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粥左羅▲ 和百萬網際網路精英,一起向上生長
這是粥左羅的第 1245 期分享
作者 l 王世民 編輯 l Lucky
來源 l YouCore(ID:YouCore)
分享 l 粥左羅(ID:fangdushe520)
前段時間,有人分享了一張圖片給我,據說是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建築系某學生的時間作息表。分享這張圖片給我的人,膜拜之餘也很懊惱為何自己不能這麼自律,因此就想跟我探討下怎樣才能做到這樣的時間管理。這麼多年工作下來,我早已認識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因此接受了自己的平庸。但我總不能也建議別人接受平庸吧,弄不好人家就是那個「天外天、人外人」呢。好在我還有一套適合於我這類平庸之輩的另類「時間管理」方法。於是我避而不談這個可望不可即的時間作息表,而是分享了我的做法。他挺受用,也就沒再跟我探討讓我左右為難的時間作息表了。不過,後來我還是仔細琢磨了下為何我們普通人不適合這些逆天的時間作息表,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習慣三要事第一」中提到了人類四代時間管理的演化。◆ 第一代理論著重使用便籤與備忘錄,這個方法我們多多少少都還在使用。◆ 第二代理論強調日程表,開始關注未來的規劃了,這是所有時間管理和任務管理軟體的基本功能。◆ 第三代理論就是所謂「學霸」們的時間管理方式了,它根據輕重緩急設定短、中、長期目標,再逐日制定實現目標的計劃。也就是本文開頭的時間作息表,通過將有限的時間、精力加以分配,以爭取最高的效率。肯定有,否則就不會時不時地流出這個「學霸」、那個「成功人士」的各種時間作息表了。但問題在於,這種時間管理方式適用的人非常非常小眾,因為它無視人性,將人當成了「機器」。要從時間管理方式中受益,你至少要滿足3個基本條件:比如,即使在某個時間段情緒不佳也能逼著自己完成計劃內的事情;在更大範圍內分配自己的時間;
控制別人的幹擾時間;
錯峰操作;
碎片時間幹雜事。
這個做法說白了,就是保留更大的彈性,以確保要事能按計劃完成。
具體的做法有兩個:
第一個,以周而不是以天為單位編制計劃。這樣萬一某一天有未完成的要事,還可以在本周其它時間完成。第二個,每天的日程安排至少保留40%的空白時間。這樣萬一有什麼突發情況或某項工作完成時間超過預期,也能按計劃完成要事。第一點,可以確保要事被分配了足夠充分的時間;如果預留了這麼多時間你還未能完成要事,你計劃安排得越密,要事被完成的概率就越低;第二點,可以大大減緩焦慮,提高制定和執行計劃的意願;密密麻麻的日程安排表失敗次數多了後,很大可能就是你再也不敢制定任何計劃了。人是社會性動物,因此我們的時間安排不可避免會被其他人幹擾,比如接個電話、回個微信消息、臨時開會等。但這並不意味著你每時每刻都會被他人幹擾,以周為單位的話,你還是能擠出幾個不受幹擾的時間段的。我每周都會儘量擠出兩類不受幹擾的時間段,一個是個人生物鐘的最佳時間;另一個是用於深度思考的大段工作時間,比如課程設計、文章寫作等。在這兩類時間段內,我會在電腦上退出釘釘和微信的登錄,並且將手機靜音反扣在桌面上,萬一有人當面來找我,我也會請他等一等,等我過了這個不受幹擾的時間段後再主動聯繫他。人類自從進入到工業社會後,每個人的安排就被統一的時刻表控制了。比如8:30上班、12:00吃午飯、周六周日放假等。這麼做的好處是每個人的行為更有可預測性了,保證了最大規模化的社會協作;但對每個個體而言,就形成了某幾個時刻的扎堆,大量寶貴的時間被浪費在了排隊中。我的做法就是:儘可能逆向操作,減少無效等待的時間。比如,我每天早上最遲7:15前開車出門,這樣15分鐘內就能到公司,而不是在路上塞40、50分鐘;每天中午12:30左右去吃飯,這樣就不需要排隊打菜了;挑吃飯時間去理髮,這時理髮師最空閒根本無需排號。每個人每天都有不少的碎片時間,比如等電梯的時間、吃飯的時間、等車的時間。這些時間用來做深度思考是不可行的,但完全可以用來處理各種雜事。比如發個微信消息、回個電話、訂購一個生活必需品等。這樣你就可以避免好不容易積累出來的整段時間被各種雜事碎片化,而是用於更有價值的工作上。做好個人管理和精力管理,再搭配上這四個時間管理小技巧後,你會發現咱們這種普通人也能將自己的時間和人生管理得更高效。所謂「學霸」和「成功人士」們的時間作息表,雖然我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水分,但至少我們知道一點:這種自律得爆表的時間管理術,咱們這等平庸之輩這輩子是望塵莫及了。因此,咱們得有一套適合自己的另類時間管理方法才行。從「人」的維度出發,優先做好個人管理和精力管理;再從「事」的維度出發,適當搭配部分適合自己的時間管理小技巧,你的人生必定會更高效。作者簡介:王世民,深圳爾雅總裁、YouCore創始人。著有《思維力》《學習力》《個體賦能》文章來源:公眾號YouCore,個人核心力(思維力、學習力、人脈力)賦能平臺,專註解決工作3年以上的職場問題。
掃碼可試聽3節認知思維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