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龍泉驛區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完善基層治理體系,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按照關於村(社區)體制機制改革的工作要求,龍泉驛區柏合街道原東華村開展社區建制調整改革工作。原東華村是典型的產業型社區,是未來「柏合新中心」,是全區「汽車文化主題社區」和「雙線融合示範社區」的落地點位。柏合街道原健康村剩餘土地均在經開區規劃範圍內(3、4、7組約280畝),農戶已全部搬遷,無農戶居住,轄區範圍內人員已安置90%,主要安置在怡和新城和黎明小區。
此次體制機制改革,將原健康村和原東華村合併設立東華村。借力體制機制改革,東華村形成「一站多點」服務群眾空間格局。在龍騰東麓城設置黨群連心驛站,將便民服務中心所有事項下沉,解決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問題,切實提升居民、產業工人、企業滿意度。同時創新網際網路時代群眾工作機制,籌建物業黨組織、小區黨組織,依託小區樓棟微信群,進一步完善黨員、幹部定期聯繫群眾制度。打造「黨群驛站」「婦女兒童空間」「吉沃共享空間」,投建「小區閱覽館」「居民議事館」「社企超市」,設置「共享辦公區」「領創課堂」「DIY共享餐廳」等功能性場所,多元化、多點式服務居民、產業工人、轄區企業,實現區域聯建、社企聯動、黨群聯手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東華村聚焦產業社區定位,夯實產業社區建設基礎,持續深化「村企聯動、居民融合」機制,著力構建產城一體型產業社區、志願服務型美好社區、鄰裡融合型友好社區、功能場景型未來社區、宜居宜業型品質社區。原東華村轄區企業僅有300餘家,體制機制改革後,東華村轄區企業達700餘家,其中包括一汽豐田、吉利高原、沃爾沃等規上企業。改革後,東華將繼續推進「四聯工作法」,加大企業走訪力度,以「領空間」「龍騰鄰裡」項目「一站兩館三空間」為載體,植入汽車主題文化項目和「村企聯動」新機制項目,廣泛牽引企業、工人、居民深度融合互動,凝聚「龍泉造」汽車精神,努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東華村優化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年齡結構、文化結構,強化幹部隊伍梯隊化建設,此次體制機制改革後,幹部隊伍呈現新氣象。村「兩委」幹部平均年齡37歲,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員8人,佔比72.7%。建立關心關愛一線工作者制度,激勵村組幹部、黨員、群眾、網格員上下一心,努力營造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工作氛圍。大力開展「1+10」的幹部聯繫服務群眾制度,廣泛引導群眾參與體制機制改革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改革工作。同時,合理設置人員結構與崗位結構相匹配的「老中青」幹部隊伍結構,利用「老帶新」「拜師學藝」的機制推動村組幹部展現新氣象、新幹勁、新活力。
此次體制改革以來,東華村聚焦黨建引領,廣泛發動群眾參與,努力提升村級治理新思路,營造幹事創業新環境,展現基層治理新作為。
唐英傑 華西社區報記者 吳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