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1.35萬年前的迷你鳥雕像 改寫了中國鳥類藝術品創作歷史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一個1.35萬年前的迷你鳥雕像 改寫了中國鳥類藝術品創作歷史

  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出土的鳥雕像的各個側面受訪者供圖

  我國科學家與法國、加拿大、以色列和挪威等國家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發表論文稱,他們對2009年出土的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上一個微型鳥雕像及同層出土的燒骨與半成品進行碳十四測年發現,32個樣品的年齡平均值為距今1.35萬年,它們將中國鳥類藝術作品的最早創作時間提前了8000多年。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誌上。

  靈井許昌人遺址出土的鳥雕像用燒焦的骨頭碎片雕刻而成,鳥長1.92釐米、寬0.51釐米、高1.25釐米。鳥的一側呈黑褐色,另一側呈古銅色,形體粗壯,頭短,有圓形的喙及長尾,很可能屬於雀形目。藝術家沒有雕刻這隻鳥的腿,而是削了一個可以讓它站立的底座。

  使用研磨、琢削、刮削、切割4種技藝精心雕刻

  得益於該物體的特殊保存狀態,利用共聚焦顯微鏡和微型CT掃描等先進分析技術,研究人員能夠比以往更好地捕捉製作細節,重建舊石器時代雕塑家的藝術風格。

  分析結果顯示,雕刻所用的這塊骨幹碎片來自中等大小的哺乳動物肢骨,從表面留下的清晰鑿刻和研磨的痕跡推斷,精心雕刻前這些骨頭經過加熱處理。

  當時的藝術家使用了研磨、琢削、刮削、切割4種不同的技藝,在物體表面留下了68個微小面。通過精心挑選製作工具,他們讓創作的鳥類雕塑在較小的物體上達到了驚人的平衡和美感。

  論文第一作者、山東大學教授、河南省東亞現代人起源國際聯合實驗室主任李佔揚說:「雕塑主要通過物體表面、頭部、尾部和基底來體現,其製作工藝從發現的半成品上得到印證,有的半成品上遺留有類似刀片刮擦的痕跡,這種刀片可能就是以往稱為『雕刻器』的細石器。在出土鳥雕像的地方發現了用燧石製作的雕刻器。」

  為何這個雕像被認為是只鳥?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弗朗西斯科教授認為主要基於以下4點考慮:一是它有類似鳥的頭、喙、喉、胸部和背部;二是2個側面都經過了細緻修理,接近大多數鳥的解剖特徵;三是在眼睛的位置有標記;四是對雕刻技術分析認為它是為了突出鳥的解剖特徵而有意製作的。鳥雕像上沒有翅膀,可能只是當時藝術家的個人構想;也可能由於製作的骨頭碎片厚度不夠,以及小尺寸製作作品面臨難度等其他原因所致。

  這類雕塑藝術的來源和去向仍是個謎

  這個雕像在技術和風格上,與在西歐和西伯利亞發現的其他標本不同:一個大的長方形的基座代替可能的短腿使之站立,超大的尾巴可以防止雕像向前傾斜,身體的側面是平的,翅膀沒有表現。

  「中國鳥類雕像遺存最早見於新石器時代中期,靈井鳥雕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史前雕塑藝術品。」論文另一共同通訊作者、山東大學方輝教授說,「這是東亞唯一一件可以追溯到晚更新世時期的雕塑藝術品。這一發現標誌著一種原始的藝術傳統被認知。」

  藝術作品創作最早興盛於智人時代,在4.2萬年前到達歐洲,這一觀點正在受到挑戰。在印尼婆羅洲東加裡曼丹省和蘇拉威西島的遺址,科學家們發現了同一時期的洞穴壁畫。另外,對6.4萬年前的方解石沉積的測定發現,西班牙3個洞穴牆壁上覆蓋了幾何符號和手印,它們是尼安德特人的作品。

  最古老的雕像,發現於德國斯瓦比亞朱拉的古奧裡納西亞遺址,可追溯到4萬年前,是人類和動物的造型,包括一些用猛獁象牙雕刻的飛行水鳥。然而,對於世界上大部分地區而言,這些藝術形式何時成為人類社會文化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以及這一創新是獨立實現還是從其他地方傳播而來,目前還不清楚。

  「在東亞,之前並未發現過這類雕塑藝術,也不見其繼承者,這就是說,靈井鳥雕像的來源和去向仍是一個謎。」李佔揚說。

  本報記者 喬 地

相關焦點

  • 全世界都關注了這件距今1.35萬年的靈井鳥雕
    全世界都關注了這件距今1.35萬年的靈井鳥雕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12.10 星期四     近日,《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文化遺產研究院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該考古成果於今年6月份以「中國河南靈井遺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鳥雕像」為題發表,李佔揚為論文第一作者,歷史文化學院方輝教授和法國波爾多大學弗郎西斯科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這項成果發表後,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 中國雕塑藝術史上推8000多年 山大團隊解密我國最古老雕塑藝術品
    Henan, China(中國河南靈井遺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鳥雕像)」的論文,公布了一項在中國河南的重大發現——一件具有13500年歷史的微型鳥雕塑,即靈井鳥雕,這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中國雕塑品。鳥雕像各個側面同層出土的鳥雕像半成品、小骨棒及骨料日本東京大學和美國貝塔碳十四測年實驗室對與靈井鳥雕同層出土的燒骨與半成品進行測年,32個樣品的年齡平均值為距今13500年。靈井鳥雕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像藝術品,它的發現將東亞雕塑藝術的起源提前了8000多年。
  • 山大團隊解密我國最古老的雕塑藝術品
    6月11日,來自中國、加拿大、法國、以色列和挪威的國際研究小組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誌上發表題為「A Paleolithic bird figurine from the Lingjing site, Henan, China(中國河南靈井遺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鳥雕像
  • 科學家發掘出中國發現的最古老的雕像
    一個從垃圾堆中找到的古代鳥雕像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雕像中國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揭示了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創造3D藝術的。科學家們在1600年的遺址上發掘出了這個微型雕刻荊靈在中國,以前的發掘發現了11層不同年代的地層,從12萬年前到青銅時代。他們在1958年挖井工人移走第五層大部分後留下的垃圾堆中發現了這件藝術品。
  • 河南鳥雕像入選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記者從河南省文物局獲悉,近日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出了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其中,出土於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的微型鳥雕像入選。這隻靈井鳥雕像具有13500年歷史。研究者認為,它的發現將東亞雕塑藝術的起源提前了8000多年。
  • 河南「許昌人」遺址微型鳥雕像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自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12月6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獲悉,今年3月在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 河南靈井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該考古成果於今年6月以「A Paleolithic bird figurine from the Lingjing site, Henan, China(中國河南靈井遺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鳥雕像)」為題發表,李佔揚教授為論文第一作者,方輝教授和法國波爾多大學弗朗西斯科(Francesco d'Errico)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中國著名的鳥類有哪些 中國十大名鳥 你見過哪些
    本篇文章為你介紹中國十種著名的鳥類,分別是百靈、畫眉、繡眼、靛頦、中華秋沙鴨、鴛鴦、丹頂鶴、朱䴉、緋胸鸚鵡、杜鵑、黃鸝、褐馬雞。其中百靈是草原上盛產的名貴鳥類,是中國四大名鳥之一,被稱為「鳥中歌手」。那麼其它的鳥類出名在什麼地方呢,一起來看看吧。  1、朱䴉  朱䴉有著鳥中「東方寶石」之稱,潔白的羽毛,豔紅的頭冠和黑色的長嘴,加上細長的雙腳成為了中國著名的觀賞鳥類。
  • 吸引企業26萬年薪攬才,寧大科院優秀畢業作品展綻放「雲端」
    日前,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2016級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畢業生葉天宇的畢業作品《安全教育科普館》剛在線上推出一個小時,便引起一家寧波本土知名品牌創意公司的興趣,並向他開出15萬年薪的條件攬才。今年,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2020年優秀畢業作品展打破十多年的實地辦展傳統,轉而在「雲端」開展。
  • 四十年前一個農民挖出一顆牙齒 改寫一段人類歷史
    40年前,這裡挖掘出一顆牙齒,改寫了一段人類歷史。一1978年,河南省南召縣雲陽鎮李樓村,秋風漸起。一天,李樓村一個農民來到杏花山下挖「龍骨」。所謂「龍骨」,是古代哺乳動物骨骼的化石,屬於一種中藥材。這充分說明,在五六十萬年前,南召縣一帶就生活著古人類,他們被命名為「南召猿人」,經過漫長的歲月變遷,最終繁衍出璀璨的華夏文明。無獨有偶,科考人員繼續在杏花山及其附近的小空山和大空山上,發現了一批古脊椎動物化石,計有劍齒虎、劍齒象、腫骨鹿等20餘種,發掘出約1萬年——3萬年前舊石器晚期猿人會用火和管理火的洞穴遺址。這就意味著,「南召猿人」已經能夠使用火了。
  • 寧大科院畢業作品綻放「雲端」,企業26萬年薪攬才
    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2016級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畢業生葉天宇的畢業作品《安全教育科普館》剛在線上推出一個小時,便引起一家寧波本土知名品牌創意公司的興趣,並向他開出15萬年薪的條件攬才。近日,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2020年優秀畢業作品展打破十多年的實地辦展傳統,轉而在「雲端」開展。
  • 河南鳥雕像入選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記者從河南省文物局獲悉,近日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出了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其中,出土於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的微型鳥雕像入選。  這隻靈井鳥雕像具有13500年歷史。研究者認為,它的發現將東亞雕塑藝術的起源提前了8000多年。從外形來看,靈井鳥雕像個頭非常小,高1釐米多,寬僅0.5釐米。形體粗壯,短頭,有圓形的喙及長尾,很可能屬於雀形目。藝術家沒有雕刻這隻鳥的腿,而是削了一個可以讓它站立的底座。
  • 美國的國鳥是鷹,法國的是雄雞,那中國的國鳥是什麼?你知道嗎?
    在1868年,英國的一位著名生物學家託馬斯·亨利·赫胥黎首先提出了鳥類起源於恐龍。然後到了1927年,丹麥的古生物學家海爾曼發表了《鳥類的起源》,提出鳥和恐龍雖然十分相似,但恐龍因為已經十分特化,鳥類和恐龍其實有一種共同的祖先——槽齒類。
  • 中國最古老鳥類化石羽毛中發現β角蛋白
    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美多位學者組成的科研團隊在一項最新研究中,首次在中國最古老的鳥類、距今1.3億年前的始孔子鳥化石羽毛中發現了β角蛋白。由於β角蛋白與識別鳥類羽毛中的色素體結構密切相關,這一新發現,也為復原原始鳥類和帶毛恐龍等遠古生物的真實色彩,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據。
  • 河南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12月6日,從河南省文物局發布的消息得知: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選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通報信息表明,入選本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的微型鳥雕像,距今13500年,是國內最古老的雕塑。
  • 三疊紀-原鳥(含復原圖)
    1986年,美國德州科技大學的印度古生物學家桑卡斯·查特吉﹝S.Chatterjee﹞又發現一個更早的鳥類化石,他認為是兩億兩千萬年前的鳥類,早了始祖鳥7500萬年,他稱之為 Protoavis ﹝原生鳥﹞,但原生鳥是發現於泥巖之中,牠的羽毛並沒有被保留下來。
  • 把「小個頭」恐龍逼上樹,於是有了鳥……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卡麥拉鳥類進化的故事充滿了曲折,但正是這些轉變和發現繼續改寫著歷史。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副教授保羅·威利斯(Paul Willis)將詳細講解鳥類進化歷程,揭曉恐龍如何變成了鳥類。
  • 《原神》鳥雕像在哪 鳥雕像位置分享
    導 讀原神遊戲中,鳥雕像的位置在:奧藏山頂、慶雲頂七天神像傳送點旁邊的山上、琥牢山的一個山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