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不久,百業待興的社會急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高等教育在規模上需要有一個大的發展,黨和國家學習蘇聯的辦學模式,在1952年到1956年期間,對當時國內的高校進行了大規模的院系調整。
接到通知,重大立即響應。儘管對積澱二十多年的辦學精華萬分不舍,但她還是用真誠的笑臉歡送出調專業的師生。在重大的校史上,清晰地記載了這所學校對新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無私奉獻:
文學院、理學院並人四川大學;
工學院無線電系電報電話專業與天津大學兩個專業組成北京郵電學院(即現在的北京郵電大學);
工學院地質系遷至成都,參與組建成都地質學院(即今天的成都理工大學);
工學院中的化學化工系並人成都工學院(後改名為成都科技大學,繼而與四川大學合併成江新的四川大學);
工學院的土木建築系遷到學校對面,參與組建重慶土木建築工程學院(即後來的重慶建築大學,2000年重慶建築大學與重慶大學合併);
商學院遷至成都以其為主建立西南財經學院(即現在的西南財經大學);
法學院遷至歌樂山,與其他學校調出的相關專業組建西南政法學院(即現在的西南政法大學);
醫學院並人四川醫學院(即後來的華西醫科大學,後與四川大學合併);
體育系科並人西南師範學院(即後來的西南師範大學,後又與西南農學合併為西南大學);
除此之外,重慶大學還有諸多專業併入貴州大學、雲南大學、湖南大學、武漢大學、廣西大學,等等。
而重慶大學自身,經過這一次院系調整,6個學院分出去了5個,僅剩下工學院的極少數專業,吸收了兩個專科學校的相關專業進人。雖然重慶大學校名未改,但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重慶大學了。1958年, 重慶大學曾增設國防科技專業的6個新系,1962年這6個新系又被重新調整組合,重大僅保留了無線電系。
對於那個時期的院系調整,看法歷來褒貶不,爭論不休。曾經有一段時間,川渝高校之間的學生就學校與學校之間孰高孰下之類話題展開討論,熱鬧非凡,學生們說到情急之處,頗有劍拔弩張之勢。其實說來說去,話題不外乎重慶大學、四川大學哪所學校更美,哪所學校實力更強,哪所學校發展得更好,哪所學校的前身是否與重慶大學相關,云云。
唇槍舌戰並無是非對錯,立場不同,觀點當然也不同。年少輕狂、措詞激烈無可厚非,那激烈的言語中畢競傾吐的都是學生們對自己母校的熱愛,只是歷史已成歷史,已沒有更改粉飾的必要。
1952年的那次院系調整,許多人談論起它時,都會說「假設當年如果...那麼我們就會...重大人曾經歷了那一次重大的犧牲與奉獻,對這種假設的發展構想理應更多:假如沒有當初的院系調整,那麼重大就不會面臨後來重新振興文理科的種種頭疼現狀,就不會在盛極一時之後,艱難爬坡這麼多年,就不會....
其實,還有一種假設重大人不能忽視,假如當初沒有重大對自己積澱的教育資源的奉獻,可能就不會有西南尤其是川渝地區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和碩果纍纍。正是重大當初對西南地區教育事業的一次再輸血,才成就了今天西南地區的大部分重點高校。
重大的確因此元氣大傷,可轉念一想,對於巴渝人民用「豬肉捐」幫助自己度過難關的恩情和抗戰期間大批名人學者在重大的無私奉獻,重大人要將之回報又有哪些能夠比得上把自己最寶貴的最珍愛的專業系科奉獻給國家,奉獻給桑梓更來得情真意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