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大學洗牌60年 ——回眸1952年院系大調整

2020-12-13 南方周末

60年前定下的這種格局,與今天的社會發展和轉型已經嚴重不適。現在已到高等教育體制「重新格式化」的時候了

1952年中國高等院校的「院系調整」已整整60年了。這次「院系調整」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影響至深且巨。直到今天,中國高等教育的「基本盤」仍為60年前的「格式化」確定的,當然有發展、變化,但並無實質性的改變。

60年前定下的這種格局,與今天的社會發展和轉型已經嚴重不適。因此,人們對教育體制的不滿、批評、指責,甚至憤怒越來越嚴重、強烈。這一切都說明,現在已到高等教育體制「重新格式化」的時候了。

大洗牌為什麼會發生

1952年的院系調整看似突然,其實有深刻的政治、社會和思想方面的原因。

與目前的中小學、職業學校等「現代教育制度」一樣,中國的高等院校是近代「西學東漸」的產物。因此,新中國成立前大學的學制、院系組織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育理念等均仿照西方大學,大學的教授與領導也大都具有在西方留學的經歷。不僅如此,大學有國立、私立還有外國教會辦的大學。

然而,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教育等上層建築是由其經濟基礎決定的,西方的大學體制當屬「資產階級性質」。因此,「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建立了一套與西方不同的高等教育體系。

早在革命戰爭年代,以蘇聯為楷模的中國共產黨人,如毛澤東在1940年的《新民主義論》中就明確提出了批判帝國主義文化:「這一部分文化,除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直接辦理的文化機關外,還有一些無恥的中國人也在提倡。」在1945年的《論聯合政府》中,他更明確說道:「蘇聯所創造的新文化,應當成為我們建設人民文化的範例。」

新中國的成立並非一種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的、簡單的政權更迭。它更是一種社會結構「天翻地覆」的改造,「全能型」的統治模式建立。在這種模式中,「國家」管理、掌控一切,「社會」不復存在。社會職業被簡化為工人、農民、幹部。學校(尤其是高等學校)只能是國家行政機構的中一部分,教師、醫生、工程師等等都屬「幹部」。因此,將被視為舊文化、受「帝國主義」影響最重的大學(教會大學更是毛澤東所說「帝國主義在中國直接辦理的文化機關」)統統改造成國家政權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大學教師這些「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改造成黨的「幹部」就是必然的了。

教師要人人「過關」

在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年9月通過的建國大法《中國人民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專門明確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努力發展自然科學,以服務於工業農業和國防建設;「人民政府應有計劃有步驟地改革舊的教育制度。」「國家大法」為院系調整提供了法理依據,也表明了這種調整要偏重工科、農科。

實際上,新中國剛剛建立,就開始了院系調整。

就在1949年底,百廢待興,萬事待舉,南部,尤其是大西南的軍事行動尚未結束之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華北大學三校的農學院就合併成立了北京農業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的教育系併入北京師範大學, 開院系調整的先聲。由此可以看出,執政者對院系調整之重視、之急切。

1950年6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教育部明確提出,在全國範圍內要在統一的方針下,調整全國公私立高等學校和某些系科,以便更好地配合國家建設的需要。

調整的方針是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學校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整頓和加強綜合大學。根據國家建設規劃,將公私立高等學校統盤規劃,同類系科歸併或組建成專門學院;集中人力財力,擴大工科、師範和綜合大學理科的規模。

具體的步驟是:由工業院系的調整進而到對其他院系的調整;從學院的調整進而到對科系的調整;從重點地區、重點院校的調整進而到對高等學校的全面調整。其精神實質是將舊大學「抽象」、「廣博」的模式改造成「具體」、「專業」模式,將「通才教育」改造成「專才教育」。這次會議頒布的《關於高等學校領導關係的決定》和其他一系列法令法規,特別強調了教育部負有領導全國大學的責任,並為院系調整提供了具體指導和法令、政策基礎。

院系調整不僅是教育直接為經濟服務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教育作為「專政、鬥爭工具」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方面的需要。1951年5月,毛澤東在《鎮壓反革命必須實行黨的群眾路線》中強調,要「採用整風方式,對留用人員和新吸收的知識分子普遍地初步地清查一次」。11月30 日,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在學校中進行思想改造和組織清理工作的指示》,明確了對學校,尤其是大學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組織清理的目的、方法和步驟。教師要人人「過關」,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知識分子經歷的第一次「急風暴雨」式的運動。通過「組織清理」,進一步加強了黨的領導。

大洗牌造成什麼?

幾乎與「思想改造」、「組織清理」同時,1951 年11月全國工學院院長會議召開,揭開了1952 年全國院系調整的序幕。

1952年5月, 教育部制定了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計劃(草案)。 7月,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開展有計劃、有步驟的院系調整。這次調整是根據蘇聯大學體制, 以建設單科性專門學院為主,削減原有的綜合性大學,取消大學中的學院建制,改為校系兩級管理。

到1952 年底, 全國3/4 的院校完成了調整。調整前佔全國高校總數近30% 的六十餘所私立高校,全部改為公立(教會學校如燕京、輔仁、齊魯、東吳、聖約翰、之江、震旦等全被撤消、解散,併入其他學校)。綜合性院校大幅度減少,由調整前的近五十所減為14 所。從學科上看,工科大大加強,文科嚴重削弱,社會學被取消,法學、商科也大大受損。從地域上看,東北、西北的高等教育得到改善,但原本高等教育十分發達的北京、上海、武漢等也進一步加強。

院系調整結束後, 1953 年專門成立了高等教育部, 國家對高校的黨、政、財、考試、招生、分配、教材、教學過程等都實行了全面控制。到1955 年4 月止,全國性的專業統一教學計劃基本照搬蘇聯,相當多的課程按規定直接採用蘇聯教材。

這次以高度行政化為手段的調整,使原來的多元辦學主體改變為一元辦學,形成了高度集中、統一的辦學模式。大學喪失了辦學、教學和學術的獨立自主性,嚴重束縛了學者的創造性。

這次調整使大學由「通才教育」變為「專才教育」,文、理、工分割,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大幅度減少,培養出來的學生越來越「工具化」。

這次調整最終使大學成了整體性全能社會的一個「行政單位」,現在被人詬病甚深的「官本位」,其實是這種社會結構的必然結果。

這次調整是「專政、鬥爭工具論」的實踐,反過來又強化了大學的「工具論」。大學已不是自由探求真理的精神學園。因此,歷次政治運動,大學都首當其衝,成為激烈的「階級鬥爭」陣地。

那些消失了的好大學

燕京大學:近代中國規模最大、質量最好、環境最優美的大學,創辦於1916年,司徒雷登任校長,曾與哈佛大學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學社,在國內外名聲大噪。其校園為今天北京大學主校園——燕園,1952年在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中被撤銷。

輔仁大學:1925年由羅馬教廷創辦,20世紀初與北大、清華、燕京並稱北平四大名校,當代亦馳名於海內外華人社會。1952年在全國高校調整過程中被撤銷,其校舍劃入北京師範大學的北校區。人員與系所編制則分別併入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

齊魯大學: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所教會大學,由美、英、加3國的14個基督教會在山東聯合創辦,鼎盛時號稱「華北第一學府」,與燕京大學齊名,有「南齊北燕」之稱。國內許多知名學者如老舍先生、歷史學家顧頡剛、墨學大師欒調甫、戲劇學家馬彥祥等紛紛到此執教。1952年高校調整中,該校併入山東大學,部分專業併入山東師範大學,其校址為今山大西校區。

東吳大學:20世紀初中國第一所民辦大學。1900年創建於蘇州,其法學教育在當時飲譽海內外。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中,東吳大學被撤銷,另於原址成立江蘇師範學院,1986年改名為蘇州大學。

聖約翰大學:中國首個全英語授課的大學,以「光與真理」為校訓。有「東方哈佛」和「外交人才養成所」之雅稱,創下了民國教育的多項第一,尤其是在體育教育上遙遙領先。該校培育了林語堂、張愛玲、鄒韜奮、顧維鈞、宋子文、榮毅仁、劉鴻生、貝聿銘、施肇基等一大批影響中國歷史的傑出人物。

震旦大學:由法國天主教會於1903年創辦,中國神父馬相伯任校長,所設學科有語文、象數、格物、致知四門。震旦是印度對中國舊稱。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中,震旦大學各院系分別歸併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上海各有關高等學校。

之江大學:1845年由美籍教員創辦於杭州的基督教教會大學,在全國高校中有一定歷史地位,林漢達、金仲華、朱生豪(翻譯家)等知名人士都是之大校友。1951年該校被浙江省文教廳接管,美籍教員離校回國。1952年,全部併入浙江大學,之江大學宣告結束。

金陵大學:由美國基督教會在南京創辦。教育家陶行知、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哲學家方東美、文學史家程千帆等著名校友均出自於此。上世紀50年代,在臺灣農業界以「經濟復興」為號召的大部分骨幹都是金大畢業生。胡適聲言,民國時期的農業研究中心在南京,南京農業研究中心在金大。

嶺南大學:開創了我國華僑教育的先河,由美國基督教長老會於1888年在廣州創辦,後收歸為中國人自辦的私立大學,並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南方著名的大學。1925-1927年廣州處於大革命高潮,該校工人、學生連續罷工、罷課。1953年在全國院系調整中,該校有關科系分別被併入中山大學和其他高等院校。

(實習記者 劉苗苗整理)

相關焦點

  • 1952年院系大調整:教授洗澡,大學洗牌
    當時他們不會預料到,僅三年後,全國所有教會大學、私立大學都被撤消。原國立高校,也經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每一所舊中國走來的大學,校史上都記載著這樣一筆拐點:1952,院系大調整。1950年6月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上,教育部長馬敘倫說:「我們要在統一的方針下,按照必要和可能,初步地調整全國公私立高等學校和某些系科,以便更好地配合國家建設的需要。」
  • 親歷1952年高校院系大調整
    【說明】本文並非原創,部分內容節選自:馮澤君.親歷1952年高校院系大調整[J].檔案春秋,2011(10):40-42.在這場改革中,歷史悠久的南京大學(原中央大學)經歷了大刀闊斧的院系拆分和結構改造,當時就讀該校的本文作者,對這場院系大調整仍記憶猶新……1952年的高校院系大調整是我國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次大革命,全國四分之三的高校師生參加了這場運動
  • 回眸消失的教會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遭致命打擊
    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這十幾所教會大學是中國高等教育中舉足輕重的力量,培養的人才令中國現代大學望其項背。只是在1952年的那次全國院校大調整中,教會學校都集體消失了。1952年,燕京大學工科各系併入清華大學,教育系併入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工程系併入天津大學,社會學系調整到中央民族學院;燕京大學等校的法學、政治 學、社會學等學科組建北京政法學院(今中國政法大學),經濟系參與組建中央財經學院(今中央財經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文學院、理學院系科併入北京大 學,形成了北京大學文、理學科優勢;北京大學遷至原燕京大學校址"燕園"。
  • 1952年院系大調整時浙江大學到底經歷了什麼?如今成績令人欣慰
    1952年,對於中國高校屆而言,絕對堪稱「驚天動地」的一年。這一年,中國仿照蘇聯式教學方式,進行高校的院系大調整,將高校的學科查分、整合,最後進行合併,許多綜合性大學就此不再具有「綜合性」,大量的「專科」大學產生。
  • 1952全國院系大調整:哪些高校損失最大?如何影響我國教育
    其中,數1952年的高校改革影響最為深遠,直至如今,仍有其後續影響,那麼1952年的全國院系大調整究竟發生了什麼,其中受損最大的高校是哪些,而這次改革又對教育產生了什麼影響呢?為了彌補國家人才在該方面的不足,國家教育部門開始著手了相關改革,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1952年的高校院系大調整,當時中國現有的高校大多是民國時就已經興辦的高校,校內院系分布幾乎效仿英美,以綜合性為主。
  • 1952院系大調整續-幾家歡喜幾家愁
    1952年 為了適應新中國建設的需要,開始了「以華北、華東區為重點的全國高等學校院系大調整」。在這次「以培養工業專門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校,整頓和加強綜合大學為方針」的調整中,變革最大的有三類高校:八大工學院,「五大母校」和所有的私立大學。
  •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只是教育改革一部分,原因也不簡單
    其中綜合大學49所,獨立學院91所,專科學校71所。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的高等教育效仿英式、美式的高校體系—綜合大學(至少擁有3個學科門類的學院或學系)。這種教育體制不適合當時中國的國情,拉長受教育時間,培養人才速度相對較「慢」。當時的中國需要短時間內培養出大量的工程師、教師,教育改革刻不容緩。
  • 這所大學在52年院系大調整時組建,是著名的「八大工學院」之一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一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的985名牌大學,這所大學正式組建於1952年的全國高等學校院系大調整期間,是當時院系大調整,重點建設的八所工學院之一,而且八所工學院也被人們稱為八大工學院。雖說華南理工大學正式組建於1952年,但是實際上,它的辦學歷史可以追溯20世紀30年代,因為華南理工大學的前身,華南工學院的主體是中山大學工學院,中山大學工學院源於1931年成立了中山大學理工學院。在當時也是中山大學比較優秀的幾個學院之一。
  • 52年院系大調整,河北省元氣大傷,北京天津成大贏家
    20世紀50年代院系調整前河北省高校數量極少。1947年,全國共有高等學校207所,河北省擁有12所。1949年,河北省高校僅剩3所,包括國立唐山工學院、河北省立農學院和華北大學,佔全國公立學校的2.4%。在專業設置上,1949年,國立唐山工學院除原有的土木、建築、採礦、冶金4個系外,增設了機械、電機、化工3個專業。
  • 「高校歷史」中國「五大母校」南京大學與1952年院系調整
    1950年代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使得全國所有高校的學科都受到拆分和重組,學科設置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也使很多高校的校史繼承變得複雜化,出現爭論。南京大學大禮堂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南京大學與全國所有高校一樣,參與院系調整,工學院、醫學院、農學院、師範學院等院系分了出去,同時,金陵大學並了進來
  • 中國高等教育的蘇聯模式——關於1952年的院系調整
    1951年4 月,取消交通大學管理學校,所屬系科分別併入交大工學校、北方交大和上海財經學校;復旦大學土木系併入交通大學;交通大學紡織系與上海紡織工學院、上海工專紡織科合併為華紡織工學,等等。1952年,根據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為適應高等教育滿足培養經濟建設急需的專門人才的需要,適應計劃經濟體制和統一分配畢業生制度的需要,開始大規模進行院系調整。
  •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210所高校減少29所,讓哪些學校元氣大傷?
    從孔子辦私學到現如今的各種各樣的大學,這其中經歷了無數次的變革,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1952年的全國院系大調整,而此次院系大調整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在當時,蘇聯是唯一願意承認中國合法性的國家,同為社會主義國家,新中國一直把蘇聯當成老大哥般的存在,因此,在很多方面都會去模仿蘇聯,相應地,為了儘快培養國家所需的人才,中國在1952年要進行全國院系大調整,就是對蘇聯重新改革大學院系分配的效仿。
  • 1952年院系調整時「五大母校」,南大損失最多!浙大恢復最好!
    那一年大規模的進行院系調整,把民國時期效仿英式、美式的高校結構體系進行改造,開始向蘇聯體系改革。1952年院系調整中的「五大母校」就是當時被抽調學科最多的五所高校,分別是:南京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和廈門大學。
  • 1952年院系調整前夕,哪四所大學貢獻了Top10的院士畢業生?
    1952年6月至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大規模調整了全國高等學校的院系設置,把中華民國時期效仿英式、美式構建的高校體系改造成效仿蘇聯式的高校體系。經過小範圍的試驗後,中央教育部於1951年11月召開了全國工學院院長會議,擬訂了全國工學院院系調整方案,揭開了1952年全國院系大調整的序幕。
  • 陳輝:1952年中國高等院校的院系調整
    目前,中國雖然正試圖通過增設院系與合併院校來重新改造這種「蘇聯式」高等教育系統,但並未反思50年前高校院系調整政策的深刻教訓。本文試圖分析1952年院系調整的緣起、過程與後果,以為當前高等教育改革之鏡鑑。
  • 1952年院系調整後江西僅剩三所高校
    1952年,中國教育界發生了一場大變革:中央大規模調整了全國高等學校的院系設置,把民國時期的現代高等院校系統改造成「蘇聯模式」高等教育體系。  在這次調整中,由國立中正大學衍變而成的南昌大學被「大卸八塊」,文史系、物理系併入武漢大學,數學系、生物系併入中山大學,土木工程系和專科併入中南土木建築學院……院系調整後,江西只剩三所高校,分別是江西師範學院、江西農學院、江西醫學院。院系調整為集中力量培養國家急需的人才作出了貢獻,但是一大批專業的剝離和眾多名師的出走,也讓江西教育元氣大傷。
  • 它是我國第一所現代大學,享譽中外,但在52年院系大調整中被拆分
    關於中國最早的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是哪一所,一直以來都眾說紛紜,比如湖南大學號稱自己有千年歷史,而武漢大學則稱創辦於1893年的武漢大學的前身湖北自強學堂是最早的大學,還有人說是創辦於1895年的北洋大學堂和1896年的南洋公學,也有一些人說是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但是實際上,1903
  • 「高校歷史」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中的浙江大學
    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院系調整是新中國建立之初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舉措,對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浙江大學在這次改革中由一所綜合大學調整為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學,直到近50年後的1998年,浙江大學合併了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和浙江醫科大學,組建成為一所新的綜合大學。
  • 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 破字當頭立在其中
    核心提示:1952年4月16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關於全國工學院調整方案的報告》,方案提綱挈領地道出了這次調整的目的,舊中國的高等教育制度基本上是為帝國主義和反動統治服務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產物,如果不對舊的教育制度,舊的高等教育設置
  • 無關拒收中科大,河南高校資源如此匱乏始於1952年院系調整
    如今工農商業齊頭發展的河南在2019年經濟總量突破5萬億,成為繼廣東、江蘇、山東、浙江之外的全國第五個突破5萬億的省份,省會鄭州也在2018年躋身萬億元俱樂部。但經濟層面的風光,難掩河南高等教育資源匱乏的窘境,究其原因錯綜複雜,但無可置疑的是,隕落始於1952年院系大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