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教育的蘇聯模式——關於1952年的院系調整

2020-12-25 鳳凰網讀書

50年代初,新政權改造舊教育,重建教育體系的努力是在以下四個方面展開的:接管和改造舊學校,將所有接受外國津貼的學校和教會學校,以及私立學校改為公立;改革舊學制,頒布新學制,將小學改為五年一貫制,實行全日制學校、幹部學校、業餘學校並舉,擴大工農和工農幹部受教育的機會;清理教師隊伍,對教師進行思想改造;對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以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

主要在1952年進行的對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按照蘇聯模式改造舊有的高等教育,構造了建國之後高等教育的模式和品質,對教育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十分深遠。這一模式已成為80年代以來中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對象。

◎對院系調整過程的追述

早在1949年底,高等學校即已開始在小範圍內進行院系調整: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教育系併入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華北大學三校的農學校合併為北京農業大學。1951年4 月,取消交通大學管理學校,所屬系科分別併入交大工學校、北方交大和上海財經學校;復旦大學土木系併入交通大學;交通大學紡織系與上海紡織工學院、上海工專紡織科合併為華紡織工學,等等。

1952年,根據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為適應高等教育滿足培養經濟建設急需的專門人才的需要,適應計劃經濟體制和統一分配畢業生制度的需要,開始大規模進行院系調整。

1951年11月,中央教育部在京召開的全國工學院院長會議,揭開1952年院系統調整的序幕。會議指出,全國工學院地區分布很不合理,集中在沿海地區和少數大城市,師資設備分散,使用效益低;學科龐雜,教學不切實際,培養人才不夠專精;學生數量遠遠不能適應國家工業建設的需要。決定以華北、華東和中南為重點進行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工作。

1952年5 月,中央教育部提出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原則和計劃,其方針是「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整頓和加強綜合性大學」,明確主要發展工業學院,尤其是單科性專門學院。調整的方式是根據蘇聯的大學模式,取消大學中的學院,調整出工、農、醫、師範、政法、財經等科,或新建專門學院,或合併到已有的同類學院中去。調整的原則是:高等學校的內容和形式按大學、專門學院及專科學校三類分別調整充實。

大學(指綜合性大學)為培養科學研究人才及培養師資的高等學校,全國各大行政區最少有1 所,最多不得超過4 所,大學行政組織取消院一級,以係為教學行政單位;工學院是這次調整的重點,以少辦或不辦多科性的工院,多辦專業性的工學院為原則。

農學院採取集中合併的方針,每一大行政區辦好1 至3 所。

師範學院每一大行政區辦好1 至3 所,糾正過去與大學同學科設系的傾向,嚴格遵照中學教學計劃所需系科設系。

具體的調整方案包括:將北京大學工學院、燕京大學工科各系併入清華大學。清華大學改為科性高等工業學校;清華大學的文、理、法三學院及燕京大學的文、理、法各系併入北京大學。北京大學成為綜合性大學,燕京大學撤銷。

將南開大學的工學院與津沽大學的工學院合併於天津大學。

將浙江大學改為多科性高等工業學校,將其文學院併入之江大學,之江大學的土木、機械兩系併入浙江大學。

將南京大學的工黨與金陵大學的電機工程系、化學工程系及之江大學的建築系合併成獨立的工學院。

將武漢大學的礦冶工程系,湖南大學和廣西大學的礦冶系,南昌大學的採礦系統調整出來,在長沙成立獨立的礦冶學院,並增設採煤系及鋼鐵冶煉系。

將武漢大學和南昌大學的水利系、廣西大學土木系的水利組合併,在武漢成立獨立的水利學院。

將中山大學、華南聯合大學的工學院,嶺南大學工程系科及廣東工業專科學校合併成立獨立的工學院,等等。

整個調整工作,京津地區從6 月開始,華北地區於9 月,中南地區於10月開始,到年底基本完成預定的調整任務。

通過調整,北京地區新設的學院為:北京地質學院(由北大、清華、天津大學、唐山鐵道學院、山西大學工學院、西北工黨院等校的冶金系科合併組成);北京航空工業學院(由北京工業學院航空系、平原農學院森林系合併組成);中央財經學院(由北大、清華、燕京大學三校政治,法律系與輔仁大學社會系民政組合併成立)。1952年的院系調整,涉及全國四分之三的高校。例如,華東地區原59所高校,沒有參加調整的8 所,停辦(或調整後校名取消)及遷移外區的學校達21所。調整後,全國共計新設高等學校31所,其中工業院校11所農業院校8 所,師範院校3 所,醫藥院校2 所,財經院校3 所,政法院校2 所,文科院校1 所,藝術院校1 所。從舊有綜合性大學獨立出來的各種專門學院有23所。調整後停辦的高校共49所,改為中專的4 所。

作為1952年院系調整的延續和補充,1953年全國繼續進行院系調整。此後,1955年,高等教育部決定調整部分高等學校的院、系、專業的設置和分布,將沿海地區一些高校的全部或部分遷至內地。其中影響校大的將交通大學大部分遷往西安,建立了西安交通大學。

王勇

相關焦點

  • 陳輝:1952年中國高等院校的院系調整
    1952年中國高等院校的院系調整──「以蘇聯為師」的後果  1952年6月至9月[1],中國政府大規模調整了高等學校的院系設置,把民國時代的現代高等院校系統改造成了服務於集權體制的「蘇聯模式」高等教育體系。這些措施雖然能緩解當時的技術人才短缺,但也對20世紀後半期中國的高等教育和社會進步產生了不利影響,使中國的現代高等教育發展過程走了很長的彎路。
  • 中國高校發展史大事件—中國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調整
    相信很多同學們在查看各大高校的簡介時,時常看到這樣的話語「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以來」。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1952年全國高校界到底發生了什麼?對今後我國的高等教育格局產生了怎樣深遠的影響。年6月至9月,中大學鼓樓校區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大規模調整了全國高等學校的院系設置,把中華民國時期效仿英式、美式構建的高校體系改造成效仿蘇聯式的高校體系。
  • 1952年院系調整後江西僅剩三所高校
    1952年,中國教育界發生了一場大變革:中央大規模調整了全國高等學校的院系設置,把民國時期的現代高等院校系統改造成「蘇聯模式」高等教育體系。  南昌大學農學院遷往蓮塘獨立門戶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工作全面鋪開。歐陽侃告訴記者,江西在1952至1953年也進行了院系調整,而調整的主要對象就是南昌大學。
  • 1952年,中國院系調整中消失的名校
    許多人都知道北京大學原先在沙灘紅樓辦學,1952年的時候才由紅樓遷到現在的位置。北京大學的校園又名「北大燕園」,「燕園」是「燕京大學校園」的簡稱,北大燕園原先是燕京大學的校園,只因1952年院系調整中撤銷了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才得以成為燕園的新主人,「燕園」才成為今日的「北大燕園」。燕京大學曾經是中國的頂尖名校,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輔仁大學並稱「北平四大名校」,1952年的院系調整中,燕京大學之所以被撤銷,是因為她是一所教會大學。
  • 【視點】大學洗牌60年 ——回眸1952年院系大調整
    現在已到高等教育體制「重新格式化」的時候了1952年中國高等院校的「院系調整」已整整60年了。這次「院系調整」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影響至深且巨。直到今天,中國高等教育的「基本盤」仍為60年前的「格式化」確定的,當然有發展、變化,但並無實質性的改變。60年前定下的這種格局,與今天的社會發展和轉型已經嚴重不適。
  • 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 破字當頭立在其中
    核心提示:1952年4月16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關於全國工學院調整方案的報告》,方案提綱挈領地道出了這次調整的目的,舊中國的高等教育制度基本上是為帝國主義和反動統治服務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產物,如果不對舊的教育制度,舊的高等教育設置
  • 回眸消失的教會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遭致命打擊
    他們即將奔赴的大學大多經歷了世紀滄桑,而提到中國大學的源頭不能不提曾經的教會大學。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這十幾所教會大學是中國高等教育中舉足輕重的力量,培養的人才令中國現代大學望其項背。只是在1952年的那次全國院校大調整中,教會學校都集體消失了。
  • 親歷1952年高校院系大調整
    【撰文原因】真正了解一所高校,首先要了解他的歷史變革,中國高校如今的格局和1952年院系大調整有著很大的關係,學習「蘇聯模式」,此後中國高校開始「分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觀念的轉變,蘇聯的解體,意識到這種模式存在很大缺陷,已經不適合當前社會發展,於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進行高效合併,整合資源,完善學科門類,學習歐美教育模式,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 無關拒收中科大,河南高校資源如此匱乏始於1952年院系調整
    但經濟層面的風光,難掩河南高等教育資源匱乏的窘境,究其原因錯綜複雜,但無可置疑的是,隕落始於1952年院系大調整。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的拆分與整合1952年全國高等院系調整,堪稱20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的分水嶺。全國舊有高等學校經過這次全盤調整,民國時期效仿英美式構建的高校體系最終改造成效仿蘇聯式的高校體系。院系調整後,全國高校數量由1952年之前的211所下降到1953年的183所。
  •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210所高校減少29所,讓哪些學校元氣大傷?
    從孔子辦私學到現如今的各種各樣的大學,這其中經歷了無數次的變革,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1952年的全國院系大調整,而此次院系大調整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在當時,蘇聯是唯一願意承認中國合法性的國家,同為社會主義國家,新中國一直把蘇聯當成老大哥般的存在,因此,在很多方面都會去模仿蘇聯,相應地,為了儘快培養國家所需的人才,中國在1952年要進行全國院系大調整,就是對蘇聯重新改革大學院系分配的效仿。
  • 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這所大學為西南地區的教育發展奉獻了自己
    新中國成立不久,百業待興的社會急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高等教育在規模上需要有一個大的發展,黨和國家學習蘇聯的辦學模式,在1952年到1956年期間,對當時國內的高校進行了大規模的院系調整。在重大的校史上,清晰地記載了這所學校對新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無私奉獻:文學院、理學院並人四川大學;工學院無線電系電報電話專業與天津大學兩個專業組成北京郵電學院
  • 1952年院系大調整:教授洗澡,大學洗牌
    每一所舊中國走來的大學,校史上都記載著這樣一筆拐點:1952,院系大調整。1950年6月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上,教育部長馬敘倫說:「我們要在統一的方針下,按照必要和可能,初步地調整全國公私立高等學校和某些系科,以便更好地配合國家建設的需要。」具體來說,要把過去「抽象」、「廣博」的模式改為「具體」、「專業」的模式,「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服務」。
  • 1952年院系調整前夕,哪四所大學貢獻了Top10的院士畢業生?
    1952年6月至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大規模調整了全國高等學校的院系設置,把中華民國時期效仿英式、美式構建的高校體系改造成效仿蘇聯式的高校體系。經過小範圍的試驗後,中央教育部於1951年11月召開了全國工學院院長會議,擬訂了全國工學院院系調整方案,揭開了1952年全國院系大調整的序幕。
  • 中國大學:50年代院系調整決定今日基本格局
    布局、優勢、傳統,解答這些和各大高校休戚相關乃至決定中國高等教育命運的關鍵問題,無論如何繞不開高校院系調整那段歷史。  重新審視60年前進行的院系調整,一方面,我們可以清晰看見新中國大學為探索培養適應國家建設需要的人才而走過的艱辛歷程;另一方面,它也成為人們理解中國高等教育變革的線索和註腳。
  • 1952年院系調整時「五大母校」,南大損失最多!浙大恢復最好!
    【中國大學教育】發布教育相關專文,歡迎大家點擊「關注」按鈕,我們會持續更新關於中國大學的相關文章,給你帶來最有用的資訊。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一次大規模的院系調整發生在1952年。那一年大規模的進行院系調整,把民國時期效仿英式、美式的高校結構體系進行改造,開始向蘇聯體系改革。1952年院系調整中的「五大母校」就是當時被抽調學科最多的五所高校,分別是:南京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和廈門大學。
  • 「高校歷史」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中的浙江大學
    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院系調整是新中國建立之初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舉措,對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浙江大學在這次改革中由一所綜合大學調整為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學,直到近50年後的1998年,浙江大學合併了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和浙江醫科大學,組建成為一所新的綜合大學。
  •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只是教育改革一部分,原因也不簡單
    周總理1952年的全國高等學校的院系設置只是中國教育改革一部分1951年10月1日,《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方案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開始這既是繼承了老解放區教育的傳統,又借鑑了蘇聯的經驗。在革命初期,幹部的業餘教育、培訓十分必要。1952年是我國教育改革關鍵一年,這年全國高等學校的院系進行大調整。雖然蘇聯高等教育體制在其中也有很大的影響,但是主要原因還是當時高等教育體制不適應新中國建設需要的狀況。外加各大高校中還大量充斥著資本主義思想氣息,不利於剛建立新中國的發展。
  • 「高校歷史」中國「五大母校」南京大學與1952年院系調整
    南京大學大禮堂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南京大學與全國所有高校一樣,參與院系調整,工學院、醫學院、農學院、師範學院等院系分了出去,同時,金陵大學並了進來但院系調整後,南京大學並沒有消失,仍然繼續存在,延續下來、保留下來了,一直到現在。所以,現在的南京大學與中央大學是同一所大學。
  • 1952全國院系調整,哪些高校損失慘重?對我國的教育有什麼影響?
    在古代,學校被稱為私塾,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培養國家需要的人才,中國教育體系做出了很大的改革。其中影響最大的是1952年的全國院系大調整。
  • 院系調整中的「最大贏家」:由不入流的高校變為頂尖大學
    我國曾有過一次大規模的院系調整。鑑於建國之初我國工業基礎較為薄弱的情況,以及為了學習「蘇聯式」的高等教育模式,國家在1952年將很多高校的科系拆出,建立了大量工科大學。它們的「犧牲」,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進步,我國高教也由此開啟了一個新紀元。院系調整中,幾家歡樂幾家愁。南大、浙大、廈大、武大和中山大學被稱為「院系調整五大母校」,以它們的科係為基礎,建立了一大批名校,著名的八大工學院很多都與這五校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