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太倉:這家紡織廠進行「智造」升級後 公司產值翻4倍!

2020-12-17 央視財經

百年企業年入百億 紡織依然是朝陽產業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

近段時間

,

隨著國際環境的變化,面對國際市場的中國製造,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熱點。有人認為,面對貿易摩擦、勞動力成本上升等諸多不利因素,中國製造正在喪失活力。真實情況究竟如何?《經濟半小時》記者在江蘇太倉進行了調查。

江蘇太倉利泰紡織廠有限公司成立於清朝光緒年間,有100多年歷史。然而現在車間裡滿是閒置的機器。就在一個月前,這裡還是一派熱鬧的生產景象。近年來,人員工資和原材料價格不斷上升,再加上東南亞紡織業的衝擊,使行業競爭日益加劇。而與此同時,利泰的產品種類卻還停留在低端的棉布紗線,產品附加值越來越低,企業的效益也持續下滑,在這種情況下,利泰紡織廠不得不逐步縮小生產規模。今年五月,又淘汰了30臺老舊織機,合併了兩個織造車間。今年七月,這個車間的五萬紗錠也全部關停。

江蘇太倉利泰紡織廠有限公司原廠房

李祥華在利泰紡織廠工作了三十多年,他告訴我們,利泰紡織生意最紅火的時候,產品遠銷到歐洲、東南亞、非洲,每年出口創匯超過1000萬美元。而如今,這家企業的銷售收入卻在連年遞減,工人也從三四千人流失到了不足1000人。在用工、原材料、環保、國際市場競爭等多重因素的壓力下,利泰這家百年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而太倉利泰紡織廠的變遷,是近年來,長三角一部分紡織化纖企業面臨發展困境的縮影,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紡織化纖產業曾經佔據太倉工業經濟的三分之一,產品出口到日本、韓國、歐洲、東南亞、非洲等國家和地區。而現在紡織化纖佔當地工業經濟的比例卻不到10%。很多企業或者關門或者搬遷,留存下來的紡織化纖企業,轉型升級更是迫在眉睫。

傳統紡織企業的出路在哪裡呢?站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從2015年開始,江蘇太倉利泰紡織廠有限公司開始在「一帶一路」沿線布局,先後在新疆和烏茲別克斯坦投資建設紡紗項目,目前已經有將近150萬紗錠投入生產。在新疆、烏茲別克斯坦投入生產,有著政策、資源、成本等多方面優勢。從太倉到4000公裡之外的新疆和烏茲別克斯坦建廠,並不是簡單的產業轉移,新建的廠區已經實現了智能製造,而老廠區,也在尋找著新的發展定位。新廠區使用世界一流設備,產品在發展的同時進行創新,而太倉這邊則提供骨幹培訓和產品研發,與此同時,將太倉老廠區改造成歷史博物館。

江蘇太倉利泰紡織廠有限公司新廠房

騰挪轉換之間,利泰這個百年品牌重新煥發了活力。目前在太倉的老生產車間裡,每萬錠需要72名員工,而新疆的生產基地,採用了智能化的新設備之後,每萬錠僅需要8名員工。產品種類也從傳統的棉布紗線擴展到附加值更高的高端針織紗市場、色織市場、家紡市場、醫用衛材和個人護理市場。過去利泰的年產值雖然超過了十億元,但利潤率卻不足5%,而隨著新的生產基地陸續投入運營,預計在2018年年底,企業的年銷售收入將突破百億元,淨利潤率將提升到10%。距離利泰紡織廠不到三公裡,太倉逸楓化纖有限公司正在進行技術改造,一個月前剛剛安裝調試好的「機器人」,正在代替人工進行自動落筒。

這套自動落筒裝置,一下子就花掉了300多萬元,這筆錢對這家傳統化纖公司來說是個不小的負擔,但是郭雨算過帳,如果所有生產線都安裝完成後,可以節約工人約20人,按人均工資每年8萬元計算,每年節約成本約160萬元。不僅解決了用工難的問題,還大大提升了產品質量,今年公司預計將有12條生產線投入運行。不僅如此,他們還花800多萬元投入了一套自動外檢和包裝的設備,原來熟練工的人工一小時打包四包,而自動包裝線可以一小時打包25包,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每年節約的人工和避免的損失算下來就將近200萬,對產品的包裝形象和包裝質量也有了顯著提升。

太倉逸楓化纖有限公司車間

太倉工業升級換代 196條航線助力經濟發展

紡織化纖產業曾經是太倉市的支柱產業,佔到了這個城市工業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但是眼下,這些產業整體規模卻在不斷縮減。與此同時,資源消耗大、產出水平低、不符合安全和環保要求的落後產業也將被關停,太倉目前正在對化工企業進行專項治理行動,計劃在今年內關停、拆除68家化工企業。傳統產業在做減法,另有企業在異軍突起。

太倉駿偉塑膠製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汽車塑膠用品的企業,目前產品型號有大大小小500多種,主打產品是汽車門鎖核心部件。走進這家企業的生產車間,一臺臺自動化、智能化的設備正在分毫不差地進行生產。太倉駿偉塑膠製品有限公司的產品出口到了歐洲美洲和一些亞洲國家,2018年的銷售額都呈正數增長。眼下,一個客戶不僅要追加30%的訂單,而且還願意幫助企業投資擴建新的生產線。太倉駿偉塑膠製品有限公司已經經營了十年時間,從最初的傳統車間到現在的智能工廠,期間經歷了四、五次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也正因為這樣,公司才有了今天和客戶談判爭取投資的話語權。

楊英裔算過一筆帳,五年前,公司的年產值在8000萬元,那時有員工900名。經歷過一次次智能製造的升級,2017年,公司的產值做到了3.5億元,現在人員卻只有不到600個。隨著新擴建智能生產線的投資建設,預計三年後的產值可以做到5億元。智能生產線的投資建設,不僅會提高銷售額,提高利潤,同時也對整體的生產技術有所提高。

在太倉,除了生產汽車塑膠零配件的企業,還有生產高精密軸承、汽車動力總成、汽車渦輪增壓器、汽車液壓同步頂昇平移工具、汽車燃油噴射系統等產品的多個企業,已經形成了一個圍繞汽車核心零部件的高端製造產業集群。2017年,太倉市113家規模以上汽車關鍵零部件實現產值429億元,同比增長14.6%,高於規模工業平均水平5.1個百分點,拉動規模工業產值增長2.7個百分點。就在傳統汽車零配件生產變得更加智能化的同時,在太倉,有一些企業已經早早把目光投向了新能源汽車。就在一個月前,聯合汽車電子有限公司太倉分公司開始生產新能源汽車電機、電軸和功率模塊。總經理浦東行表示,在未來的五年裡,公司將在設備方面投資17億元左右的資金。

聯合汽車電子有限公司太倉分公司

在太倉,與汽車核心零配件企業共同成長的還有生產智能製造裝備的企業。瑞鐵工具機股份有限公司的主打產品是油電混合數控折彎機,短短四年時間,公司產品就出口到歐美、澳大利亞、中東、北非和東南亞。太倉地處長江經濟帶與沿海經濟帶的交匯處,具有通江達海的地理優勢。這也是很多企業落戶太倉的重要原因。其中,潤邦卡哥特科工業有限公司也是因為這個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而落址於這裡。在過去,潤邦生產的貨櫃起重機90%會出口到東南亞、非洲、以及歐美,企業的銷售額在增長,但利潤率卻越來越低,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從2017年起,潤邦逐步收縮了低端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投資上億元用於開發製造新能源、自動化貨櫃起重機,轉型後的產品價格比以前提升了70%到80%,2018年與之前相比,單體金額接近原來的兩倍,附加值接近於以前的三倍左右。

不論是紡織化纖、汽車零配件、還是成套裝備,要內銷出口到世界各地,太倉港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運輸通道。今年前5個月,太倉港完成貨櫃吞吐量196.38萬標箱、貨物吞吐量9099.15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2.52%和5.36%;來太倉港走貨的企業3946家,同比增長31.7%。因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的交匯,市場需求變大,從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上半年,日韓航線的貨櫃量增量10%,東南亞航線的貨櫃增量到達50%左右。目前,太倉港航線總數達到了196條,其中近洋航線25條,覆蓋日本、韓國、臺灣、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21個港口。遠洋運輸業也即將開始新一輪的轉型升級之路。

【半小時觀察】改革創新讓產業發展揚帆遠航

港口很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個地區經濟狀況的晴雨表。在太倉碼頭,我們看到了繁忙的貨運場景,以及越開越多的新航線。之所以有這樣紅火的景象,究其原因,它得益於當地大量企業的轉型升級。經濟運行規律告訴我們,沒有一種產業可以長期持續高速發展,有高峰,自然也會有低谷,順勢而為,因時而變,才是王者之道。太倉的產業轉型升級實踐說明,因循守舊,固步自封是沒有出路的,只有向改革要紅利、向創新要動力,區域發展之路才會越走越寬,產業發展才能繼續揚帆遠航。

(本文編輯:張彩紅)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

相關焦點

  • 關注|走進太倉 看「智造」升級
    30%,公司的製造成本降低了25%到26%,在全球寶潔同行業的排名當中由原來相對靠後,到現在數一數二位置。謝志偉就通過公司創客計劃的專業培訓,成功開發出一套「賦碼系統」,一勞永逸解決批號輸入問題。幾年下來,像這樣的內部創新案例不斷湧現,既解決了員工痛點,也為公司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江蘇寶潔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志軍表示,員工從這些工作當中解脫出來,可以有時間和精力去做更多有價值的工作和思考,整個組織的勞動生產率就能夠得到提升。
  • 江蘇揚州:轉型「智造」路 因稅更暢通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近日發布信息,全省40家「智造」型企業榮膺江蘇省「2020紫金獎·工業設計大賽」獎項。獲獎單位之一的江蘇傳藝財務負責人徐登棉表示:「獎項背後,是企業日益提升的創新能力。在稅務部門的大力支持,傳統製造型企業走向'智造』之路越來越暢通。」
  • 正新橡膠開啟輪胎「智造」模式
    目前,國內最大的輪胎公司之一,世界輪胎行業排名第9位,華人輪胎企業排名第一位,國內市場佔有率連續多年位居前三位……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輪胎市場,位於江蘇崑山的正新橡膠(中國)有限公司穩穩地站在行業前列。「這其中,加快智能製造和轉型升級步伐是關鍵。」 正新橡膠(中國)有限公司事務本部協理曾耀德告訴媒體 。
  • 江蘇沭陽:紡織產業「智」造有「方」
    為推動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沭陽縣緊跟時代,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積極促進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有效推動了沭陽「紡織製造」加快向「紡織智造」的嬗變。位於智能針織產業園內的江蘇達麗智能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向東介紹,公司引進的智能襪機,相比較普通的針織設備,在織造的精密度、生產的效率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提升。
  • 山東重工(濟南萊蕪)綠色智造產業城項目首批16家供應商籤約入園
    6月18日上午,山東重工(濟南萊蕪)綠色智造產業城(下文簡稱「智造城項目」)招商推介暨項目籤約儀式在山東大廈舉行,首批16家供應商籤約入園。 (下文簡稱「智造城項目」)招商推介暨項目籤約儀式在山東大廈舉行,首批16家供應商籤約入園。
  • 創新驅動轉型升級 「蚌埠智造」挺起城市脊梁
    作為老工業城市,近些年,蚌埠圍繞打造經濟升級版和區域性特大中心城市建設,繪夢築夢,加壓奮進,用轉型升級的生動實踐,將跨越趕超、重返全省第一方陣的腳步邁得鏗鏘而堅定,一批批創新型企業、高新技術產業在這裡迅速成長壯大。
  • 「智造」賦能,百濟神州生物製藥產能與生產工藝雙升級
    這一階段性成果是廣州生產基地在產能和生產工藝上的又一次重要升級,標誌著百濟神州生物藥「智造」能力邁入全新階段。隨著第二工廠的落成,廣州基地目前已建有24000升生物藥產能,而未來第三工廠完工後,總產能有望達到64000升,或將成為中國產能最大的本土創新藥企自有的生物藥生產基地之一。
  • 阿里「犀牛智造」賦能製造業?還是新的壟斷?
    早在三年前,阿里就已經涉足傳統製造業,並且在低調潛行三年後,名為「犀牛智造」的新製造平臺在去年9月份亮相,補全了阿里「五新戰略」(新零售、新製造、新金融、新能源、新技術)的最後一環。那麼「犀牛製造」到底是什麼?它究竟是重新定義賦能製造?還是僅僅曇花一現?
  • 中國製造新活力: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國智造」
    中新社杭州4月6日電 (秦辰 柴燕菲 種卿)「轉型找死,不轉型等死。」如今,這句話對中國製造業仍然適用。  一邊是成本優勢快速消失,一邊是產能過剩日益嚴峻。面對種種困境,中國製造業如何完成自我救贖?杭州一批企業的成功經驗,似乎正是「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
  • 「江蘇智造」彩車亮相南京國際青年文化公園
    「江蘇智造」彩車。建宣攝 人民網南京1月13日電 (記者朱殿平)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籌備,1月12日,「江蘇智造」彩車正式亮相南京國際青年文化公園。恰逢2020年南京青奧藝術燈會期間,「江蘇智造」彩車的重磅加盟也吸引了眾多遊客駐足欣賞、打卡留念。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五彩斑斕的70組彩車方陣讓人們印象深刻。其中,「江蘇智造」彩車燦若雲錦,融傳統水韻文化與現代科技智能製造元素於一體,格外引人注目。
  • 眾泰大邁:用工匠精神打造江蘇智造
    夏天開車最怕每次開車門時一股「撲面而來的熱浪」,「老司機們」叫苦不迭。眾泰大邁旗下新車型大邁X5卻用一部手機破解了諸多用車痛點。作為江蘇智造的自主汽車,眾泰大邁把車變成了智能終端,為大眾造更出眾的國民好車。「五更追求」,一指掌控用車痛點更新潮、更舒服、更方便、更省心,更靠譜。這五個更的「新定位」吊足了媒體胃口。8月3日晚7點半,眾泰大邁X5升級版上市發布會在蘇州太湖會議中心舉行,橙色的新版車型緩緩駛出。
  • 大賽動態|第五屆「江蘇智造」創新大賽解決方案商研討會一期概覽
    第五屆江蘇智造創新大賽已經緊鑼密鼓地開展,本屆大賽細分行業,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為企業的需求搭建對接的平臺,為了進一步整合更多資源,輻射更多行業,9月22日,江蘇省企業信息化協會(以下簡稱「蘇信會」)組織省內多家工業網際網路優秀解決方案服務商召開第五屆「江蘇智造」創新大賽行業需求研討會
  • 「山水板芙、智造新城」向高質量發展
    益達公司和泰華施公司在不增加環保容量和項目用地的前提下產值增加30%。益達、洋紫荊、冠達等VOCs重點監管企業投入1.15億元升級改造廢氣治理設施等環保設備實現節能降耗。中銘智造、大盛陶藝兩家企業被認定為2018年市服務業新興業態企業。該鎮探索企業高質量模式有新突破。
  • 威海高新區:創新驅動 跑出「智造」加速度
    為此,迪尚集團從「智造」入手,使用3D服裝設計技術,建設面輔料存儲中心以及樣衣存儲中心,實現從面料選擇、服裝設計,到最終成衣生產,全部邁入數位化設計製造大門。  給產業加入網際網路「基因」,讓生產被精準計算,已成為威海高新區產業的「智造」新常態。
  • 智·造未來 制聯前沿,智造斜槓基地發布會成功舉辦
    【車訊網 報導】  2020年12月19日,由「智造斜槓基地」主辦的「制聯前沿&智造斜槓基地會」在上海嘉定舉行。本次活動以「智·造未來」為主題,集結了五十多位製造業專家,共同探討製造行業與職業發展的未來。
  • 數字經濟「推進器」 「廣州智造」步步高
    現代服務業提質增效、先進位造業做強做優、產業集群上規模上水平……這背後正是廣州製造業站在新起點上從「製造」邁向「智造」的新徵程,這也為廣州在數字經濟賦能先進位造業「出新出彩」、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提出新的目標和挑戰。
  • 從造汽車到玩汽車 成都經開區跑出汽車智造加速度
    十年後,汽車全產業鏈產值、整機整車產值、汽車整車產值相繼突破千億大關。「十三五」期間,成都經開區全年整車產量突破100萬輛,產值突破2000億元。「一場」為4萬座席的綜合運動場,「它的屋頂設計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太陽神鳥』,這是全世界最大的『太陽神鳥』。」華潤置地工程管理部副總經理、東安湖體育中心項目公司總經理張亞偉說。
  • 數字經濟「推進器」助力「廣州智造」步步高
    不管是傳統支柱產業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廣州的製造業在新賽道上跑出了廣州速度,在培育世界級先進位造業集群效果凸顯,目前已形成4個產值超千億元的集群和100多個百億級骨幹企業。……位於廣州開發區的明珞裝備公司展示車間內,裝備製造業的智能化操作,刷新了人們對傳統製造業的認知。
  • 2020中國智造業年會:擁抱新基建 共探「雙循環」智造新思路
    中國市場正在成為全球企業的發展助推器,如新集團也在廣闊的中國市場獲得了長足發展,得益於中國穩定的市場、光明的前景、開放的營商環境,入華十七年,中國成長為如新這家外資企業的全球第一大市場。 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唐琦軍則認為,作為富士康的轉型旗艦,工業富聯承載了製造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重任。
  • 重大工程進行時|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全面開工建設
    作為省重大項目,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項目基礎地基近期已經完成,日前,開始進入全面開工建設階段。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採用國內首創的「馬蹄狀」校園建築結構,以環狀「學習超市」為核心,實現了不同學科、專業和產業間便捷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