年,三井化學公司在中國投資將超過1400億日元(13億美元)。至2007年三井化學投資將達400億日元,此後3年投資超過1000億日元。
十八、美國通用電器 GE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是美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器和電子設備製造公司,它的產值佔美國電工行業全部產值的1/4左右。通用電氣公司的總部位於美國康乃狄克州費爾菲爾德市。GE公司由多個多元化的基本業務集團組成,假如單獨排名,有13個業務集團可名列《財富》雜誌500強。
通用公司的電工產品技術比較成熟,產品品種繁多,據稱有25萬多種品種規格。它除了生產消費電器、工業電器設備外,還是一個巨大的軍火承包商,製造宇宙航空儀表、噴氣飛機引航導航系統、多彈頭彈道飛彈系統、雷達和宇宙飛行系統等。
美國《工業研究》雜誌舉辦的1977年度一百種新產品的評選中,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新產品獲獎最多。聞名於世的可載原子彈和氫彈頭的阿特拉斯火箭、雷神號火箭就是這家公司生產的。
通用電氣公司,是由老摩根在1892年出資把愛迪生通用電氣公司、湯姆遜—豪斯登國際電氣公司等三家公司合併組成。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通用公司大發戰爭財,獲得了快速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該公司在新興的電工技術部門——無線電方面居於統治地位,1919年成立了一個子公司,即美國無線電公司,幾乎獨佔了美國的無線電工業。第二次世界大戰又使通用電氣公司的產量和利潤額急劇增長。
通用電氣公司在創立後的80多年中,以各種方式吞併了國內外許多企業,攫取了許多企業的股份,1939年國內所轄工廠只有三十幾家,到1947年就增加到125家,1976年底在國內35個州共擁有224家製造廠。在國外,它不斷合併了義大利、法國、德國、比利時、瑞士、英國、西班牙等國的電工企業。
1972年該公司在國外的子公司計有:歐洲33家、加拿大10家、拉丁美洲24家、亞洲11家、澳大利亞3家、非洲1家。到1976年底,它在24個國家共擁有113家製造廠,成為一個龐大的跨國公司。
通用電氣公司是摩根財團控制的一家大工業公司。它經營了幾十年,攫取巨額利潤,資產雄厚,規模龐大,1976年和1977年在美國大公司中都是名列第九位。
據1978年5月8日美國《幸福》雜誌的統計,美國通用電氣公司1977年的總資產達136.96億美元,銷售總額達175.15億美元,這一年的純利潤為10.88億美元,在美國各大公司中佔第五位,職工總人數38.4萬人。
通用公司從1956年開始建新廠生產飛彈,並向外國提供核武器。比如在日本搞原子能、原子燃料和海軍魚雷等。1976年與法國合作研製渦輪飛機和可以裝備魚雷潛艇或運載火箭的發動機。在1973年接受美國軍事訂貨共14.2億美元,在各大公司中居第二位。
十九、大日本油墨化學 DIC
大日本油墨化學公司是以印刷油墨、顏料、合成樹脂等精細化學品為主的綜合性化工公司,總部設在日本東京。集團的油墨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居世界首位。向北方地區供應日本原裝進口高檔油墨及國內合資油墨。
二十、美國亨斯邁 Huntsman
美國亨斯邁集團,亨斯邁創始於1970年,公司總部位於美國猶他州鹽湖城,2008年全部運營收入超過100億美元。
亨斯邁是精細化學品的全球製造商及營銷商。它為多種全球性產業提供基礎產品,包括化學品、塑料、汽車、航空、鞋類、油漆與塗料、建築、技術、農業、保健、紡織、洗滌劑、個人護理、家具、器具與包裝。
亨斯邁最初因包裝方面的創新優勢而聞名,此後在石化產品方面實現了快速且全面的發展。亨斯曼聚氨酯業務中首屈一指的是MDI。MDI是重要的聚氨酯原料。
亨斯邁集團由Huntsman 先生於1970年創立。目前,亨斯邁是美國最大的私人化工公司。
2017年5月22日,亨斯邁與瑞士科萊恩宣布,合併成為一家市值達200億美元的全球性公司,名為亨斯邁科萊恩。
2017年10月27日,全球特種化學品行業兩大巨頭瑞士科萊恩(Clariant)和美國亨斯邁(Huntsman)公司雙雙發布聲明稱,終止雙方提出的對等合併計劃。
聲明稱,由於激進投資者White Tale控股對科萊恩股票的持續增持,以及其對交易所持的反對態度目前已得到了其他某些股東的支持,雙方認為科萊恩是否能確保獲得瑞士法律所要求的三分之二股東批准該交易,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在此情況下,鑑於考量對雙方公司已經產生的幹擾和不確定性,雙方共同決定終止此項合併協議。雙方都同意放棄分手費。
二十一、英國氧氣公司 BOC
英國氧氣集團(The BOC Group)是一家英國工業氣體公司,總部位於英國薩裡吉爾福德,現在是林德集團子公司。
林德集團是全球領先的氣體和工程集團,是工業氣體、工藝與特種氣體的全球領先供應商,是盈利最多的工程公司之一,林德產品和服務幾乎遍及每個行業,林德產品和服務幾乎遍及每個行業。集團是富時100指數和FT 30成分股。
英國氧氣集團業務活動包括:過程氣體解決方案業務線通過管道,現場生產或低溫油罐供應大量產品。工業和特殊產品業務提供包裝氣體,化學品,以及相關產品和服務。所涉及的氣體通常在高壓氣瓶中輸送,範圍包括高純度特種氣體。氧氣愛德華茲為半導體行業提供真空,減排系統,以及相關服務。它還為許多工業和科學部門提供真空設備。
二十二、英國羅地亞 Rhodia
羅地亞是全球領先的精細化工生產商,下屬八大企業。用化學領域,包括表面活性劑、聚合物、高性能白炭黑和以稀土為原料的特種化學品;在特種材料與服務領域,包括己二酸、聚醯胺工程塑料和硫酸再生技術;在精細化學品領域,包括醫藥活性成分和香精香料添加劑,羅地亞都擁有雄厚的技術實力。
作為汽車、輪胎、電子產品、個人護理品、油漆和塗料、醫藥、農用化學品、香料市場的全球領先公司的戰略合作夥伴,羅地亞集團將分子和創新技術結合,根據客戶的獨特難題,提供量身定做的解決方案。
羅地亞股票在巴黎和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
羅地亞在中國開展業務的歷史可追溯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原羅納普朗克集團化工部在中國進行開拓的時候。在過去的二十五年,羅地亞在中國的業務獲得了迅猛發展,已擁有一個完整的精細化工產品系列。
作為在精細化工領域的全球領先企業,羅地亞通過在中國引進世界水平的生產管理和先進的技術,正在協助推進中國化工工業的發展。
二十三、美國PPG工業
美國PPG工業公司始建於1883年,總部設在美國匹茲堡市,是全球性的製造企業,生產及經營塗料、玻璃、玻璃纖維及化學品,在世界上位居行業先導地位。
PPG目前在全球設有100多家工廠和科研機構,分布在21個國家,共有超過30,800名員工,連續51年位居財富500強之列,是世界領先的交通工具用漆、工業、航天和包裝用塗料製造商。
PPG每年投資上億美金開發並改進產品、程序,並研發最新技術以適應市場的需求。PPG是幾家自1899年以來不斷給股東分紅的上市公司之一,已連續35年不斷增加給股東的分紅。2004年PPG被《財富》雜誌評為全球最受稱羨的化學品公司之首。
PPG在中國製造及銷售七大類產品,包括汽車塗料、工業塗料、汽車修補漆、包裝塗料、航空塗料,建築塗料, 及玻璃纖維。PPG在天津、蘇州、崑山、淄博、上海、深圳等地共設有七家工廠。
在中國,PPG汽車塗料的主要客戶包括大眾、通用、奔馳、東風雪鐵龍、標緻、奇瑞、海馬自達等,全球幾乎所有汽車製造商都使用PPG的汽車塗料產品或技術。PPG的工業塗料提供給海爾、諾基亞、摩託羅拉、戴爾計算機以及惠爾普等製造商。
PPG建築塗料也在中國廣泛使用,天安門城樓、首都機場、上海金茂大廈、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廣州新白雲國際機場等許多高知名度的建築都使用了PPG製造的建築塗料。
PPG的玻璃纖維也於80年代進入中國;在研發方面,PPG 每年投資上億美金開發並改進產品、程序,採用最新技術適應新市場,公司保持39%的產品有五年或五年以下銷售歷史,並在全世界範圍內建立了實驗室和業務;在過去的6年裡,PPG 6次獲得研發100獎章,年年被研發雜誌列為最顯著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公司。
二十四、美國羅門哈斯 Rohmhaas
美國羅門哈斯公司成立於1909年,總公司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集研究、生產、經營精細化學品於一體的美國羅門哈斯公司,是美國最大的精細化工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丙烯酸系列產品供貨商之一,在全球25個國家設有100多家生產廠及研究機構,其產品銷售遍及100多個國家。
羅門哈斯是美國最大的專門研究製造精細化學品及其中間體的跨國公司。在全世界,羅門哈斯擁有150家製造廠和研究機構,年銷售額近70億美元,在世界精細化工界位居第二。
羅門哈斯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丙烯酸系單體及聚合物的供應商,其三千餘種產品主要應用於塗料、建材、紡織、紙品、皮革、壓敏膠等領域;此外,產品領域還包括殺生劑、離子交換樹脂、功能化學品、塑料添加劑、農藥和電子化學品、胺及其鹽類。
羅門哈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精細化學品製造商之一,其憑藉其純熟卓越的技術, 應用幾個主要市場。
羅門哈斯也是離子交換樹脂的發明者和技術領先者,是世界上最大的離子交換樹脂製造商,其Amberjet系列均粒樹脂,UP系列和MB拋光樹脂以及Amberlite系列品牌,已成為全球在純水超純水應用產品的標誌,其產品特點是交換速度快,交換容量高;使用壽命長,不需要預處理等。
2009年4月1日,陶氏化學公司完成對羅門哈斯公司的收購,同年的06月03日,陶氏化學宣布成立塗料材料業務部,成為一家全球領先的特殊化學品和高新材料企業。
二十五、瑞士汽巴精化 Ciba
瑞士汽巴精化,是一家總部設在瑞士巴塞爾的精細化工生產商。它在28個國家設有79個分支機構,僱員達19300人並且在12個國家設有24個精細化工相關的研究中心。汽巴精化的口號是"Value Beyond Chemistry/超越化工的價值"。
汽巴精化是瑞士股票交易所(SX:CIBN)及紐約股票交易所(NYSE:CSB)上市企業,佔瑞士股指期貨(SMI)的權重為0.91%
汽巴精化成立於1997年,它的前身為汽巴-嘉基(Ciba-Geigy)公司的精細化工部門。汽巴-嘉基是由成立於1758年的嘉基公司和成立於1859年的汽巴公司在1971年合併而成。
1996年,汽巴-嘉基有限公司和山德士(Sandoz)有限公司宣布合併,成立諾華(Novartis)集團公司。1997年1月,汽巴-嘉基原有的精細化工部門獨立出來,成為汽巴精化,3月開始在瑞士股票交易所上市交易。
2008年9月15日,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集團宣布以每股50瑞士法郎收購汽巴精化。
瑞士汽巴精化生產的精細化工產品系列十分廣泛,能滿足不同工業和應用的需求,讓客戶的產品全面發揮四大效能:繽紛色彩為塑料、紙張、織物、金屬等增添色彩,使其出類拔萃;強效保護,加強產品防紫外線、防火、防菌功效,保障人們生活;超凡功能,提高工序效率,增強產品性能;持久耐用,幫助產品發揮耐熱、防腐蝕、抗磨損等功能。
全球25家化工巨頭中,美國佔7家、日本佔了5家、英國4家、德國3家、荷蘭2家、法國2家、沙特1家、瑞士1家。其中德國佔了3家,但排名前列的是大名鼎鼎的巴斯夫、享譽世界的拜耳,雖少但極精!
這裡拿德國的化工做一個對比,德國化工的先進之處有幾個方面:
1)德國擁有完善的法律法規保證化工行業的安全環保問題;比如同業公會行業效益最大化和企業收益最大化的追求與生產安全業績的實現,通過經濟槓桿能夠加以緊密連接在一起。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可以有效避免企業因事故賠償而破產,確保高危行業和從業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的落實。尤為重要的是,可以讓基層化工從業者能夠踏踏實實的工作。
2)德國化工完全以市場為導向、而絕對不是盲目發展。德國的化工園區往往是在老化工基地基礎上發展出一種新的化工模式,是德國按「產業集聚、用地集約、布局合理、物流便捷、安全環保、一體化管理」的原則發展起來的一個新生模式,對於德國化學工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3)德國擁有良好的企業文化制度。獨具一格的對員工關懷文化。特別是寶馬工廠對於員工的關懷有口皆碑,在寶馬德國Dingolfing工廠,對於一些年齡大的工人非常貼心,從廠房設置到醫療護理,甚至理療師都給予一條龍服務。一個關係員工的企業就是一個溫暖的家,這樣的企業凝聚力可想而知,凝聚力不是喊出來的!
巴斯夫(BASF)集團人力資源總裁Wolfgang Hapke博士解釋說:「除了按照市場水平設定工資,巴斯夫承諾應有的福利、個人發展的機會以及舒適的辦公環境。在很多國家,員工除了享受養老保障,還有補充醫療保險,以及股份項目,也就是投資公司股份享受收益——這都是為了鼓勵員工做巴斯夫的『老兵』。」
4)德國企業捨得對員工的未來進行投資。所謂「投資」,不僅僅是給予豐厚的薪酬,而且還包括員工學習提升的機會,這是許多德國企業能夠留住人的秘訣。
5)德國人的工匠精神。這一點不需要再多說什麼了。
6)中小化工企業在德國的地位很高。那些缺乏技術競爭力、市場拓展能力、良好的企業文化與氛圍,是搞不好中小化工企業的,而且是一種經營通病,也成為中小企業發展的阻礙。除了國家在製造業教育體系上的注重,德國中小企業不但具有很強的企業精神,更重要的是比較務實,更注重長遠發展、注重內功的培養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