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的反應有意思

2020-12-19 網易新聞

(原標題:NASA的反應有意思)

12月17日凌晨,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在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返回以後,歐洲航天局以官方身份發來了賀電,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反應有意思:在計劃成功數小時後,他們轉發了一段美國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的視頻。

在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著陸數小時後,NASA轉發了一段登月計劃的視頻

北京時間12月17日凌晨1點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降落。隨後歐洲航天局(ESA)在北京時間凌晨3點就轉發了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降落的消息,並發文表示 :歡迎回家!嫦娥五號!

歐洲航天局(ESA)發來祝賀 圖源:推特

歐洲航天局慶祝嫦娥五號返回成功,NASA的態度就比較曖昧了。在嫦娥五號宣布返回的當天,NASA轉發了一段介紹阿爾忒彌斯計劃(Artemis program)太空人的視頻。
NASA在推特上說:「這些阿爾忒彌斯計劃的太空人,將鋪平人類前往月球的道路!」
在NASA轉發的視頻中,幾位美國太空人再次重申了美國重返月球的決心。
阿爾忒彌斯計劃是NASA正在進行中的一項太空探索計劃,目標是重返月球並且登陸火星。此前美國總統川普曾表示,將全力支持該計劃,爭取2024年實現重返月球。
值得一提的是,11月24日,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的當天,NASA在其官方推特帳號上迅速對此事進行了回應。

NASA此前發布的推特

當時NASA表示:「我們希望中國和全球科學界分享中國探月工程所獲的的數據,以增進我們對於月球的了解,就像美國阿波羅計劃和阿爾忒彌斯計劃所做的那樣。」
雖然截止到本文發稿時,NASA沒有在其官方推特帳號上提及嫦娥五號,但NASA的高官以個人身份向嫦娥五號發來了賀電,NASA副局長託馬斯·祖布臣(Thomas Zurbuchen)在北京時間12月17日早上3點就發文慶祝嫦娥五號五成功返回。

NASA的副局長託馬斯·祖布臣

祖布臣這樣寫道:「祝賀中國今天將月球樣品帶回地球!國際科學界慶祝中國成功完成嫦娥五號任務。這些樣本將有助於揭示我們的地月系統的秘密,並有助於獲得關於我們太陽系歷史的新見解。」 
相關報導:NASA聘請一私企在月球"挖土",報酬1美元

12月2日,我國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挖土」成功。一天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已選定4家公司為其採集月球土壤。而NASA將以驚人的低價——1美元,拿到其中一家公司的採集樣本。

當地時間12月3日,NASA官網發布公告稱,4家公司贏得了該局開採月球資源的合同。這4家公司分別為日本太空創新企業ispace(東京)及其設在盧森堡的歐洲子公司,以及美國的Lunar Outpost公司和Masten Space Systems公司。

NASA官網公告截圖

根據公告,在獲授合同的4家公司中,除了ispace(東京)計劃在2022年將著陸器送到月球,其餘3家都計劃在2023年進行任務。屆時,它們將會為NASA在月球上採集少量的表層土壤,並向其提供採集圖像和地點數據。另外,採集樣品的所有權最終將移交給NASA。

值得一提的是,NASA與這4家公司的新合同總額僅為25001美元。對此低價,NASA商業太空飛行部主任菲爾·麥卡利斯特(Phil McAlister)也表示驚訝。他稱,「我們總共花25001美元就能從四家公司那裡買到月表土,我覺得這有點不可思議。」

據公告,NASA通過簡化的收購程序獲得固定報價,並通過「低價、技術上可接受」的選擇方法選定公司。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12月3日報導稱,NASA收到了來自至少16家公司的22份應徵提案,其中一些公司曾多次投標。NASA拒絕具體說明哪些公司提交的提案沒有被選中,但麥卡利斯特解釋說,有些公司超出了該局的成本或選擇標準。

CNBC:NASA將向一家公司支付1美元來收集月球巖石

據報導,NASA將需要分別支付5000美元給到ispace(東京)和ispace(盧森堡)公司,1.5萬美元給到Masten Space Systems公司,以及1美元給到Lunar Outpost。麥卡利斯特稱,Lunar Outpost之所以能出價1美元,是因為該公司已經在計劃收集月球材料,因此為NASA分離一些月表土「實際上是微不足道的」。

NASA將在籤約後向每家公司支付其報價的10%,在著陸器發射後支付10%,在正式收到採集樣品後支付80%。這意味著,Lunar Outpost將會收到兩張10美分的支票,以及一張80美分的支票。

NASA負責國際和跨部門關係的代理副局長邁克·戈爾德(Mike Gold)在公告中稱,此舉將「NASA創新的公私合作關係擴展到月球」。隨後,麥卡利斯特指出這一關係的互利作用:NASA可以利用企業參與,讓該局以可持續、創新和可負擔的方式安全探索月球;而支持企業和個人使用、回收太空資源的政策,則為商業太空創新者和企業家提供了穩定、可預測的投資環境。

據CNBC報導,該政策可追溯到2015年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籤署的一項太空法案《美國商業太空發射競爭法案》,允許美國公民有權擁有、銷售及轉移任何在外太空開採的非生物資源;川普今年4月初也籤署命令,支持在月球開礦。

路透社問中國會否把月球樣品分享給NASA吳豔華:取決於美國政府的態度

17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等介紹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路透社記者提問,中國會否把月球樣品分享給NASA?

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能不能合作,取決於美國政府的態度。

美國送的月球上那1克土,我們要「還」嗎?

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出發23天的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回家了,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據官方消息,嫦娥五號將帶回兩千克左右月球樣品,網友們開始坐不住了,1978年,美國總統卡特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訪問我國時,將1克月巖作為贈禮送給我們。現在,我們需要回禮嗎?

圍繞半克月巖研究出不少成果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和蘇聯通過有人和無人採樣的方式,總共從月球帶回380多千克樣品。這些樣品讓人類對月球和太陽系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1978年,為推動中美儘快建交,時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到訪中國。為表誠意,布熱津斯基隨身攜帶了一份特殊的禮物——1克重的月巖標本。


北京天文館收藏的0.5克月球巖石樣本,由阿波羅17號飛船於1972年從月球採集。/北京天文館

收到美國贈禮後,中國學者將其分為兩半,一半用來研究,一半用來展示。2006年起,其中的半克月巖一直在北京天文館展出。之後每次嫦娥探測器發射,北京天文館都會迎來特意觀看月巖的觀眾。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曾回憶,利用另外這半克月巖,當時中國學者花了4個月研究其化學成分、同位素、礦物質、採集地點等,發表了14篇研究文章,研究結果讓美國同行信服。

樣品主要用來科學研究

今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就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舉辦新聞發布會。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詳細介紹了樣品的用途。

吳豔華說,中國是第三個從月球採樣回來的國家。帶回來的月球樣品主要有三類用途,其中第一類、最主要的目的,取樣是為了進行科學研究;第二類,為了能早一點與公眾見面,有一部分樣品將入藏國家博物館,向公眾展示,進行科普教育;第三類,一般依據國際合作的公約和多邊雙邊的合作協議,將發布月球樣品和數據管理辦法,與有關國家和世界科學家共享,也有一部分按照國際慣例,可能作為國禮相送,比如聯合國外空司曾向我們提出,我們也在研究商談當中。


CGTV對中國嫦娥五號進行特別報導。/推特截圖

路透社記者提問,中國是否會把月球取樣的樣品分享給美國的NASA?

吳豔華回應,首先,根據《外空條約》,外空資源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中國政府會按照《外空條約》來執行。第二,中國政府願意與各國志同道合的機構和科學家共享月球樣品,包括有關探測數據,來進行科學分析。不過遺憾的是,201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沃爾夫條款」,限制美國NASA、國務院科學委員會等官方機構與中國航天往來合作。能不能合作,還要看美國政府的政策。我們願意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贏原則基礎上,同美方無論是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還是科學家、工程師開展真誠友好的合作。

連結:

國際上是如何評價「嫦娥五號」的?

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返回地球之後,歐洲航天局官方發表推文對嫦娥五號表示祝賀,推文中寫道,「歡迎回家,嫦娥五號」。


歐洲航天局發推祝賀「嫦娥五號」。/推特截圖

截至目前,曾對中國成功發射嫦娥五號發表祝賀的NASA還沒有發表任何評論。不過,NASA轉發了一段美國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的視頻。

NASA高級官員Thomas Zurbuchen以個人名義向中國同行表示了祝賀。


Thomas Zurbuchen祝賀中國同行。/推特截圖

「祝賀中國嫦娥五號成功返回地球!國際科學界都在慶祝你們的成功。這些樣本將有助於我們揭示地月系統的秘密,並對太陽系的歷史形成新的認識。」

美聯社評價稱,「嫦娥5號」成功是中國太空計劃的最新突破。「通過採取循序漸進的步驟,中國在探索太空方面,走上了可持續發展計劃的道路。」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麥克唐納太空科學中心主任布拉德·喬利夫表示,「這些樣品將是一個寶庫。」他補充道,「我向完成了這項艱難任務的中國同事致敬」。

《紐約時報》撰文指出,「中國也許是登月的後來者,但當滿載月球巖石和土壤的太空艙於周四凌晨返回地球時,它為未來幾十年的新一輪太空競賽奠定了基礎」。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表示,近50年以來,嫦娥五號首次將月球樣本帶回地球,中國加入了美國和前蘇聯的行列,完成了這一壯舉。NBC稱,「這次任務的成功是中國太空計劃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華盛頓郵報》援引2019年美國國會的一份報告指出,從目前的速度來看,在探索太空方面,中國在20年內取得的進步將相當於美國40年取得的進步。

嫦娥五號:你們吹牛,我當真了……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安全著陸,這標誌著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16年,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圓滿完成。

44年,世界終於再次獲得了來自月球的珍貴樣品。

關鍵技術,都成熟了

從地球到月球表面,再從月球表面安全返回,總共分幾步?

首先是「地球發射」,要用強大的運載火箭從地球表面進行發射,將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

然後是「月球捕獲」,探測器要進行機動,被月球引力圈捕獲,環繞月球飛行。

接下來是「月球下降」,探測器的著陸器要自主下降,自主避障,安全平穩地在月球表面降落。

降落後,探測器就開始在月表執行預定任務,就嫦娥五號而言,「月表任務」是對月球進行鑽探和表面取樣,並妥善封裝。

月表任務執行完畢後,就是關鍵的「月面上升」階段,探測器的上升器要從月表起飛,將封裝好的月球樣本送入環月軌道。

嫦娥五號上升器自月球表面起飛 |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上升器進入環月軌道後,就是驚險的「月球軌道交會對接」,上升器要在遙遠的月球低軌,與探測器的軌道返回組合體進行交會對接,將月球樣本容器移交返回器保管。為確保不留下太空垃圾,威脅未來月球探測任務,上升器主動脫離軌返組合體,受控降落到月球表面。


嫦娥五號上升器與軌返組合體交會對接 |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月球樣本的回家之路也不平凡,要先進行「月地轉移」,探測器通過自身動力進入月地轉移軌道,奔向地球。

最後是「地球再入」,懷揣月球樣本的返回器以11千米/秒的高速進入大氣層。由於月球返回器速度極高(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必須採用「打水漂」式的跳躍返回軌道,返回器第一次進入大氣層後在距離地面60千米處利用自身氣動升力彈回太空,再第二次進入大氣層並最終著陸。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利用稀薄大氣進行減速,減少返回器所受的過載和溫度。


嫦娥五號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 | 圖片來源: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在中國的探月路線圖中,這些關鍵步驟是一步步實現的:

2007年發射的嫦娥一號,實現了「地球發射」、「月球捕獲」,是為探月三步走中的「繞」。


嫦娥一號軌道 | 圖片來源:國防科工局

2013年發射的嫦娥三號,在「繞」的基礎上,實現了「月球下降」,首次執行了「月表任務」,是為三步走中的「落」。


嫦娥三號探測器與玉兔號月球車 | 圖片來源:國防科工局

2014年發射的嫦娥五號T1探測器,則首次驗證了「月地轉移」和「地球再入」,為嫦娥五號成功打下了堅實基礎。


嫦娥五號T1探測器 |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因此,當嫦娥五號成功實現了「月面上升」和「月球軌道交會對接」,一切就顯得那麼水到渠成。

探月三步走中的「回」,終於圓滿完成,無人往返月球的全部技術,載人往返月球的全流程關鍵技術,我們用了16年的時間完全掌握。

可以自豪地說,月球的大門終於對中國完全敞開。

這是中國航天技術跨越的裡程碑。

你們吹牛,我當真了

在嫦娥五號等待回家的時候,有一則「舊聞」被網友們挖掘了出來。


美國:2015年再度登月,最遲不超過2020年,還要在月球建設「多國太空站」。

俄羅斯:新式登月飛船將在今年(2005年)夏天首次試飛。

日本:2025年在月球建立基地……

世界是美好而脆弱的,因為理想總是美好,而現實往往脆弱。

這些摩拳擦掌的國家裡,進度最快的反而是印度,他們真的在2008年發射了「月船一號」,但是2019年發射的「月船二號」出現故障,墜毀在月球表面。

儘管繼承了蘇聯的光榮與夢想,俄羅斯航天的發展卻並不那麼順利,計劃於2005年試飛的「快帆」(也有翻譯成「大剪刀」)飛船Kliper,早已被取消了。


Kliper飛船 | 圖片來源:buran-energia.com

現在俄羅斯全力發展的,是奧廖爾號飛船,以前叫聯邦號飛船——那個紅色的聯盟已經消失了,只有聯邦了。

現在俄羅斯計劃2029年進行飛船的環月試驗。


曾經的「聯邦號」飛船 | 圖片來源: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至於世界航天「最好的老大哥」——美國,它的月球計劃同樣沒有實現,最遲不超過2020年的載人登月因為歐巴馬政府對登月不感興趣而推遲。儘管川普重啟了登月計劃,並宣稱2024年美國太空人重返月球,但眼看著川普連任無望,拜登政府是否有規劃、有雅量繼續川普雄心勃勃的重返月球項目,仍然是未知數。

有人說等待也是一種美好,但至少在航天領域,等待是充滿風險的。NASA為重返月球和載人深空探測準備了強大的SLS火箭和獵戶座號飛船,但SLS火箭因為技術原因也遭遇了多次延期,而早已準備好的獵戶座號飛船則在一次次的等待中蹉跎了歲月。


SLS運載火箭 | 圖片來源:NASA

就在SLS火箭終於結束拖延步入正軌的時候,11月30日,技術人員發現獵戶座飛船上有一個電源組件發生故障,此時飛船已完成總裝準備發射,完全修復需要十二個月。

對,整整一年。


組裝完成的獵戶座飛船 | 圖片來源:NASA

我們的嫦娥五號在運載火箭遭遇困難時,也曾經進行了封存,探測器元件經過長期貯存是否還能保證可靠,也是嫦娥五號任務的一大難點。

嫦娥五號以圓滿成功的姿態交上了一份滿分答卷。


嫦娥五號月面採樣 |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對了,這一切都是在遠低於發達國家航天投入水平的基礎上實現的。

「說好的一起吹牛,怎麼就你中國當真了?!」

老一輩革命家們常說「五心不定,輸得乾乾淨淨」。這不僅是科學技術的勝利,也是國家執行力的勝利。只有認真務實,堅定不移,才能把「吹出去的牛」一步一步變成現實。

偉大國家,人類責任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賀電中所說,嫦娥五號任務不僅標誌著中國航天向前邁出了重大一步,也將為深化人類對月球成因和太陽系演化歷史的科學認知作出貢獻。

嫦娥五號不僅功在中國,更令人類受益。

這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對全人類的貢獻,也是一個偉大國家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沉甸甸的承諾。


嫦娥五號著上組合體準備登月 |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偉大的國家,不是靠空頭支票、誇誇其談而來,也不是靠明火執仗、殺人取樂而來,更不是靠霸權主義、強權政治而來。


殺人取樂 | 圖片來源:@烏合麒麟

偉大的國家,應當把人類的發展與進步放在心上,尊重、合作,不斷奮鬥,不斷貢獻。

我們曾經看到這樣的爭論——登月有什麼用?到底該發展嫦娥五號這樣的深空探測器,還是發展與國家安全和人民生活相關的應用衛星?

嫦娥五號是偉大國家的象徵,也是偉大國家對人類的貢獻。

而與國家安全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應用衛星,則是確保中國成為偉大國家的必需品。

二者的發展不是非此即彼,不是你死我活,而是缺一不可。

人類的航天事業,起源於戰火紛飛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於劍拔弩張的冷戰。蘇聯和美國兩個超級大國的對抗,令大量人才與資金流向航天,客觀上極大程度推動了航天技術的進步,其技術成就之高,甚至30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需要努力追趕。

這決定了航天事業的前期投入是必須且超量的。

技術水平對於航天的影響有多大?

美國可以用土星五號級別的大火箭進行單次發射,實現載人登月。沒有巨型火箭,我們用長徵五號要發射至少四次,用成熟技術的新火箭要發射至少兩次。

美國可以用其軍民遙感衛星網絡實現對全球的10分鐘重訪,給定任意一個地面目標,每10分鐘就有高解析度衛星進行一次成像。


川普洩露的美國軍用遙感衛星成像圖 | 圖片來源:@realDonaldTrump

現在我們還做不到,我們的火箭不夠大,我們的衛星不夠多。

但只要我們繼續投入,繼續奮鬥,一定能夠追上。

今天的四子王旗,紅旗漫捲西風。

未來,會有更多的天眼在大氣層外守望我們的安寧,會有更多的五星紅旗飄揚在浩渺深空。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高唱凱歌還。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回收 |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報

嫦娥五號帶回來的月壤和數據,會跟美國NASA分享嗎?

嫦娥五號回家了,人類44年後再獲月球樣本!

北京時間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攜帶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在距離地表10km高度開傘,按照預定方案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收官之戰取得圓滿勝利。這也是人類44年後,重返月球取樣。

隨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電,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向探月工程任務指揮部並參加嫦娥五號任務的全體同志致以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

帶回來的月壤都去哪兒?何時可以去月球旅行?成果會分享給NASA嗎?

17日下午,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介紹,嫦娥五號"打包"帶回的月壤,除了北京中科院天文臺作為月壤主要存儲點以外,在湖南韶山,毛主席的故鄉將作為異地災備點,以告慰毛主席生前"可上九天攬月"的夙願。同時,一部分月球土壤將入藏國家博物館,向公眾展示。

對於網友呼聲很高的"去月球旅行",吳豔華稱,按照目前初步意向,要先搞關鍵技術攻關。"近地球軌道空間站建成,運行得非常好,再規劃論證是否要進行載人登月。不同於美國載人登月,我國的載人登月服務於科研,服務於探索未知,服務於掌握地外天體的更多環境因素"。

目前,以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為起點,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將接續實施。目前,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正在奔火的徵程;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工程任務也將按計劃陸續實施。

會上路透社記者提問,中國是否會把月球樣品分享給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對此,吳豔華表示,根據《外空條約》,外空資源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中國願意與各國志同道合的機構和科學家共享月球樣品及探測數據。能不能和NASA合作,取決於美國政府的態度。

23天的月球之旅,"攻略"卻做了十年

11月24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開啟為期23天的月球之路,期間共經歷了11個飛行階段:發射入軌階段、地月轉移階段、近月制動階段、環月飛行階段、著陸下降階段、月面工作階段、月面上升階段、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階段、環月等待階段、月地轉移階段和再入回收階段。

實際上,為了準備這次23天的月球之旅,嫦娥五號探測器的研製團隊與嫦娥五號已經相伴了十年之久。

"從2011年1月立項,到現在整整十年,一個月不多,一個月不少,按照我們的計劃12月返回,整整十年,不容易。"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以下簡稱為五院)空間科學與深空探測首席科學家葉培建感嘆道。

十年裡,嫦娥五號探測器研製團隊日夜兼程,一次次進行技術驗證,一步步實現方案優化,確保各項方案成熟,各項技術最優。

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總指揮助理史偉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僅僅採樣封裝的各個環節,整個試驗隊伍就已經做了將近500次的試驗,我們對產品的性能全面摸查,才能做到全面放心。"


嫦娥五號完全體

多次刷新中國深空探測技術新高度,完成多項國內"首次"

嫦娥五號探測器是迄今為止我國研製的最為複雜的太空飛行器系統,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組成,共有15個分系統,承擔著中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的重大任務,採集2kg左右的月球樣本,奔走38萬公裡返回地球。

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裡,嫦娥五號探測器已經多次刷新了中國深空探測技術的高度。據吳豔華介紹,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首次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首次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準入軌,首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首次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首次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

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彭兢向《中國經濟周刊》強調,"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技術難度很高,從探月歷史上來看,只有阿波羅載人登月在月球軌道上執行過交會對接,但此次無人交會對接,之前從未有過。"

"五姑娘"回家成熱門,一日喜提多個熱搜

在嫦娥五號著陸的同時,網絡頻爆熱點。

先是一隻被紅外影像拍攝到的形似兔子的小動物成功搶鏡,成為第一個成功找到嫦娥五號的"大佬"。有網友稱,這是把玉兔帶回來了。


央視直播畫面中,右下角紅圈內為紅外線監控下的"玉兔"

此外,渾身被貼滿暖寶寶的返回器也瞬間萌翻全網。通過央視直播畫面可見,著陸時正值凌晨,為給返回器保溫,防止剩餘燃料被凍住、增加後續處置的難度,地面回收人員給返回器全身上下貼滿了暖寶寶暫時保暖,最外層還套上迷彩外罩。網友笑稱:高端的設備,往往只要最樸素的保溫方式。


渾身上下被貼滿暖寶寶的返回器



地面回收人員給返回器最外層還套上迷彩外罩

同時,一張嫦娥五號的照片也引發熱議。17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發布一張嫦娥五號"出差"前後對比圖,圖上嫦娥五號肉眼的變黑了。有網友紛紛留言表示,從月球取"快遞"不容易,出趟差把小臉兒整挺黑,像極了軍訓歸來的自己。


嫦娥五號"出差"月球前後對比圖

此外,在接嫦娥五號回家的現場,"中國鋼鐵俠"也火了一把。據航天科工二院206所介紹,該所研製的搬運外骨骼助力搜索回收分隊成功完成返回器搜索回收任務。

任務中,兩名搜索回收隊員身穿外骨骼攜帶多套搜索設備,從直升機降落點快速機動至返回器著陸點,穿上搬運外骨骼後,原本需要兩人共同搬運的設備,只需一人即可單獨完成。兩套搬運外骨骼包含上肢助力模塊和下肢助力模塊,負載能力達50公斤。被網友親切地成為"中國鋼鐵俠"。


搬運外骨骼,航天科工二院提圖

一天之內喜提多個熱搜,透露出國民對嫦娥五號及中國航天的高度關注。隨後,《中國經濟周刊》還將就嫦娥五號進行追蹤報導,深度揭秘"五姑娘"背後的故事。

本文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覃肄靈_NB17208

相關焦點

  • NASA招新人:太空人報考指南
    參考文章: 1.NASA’s Astronaut Candidates to Graduate with Eye on Artemis Missions https://www.nasa.gov/press-release/nasa-s-astronaut-candidates-to-graduate-with-eye-on-artemis-missions
  • NASA發布高解析度全球氣候預測數據集
    有關NASA氣候預測數據集的更多信息參見https://nex.nasa.gov/nex/projects/1356/。  原文來源:http://climate.nasa.gov/news/2293/   (來源:全球變化研究信息中心 編譯:劉燕飛 責任編輯:張永)
  • nasa官網查生日星空攻略(查詢入口+操作步驟)
    nasa官網查生日星空攻略  查詢步驟:  一、進入NASA官方網站:https://www.nasa.gov/content/goddard/what-did-hubble-see-on-your-birthday
  • 高進選擇PK陳意涵,其他歌手的反應很有意思,其中曾軼可反應激烈
    高進選擇PK陳意涵,其他歌手的反應很有意思,其中曾軼可反應激烈近些年來綜藝節目可謂是層出不窮,但是歌唱類節目永遠會是首選一個類型,最近開播的歌唱類綜藝節目《我是唱作人》,節目中的毛不易、高進、汪蘇瀧、王源、梁博、曾軼可的強大陣容,也是獲得不少話題和關注
  • 歐陽娜娜登nasa頒獎典禮拉琴演奏的是什麼歌曲 see you again歌詞
    那麼歐陽娜娜登nasa頒獎典禮拉琴演奏完整版視頻你們看了嗎?一起來瞧瞧吧!  歐陽娜娜登nasa頒獎典禮拉琴演奏完整版視頻  據臺灣媒體報導,第六屆科學突破獎頒獎典禮3日(美國時間)在美國矽谷舉行,此次藝人歐陽娜娜[微博]受邀參加典禮,不僅身為亞洲第一位受邀藝人,更要在典禮上帶來精彩的大提琴表演,從照片中就能看見她笑得燦爛,粉絲們也感到很開心。
  • NASA提醒:今晚是國際觀月夜
    NASA正在邀請粉絲們訪問其網站nasa.gov/NASATV。任何想找點事做的人都可以花點時間在後院用肉眼、雙筒望遠鏡或望遠鏡欣賞月亮。
  • 親子妙招:趣味遊戲,NASA月相日曆製作,免費兒童餐,視頻找彩蛋
    製作材料:打孔器黃銅緊固件剪刀膠帶書寫用具月相日曆模板(在線列印)模板連結:https://www.jpl.nasa.gov/edu/pdfs/mooncalendar_worksheet-2020.pdf
  • 移動一根數學棒使7-8-8=9成立,題目很有意思,考驗大腦反應能力
    移動一根數學棒使7-8-8=9成立,題目很有意思
  • nasa的洞察力「聽到」火星上奇特的聲音
    當然,你需要超人的聽覺,但是nasa的洞察力著陸器配備了一個非常特殊的「耳朵」。太空飛行器的精密靈敏的地震儀,稱為內部結構的地震實驗(seis),可以捕捉到像微風一樣微妙的振動。該儀器由法國航天局、國家空間研究中心(cnes)及其合作夥伴提供。賽伊斯的設計是為了傾聽馬斯奎克的聲音。
  • NASA「朱諾號」為木星的水之謎提供了新發現
    https://www.nasa.gov/juno https://www.missionjuno.swri.edu https://www.nasa.gov/jupiter 也可以通過以下連結在Facebook和Twitter上關注朱諾號任務:
  • 大鵬導演的作品播出後,幾位導演的反應很有意思
    《花木蘭》播出後,觀眾們反應熱烈,紛紛為《花木蘭》和大鵬點讚,有的網友表示花木蘭這個片段,演員的表現很優秀,大鵬是天使導演,他有才華在身上。有的網友表示這版花木蘭和原版關係不大,大鵬對劇本的改編,給了演員很大的表演空間。可以說網友對大鵬執導的花木蘭,幾乎是一邊倒的點讚。但是《演員請就位》四位導演的反應,就很有意思了。
  • 謝霆鋒忽悠王祖藍吃牛鞭,李亞男這一反應道出真相,網友:有意思
    謝霆鋒忽悠王祖藍吃牛鞭,李亞男這一反應道出真相,網友:有意思。在節目中謝霆鋒做了一道美食,王祖藍吃的非常的香,只是他並不知道自己吃的就是牛鞭,大家都知道牛鞭的功效,在得知他吃的東西後,王祖藍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反應,只是旁邊的李亞男反應就有點激烈了,只見她惡狠狠地盯著王祖藍,說出了一句讓他非常尷尬的話:男生要多吃一點牛鞭喔。謝霆鋒漏出了一臉耐人尋味的表情,讓人浮想聯翩啊。
  • 慶祝哈勃升空30周年 NASA放出30張哈勃拍攝的精選照片
    想要訪問完整圖片信息可以點擊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20/for-30th-anniversary-hubble-releases-images-of-30-celestial-gems
  • 探索宇宙奧秘NASA官網開放下載實拍圖
    網頁連結:https://images.nasa.gov可以在頁面正中間的搜索框輸入任何你想要查找的關鍵詞,比如 curiosity(「好奇號」火星車)、pluto(冥王星)等等目前,這個資料庫有14萬張高清圖片可供公眾免費下載,與此同時,這個資料庫還在不斷更新中。
  • NASA免費開放軟體下載:從機器人系統到數據處理工具
    在自動化系統類別(包括機器人系統、自動化系統和系統健康監測系統)中,NASA 一共開放了 31 個工具,下面僅列出了項目的名稱,項目詳情和下載或申請地址請查閱:https://software.nasa.gov/autonomous_systems1.
  • NASA 開放巨量 VICAR 源碼:近 350 款應用程式
    傳送門(GitHub):https://github.com/nasa/VICAR/[編譯自:Soft Pedia , 來源:JPL]轉載自:cnbeta.comPS:
  • NASA新太空望遠鏡SPHEREx將解開爆發的密秘
    美國nasa(NASA)生物學家想找到回答。因此,該航天部門設計方案了一臺太空望遠鏡,它將可以檢測宇宙空間,找尋這些最開始時刻的直接證據。NASA早已公布,其望眼鏡修建方案—宇宙空間歷史時間光度計、再水解元紀和冰面探測儀(SPHEREx)順利開展。該組織將逐漸開展最終的設計方案工作中,並逐漸修建望眼鏡,期待在2024年到2025年中間發送該望眼鏡。
  • 一款小眾且非常有意思的軟體
    這是一款小眾而且非常有意思的軟體,尤記得學生時代,最頭疼的是化學,最有意思的也是化學,化學實驗各種反應,看了讓人興奮。今天小編推薦的這款軟體就是一款化學實驗軟體,聽到這別覺得無聊,繼續看下去就能發現有意思的點,讓你過一把實驗的癮,實驗模擬的算是非常逼真了。首先打開APP是這個樣子左邊一個按鈕右邊一個按鈕,黑色區域就是相當於一個容器了。
  • NASA史上最貴望遠鏡迎來新進展:詹姆斯 韋伯空間望遠鏡主鏡成功展開
    參考來源: 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20/nasa-s-james-webb-space-telescope-full-mirror-deployment-a-success
  • NASA開放巨量VICAR核心原始碼:涵蓋超350餘款不同應用(圖)
    傳送門(GitHub):  https://github.com/nasa/VICAR/  [編譯自:Soft Pedia , 來源:JPL](來源:cnBe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