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捲全球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奔騰而至,網絡改變教育、智能創新教育,網絡和智能疊加催生高等教育變軌超車,作為人才搖籃、科技重鎮、人文高地的中國大學必須超前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4月9日至10日,中國慕課大會在京召開,會上發布的《中國慕課行動宣言》贏得廣泛共識。
時光倒轉。6年前,中國慕課建設開始起步;1年前,教育部認定推出首批490門國家精品慕課;就在今年,教育部認定推出第二批801門國家精品慕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目前,我國已有12500門慕課上線,超過2億人次學習者,其中6500萬人次獲得慕課學分。
中國慕課,中國「金課」!
1000餘所高校開設慕課,200餘門優質慕課登陸國外著名課程平臺
一位家住雲南大山深處的小學生,通過一臺能上網的電腦,學習了「古文字學」等近10門慕課;一位87歲的老人,退休後開始摸電腦,迷上了醫學、營養學類慕課……
如果不是給「前十名」的慕課學員寄紀念品,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副教授翁愷不會知道,一位幾乎天天和自己互動的學生,住在連快遞都到不了的偏遠山區。
快遞到不了,可知識能瞬間抵達。「這讓我真切體會到,網絡無遠弗屆!可以將優質教學資源以最快速度和最低成本傳播到祖國的四面八方。」翁愷說。
6年慕課,翁愷開設了6門在線課程,累計超過230萬人次選課。最多時,一門課有28萬名學生同時學習。這是一個傳統課堂無法想像的龐大數字。而最讓翁愷欣喜的,是在線課程撬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過去下了課,學生有沒有學習、有沒有困難,老師不知道。在線課程把教學視頻、作業、討論和測驗放在了同一個維度上,密切了師生聯繫、優化了學習手段,提高了學習效率。」
記者從中國慕課大會上獲悉:目前,我國慕課的數量和應用規模位居世界第一。「一年來,中國慕課跑出了驚人的中國速度,數量成倍增長、結構更加合理、應用更為廣泛,『網際網路+教育』與『智能+教育』齊頭並進。」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介紹。
一組數字閃閃發光:與2017年相比,上線慕課數量由3200門增至12500門,增加近3倍;學習人數由5500萬人次增至2億多人次,增加2.7倍;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數量由490門增至1291門,增加1.6倍。目前,已有1000餘所高校開設慕課,其中200餘門優質慕課先後登陸美國、英國、法國、西班牙、韓國等國的著名課程平臺。
為學習型社會、學習型政黨、學習型國家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常年在上海工作的華東理工大學化學系主任、教授徐志珍,有著174位坐在新疆喀什大學課堂裡的學生。師與生,相隔5000多公裡。
「這個問題,請喀什大學的同學回答!」無機化學課上,徐志珍點名。她的面前,是120名華東理工大學學生,身邊的屏幕上,則實時顯示喀什大學課堂。兩地、兩校,大一學生們同上一堂課,舉手發言、參與互動。
說起這塊也許能「改變命運的屏幕」,喀什大學學生謝姆西努爾·吐爾孫很感慨:「在喀什也能聽到這麼厲害的老師講課,我完全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
把東部的優質課堂「搬」到西部,源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發出的「慕課西行」號召。目前,「慕課西行」已得到北京大學、中國海洋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天津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等高校的積極響應,西部學生得以共享名校優質資源。
質量和公平,是21世紀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時代主題。而慕課通過網絡的無遠弗屆,成為提高質量、推進公平的低成本、高效率手段。「破解質量與公平的難題,必須大力推進慕課的建、用、學、管。」教育部副部長鍾登華強調。
中國慕課,中國方案。一次次推進教育公平的徵程正在開展:「在線開放課程新長徵計劃」聚集東部地區優質慕課,組織百人講師團跨越十幾個省區,推動百餘門慕課在西部地區建設應用,輻射上千門次課程實現課堂革命;「優課聯盟」吸收來自西部11個省區市的26所高校,多次赴新疆喀什大學、西藏農牧學院、青海師範大學等校巡訪交流;「一起看見更大的世界」公益計劃旨在推進優質慕課進山區,用「網際網路+」推動教育公平……
令人欣喜的是,慕課擴大資源開放力度,也為學習型社會、學習型政黨、學習型國家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中國慕課為中宣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提供400餘門精品慕課,供8900多萬黨員幹部選學;為中央軍委軍職在線提供700多門精品慕課,服務於全軍指戰員職業發展和終身學習。
諸多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推動教育模式變革
中國慕課大會上,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正在進行。
「依託數字仿真和虛擬實境技術,我能把飛機裝配現場搬到課堂,還能通過5G技術把各地學生帶到實驗室互動。」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電學院教授田威說。
「哦,坐地日行八萬裡乎?」說話的,是大屏幕上通過全息影像呈現的「孔子」。
令人驚訝的一幕出現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貴州理工學院三校學生在屏幕上出現,這是實時影像。他們通力協作要完成的任務,是到我國自主研製的首款大型客機C919上展開實驗,體驗飛機裝配的真實過程。
有學生測量,有學生反饋計算並調整……一次次失敗後吸取教訓,最終,機翼與機身對接成功了!如果沒有虛擬仿真技術,這樣龐大的實驗,幾乎無法在實驗室裡完成。
「斯時也而有斯學也,斯技也而有斯教也!」「觀看」了這一幕,「孔子」大為讚嘆。
就像裝配大飛機,在高校,有很多實驗、實習、實訓「做不到、做不好、做不了、做不上」,怎麼解決?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提供了破解難題的途徑。「目前,我國已上線虛擬仿真項目1069個,累計74萬餘人在網上做實驗,讓『網上做實驗』和『虛擬做真實驗』成為現實。」吳巖介紹。
我國慕課植根中國土壤,立足自主創新,通過整體戰略設計和各級配套體系的構建,為慕課建設與應用營造良好的環境,解決實踐中面臨的問題,開闢了新的路徑和發展方向。大數據、人工智慧、虛擬實境……諸多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正在推動教育模式的變革和生態重構。
「當前,我國慕課在發展理念、推廣方式、學習模式、管理機制等方面形成了我們自己的特色,創造了中國的經驗,為世界慕課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下一步,高等教育要創新發展,發揮引領作用,掀起一場課堂革命!」鍾登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