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被"斷交"蔡英文責怪大陸 港媒:搞對抗吃虧的是你
(原標題:被"斷交"蔡英文氣罵大陸港媒:搞對抗,吃虧的是你)海外網5月25日電 布吉納法索24日宣布與臺灣對此,中評社發文警告蔡英文,不要一昧責怪大陸「打壓」,這無法阻止「斷交潮」的發生。若蔡英文為了報復大陸走回對抗的老路,兩岸關係持續緊繃,則臺灣「外交」處境只會越發困難,付出的代價將越來越大。蔡英文叫囂「大陸打壓」港媒警告:搞對抗,吃虧的是自己24日,非洲布吉納法索與臺灣「斷交」。自此,臺灣所謂「友邦」降至18個。
-
臺當局不「反制」大陸惠臺政策了?港媒:蔡英文面對現實吧!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行政院」原訂12日舉行的所謂「反制」大陸惠臺措施的跨部會議暫時取消,引發島內政界關注。臺「國發會主委」陳美伶給出的解釋是「大陸惠臺政策許多不是新的,衝擊不會太大」。此前,臺行政部門負責人賴清德剛就大陸惠臺政策出臺宣稱,「(大陸)最終目標是併吞臺灣」,而陳美伶的說法顯然與賴清德不一樣。香港中評社13日發表評論認為,為臺灣未來著想,臺當局還是不要再有賴清德這樣的說辭了,否則對兩岸關係無益、甚至會帶來很大傷害。
-
面對臺灣新變局:大陸對臺政策為何不變?
中新社北京2月25日電 題:面對臺灣新變局:大陸對臺政策為何不變? 中新社記者 石龍洪 今年1月臺灣政壇出現新變局,兩岸關係新增變數。但大陸方面仍表示,對臺方針政策一貫、明確,不因選舉結果而改變;同時,強調毫不動搖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決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臺海和平穩定。
-
臺教授:大陸惠臺政策抓到臺灣「痛點」
圖自港媒據香港「中評社」4月17日報導,臺灣元智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財金暨會計碩士班主任丘邦翰日前表示,大陸31項惠臺政策,有12項涉及加快給予臺資企業的同等待遇,19項涉及逐步為臺灣民眾提供同等待遇他表示,31項惠臺政策將磁吸臺灣人才、產業、及資金。
-
被「斷交」蔡英文氣罵大陸 港媒:搞對抗,吃虧的是你
中評社發文警告蔡英文,不要一昧責怪大陸「打壓」,這無法阻止「斷交潮」的發生。若蔡英文為了報復大陸走回對抗的老路,兩岸關係持續緊繃,則臺灣「外交」處境只會越發困難,付出的代價將越來越大。若蔡英文為了報復大陸走回對抗的老路,兩岸關係持續緊繃,則臺灣「外交」處境只會越發困難,付出的代價將越來越大。蔡英文叫囂「大陸打壓」 港媒警告:搞對抗,吃虧的是自己24日,非洲布吉納法索與臺灣「斷交」。自此,臺灣所謂「友邦」降至18個。當晚,上臺不到3個月的臺「外長」吳釗燮引咎辭職。可見,「斷交潮」令臺當局心有多慌。
-
港媒:大陸漁船金門海域翻覆 家屬駕船尋人被臺當局扣留
參考消息網11月21日報導境外媒體稱,一艘大陸漁船18日在金門附近海域翻覆,船上三人中有一人遊到金門獲救,但另兩人下落不明。20日清晨,18名家屬和同村漁民分乘兩艘漁船越過大陸和金門間的分界線,直闖金門島,七人直接登島搜救,被臺當局拘留。而後其他人也被拘留。
-
臺灣博士踴躍到大陸找工作 港媒評:人往高處走
臺灣博士福州找工作港媒評:人往高處走 俗語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不只是臺灣博士踴躍到大陸找工作,這兩年來,臺灣學生申請到大陸高校讀書的人數激增,明顯不符合臺灣當局冷卻兩岸交流的政策。 為何要到福州找工作,有前往應聘的臺灣博士說,福建惠臺措施推出後,在一些方面可能福利會更好,機會也挺大的。此外,福建交通方便,福州、廈門都可以直飛臺灣;福建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和臺灣很像,也會讓人更適應。
-
王英津:大陸不會改變對臺政策
香港中評社7月13日報導,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王英津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大陸對臺政策不僅不會改變,而且還會更加落到實處。 關於太陽花學運運動之後,大陸的對臺政策會不會變,王英津表示,從大陸方面講,我們的惠臺政策實施這麼多,沒想到臺灣的民眾對大陸抱著抗議的態度,反對的聲音這多強烈,所以大陸很多人難免有點傷心。大陸方面也有人反思,我們的對臺政策是否正確?「先經後政」的政策能否行得通?但張志軍的訪臺證明,大陸的對臺政策是一貫的、並未變化,以後更會把對臺政策落到實處。
-
大陸出臺惠臺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相關部門在陸續公布了一批新的政策措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大陸鐵路和民航部門宣布改造自助服務設備,實現臺胞自助購、取票和值機;第二,教育部等部門修改完善臺生在大陸學習的有關規定;第三,開放在大陸工作的臺灣研究人員申請國家社科基金;第四,人社部擴大臺胞在大陸事業單位就業試點領域;第五,司法部門決定進一步擴大法律服務對臺開放。
-
大陸惠臺政策已逐漸產生積極效果
今年以來,大陸陸續推出一系列惠臺措施:從2月28日國臺辦等29個部門公布實施31項惠臺措施,到各省市根據自身情況紛紛推出具體實施辦法,再到日前國新辦公布將於9月1日起推出18碼的「居住證」,惠臺措施不斷深化和細化,受到各方普遍肯定與好評,積極效果已逐漸顯現。
-
大陸對臺政策正在發生轉變?
2月28日,大陸國臺辦主動藉由例行記者會推出31條惠臺措施,這個開春的第一個「對臺大禮包」,引發海峽兩岸熱烈討論。倪永傑表示,這是大陸方面在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的一個重大政策舉措,展示新時代的兩岸關係上,大陸會有更多新作為、展現新氣象。
-
新時代大陸惠臺政策實效初顯
大陸惠臺政策更具「兩岸普惠性」 黨的十九大以來,特別是過去一年來,大陸惠臺政策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共治共享,覆蓋面廣」。大陸正在成為越來越多臺青圓夢的舞臺。大陸惠臺政策的鋪陳落實,正在為兩岸深化融合發展注入新的強大動力,推動兩岸最終實現「心靈契合」的統一。 大陸惠臺政策在兩岸及島內均引發持續熱烈的輿論關注和民意反饋。
-
臺籍人大代表蔡培輝:一系列惠臺政策充分體現了祖國大陸把臺胞當作...
臺籍全國人大代表蔡培輝(圖片來源:全國臺聯)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馬曉葉):兩會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臺辦等十部門聯合出臺了助力大陸臺企的「11條措施」,引起兩岸臺胞的廣泛關注。身為企業家的臺籍全國人大代表蔡培輝對大陸的一系列惠臺政策深有感觸,他說,從「31條」、「26條」到剛剛出臺的「11條」,既一脈相承,又互為補充,充分體現了祖國大陸把臺胞當作「自家人」,讓臺胞鄉親感受到了「兩岸一家親」,心裡充滿了獲得感和自豪感。 蔡培輝表示,大陸這些惠臺政策的出臺,給臺胞、臺企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利。
-
BBC:大陸惠臺政策引發臺灣「人才流失」擔憂
BBC在8月13日報導了大陸惠臺政策的影響,所謂「天然獨」世代的臺灣年輕人紛紛來大陸就業,臺灣當局和一些偏綠學者擔憂大陸的優惠政策造成臺灣人才外流,但提出的「反制措施」卻是捉襟見肘,只會讓臺灣人受苦。產業政策不靈,只能搞「軟實力」臺灣「陸委會」認為,陸方不斷出招吸引臺方的技術人才是有「政治意圖」,導致臺灣「人才外流」臺當局會持續強化留才機制,反制大陸方面。不過,目前臺當局「留才機制」效果目前還沒有顯現出來。
-
借力惠臺政策,登陸大陸資本市場,在廈臺企迎來發展新機
「惠臺政策措施宣傳月」第二場宣講會27日下午,由廈門市臺港澳辦牽頭組織的「惠臺政策措施宣傳月」第二場宣講會來到廈門臺商會館,吸引數十名在廈臺企代表參與,吳家瑩在會上接受記者採訪時作上述表態吳家瑩介紹,廈門臺企為中小型為主,發展過程中面臨融資貸款難題,近幾年來,從中央到省市,各項惠臺利民政策先後推出,臺胞臺企享受「同等待遇」,這個問題得到了很大的緩解,「尤其有臺資背景的廈門銀行,對臺企提供相關的金融擔保服務,讓部分臺資企業能順利取得貸款資金,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
-
大陸對臺政策進入「施壓階段」
文章稱,蔡英文「總統」在《華爾街日報》專訪中強調,希望中國大陸不要以為用壓力就可以讓臺灣人民屈服;同時表示將會避免與大陸對抗,敦促北京方面恢復協商談判。短短4個多月時間,蔡當局的兩岸政策在「鴿」與「鷹」之間力求平衡,確實相當難為。
-
臺生赴大陸讀書 不得不知的那些優惠政策
一群散發著青春活力的年輕人,背起行囊,來到了大陸。隨著大陸不斷打開臺灣學生到大陸就讀的方便之門,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臺生選擇到大陸高校就讀。據中新社消息,截至2012年1月,到大陸就讀的臺灣學生累計達到3萬多人。截至2015年10月,正在大陸就讀的臺灣學生總數為10536人,比2014年增加562人。
-
從惠臺「26條措施」看大陸對臺政策的方向
2019年兩岸關係經歷頗多起伏變化,從年初遭到民進黨抹黑、抵制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到被蔡英文頻頻利用的香港「反修例」事件,再加上美國不斷提升與臺灣的關係,大陸官方定調這一年的兩岸關係「嚴峻複雜」。臨近歲末,大陸重磅推出「惠臺26條」措施,可從中一窺在當前兩岸關係背景下,大陸對臺政策的方向。
-
港媒:蔡當局執迷「臺灣牌」 大陸對臺「武統」在路上
中評社28日發文表示,蔡當局不理會警告,執迷「臺灣牌」,繼續對兩岸關係「拆房毀田」,其結果必是逼使大陸採取更多、更大反制動作。事實上,大陸對臺「武統」的準備已經在路上,為勢所逼,不得不然。海外網3月28日電「臺灣旅行法」主要推手、美國聯邦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羅伊斯近日訪臺,27日與蔡英文會面。近期美國又對中國大陸大打「臺灣牌」,蔡當局則進一步強化所謂「聯美抗陸」政策,無視各方警告。日前有「綠委」預測,美國打「臺灣牌」,未來要發生大事,對此,中評社28日發文表示,蔡當局不理會警告,執迷「臺灣牌」,繼續對兩岸關係「拆房毀田」,其結果必是逼使大陸採取更多、更大反制動作。
-
港媒:臺灣學生赴大陸求學是在選擇未來 已成趨勢
林清波認為,赴陸求學人數「爆量」增長,除了考慮國際化與未來發展趨勢之外,臺灣教育氛圍也是因素,特別是臺大校長迄今還無法上任,恐怕信心崩盤。 林清波說,問學生為何申請大陸高校,理由多半是「多了選擇」。這些申請大陸名校的學生,還要跟大陸各省精英一拼高下,未必都能如願考上北大或清華等,但是會有催化效果,一年接著一年,會有群聚效應,人數愈來愈多,會看到「沛然莫之能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