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68年,英國的一位著名生物學家託馬斯·亨利·赫胥黎首先提出了鳥類起源於恐龍。然後到了1927年,丹麥的古生物學家海爾曼發表了《鳥類的起源》,提出鳥和恐龍雖然十分相似,但恐龍因為已經十分特化,鳥類和恐龍其實有一種共同的祖先——槽齒類。
不管是鳥類起源與恐龍,還是鳥類和恐龍擁有同一種祖先,兩種學說都存在了很長的時間,1996年在我國遼西熱河生物群中所發現的中華龍鳥,是首個身上保存真正的分叉羽毛的恐龍化石,一時間國際古生物學界沸騰了。
甚至有學者提出恐龍並沒有完全滅絕,我們現今所看到的鳥類便都是恐龍,而蜂鳥便是最小的恐龍,不過基於基因數據的新研究表明,恐龍滅絕後1000萬年至1500萬年間,鳥類經歷了「超級物種大爆發」。
而國鳥評選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它與國花、國旗、國歌的意義類似。世界上最先確定國鳥的國家是美國,在美國發表《獨立宣言》的6年後,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將瀕臨滅絕的、北美洲獨有的、英姿颯爽且性情兇猛的白頭鷹選定為了國鳥。
選定的國鳥,通常具備有民族精神象徵、是特有珍稀物種、被本國人民所熱愛的標準,作為世界上最小的鳥類蜂鳥,是中美洲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的國鳥,象徵的是當地人民善良勤奮的精神。
法國的國鳥則是雄雞,我國唐代詩人李賀曾寫有詩句「雄雞一聲天下白」,它是屬於生物鐘家禽,不過法國將其選為國鳥,是因為雄雞那英勇、頑強、好鬥的性格,那麼中國的國鳥是什麼?你知道嗎?
目前我國還沒有完全定下國鳥,不過在2003年時,我國啟動過國鳥的評選活動,而我國的鳥類學會則提出了將丹頂鶴作為國鳥,紅腹錦雞作為會徽。
我國有關丹頂鶴的傳說及歷史是非常悠久的,在殷商時期的墓葬雕塑中便刻有鶴的形象,春秋戰國時的青銅器鍾,就已出現有鶴體造型的禮器,在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漆器上,也清晰的繪製有丹頂鶴的圖案。
丹頂鶴歷來也被我國的文人所鍾愛,西漢文人寫有《鶴賦》,唐朝詩人白居易在《池鶴》中寫有「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在明清兩朝,丹頂鶴有著忠貞清正、品德高尚的文化內涵,文官的補服,一品文官繡有丹頂鶴。
在傳說中它是仙鶴,並且象徵著長壽,「駕鶴西去」便是對死亡避諱的說法。
不過丹頂鶴的拉丁文學名Grus japonensis,中文音譯為「日本鶴」,1776年為清高宗乾隆四十一,日本則為後桃園天皇安永五年,當時西方人是從廣州認識中國,從長崎認識日本。
丹頂鶴從我國東北地區南遷,將日本的九州、本州作為過冬的地方,結果國動物學家斯塔提烏斯·穆勒從日本認識到了丹頂鶴,並且命名為日本鶴,即使後來日本本州島的丹頂鶴滅絕了,但它的英文俗稱「Japanese Crane」卻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