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研學記」①:中大坪石辦學四年栽下「桃李」滿天下

2021-01-11 澎湃新聞

抗日戰爭期間,以中山大學為代表的華南地區中高等院校內遷粵北樂昌坪石、廣東省立文理學院內遷清遠連州東陂,嶺南大學、培正培道中學等一大批當時知名大中學校也紛紛遷抵粵北展開教學。它們成為今日中大、華工、華農、華師、惠州學院、仲愷農學院等高校和華附、省實、廣州培正、廣州七中等中學的根脈所在。

粵北的無邊山林中,良師濟濟,教學相長,雍雍穆穆。在敵機的狂轟濫炸中、在遠近可聞的槍炮聲中,師生們在山林裡、草棚中、在煤油燈下,在困頓中著書立說、傳道授業,於悲憤中涵養浩然之氣。活躍在北江南嶺中的那一襲襲長衫西裝,與戎裝相比同樣有力量;那一支支鋼筆、粉筆、毛筆,成為另一個戰場上最鋒利的武器。

目前,正在處於報名階段的粵北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實踐大賽吸引了省市諸多高校、研究機構、研學團隊的高度關注,目前已有44支隊伍報名參賽。連日來,詢問各類參賽細節的諮詢電話也絡繹不絕。

【回訪現場】

耄耋老人追憶師生學習、生活往事

廣州日報記者近日回訪坪石時發現,在三星坪周邊仍保存著數量相對較多、相對完整的師生們居住過的房屋。據志願者考證,當時辦學條件艱苦,各學院建築多由工學院的虞炳烈教授設計主持。虞教授因地制宜,利用杉木板、竹竿等為牆,杉樹皮當屋頂,用當地建材,用最低的成本為眾多師生建造校舍,緩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在三星坪碼頭、武陽司村附近都豎立起了一支紀念柱,用來紀念抗戰時期華南及港澳地區高校師生濃厚的家國情懷及鑽研拼搏的精神,以供後人瞻仰學習。

這些紀念柱都是由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的各屆學子們捐資建造的,每個學院的信息柱都獨一無二。柱面將分割成數十個用瓷片貼合的小方塊。瓷片上將烤制對應學院的圖像史料,包括學院標誌、校歌校訓、傑出師生、檔案名冊、畢業名冊的圖片,甚至還有當年學生們做過的考試題目等。

走進三星坪碼頭不遠處的工學院院長陳宗南的舊居,如今原貌依舊。今年已經93歲的老人朱蘭修正昏昏欲睡。一聽記者問起當年在坪石的師生的往事,老人的眼睛頓時亮了起來。「當年我才十三四歲,突然有一天鎮上來了很多年輕的陌生人。他們都是從三星坪碼頭坐船上岸的,男的穿西裝,女的穿裙子、剪短髮,有的講白話、有的講潮汕話、有的講北方話,鎮上的鄉親們都在圍觀他們。他們很有禮貌。」

儘管時局艱苦,但師生們仍充滿著樂觀主義精神。朱老說,學生們白天上課學習,下課後有的在鎮上群眾家裡四處串門,有的則聚在一起,唱各種抗日救亡的歌曲。「他們都很有禮貌,對我們也非常好,還鼓勵鎮上的小孩子上學。有的老師和學生在鎮上開了學習班,給我們準備好書本、鉛筆,免費教我們讀書寫字。」

為了讓貪玩的山娃們愛上學習,還有師生煞費苦心地「寓教於樂」。朱老至今仍念念不忘的是:「有學生教我們用火柴盒的紙皮、竹片、竹竿和橡皮筋做成飛機,可以飛十幾米遠,還能自己飛回來。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翔實考證】

名師雲集、群星薈萃

據了解,在發現無數當年廣東教育界在坪石的動人故事後,熱心的志願者先後向廣東省檔案館、中大、華工、省圖書館、韶關及樂昌兩地政府等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搜集與考證工作,清晰地還原了許多漸已模糊的細節。

如志願者清晰地描繪出了中大師生們的艱苦遷徙線路:「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進犯廣東,廣州隨之淪陷,中山大學緊急西遷至雲南澄江。1940年9月,中山大學師生員工從雲南啟程往廣東坪石,途經歸化、昆明、曲靖、平儀、盤縣、安順、貴陽、黃果樹、貴定、獨山、六寨、南丹、河池、宜州、柳州、桂林、衡陽,10月13日抵達曲江、16日進入坪石鎮。直到1944年再次遷校。中山大學在韶關辦學4年期間,培養學子近2萬人。」

據樂昌市政府提供的資料顯示,當時的中大校本部位於坪石老街,師範學院位於管埠村,文學院位於清洞、鐵嶺村……此外,嶺南大學,培正、培道中學等亦陸續遷址於水牛灣。

當時的坪石人口急劇膨脹至兩三萬。《樂昌縣誌》清晰地記錄了當時在坪石及周邊的師生數字:「民國28年至33年(1939-1944年),中山大學、嶺南大學陸續從雲南、廣州等地遷址坪石及湘南粵北等地。全校學生開始為1736人,1944年增加至4161人。」

大量師生中,一位位大師猶如群星閃爍,照亮了抗戰時期粵北山區的夜空。1941年的中大《教師手冊》顯示,當時中大教授183名、副教授42名、講師47名、助教97名,總計教師374名。

朱謙之、陳安仁、岑麒祥、楊成志、鍾敬文等文史名家,丁穎、鄧植儀、張雲、楊遵儀、吳尚時、陳國達、蔣英、梁盾強等各科名師,中共「一大」代表哲學名師李達,經濟學名師王亞南、梅龔彬,戲劇名師洪深、許幸之,專攻古植學的名家斯行健等。這些曾在坪石任教的名師猶如繁星點點,閃亮至今。

如對丹霞紅色巖系進行了深入研究,還確立「珠江三角洲」地理概念與理論的吳尚時,其理論至今仍有著深遠影響。

【聲音】

坪石將繼續見證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生態合作

抗日戰爭期間,分散在粵北教學的廣東高校接收、招錄了不少來自港澳臺的學生。香港被日軍侵佔後,大批香港學生奔赴粵北,尋找到坪石教育基地。如出生於香港的黃本立院士,在香港陷落時還只是一名少年,他一人幾轉輾轉才到達粵北坪石的培正培道聯合中學,通過考試就讀。

1941年11月,香港私立嶺南大學農學院遷至水牛灣。而在香港、澳門的培正、培道中學網站上,也記載著從廣州遷徙至坪石辦學的歷史,培正培道聯合中學就誕生於老坪石。

有關志願者認為,「樂昌坪石在抗日的民族存亡之際,正是一眾學者賢師捨生取義地堅守著教育『火種』,才有了後來新中國教育事業的日新月異。可以說它見證了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合作的往昔,已然成為了粵港澳大灣區教育事業的『尋根之地』。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大有可為。」

也有志願者認為,一度沉寂的坪石隨著在華南教育歷史不可或缺地位的確立與深入研究,將為粵北生態區的建設與發展增添新動能。

粵北是廣東生態屏障,是粵港澳大灣區林業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早在20世紀30年代,國立中山大學農學院森林學系就曾在這邊開闢「武水演習場」作為學生的實驗基地;抗戰期間,「武水演習場」跟隨中大師生度過了一段顛沛流離的歲月,三停三辦,後來演變成為現在的省樂昌林場。

如今,隨著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建設,粵北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必將再度得到相關院校及科研人員的重視,為相關專業的研究提供支持。而學術研究成果付諸實踐,也可以促進粵北地區生態環境的發展,真正地保住「綠水青山」,使之真正建設成為「永不落幕的自然歷史博物館」「粵港澳大灣區的美麗後花園」。

【未來】

活化歷史,反哺人民

在廣東省「三師」專業志願者們的積極推動下,在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等部門的全力支持下,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坪石)、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大村)不僅可以真實地呈現那一段不容忘卻的輝煌歷史,更可以銜接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盤活大量相關產業,反哺粵北人民。

「三師」志願者俞軍認為,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不僅要尋找、挖掘當年大中學校的辦學舊址,追憶華南教育的搖籃與聖地,同時要考慮依託古驛道、老坪石的歷史與風貌,復原其城鄉肌理,把華南教育和古驛道這兩條歷史軌跡融合在一起。「可以沿武江坪石生態空間與城鄉肌理,再現具有『坪石先生』精神的從過去走向未來的時空之道,並成為南粵古驛道西京古道(樂昌段)特有的亮點。」

南農業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副教授吳永彬表示:「可利用當地『映山紅』品種,營造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海。」

坪石鎮政府則表示,下一步該鎮將依託豐富的不同學校辦學舊址打造辦學紀念地,吸引華南師生「尋根」與研學。未來還將重點打造「杜鵑花音樂節」,利用當地杜鵑花品種營造花海,整體提升綠植景觀。

【故事】

衛梓松拒不受降以身殉國

中大建工系的衛梓松教授曾為北京大學地質學講師,1941年入中山大學任教,當年冬接任系主任。1945年,坪石被日軍攻陷時,衛梓松因病未隨學校大部隊撤退。日偽部隊鑑於衛教授的學術地位,強迫他任維持會長,衛先生堅決不就,自殺殉國。

東莞人容肇祖教授曾兩次被日寇抓去作挑夫卻兩次冒死逃脫,與他同被抓去的李乾亨教授等卻慘死於九峰路旁。而鄭海柱副教授的夫人羅秀貞在日軍的追趕下,身負幼女縱身從懸崖跳下,悲壯殉國。

盧鶴紱推車送夫人去產子

1941年,世界著名核物理學家、被譽為「中國核能之父」的盧鶴紱從美國畢業。他毅然輾轉抵達當時設在坪石的中山大學校本部,任理學院教授一職。1942年的大暑時節,盧鶴紱的妻子臨產,而地處山區的坪石沒有一家婦科醫院。

夫婦倆不得不輾轉乘船抵達粵漢鐵路火車站後再轉車到湖南。但因車站離縣城醫院很遠,又不得就近僱人力車送產婦。不料就在晃晃悠悠的人力車上,盧夫人開始出現了產前陣痛。焦急的盧鶴紱於是在車後推行,剛推到醫院產房,盧夫人便生下了長子。

不久,盧夫人出院回到坪石後,盧鶴紱開始操勞家務。每天,他背著孩子劈柴,做菜;而地上則是雞屎、牛糞滿地,汙濁不堪。一日三餐忙完後,盧鶴紱又專心致志地在燈芯草點的油燈下備課。

馬思聰夫婦中斷演出,全場觀眾肅然靜候

儘管條件艱苦,師生們始終洋溢的樂觀的精神。當時,坪石還舉行了馬思聰、黃友棣等名家小提琴演奏音樂會。馬思聰、王慕理夫婦當時就在坪石生下次女馬瑞雪。有一次,馬思聰夫婦正為坪石群眾進行演出,剛出生的小瑞雪被留在後臺交給學生照料。不料小瑞雪哭鬧不止,哭聲傳到了前臺。

正在進行鋼琴伴奏的王慕理,不得不暫停演奏,臨時到後臺給孩子餵奶。而馬思聰就靜靜地站在臺上,所有觀眾無一人喧鬧,全都留在原位肅然靜候,場面十分感人。

小鎮「文化產業」史上最「旺」

鎮上的老人回憶說,師生們大量抵達坪石後,鎮上最佳的「黃金位置」上便設立了一家圖書館,每天門庭若市,「比飯店裡的人還多!」

圖書館不僅對師生們開放,還對普通百姓開放。館裡最多的是師生們在顛沛流離中始終帶在身邊的書籍,但也有許多雜誌,不論新舊統一開放「應市」。數量較少的是報紙,經常供不應求,為了提高閱讀率,師生們於是把報紙裝在了窗框上,不同讀者可以站在兩邊同時閱讀。

為了給閱讀者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師生們從附近山中採來了大量的松針鋪在地上,這樣人們走起來就不會發出各種聲響影響他人。沒有凳子,便將裝書的書箱來代替。沒有桌子,就用更大的大箱子充當,箱蓋一掀開,又是滿滿當當的一箱書。有些遲來的閱讀者,乾脆坐在了松針地板上,一坐便是幾個小時。

除了這家備受歡迎的圖書館,當時坪石前所未有地現出了為知識分子和學生服務的眾多書店。小小坪石街出版了《戰時坪石日報》,還成立了《建國日報》《大光報》《工商報》等報社,還有幾家印刷社,可以看到當天出版的報紙。一時間,小鎮的「文化產業」頓時達到了歷史最頂峰。

點擊下方圖片可查看

「粵康碼」使用指南

↓↓↓

↑↑民法典公益宣傳片↑↑

來源:廣州日報客戶端

原標題:《韶關「研學記」①:中大坪石辦學四年栽下「桃李」滿天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韶關「研學記」①:中大坪石辦學四年栽下「桃李」滿天下
    在敵機的狂轟濫炸中、在遠近可聞的槍炮聲中,師生們在山林裡、草棚中、在煤油燈下,在困頓中著書立說、傳道授業,於悲憤中涵養浩然之氣。活躍在北江南嶺中的那一襲襲長衫西裝,與戎裝相比同樣有力量;那一支支鋼筆、粉筆、毛筆,成為另一個戰場上最鋒利的武器。
  • 韶關「研學記」③:武陽司村「傳真理」,金雞嶺下「大學問」
    在省市有關部門的合力推動下,一大批遺址被重新考證發現,大量的史料從浩如煙海的文獻中被發掘出來。許瑞生副省長親自主導推動,多次趕赴坪石指導研學基地活化利用,並對此次「七一」主題黨日活動寄予了厚望,要求韶關要把坪石特別是武陽司村活化利用好,讓青年一代永遠記住「野馬軒」。據了解,目前韶關已經正式啟動了粵北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實踐成果徵集大賽。
  • 韶關「研學記」②|樂昌坪石中大天文臺:粵北觀星辰,嶺南瞰天下
    發現志願者和學者從「蛛絲馬跡」中有了重大發現去年9月8日,在廣東省「三師」專業志願者委員會、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當地政府等的共同努力下,韶關樂昌坪石華南教育歷史坪石研學基地正式掛牌1927年,在著名天文學家張雲博士的主持下,中山大學設立數學天文系,是國內首家設立天文系的大學。據記載,國立中山大學在民國期間曾留下兩座天文臺舊址——一座位於文明路舊址附近,另一座則在石牌舊址。但一直鮮為人知的是,在抗戰時期的粵北韶關,中大曾建起第三座天文臺。
  • 致敬教師節 ‖ 師者,桃李滿天下;食安,方可心懷天下
    食品是生門醫療是命門師者,桃李滿天下
  • 今日好作文⒇丨研學記
    研學記萬靜姝白銀市白銀區第三小學六年級五班金秋九月,秋高氣爽,風和日麗,清風拂面。旅途中的時間在歡歌笑語中不知不覺過去了。很快,我們到達了白銀露天礦坑舊址。一下車,一朵朵白雲在碧空中向我們招著手,我們像關在籠子裡的小鳥忽然看見了廣闊的天空,簇擁著導遊老師飛奔到觀景臺。導遊老師一邊組織我們排隊參觀,一邊滔滔不絕地為我們講解白銀市鳳凰山的歷史地理。現場鴉雀無聲,我們一個個聽得津津有味。
  • 韶關發現抗戰時期原嶺南大學東吳大學辦學舊址
    近日,省「三師」(建築師、設計師、規劃師)專業志願者、省文物考古所工作人員在省自然資源廳、省住建廳、韶關市委市政府等的大力支持下,成功發現並確定了抗戰時期原嶺南大學、東吳大學遷址韶關辦學的舊址。在這些遺址、舊物背後,鐫刻的是嶺大這座華南知名大學鮮為人知的抗日辦學光輝歷程。抗戰時期廣州淪陷後,嶺大在香港借用港大校舍複課。1941年底,香港淪陷。嶺南大學校本部從香港遷校於當時的曲江縣(今韶關)仙人廟大村等地上課。為了教育北遷的師生們不忘根本,繼承和發揚母校的嶺南精神,學校對禮堂仍冠以康樂的名稱——懷士堂,其餘亦分別冠以康樂校區原房屋的名稱,形象地體現「大村之嶺南」亦「康樂的嶺南」。
  • 2019最美教師節祝福語,願您節日快樂,桃李滿天下!
    真誠祝您教師節快樂,桃李滿天下。八、千言萬語道不盡我對你的讚美,萬語千言訴不完我對你的感激。九月,多情的日子,讓我盡情的歌唱吧,教師節,在這個永恆的節日,請接受我們真誠的祝福,願你們身體健康,永遠幸福。九、像蠟燭燃燒亮麗的生命,像春蠶獻出一生的忠誠,像梅花吟唱早春的歌聲,像朝陽播撒智慧的火種。
  • 胡小五 愛滿天下育桃李
    胡小五家有三姐妹,她是老小,父親做事總是雷厲風行,胡小五從小繼承了這一點,憑著一股子衝闖勁兒,她放棄已經分配的工作,踏上了西去的列車,成為全國首批6000名志願者中的一員。 胡小五清楚地記得,長途大巴車顛簸了24小時後,來到耿馬是一個清晨,與想像中貧窮、荒涼的邊地不一樣,這裡藍天白雲、綠樹成蔭,集市繁榮,街上的少數民族群眾衣著鮮豔。 「縣城應該不缺教師,在被需要的地方實現『陶子』的價值,才是我成為志願者的初心。」
  • 不數不知道,居然有這麼多高校曾經在韶關辦學
    ,堅持烽火中辦學,它們均已成為了如今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培正中學等學校的根脈與傳承所在。1945年初,農學院部分師生在李沛文院長的帶領下,從樂昌縣水牛灣轉移到梅縣。上述院校只是在抗戰時期暫時遷入韶關辦學,時間不長,但對韶關的文化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2020年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首站在韶關樂昌開幕!
    防疫常態化,加強有效防控措施在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社會各界陸續復工復產,考慮到定向大賽的比賽模式是較適宜在目前疫情下開展的一項運動,且經過嚴謹的調研和充足的防疫準備後,韶關樂昌打響了今年定向大賽的頭炮。
  • 韶關發現嶺南大學辦學舊址:百年古樟依舊在 銅哨聲聲故人來
    近日,廣東省「三師」專業志願者、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在省自然資源廳、省住建廳、韶關市委市政府、韶關市廣文旅體局的大力支持下,成功發現並確定了抗戰時期原嶺南大學、東吳大學遷址韶關辦學的舊址。  嶺南大學校本部從香港遷校於當時的曲江縣(今韶關)仙人廟大村,農學院(二年級以上)則遷至樂昌縣水牛灣,醫學院分散在韶關河西醫院等地上課。據村民指認,在大村附近的橫崗山上,則是東吳大學的辦學舊址。
  • 韶關「研學記」樂昌管埠:「詩音漫道」重現「坪石先生」大家風範
    1942年,世界上誕生了兩部反映「二戰」時期反侵略反法西斯戰爭的交響曲作品,一部是蕭士塔高維奇在當年3月完成的《第七交響曲》,另一部就是馬思聰於當年12月在韶關樂昌坪石管埠完成的《第一交響曲》。馬思聰完成於1944年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則是中國第一部以協奏曲體裁創作的大型小提琴作品。
  • 12星座中有3大「嚴師」,容易出高徒,桃李滿天下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12星座中出名的3大「嚴師」,他們雖然嚴格,但也容易出高徒,桃李滿天下!在金牛老師不辭疲倦的循循善誘下,不愛學習的孩子也開始思考如何讓自己以後出入社會能有立足之地,開始改正錯誤,慢慢愛上學習。金牛踏實鑽研,踏實做學問,認真培養人,他們的學生當然會人才輩出。
  • 莞籍坪石先生①|戰火紛飛初心堅守,莞邑學人坪石耕耘
    1940年10月,身處戰亂中的中大師生,從雲南澄江遷入粵北坪石,直至抗戰勝利返回廣州。坪石辦學時期,中大先師們在艱難困頓中著書立說、傳道授業、抗日救亡,於悲憤中涵養浩然之氣,於烽火中培養棟梁之材,豎立起一座座令人敬仰的思想教育豐碑。莞邑熱土,人才輩出,代不乏人。
  • 櫛風沐雨育良材,桃李芝蘭樣樣栽——感恩教師節
    (一)櫛風沐雨育良材,桃李芝蘭照樣栽
  • 韶關打造高品質研學旅遊目的地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坪石)是1940年至1945年抗日戰爭時期國立中山大學及其附中、嶺南大學農學院、中華文化學院、國立第二僑民師範學院、培正培道聯合中學、連勝中學等學校的辦學舊址。經過發掘保護,韶關市結合研學旅行推出「韶關樂昌坪石古村遊」主題線路。
  • 登上春晚舞臺32次,桃李滿天下,60大壽卻悽慘到只一人參加?
    導讀:登上春晚舞臺32次,桃李滿天下,60大壽卻悽慘到只一人參加春晚是每年除夕夜全家人必看的節目之一,除了節目好看以外,主要春晚有年味氣氛,主持人風趣又幽默,而且是現場直播,所以明星們在爭相想參加春晚,在全國觀眾面前表演,留下好印象,畢竟有很多藝人就是上這個節目洗白的,曾32次上春晚,紅過趙本山桃李滿天下,今60大壽卻僅一人捧場!
  • 2019年給老師的春節祝福語,祝您新年快樂,桃李滿天下!
    老師,新年快樂,桃李滿天下!十三、真誠的牽掛,勝過金銀;溫馨的問候,送來溫馨;一條簡訊,捎去我萬千的心意,忙碌的日子裡,請好好關照您自己!祝老師春節快樂!十四、豬年新春頭一天,我的祝福來佔先,祝您天天都平安,生猴活猴身體健,事業發達喜升遷,財源廣進福無邊,家庭和睦大團圓,前途廣闊豔陽天。
  • 曉莊學子:紮根南疆17載 愛滿天下育桃李
    畢業於陶行知先生創辦的南京曉莊學院,胡小五自豪地自稱是個「小陶子」,「要說誰對我的人生影響最大,當然是行知先生,愛滿天下的理念,耳濡目染,大學時,我就確立了做一名鄉村教師的理想。」胡小五家有三姐妹,她是老小,父親做事總是雷厲風行,胡小五從小繼承了這一點,憑著一股子衝闖勁兒,她放棄已經分配的工作,踏上了西去的列車,成為全國首批6000名志願者中的一員。胡小五清楚地記得,長途大巴車顛簸了24小時後,來到耿馬是一個清晨,與想像中貧窮、荒涼的邊地不一樣,這裡藍天白雲、綠樹成蔭,集市繁榮,街上的少數民族群眾衣著鮮豔。
  • 為何用「桃李滿天下」稱讚老師有很多學生,「桃李」什麼意思
    那麼為什麼不說「學生滿天下」呢?這裡的「桃李」是有何用意?相傳春秋時期,魏國大臣子質學富五車,知識淵博的他因為得罪了當時的權勢魏文候,來到了北方的一位朋友家裡來躲避。因為是逃亡生活,自己沒有什麼收入,他又不想再加重本來就貧窮的朋友的負擔。就有了在朋友家開學館的想法,學識出眾的他很快就招收來了大量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