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方力
3月1日早上,杭州雨停。白色的玉蘭花枝,似乎綻放了許多。
27歲的方芳,把店裡的幾塊地毯洗好,放在架子上晾平。店門上掛著的試營業紅色橫幅,在風裡輕搖。
這家在杭州濱江青年路上的美容美髮小店,50平米左右,是方芳和兩三個朋友合夥開的。
顧客們都喜歡叫她「芳芳」:名字上口好記,人也活潑開朗。
方芳是安徽人,18歲到杭州打拼。去年生完二胎後,她決定創業,「趁年輕好好奮鬥,在老家或者在這個城市買個房」。
2019年12月,她的小店開業。開頭生意不錯,一直忙到年前二十九關門。原本計劃正月初八開門,等再回到杭州時,她發覺因為疫情一切似乎都變了:小區管控,大家都宅在家裡,別提理髮了。
時間好像凝滯了,一天天宅在家的時候,她也算帳本:店租、人工開支……每次算完她都告訴自己:店一定要早點開起來。
開著總比不開好,開著,總能盼到第一個顧客。
2月20日左右,小店復工。
很快,迎來了第一個男顧客:掛到耳垂下的頭髮,戴著口罩的樣子,方芳當時差點掉眼淚,卻忍不住笑了。
現在生意還有些清淡,但方芳經常給小團隊打氣:很難的時候,要堅持住!這也是她18歲到杭州闖蕩的人生經驗。
今天的復工記來聽理髮店老闆方芳的自述——
1】18歲到杭州學美容,練到手拿不穩筷子
我很早就到杭州了,18歲想學美容技術。我學得很苦,感覺除了吃飯睡覺就這一件事。老師很嚴格,我雖然學得很認真,但總是不如別人學得快。我心裡不甘心,一個動作練上千遍上萬遍總行吧。那段時間,吃飯的時候手都是抖的,筷子都拿不穩。
就是這麼下苦功,到最後我全部學會了。我跳去了市中心武林廣場附近的一家店,這家店顧客很多,感覺自己技術上有了明顯的躍升,也有了回頭客。後來我又到濱江一家店幹了幾年,成了美容主管,學到了一些管理經驗。
接下來就是結婚生孩子,去年生了第二個寶寶。我覺得任務完成了,就想趁年輕好好奮鬥,多賺點錢,在杭州或是老家買一個房子。
有句話叫跳出舒適區對不對?
我也想這麼做,從店裡出來和幾個朋友湊了30萬,找到小區的這個店面。
「自給自足」,我發了一條朋友圈給自己加油。
小店2019年12月開起來了,結果生意比我預想得好。有一天,我累得倒頭就想睡,想想不行!先眯一會再說。
「感覺3個客人做頭髮,小店就滿了一樣」,我發了一條朋友圈,當時就是很滿足,幹勁很足的感覺。
快過年了,3個理髮師做頭髮忙得停不下來。新客人很滿意做的造型,說下次介紹朋友同事來,我就一陣高興。
抽空,我還給自己的頭髮染個美美的顏色,也算廣告吧,總之心情很好。
一直做到大年二十九關門,我們高高興興回老家過年。
我都想好了,大年初八準時開門,一年生意都要紅紅火火的。
「想做頭髮做美容的寶寶們,記得找我」。關店前,我就是這樣一直在朋友圈裡,熱情地告訴新老客戶們,我很快就會回來。
2】復工第一天把店打掃得很乾淨,認真等第一個顧客上門
沒想到,疫情來了,我不敢多想,就是覺得不能失信大家,大年初六就匆匆開車往杭州趕。
我還是很有信心,回杭州前,還在朋友圈裡發招工廣告:想換工作想學技術想賺錢的,只要有一顆奮鬥的心,可以找我聊聊。
到了濱江,才發現離我們店裡最近的小區管控了,大馬路上幾乎看不到人。
我每天就算,房租水電啊員工工資啊這些成本,一個月兩三萬總要有的。就這樣算來算去,一兩個月的錢基本上虧掉了。
還好理髮店是比較早通過復工審批的。
我們的店又開起來,我每天都打掃得很乾淨,畢竟是剛裝修的,牆壁和地面都顯得透亮。
我們在認真等待顧客上門。
馬上趕上了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好多人都喜歡這一天理髮。那時候,不少公司也都要陸續復工,店裡顧客多了起來。
第一波來的都是男顧客,頭髮長長的跟道明寺一樣,說馬上要上班了,整理得精神一點。
我們理髮師拿起剪子的時候,都有點激動。
3】只要有人氣,以後不愁沒生意
到晚上掃地的時候,掃出來好多好多頭髮。我就感慨,大家都要恢復生產生活了,第一步都要把頭髮打理好,才有精氣神不是嗎?
雖然我二樓的美容部分還不能恢復,但只要有人氣,以後不愁沒有生意。
「理髮店裡不大,三四個座位一下感覺滿了。」想起2個多月前這條發在朋友圈的感受,現在這種感覺一點點回來了,真的有點激動。
居然已經3月份了。
過了那幾天,生意好像又清淡了下來,3個理髮師輪流來就行。
我還是每天都要核算一下,現在的狀況,只能是勉強維持,爭取少虧一點再少虧一點,堅持住就有生機。
難麼確實是難的,我們這樣的小店很不容易,但我還是要給大家打打氣。
想想我18歲一個人到杭州的那時候,學東西有點笨,吃苦練到手都抖,經常委屈到哭。這還不都過來了,我在這行都快10年了,在杭州有了自己的店。
想想還是喜歡這行,給顧客做一個滿意的形象,我自己就有成就感。
為了這個,還是要堅持。
你看這一地的洗衣液,都是我們策劃的開業禮物,想辦法先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