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KY KnowYourself
KY作者 / Jojo
策劃 / Ivan
插畫 / 莫恩恩
編輯 / KY主創們
你在生活中也曾有過類似的體驗嗎?
以上這些場景中出現的各種表現,都是一種被稱為解離(dissociation)的概念所帶來的。
那麼,它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我為什麼會出現解離?它有可能被解決嗎?來看今天的文章。
其實,大部分人都曾體驗過輕度解離(例:白日夢、沉浸在某本小說中)。我們處於與自己和周圍世界都隔絕的狀態中,意識不到自己在做什麼、身邊正發生著什麼。大部分時候,我們能夠在注意到這些症狀後主動抽身,解離也會在一段時間後自然消退。
然而,對另一些人來說,這種解離體驗的強度和發生頻率都要更高。Ta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被強制性地扯入這種狀態中,也更難以從中抽身。這種狀況甚至會嚴重影響到ta們的正常生活和人際關係。
有數據顯示,50%-75%的成年人都曾在人生中經歷過至少一次的解離(NAMI, n.d.)。若是一個人反覆或持續性地出現解離,並且因此產生嚴重的心理壓力和生活困難,ta可能被診斷為解離性障礙(Dissociative Disorders)。
研究表明,在發展出解離性障礙的人群中,99%都曾在過去(特別是在0-9歲的敏感發展時期)經歷過重複性的、壓倒性的、可能危及生命的創傷(Sidran Institute, 2018)。
這可能包括:
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學家認為,創傷是一種對客觀事件的主觀體驗。也就是說,即使是一些在別人看來「不值一提」的小事,如果它曾令經歷者感受到劇烈的威脅,就可能成為一個創傷性事件。
比如:
在這些創傷場景中,我們的身體可能遭遇傷害,在精神上也感受到劇烈的壓力。
我們的神經系統察覺到這份爆表的壓力,就會自動判定——我們正處於某種危及生命、無法逃脫的危險狀態中。
此時,大腦就可能令我們和自己的身體,或是和周圍的環境分離。通過解離,幫助我們「離開」當下,從難以承受的劇烈壓力中「喘口氣」,讓我們能稍微好過一點。
也就是說,解離是大腦在極度危急的情況下,試圖保護我們的一種應對機制。
每個人的解離表現可能會有所不同,最常見的症狀是去人格化和去現實化這兩種。
一些人曾將其經歷過的解離體驗描述為:
一方面,很多解離表現的體驗感很恐怖;另一方面,經歷解離的人又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應該這樣」。這往往會對經歷者造成額外的心理壓力——「我的大腦出問題了?我是不是要變瘋了?」
值得一提的是,解離時,人們很難對自己當時所實際經歷的情況形成具體、連貫而有意義的記憶。正因如此,ta們可能時常被他人,甚至被自己質疑是否真的經歷過創傷。然而,恰恰是這些解離的表現,證明了ta們曾經遭受過極度的痛苦。
*解離還可能形成惡性循環
解離是一種保護機制。問題在於,當我們重複或是持續性地置身於危險環境中,大腦和身體就可能習慣性處於過度警惕的狀態中,而在不恰當的時候也總是「使用」解離。
我們像是擁有一個過度敏感的探測儀,很容易被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或是低強度的壓力刺激到,以為自己又陷入了「危險、快逃」的緊張時刻,於是進入了解離模式。
而正如前面所講,當一些解離表現開始出現時,我們很容易感到驚恐。越是驚慌,我們越是會專注在這些可怕的感受上,將它們也放大成危險信號,給自己帶來更高頻率、高強度的解離症狀。
當我們陷入這種惡性循環,就可能越發感到自己對情緒和感受都無力掌控。我們開始懷疑自己的本質,也難以再獲得應對生活中各種挑戰的勇氣和力量。
我們總是害怕解離會傷害我們,但實際上,解離是為了保護我們而生的。
它像是一個火災警報器,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火災(創傷性事件)傷害到我們。雖然它的誤報時常會令我們驚慌失措,但它無法真正傷害到我們。
那麼,遇到解離時,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做呢?下面,就為大家提供一些實操tips~
正如開頭所講,解離現象常見卻少被談及,這也導致我們經常在經歷解離時感到不知所措,甚至進入惡性循環。因此,應對解離的第一步,就是識別出自己正在經歷解離。
下一次遇到這些感受時——突然感到環境陌生、突然失去情緒、感覺自己像是「脫離」了身體漂浮在半空、世界和生活並不真實……深呼吸三次,告訴自己
識別出解離後,我們就可以通過以下一些「急救措施」幫助自己從這種狀態中走出。
首先,你可以通過一些易上手的著陸技術,來將「離開」了此時此地的自己帶回當下。
比如說:
以上是一些常見方法,你也可以發揮創造力,找到對你自己來說最有效的著陸技術。要在平時就做好準備,以在解離發生時能夠及時使用。
好的支持者是十分重要的。與這樣的人交流時,你能真正感覺到自己被聽見、被接納。如果身邊暫時缺少能夠令你信任的人,你也可以試著尋求專業幫助,例如:一名足夠好的心理諮詢師。
總而言之,你要找到那些能夠和你談論深層次、「真正的」東西的人。與ta們交流的過程中,你知道自己可以比較放鬆地談論那些印象深刻的記憶,也能夠比較開放地分享那些突如其來的情緒或感受。
如果你願意,提前與對方溝通自己的情況——你曾出現過哪些解離表現?是否有哪些話題/因素特別容易觸發解離?解離時,你希望對方如何幫助你?(比如:告訴對方,當ta注意到你在聊天中走神時,大喊一聲「火龍果」將你拉回當下的對話中)。
除此之外,別忘記在平時好好照顧自己。當日常生活回歸正常,你就能夠自然地從對解離症狀的糾結焦慮中抽身,打破惡性循環,將注意力重新導向那些更有趣、更值得關注的事情。
比如說:
想要預防解離頻繁發生,我們最終還是需要勇敢地面對過去,將一些被壓抑的情緒表達出來。
解離的發生和創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正如我們前面所提到的,創傷有時很「隱蔽」,它並不一定是某件具體的「大事件」。
從被老師罵、被父母無視,到被背叛、被分手,甚至是因社會事件(例如:疫情擴散)而產生的共情性創傷……一切令你感到非常受傷,或是產生壓倒性壓力的事情,都可能成為創傷性事件。
很多時候,我們拒絕去想給我們帶來傷痛的事,試圖壓抑一切負面情緒。但我們只是看似邁過了所有的坎。那些沒有被好好處理的情緒一直埋藏在深處,解離就是它們大聲宣告自己存在的方式。
最後,我們想要強調的是,如果你曾經歷解離,不要害怕,也不要自責。解離在過去的危險環境中保護了你,而現在的你,能夠擁有力量,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無論是精神、身體還是心智上的痛苦,它們都不能徹底否定我們的人生價值、意義和願望。
如果說過去的創傷是一場悲劇,我們可以讓它只是一場悲劇,而不會升級為影響我們未來人生的主旋律。
以上~
點點「在看」,投入現世熱愛。
References: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Washington, DC: Publisher.
Hardgrave, J. [Jordan Hardgrave]. (2018, October 25). Why Depersonalization is so Scary | HOW TO RECOVER (THE TRUTH!!) [Video]. Youtube.
O'Connor, S. [Depersonalitzation Manual]. (2020, April 6). Depersonalization Symptoms: 10 Most Common (+ How To Deal With Them!) [Video]. Youtube.
Dissociative Disorders. (n.d.). National Alliance on Mental Illness|NAMI
What is a dissociative disorder? (2018). Sidran Traumatic Stress Institute.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