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這所大學為西南地區的教育發展奉獻了自己

2020-12-13 與重卡同行

新中國成立不久,百業待興的社會急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高等教育在規模上需要有一個大的發展,黨和國家學習蘇聯的辦學模式,在1952年到1956年期間,對當時國內的高校進行了大規模的院系調整。

接到通知,重大立即響應。儘管對積澱二十多年的辦學精華萬分不舍,但她還是用真誠的笑臉歡送出調專業的師生。在重大的校史上,清晰地記載了這所學校對新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無私奉獻:

文學院、理學院並人四川大學;

工學院無線電系電報電話專業與天津大學兩個專業組成北京郵電學院(即現在的北京郵電大學);

工學院地質系遷至成都,參與組建成都地質學院(即今天的成都理工大學);

工學院中的化學化工系並人成都工學院(後改名為成都科技大學,繼而與四川大學合併成江新的四川大學);

工學院的土木建築系遷到學校對面,參與組建重慶土木建築工程學院(即後來的重慶建築大學,2000年重慶建築大學與重慶大學合併);

商學院遷至成都以其為主建立西南財經學院(即現在的西南財經大學);

法學院遷至歌樂山,與其他學校調出的相關專業組建西南政法學院(即現在的西南政法大學);

醫學院並人四川醫學院(即後來的華西醫科大學,後與四川大學合併);

體育系科並人西南師範學院(即後來的西南師範大學,後又與西南農學合併為西南大學);

除此之外,重慶大學還有諸多專業併入貴州大學、雲南大學、湖南大學、武漢大學、廣西大學,等等。

而重慶大學自身,經過這一次院系調整,6個學院分出去了5個,僅剩下工學院的極少數專業,吸收了兩個專科學校的相關專業進人。雖然重慶大學校名未改,但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重慶大學了。1958年, 重慶大學曾增設國防科技專業的6個新系,1962年這6個新系又被重新調整組合,重大僅保留了無線電系。

對於那個時期的院系調整,看法歷來褒貶不,爭論不休。曾經有一段時間,川渝高校之間的學生就學校與學校之間孰高孰下之類話題展開討論,熱鬧非凡,學生們說到情急之處,頗有劍拔弩張之勢。其實說來說去,話題不外乎重慶大學、四川大學哪所學校更美,哪所學校實力更強,哪所學校發展得更好,哪所學校的前身是否與重慶大學相關,云云。

唇槍舌戰並無是非對錯,立場不同,觀點當然也不同。年少輕狂、措詞激烈無可厚非,那激烈的言語中畢競傾吐的都是學生們對自己母校的熱愛,只是歷史已成歷史,已沒有更改粉飾的必要。

1952年的那次院系調整,許多人談論起它時,都會說「假設當年如果...那麼我們就會...重大人曾經歷了那一次重大的犧牲與奉獻,對這種假設的發展構想理應更多:假如沒有當初的院系調整,那麼重大就不會面臨後來重新振興文理科的種種頭疼現狀,就不會在盛極一時之後,艱難爬坡這麼多年,就不會....

其實,還有一種假設重大人不能忽視,假如當初沒有重大對自己積澱的教育資源的奉獻,可能就不會有西南尤其是川渝地區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和碩果纍纍。正是重大當初對西南地區教育事業的一次再輸血,才成就了今天西南地區的大部分重點高校。

重大的確因此元氣大傷,可轉念一想,對於巴渝人民用「豬肉捐」幫助自己度過難關的恩情和抗戰期間大批名人學者在重大的無私奉獻,重大人要將之回報又有哪些能夠比得上把自己最寶貴的最珍愛的專業系科奉獻給國家,奉獻給桑梓更來得情真意切呢?

相關焦點

  • 陳輝:1952年中國高等院校的院系調整
    目前,中國雖然正試圖通過增設院系與合併院校來重新改造這種「蘇聯式」高等教育系統,但並未反思50年前高校院系調整政策的深刻教訓。本文試圖分析1952年院系調整的緣起、過程與後果,以為當前高等教育改革之鏡鑑。
  • 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 破字當頭立在其中
    核心提示:1952年4月16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關於全國工學院調整方案的報告》,方案提綱挈領地道出了這次調整的目的,舊中國的高等教育制度基本上是為帝國主義和反動統治服務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產物,如果不對舊的教育制度,舊的高等教育設置
  • 1952年院系調整後江西僅剩三所高校
    在這次調整中,由國立中正大學衍變而成的南昌大學被「大卸八塊」,文史系、物理系併入武漢大學,數學系、生物系併入中山大學,土木工程系和專科併入中南土木建築學院……院系調整後,江西只剩三所高校,分別是江西師範學院、江西農學院、江西醫學院。院系調整為集中力量培養國家急需的人才作出了貢獻,但是一大批專業的剝離和眾多名師的出走,也讓江西教育元氣大傷。
  • 1952年院系調整前夕,哪四所大學貢獻了Top10的院士畢業生?
    1952年6月至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大規模調整了全國高等學校的院系設置,把中華民國時期效仿英式、美式構建的高校體系改造成效仿蘇聯式的高校體系。經過小範圍的試驗後,中央教育部於1951年11月召開了全國工學院院長會議,擬訂了全國工學院院系調整方案,揭開了1952年全國院系大調整的序幕。
  • 中國高等教育的蘇聯模式——關於1952年的院系調整
    主要在1952年進行的對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按照蘇聯模式改造舊有的高等教育,構造了建國之後高等教育的模式和品質,對教育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十分深遠。這一模式已成為80年代以來中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對象。1951年4 月,取消交通大學管理學校,所屬系科分別併入交大工學校、北方交大和上海財經學校;復旦大學土木系併入交通大學;交通大學紡織系與上海紡織工學院、上海工專紡織科合併為華紡織工學,等等。1952年,根據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為適應高等教育滿足培養經濟建設急需的專門人才的需要,適應計劃經濟體制和統一分配畢業生制度的需要,開始大規模進行院系調整。
  • 中國高校發展史大事件—中國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調整
    相信很多同學們在查看各大高校的簡介時,時常看到這樣的話語「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以來」。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1952年全國高校界到底發生了什麼?對今後我國的高等教育格局產生了怎樣深遠的影響。(原聖約翰大學)1952年6月至9月,中大學鼓樓校區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大規模調整了全國高等學校的院系設置,把中華民國時期效仿英式、美式構建的高校體系改造成效仿蘇聯式的高校體系。
  •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210所高校減少29所,讓哪些學校元氣大傷?
    從孔子辦私學到現如今的各種各樣的大學,這其中經歷了無數次的變革,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1952年的全國院系大調整,而此次院系大調整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1952年秋天,中共中央教育部在對高等學校的老師們進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後,先行對北京八所高校進行改革,隨即,全國各高校積極響應,迅速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了高校院系調整工作,並於第二年基本結束。
  • 「高校歷史」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中的浙江大學
    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院系調整是新中國建立之初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舉措,對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浙江大學在這次改革中由一所綜合大學調整為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學,直到近50年後的1998年,浙江大學合併了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和浙江醫科大學,組建成為一所新的綜合大學。
  • 「高校歷史」中國「五大母校」南京大學與1952年院系調整
    南京大學大禮堂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南京大學與全國所有高校一樣,參與院系調整,工學院、醫學院、農學院、師範學院等院系分了出去,同時,金陵大學並了進來但院系調整後,南京大學並沒有消失,仍然繼續存在,延續下來、保留下來了,一直到現在。所以,現在的南京大學與中央大學是同一所大學。
  • 1952年院系調整,武漢大學成最大贏家,不入流的高校變為頂尖大學
    1949年全國共有高校205 所,在校生11.7萬人,平均每萬人中有在校大學生2.2人。在205所高校中,公立學校約佔60%,中國人創辦的私立學校約佔30%,外國津貼私立學校約佔10%。 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
  • 親歷1952年高校院系大調整
    經過全盤調整後,全國高校數量由1952年之前的211所下降到1953年後的183所,綜合性院校明顯減少,而獨立建制的工科、農林、師範、醫藥院校的數量大幅增加,高校喪失教學自主權,社會學、政治學等人文社科類專業被停止和取消,私立教育退出歷史舞臺。
  • 回眸消失的教會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遭致命打擊
    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這十幾所教會大學是中國高等教育中舉足輕重的力量,培養的人才令中國現代大學望其項背。只是在1952年的那次全國院校大調整中,教會學校都集體消失了。而實際上,在整個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這十幾所教會大學是中國高等教育中舉足輕重的力量,為中國融入現代文明,為教育和社會的現代化都居功至偉。這些教會大學培養出的學術大師的人數,學生的成材率,今天中國的任何一所大學都難以望其項背。只是在1952年的那次全國院校大調整中,教會學校都集體消失了。  教會大學的辦學宗旨是弘揚神學,傳播宗教,培養為西方國家在華利益服務的知識分子。
  • 1952年,中國院系調整中消失的名校
    許多人都知道北京大學原先在沙灘紅樓辦學,1952年的時候才由紅樓遷到現在的位置。北京大學的校園又名「北大燕園」,「燕園」是「燕京大學校園」的簡稱,北大燕園原先是燕京大學的校園,只因1952年院系調整中撤銷了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才得以成為燕園的新主人,「燕園」才成為今日的「北大燕園」。燕京大學曾經是中國的頂尖名校,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輔仁大學並稱「北平四大名校」,1952年的院系調整中,燕京大學之所以被撤銷,是因為她是一所教會大學。
  • 1952全國院系調整,哪些高校損失慘重?對我國的教育有什麼影響?
    在古代,學校被稱為私塾,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培養國家需要的人才,中國教育體系做出了很大的改革。其中影響最大的是1952年的全國院系大調整。
  • 無關拒收中科大,河南高校資源如此匱乏始於1952年院系調整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的拆分與整合1952年全國高等院系調整,堪稱20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的分水嶺。全國舊有高等學校經過這次全盤調整,民國時期效仿英美式構建的高校體系最終改造成效仿蘇聯式的高校體系。院系調整後,全國高校數量由1952年之前的211所下降到1953年的183所。
  • 1952年院系調整時「五大母校」,南大損失最多!浙大恢復最好!
    【中國大學教育】發布教育相關專文,歡迎大家點擊「關注」按鈕,我們會持續更新關於中國大學的相關文章,給你帶來最有用的資訊。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一次大規模的院系調整發生在1952年。那一年大規模的進行院系調整,把民國時期效仿英式、美式的高校結構體系進行改造,開始向蘇聯體系改革。1952年院系調整中的「五大母校」就是當時被抽調學科最多的五所高校,分別是:南京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和廈門大學。
  • 全國1952院系調整之四:五所中山大學(結)河南大學
    河南大學的院系調整要從1948年說起,1948年,范文瀾帶領學校左翼到寶豐解放區成立中原大學,右翼遷往蘇州(後面詳細扒)。解放後,中原大學1948年11月遷回河南大學本部,後於1949年調往武漢;原河大右翼一部遷往臺灣,一部遷回河大原址;所以說從1948年開始,河南大學就已經一分為二了,花開兩朵,我們一朵一朵的分析。
  • 【視點】大學洗牌60年 ——回眸1952年院系大調整
    具體的步驟是:由工業院系的調整進而到對其他院系的調整;從學院的調整進而到對科系的調整;從重點地區、重點院校的調整進而到對高等學校的全面調整。其精神實質是將舊大學「抽象」、「廣博」的模式改造成「具體」、「專業」模式,將「通才教育」改造成「專才教育」。
  • 中國大學:50年代院系調整決定今日基本格局
    院校集中性為自己的60周歲慶生,這道中國高教界的奇景,無疑和上世紀50年代啟動的大學院系調整相關。尤其是集中在1952年的高校院系調整,涉及全國四分之三的院校。  學界後生難免疑惑:為何今日中國的大學會有如此布局;為何某個大學的某個特定專業具有難以匹敵的辦學優勢;為何從上世紀90年代起,很多院校忙著更名、合併,甚至理工科大學開始興辦文科,打出「恢復傳統」的旗號?
  •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只是教育改革一部分,原因也不簡單
    其中綜合大學49所,獨立學院91所,專科學校71所。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的高等教育效仿英式、美式的高校體系—綜合大學(至少擁有3個學科門類的學院或學系)。這種教育體制不適合當時中國的國情,拉長受教育時間,培養人才速度相對較「慢」。當時的中國需要短時間內培養出大量的工程師、教師,教育改革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