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定下的這種格局,與今天的社會發展和轉型已經嚴重不適。現在已到高等教育體制「重新格式化」的時候了
1952年中國高等院校的「院系調整」已整整60年了。這次「院系調整」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影響至深且巨。直到今天,中國高等教育的「基本盤」仍為60年前的「格式化」確定的,當然有發展、變化,但並無實質性的改變。
60年前定下的這種格局,與今天的社會發展和轉型已經嚴重不適。因此,人們對教育體制的不滿、批評、指責,甚至憤怒越來越嚴重、強烈。這一切都說明,現在已到高等教育體制「重新格式化」的時候了。
大洗牌為什麼會發生
1952年的院系調整看似突然,其實有深刻的政治、社會和思想方面的原因。
與目前的中小學、職業學校等「現代教育制度」一樣,中國的高等院校是近代「西學東漸」的產物。因此,新中國成立前大學的學制、院系組織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育理念等均仿照西方大學,大學的教授與領導也大都具有在西方留學的經歷。不僅如此,大學有國立、私立還有外國教會辦的大學。
然而,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教育等上層建築是由其經濟基礎決定的,西方的大學體制當屬「資產階級性質」。因此,「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建立了一套與西方不同的高等教育體系。
早在革命戰爭年代,以蘇聯為楷模的中國共產黨人,如毛澤東在1940年的《新民主義論》中就明確提出了批判帝國主義文化:「這一部分文化,除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直接辦理的文化機關外,還有一些無恥的中國人也在提倡。」在1945年的《論聯合政府》中,他更明確說道:「蘇聯所創造的新文化,應當成為我們建設人民文化的範例。」
新中國的成立並非一種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的、簡單的政權更迭。它更是一種社會結構「天翻地覆」的改造,「全能型」的統治模式建立。在這種模式中,「國家」管理、掌控一切,「社會」不復存在。社會職業被簡化為工人、農民、幹部。學校(尤其是高等學校)只能是國家行政機構的中一部分,教師、醫生、工程師等等都屬「幹部」。因此,將被視為舊文化、受「帝國主義」影響最重的大學(教會大學更是毛澤東所說「帝國主義在中國直接辦理的文化機關」)統統改造成國家政權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大學教師這些「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改造成黨的「幹部」就是必然的了。
教師要人人「過關」
在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年9月通過的建國大法《中國人民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專門明確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努力發展自然科學,以服務於工業農業和國防建設;「人民政府應有計劃有步驟地改革舊的教育制度。」「國家大法」為院系調整提供了法理依據,也表明了這種調整要偏重工科、農科。
實際上,新中國剛剛建立,就開始了院系調整。
就在1949年底,百廢待興,萬事待舉,南部,尤其是大西南的軍事行動尚未結束之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華北大學三校的農學院就合併成立了北京農業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的教育系併入北京師範大學, 開院系調整的先聲。由此可以看出,執政者對院系調整之重視、之急切。
1950年6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教育部明確提出,在全國範圍內要在統一的方針下,調整全國公私立高等學校和某些系科,以便更好地配合國家建設的需要。
調整的方針是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學校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整頓和加強綜合大學。根據國家建設規劃,將公私立高等學校統盤規劃,同類系科歸併或組建成專門學院;集中人力財力,擴大工科、師範和綜合大學理科的規模。
具體的步驟是:由工業院系的調整進而到對其他院系的調整;從學院的調整進而到對科系的調整;從重點地區、重點院校的調整進而到對高等學校的全面調整。其精神實質是將舊大學「抽象」、「廣博」的模式改造成「具體」、「專業」模式,將「通才教育」改造成「專才教育」。這次會議頒布的《關於高等學校領導關係的決定》和其他一系列法令法規,特別強調了教育部負有領導全國大學的責任,並為院系調整提供了具體指導和法令、政策基礎。
院系調整不僅是教育直接為經濟服務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教育作為「專政、鬥爭工具」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方面的需要。1951年5月,毛澤東在《鎮壓反革命必須實行黨的群眾路線》中強調,要「採用整風方式,對留用人員和新吸收的知識分子普遍地初步地清查一次」。11月30 日,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在學校中進行思想改造和組織清理工作的指示》,明確了對學校,尤其是大學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組織清理的目的、方法和步驟。教師要人人「過關」,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知識分子經歷的第一次「急風暴雨」式的運動。通過「組織清理」,進一步加強了黨的領導。
大洗牌造成什麼?
幾乎與「思想改造」、「組織清理」同時,1951 年11月全國工學院院長會議召開,揭開了1952 年全國院系調整的序幕。
1952年5月, 教育部制定了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計劃(草案)。 7月,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開展有計劃、有步驟的院系調整。這次調整是根據蘇聯大學體制, 以建設單科性專門學院為主,削減原有的綜合性大學,取消大學中的學院建制,改為校系兩級管理。
到1952 年底, 全國3/4 的院校完成了調整。調整前佔全國高校總數近30% 的六十餘所私立高校,全部改為公立(教會學校如燕京、輔仁、齊魯、東吳、聖約翰、之江、震旦等全被撤消、解散,併入其他學校)。綜合性院校大幅度減少,由調整前的近五十所減為14 所。從學科上看,工科大大加強,文科嚴重削弱,社會學被取消,法學、商科也大大受損。從地域上看,東北、西北的高等教育得到改善,但原本高等教育十分發達的北京、上海、武漢等也進一步加強。
院系調整結束後, 1953 年專門成立了高等教育部, 國家對高校的黨、政、財、考試、招生、分配、教材、教學過程等都實行了全面控制。到1955 年4 月止,全國性的專業統一教學計劃基本照搬蘇聯,相當多的課程按規定直接採用蘇聯教材。
這次以高度行政化為手段的調整,使原來的多元辦學主體改變為一元辦學,形成了高度集中、統一的辦學模式。大學喪失了辦學、教學和學術的獨立自主性,嚴重束縛了學者的創造性。
這次調整使大學由「通才教育」變為「專才教育」,文、理、工分割,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大幅度減少,培養出來的學生越來越「工具化」。
這次調整最終使大學成了整體性全能社會的一個「行政單位」,現在被人詬病甚深的「官本位」,其實是這種社會結構的必然結果。
這次調整是「專政、鬥爭工具論」的實踐,反過來又強化了大學的「工具論」。大學已不是自由探求真理的精神學園。因此,歷次政治運動,大學都首當其衝,成為激烈的「階級鬥爭」陣地。
那些消失了的好大學
燕京大學:近代中國規模最大、質量最好、環境最優美的大學,創辦於1916年,司徒雷登任校長,曾與哈佛大學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學社,在國內外名聲大噪。其校園為今天北京大學主校園——燕園,1952年在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中被撤銷。
輔仁大學:1925年由羅馬教廷創辦,20世紀初與北大、清華、燕京並稱北平四大名校,當代亦馳名於海內外華人社會。1952年在全國高校調整過程中被撤銷,其校舍劃入北京師範大學的北校區。人員與系所編制則分別併入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
齊魯大學: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所教會大學,由美、英、加3國的14個基督教會在山東聯合創辦,鼎盛時號稱「華北第一學府」,與燕京大學齊名,有「南齊北燕」之稱。國內許多知名學者如老舍先生、歷史學家顧頡剛、墨學大師欒調甫、戲劇學家馬彥祥等紛紛到此執教。1952年高校調整中,該校併入山東大學,部分專業併入山東師範大學,其校址為今山大西校區。
東吳大學:20世紀初中國第一所民辦大學。1900年創建於蘇州,其法學教育在當時飲譽海內外。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中,東吳大學被撤銷,另於原址成立江蘇師範學院,1986年改名為蘇州大學。
聖約翰大學:中國首個全英語授課的大學,以「光與真理」為校訓。有「東方哈佛」和「外交人才養成所」之雅稱,創下了民國教育的多項第一,尤其是在體育教育上遙遙領先。該校培育了林語堂、張愛玲、鄒韜奮、顧維鈞、宋子文、榮毅仁、劉鴻生、貝聿銘、施肇基等一大批影響中國歷史的傑出人物。
震旦大學:由法國天主教會於1903年創辦,中國神父馬相伯任校長,所設學科有語文、象數、格物、致知四門。震旦是印度對中國舊稱。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中,震旦大學各院系分別歸併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上海各有關高等學校。
之江大學:1845年由美籍教員創辦於杭州的基督教教會大學,在全國高校中有一定歷史地位,林漢達、金仲華、朱生豪(翻譯家)等知名人士都是之大校友。1951年該校被浙江省文教廳接管,美籍教員離校回國。1952年,全部併入浙江大學,之江大學宣告結束。
金陵大學:由美國基督教會在南京創辦。教育家陶行知、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哲學家方東美、文學史家程千帆等著名校友均出自於此。上世紀50年代,在臺灣農業界以「經濟復興」為號召的大部分骨幹都是金大畢業生。胡適聲言,民國時期的農業研究中心在南京,南京農業研究中心在金大。
嶺南大學:開創了我國華僑教育的先河,由美國基督教長老會於1888年在廣州創辦,後收歸為中國人自辦的私立大學,並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南方著名的大學。1925-1927年廣州處於大革命高潮,該校工人、學生連續罷工、罷課。1953年在全國院系調整中,該校有關科系分別被併入中山大學和其他高等院校。
(實習記者 劉苗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