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對於高校畢業生來說,可能是史上最不友好的時刻了,受到疫情的影響,2020年的高校畢業生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有的只能勉強接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甚至到現在仍然在待業。
不過,2021年的高校畢業生可能比今年的更難,一方面是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還遠未過去,另一方面2021年的畢業生總人數又突破了新高,據教育部的統計,預計會達到909萬人,比2020年多了35萬人。如此大量的應屆畢業生,不僅要相互競爭,還要和往屆生甚至是中年人競爭工作機會,心理不可謂不苦。
一、教育部最新消息
儘管還有半年的時間,就業的壓力以及學生們的心理負擔,已經有了明顯的表現。為此,教育部也迅速做出反應,提早部署,在12月1日公布了《關於做好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這項通知圍繞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方方面面做出了具體的指示和安排。
比如,對編制內的公務員、機關事業單位,以及國企等招聘,提出了拓展崗位的要求,也重提了第二學士學位、科研助理、徵兵入伍等間接的幫扶措施,這些在2020年已經實施,明年仍將持續。其中大學生徵兵更是改為了每年兩徵兩退,主要向畢業生傾斜,開闢了綠色通道。同時,對於市場化崗位,也對高校提出了要求,力爭調動企業積極性,多舉辦招聘會,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
二、高校畢業生拍手叫好
不僅是從各個方面加大招聘工作的力度,還有另外幾個細節要求也令廣大高校畢業生們紛紛拍手叫好。一是要求編制內招聘單位要帶頭扭轉「唯學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不能將畢業院校、海外經歷、學習方式等作為限制性條件。這對於普通高校的畢業生來說是件好事,如今太多招聘都會把985、211高校畢業作為一項硬性條件,把其他普通高校的畢業生排除在外,二本畢業生更是叫苦不迭,感嘆工作機會太少,而且招聘過程太不公平。
不過,對於像公務員招聘這種完全不透露應聘者個人信息的招聘流程來說,尚且容易操作;但對於事業單位、國企招聘,尤其是當面試官手持應聘者簡歷,清楚的知道你是誰、畢業於哪裡,以及背景如何的情況下,很難做到內心沒有絲毫偏袒。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是不限制學習方式,也就是說非全日制與全日制同等對待?這對於在職讀書並取得學位的學生來說可是一件大好事。不僅學習期間工作和收入能夠維繫,畢業後還可以享受同等的政策性崗位招聘機會。但對於其所在單位,以及全日制畢業生來說,不知是否公平。
三、學校卻很無奈:我太難了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也引起了畢業生們的普遍歡迎與點讚,但對高校來說卻引來了不小的壓力和負擔,這便是對就業工作的「四不準」規定。
很多學校正是靠著這樣的手段,強迫學生在畢業前籤訂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否則就會扣發畢業證、學位證。而如果沒有畢業證、學位證,學生就更無法找工作,如此便造成了「被就業」的局面,學生不得不勉強接受學校招來的企業所提供的劣質就業崗位,非學生個人所願。
如此,學校完成了就業率要求,美化了就業數據,卻把學生出賣給了劣質、待遇低的就業單位,很多畢業生在入職後僅幾個月、不到半年的時間便離職,成為了社招人員,面對殘酷的職場紅海,重新開始找工作。
不過,若真要嚴格執行教育部的規定,不少學校也很無奈,表示自己太難了!因為教育部門每年對學校的考核中,仍會把就業指標當作重要的一項,也正是因此,很多學校才想出了以上這般坑害學生的缺德辦法。為此,也有不少高校和專家呼籲,在當前這個特殊時期,應當在對高校領導的考核中,暫時去掉或弱化就業指標的衡量,待疫情過去、經濟恢復後再行恢復。
不過,也有人反對,正是因為疫情,畢業生就業才成為更加重要的工作,如果考核指標弱化,高校就更可以無所顧忌地甩開畢業生,不管他們畢業以後的出路與發展了。真可謂是進退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