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全國院系調整,哪些高校損失慘重?對我國的教育有什麼影響?

2020-12-15 騰訊網

在古代,學校被稱為私塾,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培養國家需要的人才,中國教育體系做出了很大的改革。其中影響最大的是1952年的全國院系大調整。

在之前,教育方面效仿了歐美國家,大學基本是綜合性大學,什麼院系都有,培養各方面人才。新中國成立後,以科學為第一要義是國家的政策,為了彌補工科方面的不足,這次政府效仿了蘇聯式高校體系,在1952年大規模調整全國高等院校的院系。拆分綜合性院校,剝離工科院系,形成新的工科院校,從而工科專業增多。很多高校剝離了優勢專業,導致了學校的綜合實力下降。

在這次調整中,哪些高校損失慘重?

經過統計,損失慘重的五所高校是: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和中山大學。

南京大學原本有七個院系,師範、文、理、農、工、法、醫,經過1952年院系調整後,只剩下文理兩個院系。浙江大學也是如此,調整後,只剩下工理學院的電機專業。廈門大學是5個院校18個學系,調整之後,只剩下文理兩科。中山大學和武漢大學也是這樣的情況。

除了這五所院校外,還有很多當時的知名高校損失嚴重,調整之後,有的高校一蹶不振,有的到現在還沒有恢復。

經過這次全國院系大調整,雖然加強了我國的工業力量,但是對教育體系有一些不好的影響。

一、對高校來說,學校實力嚴重下滑,招生也受到了影響。

二、在當時是為了培養工科人才,削弱了其他學系的人才

三、雖然國家相關部門頒布了相關的政策通告,但是沒能貫徹落實,現如今,重理輕文還存在於中國教育之中。

相關焦點

  • 1952全國院系大調整:哪些高校損失最大?如何影響我國教育
    其中,數1952年的高校改革影響最為深遠,直至如今,仍有其後續影響,那麼1952年的全國院系大調整究竟發生了什麼,其中受損最大的高校是哪些,而這次改革又對教育產生了什麼影響呢?為了彌補國家人才在該方面的不足,國家教育部門開始著手了相關改革,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1952年的高校院系大調整,當時中國現有的高校大多是民國時就已經興辦的高校,校內院系分布幾乎效仿英美,以綜合性為主。
  •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210所高校減少29所,讓哪些學校元氣大傷?
    從孔子辦私學到現如今的各種各樣的大學,這其中經歷了無數次的變革,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1952年的全國院系大調整,而此次院系大調整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1952年秋天,中共中央教育部在對高等學校的老師們進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後,先行對北京八所高校進行改革,隨即,全國各高校積極響應,迅速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了高校院系調整工作,並於第二年基本結束。
  • 中國高校發展史大事件—中國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調整
    相信很多同學們在查看各大高校的簡介時,時常看到這樣的話語「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以來」。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1952年全國高校界到底發生了什麼?對今後我國的高等教育格局產生了怎樣深遠的影響。年6月至9月,中大學鼓樓校區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大規模調整了全國高等學校的院系設置,把中華民國時期效仿英式、美式構建的高校體系改造成效仿蘇聯式的高校體系。
  • 1952年院系調整後江西僅剩三所高校
    1952年,中國教育界發生了一場大變革:中央大規模調整了全國高等學校的院系設置,把民國時期的現代高等院校系統改造成「蘇聯模式」高等教育體系。  在這次調整中,由國立中正大學衍變而成的南昌大學被「大卸八塊」,文史系、物理系併入武漢大學,數學系、生物系併入中山大學,土木工程系和專科併入中南土木建築學院……院系調整後,江西只剩三所高校,分別是江西師範學院、江西農學院、江西醫學院。院系調整為集中力量培養國家急需的人才作出了貢獻,但是一大批專業的剝離和眾多名師的出走,也讓江西教育元氣大傷。
  • 「高校歷史」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中的浙江大學
    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院系調整是新中國建立之初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舉措,對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浙江大學在這次改革中由一所綜合大學調整為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學,直到近50年後的1998年,浙江大學合併了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和浙江醫科大學,組建成為一所新的綜合大學。
  • 陳輝:1952年中國高等院校的院系調整
    在短短的時間裡,誕生了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大學。1949新中國建立後,中國大學走了一些彎路,1952年的院系調整,文革期間的高考廢除,大學思想宗旨的轉換,等等。當代,創建世界一流大學重提,然而,請不要忘記大學是人類思想的發源地,如果給大學築起無形的精神之牆,思想之牆,就不會有世界一流大學!
  • 1952年院系調整時「五大母校」,南大損失最多!浙大恢復最好!
    【中國大學教育】發布教育相關專文,歡迎大家點擊「關注」按鈕,我們會持續更新關於中國大學的相關文章,給你帶來最有用的資訊。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一次大規模的院系調整發生在1952年。那一年大規模的進行院系調整,把民國時期效仿英式、美式的高校結構體系進行改造,開始向蘇聯體系改革。1952年院系調整中的「五大母校」就是當時被抽調學科最多的五所高校,分別是:南京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和廈門大學。
  • 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 破字當頭立在其中
    核心提示:1952年4月16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關於全國工學院調整方案的報告》,方案提綱挈領地道出了這次調整的目的,舊中國的高等教育制度基本上是為帝國主義和反動統治服務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產物,如果不對舊的教育制度,舊的高等教育設置
  • 中國高等教育的蘇聯模式——關於1952年的院系調整
    主要在1952年進行的對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按照蘇聯模式改造舊有的高等教育,構造了建國之後高等教育的模式和品質,對教育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十分深遠。這一模式已成為80年代以來中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對象。1952年,根據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為適應高等教育滿足培養經濟建設急需的專門人才的需要,適應計劃經濟體制和統一分配畢業生制度的需要,開始大規模進行院系調整。1951年11月,中央教育部在京召開的全國工學院院長會議,揭開1952年院系統調整的序幕。
  •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只是教育改革一部分,原因也不簡單
    當時全國共有高等學校211所。其中綜合大學49所,獨立學院91所,專科學校71所。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的高等教育效仿英式、美式的高校體系—綜合大學(至少擁有3個學科門類的學院或學系)。這種教育體制不適合當時中國的國情,拉長受教育時間,培養人才速度相對較「慢」。
  • 「高校歷史」中國「五大母校」南京大學與1952年院系調整
    1950年代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使得全國所有高校的學科都受到拆分和重組,學科設置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也使很多高校的校史繼承變得複雜化,出現爭論。南京大學大禮堂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南京大學與全國所有高校一樣,參與院系調整,工學院、醫學院、農學院、師範學院等院系分了出去,同時,金陵大學並了進來
  • 親歷1952年高校院系大調整
    經過全盤調整後,全國高校數量由1952年之前的211所下降到1953年後的183所,綜合性院校明顯減少,而獨立建制的工科、農林、師範、醫藥院校的數量大幅增加,高校喪失教學自主權,社會學、政治學等人文社科類專業被停止和取消,私立教育退出歷史舞臺。
  • 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這所大學為西南地區的教育發展奉獻了自己
    新中國成立不久,百業待興的社會急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高等教育在規模上需要有一個大的發展,黨和國家學習蘇聯的辦學模式,在1952年到1956年期間,對當時國內的高校進行了大規模的院系調整。1958年, 重慶大學曾增設國防科技專業的6個新系,1962年這6個新系又被重新調整組合,重大僅保留了無線電系。對於那個時期的院系調整,看法歷來褒貶不,爭論不休。曾經有一段時間,川渝高校之間的學生就學校與學校之間孰高孰下之類話題展開討論,熱鬧非凡,學生們說到情急之處,頗有劍拔弩張之勢。
  • 回眸消失的教會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遭致命打擊
    只是在1952年的那次全國院校大調整中,教會學校都集體消失了。中國近代高校的奠基:教會大學   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來講,教會大學只在香港和國外才有,而對中國近代史上的教會大學,則相當陌生。當一些人聽到東吳大學、金陵大學、之江大學這些名字的時候,還以為是今天的一些民辦的野雞大學呢。
  • 1952年院系調整前夕,哪四所大學貢獻了Top10的院士畢業生?
    1952年6月至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大規模調整了全國高等學校的院系設置,把中華民國時期效仿英式、美式構建的高校體系改造成效仿蘇聯式的高校體系。經過小範圍的試驗後,中央教育部於1951年11月召開了全國工學院院長會議,擬訂了全國工學院院系調整方案,揭開了1952年全國院系大調整的序幕。
  • 無關拒收中科大,河南高校資源如此匱乏始於1952年院系調整
    如今工農商業齊頭發展的河南在2019年經濟總量突破5萬億,成為繼廣東、江蘇、山東、浙江之外的全國第五個突破5萬億的省份,省會鄭州也在2018年躋身萬億元俱樂部。但經濟層面的風光,難掩河南高等教育資源匱乏的窘境,究其原因錯綜複雜,但無可置疑的是,隕落始於1952年院系大調整。
  • 全國1952院系調整之四:五所中山大學(結)河南大學
    筆者在整理過程中已經忍不住嘆息了,其餘幾所中山大學,雖然都經歷坎坷,可沒有一所院校經歷像河南大學這麼波折,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河大如此慘烈?事出反常必有妖!具體的院系調整就不再多說了,網上關於「河大之殤」的東西太多了,在下想從另一個角度去扒一扒河大為什麼會被調整的如此之慘?我們講幾個關於河大的小故事。
  • 院系調整中的「最大贏家」:由不入流的高校變為頂尖大學
    我國曾有過一次大規模的院系調整。鑑於建國之初我國工業基礎較為薄弱的情況,以及為了學習「蘇聯式」的高等教育模式,國家在1952年將很多高校的科系拆出,建立了大量工科大學。它們的「犧牲」,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進步,我國高教也由此開啟了一個新紀元。院系調整中,幾家歡樂幾家愁。南大、浙大、廈大、武大和中山大學被稱為「院系調整五大母校」,以它們的科係為基礎,建立了一大批名校,著名的八大工學院很多都與這五校有關係。
  • 1952年院系調整,武漢大學成最大贏家,不入流的高校變為頂尖大學
    1949年全國共有高校205 所,在校生11.7萬人,平均每萬人中有在校大學生2.2人。在205所高校中,公立學校約佔60%,中國人創辦的私立學校約佔30%,外國津貼私立學校約佔10%。 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
  • 中國大學:50年代院系調整決定今日基本格局
    包括上海在內的所有高校都進入統一的招生計劃,考生按系科專業類別錄取,錄取後不得轉院系,轉學校,畢業生服從統一分配。學分制從大學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學年制,規定大學本科學制一般為4年。  一個甲子之後的今天,重新解讀院系調整這段歷史,無疑會對今日我國高教改革所面臨的阻力和障礙有一番清晰而透徹的考量。  1952年院系調整,固然是順應時代大趨勢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