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是蘇州最大的優勢。加快製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位化轉型,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也是蘇州經濟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根據市委市政府計劃,明年,蘇州全市要完成智能化改造、數位化轉型項目5000個,2023年,要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覆蓋。改造怎麼改?轉型往哪轉?我們選取太倉作為觀測點,看看當地的做法。
在太倉,寶潔有一個「熄燈工廠」,這裡生產的都是洗衣液產品。之所以平時都不開燈,因為這裡產線的所有環節,都已經實現了100%的自動化,完全不需要人工操作。
這是寶潔在亞洲建立的第一個熄燈運營系統,通過自動化和大數據,實現了從生產到質量管理的一系列運作,生產率提高2.5倍,是靠數據和算法來驅動的智慧工廠。今年初,這裡被國際權威機構評為「全球燈塔工廠」,代表了製造業的最高水平。
江蘇寶潔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志軍告訴記者,人均勞動生產率在過去3年裡面提高了30%,公司的製造成本降低了25%到26%,在全球寶潔同行業的排名當中由原來相對靠後,到現在數一數二位置。
熄燈車間只是寶潔太倉工廠的一部分。在這個大型製造基地,還有許多環節要依賴人工,然而是人就有可能出錯。過去,一串產品包裝上不起眼的生產批號,都曾讓工程師頭疼不已。
江蘇寶潔有限公司電氣工程師謝志偉告訴記者,需要人工手動輸入80個字符,特別是夜班,人在特別疲勞的時候,經常會輸錯,這就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把出去的產品拉回來返工。
找準痛點,寶潔鼓勵員工自主攻關,並為此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持。謝志偉就通過公司創客計劃的專業培訓,成功開發出一套「賦碼系統」,一勞永逸解決批號輸入問題。幾年下來,像這樣的內部創新案例不斷湧現,既解決了員工痛點,也為公司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
江蘇寶潔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志軍表示,員工從這些工作當中解脫出來,可以有時間和精力去做更多有價值的工作和思考,整個組織的勞動生產率就能夠得到提升。
智能化改造、數位化轉型,並非一味上新設備。更重要的,是讓生產過程中的數據產生價值。在另一家企業--太倉同維電子公司,記者看到,一個圍繞供應鏈上下遊打造的數位化經營監控平臺,正將分散在各地的生產信息集成共享,企業負責人坐在辦公室裡,就能實時掌握生產物料的周轉情況。
太倉同維電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金科介紹,包括太倉、深圳坪山,未來的越南工廠都可以在這個屏幕上看到,也把廠商對應起來。比方說明天要生產的東西,今天交料,他會準時送過來,這樣就減少一個周轉,包括庫存的壓力會大幅的下降。
在記者採訪中,所有企業都會談到一個問題,就是「投入產出比」。確實,智能製造投入不菲,如何把錢花在刀刃上呢?
舍弗勒的太倉一廠也是20年前最早來到太倉的德企之一。廠裡這裡很多設備在建廠之初就從德國運到了太倉,至今仍在進行生產。就是在這樣一個老牌的企業裡面,針對特定環節的智能化改造之後,依然可以實現生產效益的大幅提升。
機械手臂替換人工送料、移動機器人取代人力搬運,這家德國工廠的智能裝備重在實用。這背後的經濟帳,也秉承了德國人一貫的嚴謹和穩健。
舍弗勒太倉一廠工業工程經理嚴錫龍告訴記者,改造一方面有一定的經濟收益,另一方面能夠提高員工滿意度,如果這個項目一年半之內能夠收回成本就認為它是可行的,然後就用這個標準去循序漸進地推進整個智能化車間的升級。
在多年持續不斷的投入下,工廠人均附加值得以保持年均10%的增長。同一車間裡,黃色的老裝備正在慢慢變少,灰色的新設備開始佔據越來越多的空間。
有了行業龍頭、標杆的引領示範,太倉製造業正在加速轉型,一大批有需求、有條件的中小企業也紛紛加入到智能化改造、數位化轉型的隊伍中。
聯禾厚普(太倉)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棟告訴記者,2號廠房、3號廠房未來將是一層自動化加工產線,二樓就是自動化組裝產,明年7月份投產。
為幫助更多這樣的企業實現改造,太倉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引導支持政策,從診斷、獎勵、人才培養等多個維度,給企業提供幫助。
太倉市工信局局長吳忠良表示,太倉對企業進行免費診斷,告訴企業應該怎麼樣轉?轉了以後會帶來什麼樣的效果?每年在智能化改造和數位化轉型這一塊,投入近8000萬左右的獎勵,對企業來講推動作用是非常明顯的。
據了解,過去三年,太倉100多家企業智能製造項目獲得省、市資金扶持超過1億元。太倉提出,要將智能製造作為推進工業發展轉型的核心抓手,並正在研究制定新一輪智能製造實施方案,加快構建智能製造生態體系,為產業升級賦能。
加快發展智能製造,是實現製造業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太倉通過標杆引領、政策引導、集成服務相結合,走出了一條契合自身高質量發展的智能製造之路,也為全市智能化轉型、數位化改造工作探索了經驗路徑。
文章來源:時政專稿
文:黃冠華、蒯軍、太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