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SCI論文;撰寫;技巧
前言:從發表第一篇論文,到現在快20年了,雖然一直從事科研工作,可每次寫論文總覺得是個苦差事。實際上,撰寫論文不應該是酷刑,更不應該為此做噩夢;學術論文通過提供研究結果作為證據、用清晰的邏輯證明自己觀點。與其他學者分享自己的工作,本應該是充滿快樂的事情。近幾年在論文寫作中找到了些竅門,不知是否是這些竅門起了作用,反正寫論文比以前輕鬆多了。當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有足夠的數據才能寫得出像樣的論文。有了足夠數據後,有興趣者可以試一試我的這些技巧。不過,每個人的寫作習慣不一樣,不靈者可別見怪。
科學論文其實就是「八股文」
所包含的格式大同小異,主要有題目、作者、摘要、關鍵詞、引言、材料和方法、結果、討論、致謝,以及參考文獻。
如果你按前面說的論文順序寫下去,你一定會覺得枯燥、痛苦,甚至產生厭寫的情緒(至少我曾經是這樣),結果是寫寫停停,很容易導致久拖未完的局面。
要改變這一局面,我的做法是:調整撰寫順序。
1. 首先把論文的題目寫好
這是論文中的精華中的精華,你只能用一個短句告訴讀者你的這篇論文的最新發現,同時也告訴自己下面所有的寫作都圍繞這個題目的內容展開。
通常來說,論文的題目就是研究者在開題時提出的科學假說;所以其實在課題開始時,就有了大論文題目的框架。
比如偏基礎醫學研究最常用的「A基因通過B途徑影響C疾病的D功能」,如:
RBMS1 suppresses colon cancer metastasis through targeted stabilization of its mRNA regulon
對於臨床研究來說,則通常涵蓋PICO的核心要素,P:受試者/研究對象,I:幹預方法;C:對照組;O:預後或主要結局指標。如:
Muscle-specific kinase myasthenia gravis IgG4 autoantibodies cause severe neuromuscular junction dysfunction in mice
而對於臨床試驗,則經常是PICOS的組合,S:研究設計。如:
Continuing versus tapering glucocorticoids after achievement of low disease activity or remiss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SEMIRA): a double-blind,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題目按好了,你應該知道用怎樣的證據Show給讀者,這些證據就是你的結果,所以接下來的事是
2,列出你的結果的分題目
勾勒出用哪幾方面的證據來論證你的題目,這也是論文的邏輯。
寫好結果的分題目,別急著用文字來描述你的結果,而應先完成論文結果的直觀表達方式:
3,圖表
作圖對我來說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你想想,一兩年,甚至幾年來的工作(原始數據)就要變成漂亮的圖,怎不令人期待。別小看這股興奮和期待的心情,這可是快速完成論文的動力;如果沒有這樣的心情,估計做科研對你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不如趕緊轉行。
通常我在完成一部分試驗結果的時候,立即做成漂亮的展示圖,在lab meeting時報告,也是為了其他同事給出建議。
在研究或實驗過程中,有了核心結果就可以構思文章了。題目中的核心詞彙也主要來自於這一結果;其他的結果作為必要的補充和佐證。
作圖我喜歡用Photoshop軟體來做,因為其功能比較強大。統計圖表可用EXCEL或別的統計學軟體,然後再黏貼到Photoshop上。
對於臨床醫生來說,更多的是臨床數據及其分析,可以用GraphPad Prism。這是一款特別容易上手的軟體,可以做統計分析並輸出漂亮的圖片。我很多朋友只用半天時間,就可以從零到完成統計/作圖。
需要注意的是,作圖前一定要參考你將要投的雜誌對圖表的要求,同時作圖的內容要圍繞你列出的結果分題目來進行,表格如能用圖表示就儘量用圖。通常一篇論文有六個圖表即可。
圖表完成後,接下來的事情是我們從小就得到訓練的功夫——看圖釋義,也就是
4,寫Figure Legends
這個應該比較容易,先給圖安個題目,再按圖上所標的A、B、C、D順序解釋圖上內容的含義。圖表是論文結果的精華,論文寫到這你應該對你的論文的內容、水平和意義心中很有數。
圖表和圖例是論文最有價值的部分。並且,一圖抵千文,精彩的文章結果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圖來說話,力求讀者只根據圖表就可以讀懂文章。
5,描述你的結果
根據圖表的內容,在寫過Figure Legends後現在用文字在你所列的結果分標題下詳細描述你的結果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
文章的創新性(first)和邏輯性主要體現在結果部分中。
結果部分中的每個段落都以一兩個句子開頭,提出該段落要回答的問題;中間部分提供了與該問題有關的數據;結尾是回答該問題的句子。後段承接前段的邏輯,從而圍繞著題目給出一系列證據。
6,材料和方法
是最好寫的部分,只要把你所用方法的PROTOCOL略做些修改放進去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研究的可靠性(last)則主要體現在方法學部分。這部分也是審稿人最容易揪出問題的部分。一定要有理有據,比如為什麼用3個小時孵育,如果沒有預實驗、就提供其他研究作為依據。
另外,要根據所報告的結果來組織材料和方法的選取,而不是把本研究所用方法都報出來。
寫完以上容易的部分,你會有什麼感想。我會給我自我鼓勵,寫論文也不是很難的事,瞧,進展不是挺快的嗎?
7,引言(Introduction)和討論(Discussion)
接下來要寫的是論文最難寫的部分:引言(Introduction)和討論(Discussion)。
說難寫是相對於前面說的結果、材料和方法而言。其實,把論文想明白了也就不難了。
引言部分一定要說清楚你為什麼要做這項研究,這項研究最大看點是什麼。格式也比較模式化:
第一段,概述疾病重要而未解決(大領域gap),由大及小,逐層引向主題;
第二段,歸納已有進展,找出目前研究的不足(gap)及其重要性,從而確定立項依據,點明本研究的創新性/本文章發表的必要性(補上這個gap);
第三段,給出本研究為彌補這一gap所要做的工作,及研究的意義。
討論部分則要用你的結果呼應引言中提出的問題,結合文獻說清楚你的結果代表什麼意思(What do your results mean?), 然後推論出你的結論。我也喜歡用三段論。
第一部分,總結結果。呼應引言部分提出的問題,說清楚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創新點。
第二部分,解析與比較。從不同角度,深入剖析和解釋結果。結合文獻,對比並找到研究的創新性(不同於之前研究),並一定要解釋原因(多半已經自己用實驗說明了)。
第三部分,強有力的總結。再次給出關鍵創新點,引出臨床意義。並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引出以後研究需要和方向。
最後剩下的摘要、作者、關鍵詞、致謝、參考文獻就像填空一樣完成就行了。
論文要想發表,就必須有新發現。如何讓你的新發現以論文的形式表達出來讓讀者明白,並說服讀者或審稿人相信你的發現是令人信服的,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這些經驗和竅門對我最近寫的幾篇論文還很管用,你不妨試試。說不定從此寫論文也成了你快樂的工作。
作者簡介:
王孝養,MD, PhD。美國vitrovivo公司組織學和分子病理學中心主任。
編輯及校審:謝琰臣 博士。圖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推薦老闆嫌統計分析都是老套路?這幾套視頻值得一看。這張統計圖,強烈推薦,包括了直方圖、密度曲線、散點圖、趨勢線、相關係數及顯著性聽說你的Pubmed插件Scholarscope不能用了一次拿下 SCI?這些專業的統計分析和作圖技巧趕緊 get !自助法(Bootstrap法)生成1000個C統計量(C index)並計算95%可信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