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發布高解析度全球氣候預測數據集

2020-12-16 中國氣象局

  2015年6月9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新的全球數據集,聯合歷史觀測數據與氣候模擬資料,預測在不同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到2100年全球溫度和降水的變化。該數據集是NASA地球交換計劃(NASA Earth Exchange,NEX)的最新產品,有助於科學家和規劃者進行氣候風險評估,從而更好地理解諸如極端乾旱、洪水、熱浪和農業減產等自然災害的局地和全球效應。

  該數據集將全球實際觀測數據與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第五階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的氣候模擬資料相結合。其中氣候模擬運用了最好的物理模型,在兩種不同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預測全球氣候將如何變化,這兩種排放情景分別為:基於現有排放趨勢的「正常」情景和排放顯著增加的「極端」情景。

  NASA的氣候預測數據提供了1950至2100年解析度為25 km的詳盡的全球未來溫度和降水類型分布,包括全球每日最高溫、最低溫和降水量估計值。該數據集對公眾開放,可以逐日查看各城鎮數據。有關NASA氣候預測數據集的更多信息參見https://nex.nasa.gov/nex/projects/1356/。

  原文來源:http://climate.nasa.gov/news/2293/

  
(來源:全球變化研究信息中心 編譯:劉燕飛 責任編輯:張永)

相關焦點

  • 全球1公裡解析度氣候模擬初面世
    儘管這僅是單一案例的實現,但1公裡解析度的氣候模擬資料仍可以作為參考,與目前業務運行的9公裡解析度全球天氣預報模式產品的優勢和不足進行比較評估。雖然1公裡解析度季節預報數據中獲得的極端天氣結果在量級上略顯粗糙,但仍可以與實際氣候預測業務中較粗解析度的天氣現象對比參照。
  • 高質量數據集支撐青藏高原天氣氣候預測
    」馬耀明研究員等集成發布了首套高時間解析度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數據集。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一流期刊《地球系統科學數據》上。 該數據集基於「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20餘年的艱苦努力,建立了覆蓋高原大地形山區、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荒漠戈壁、荒漠草原、高山森林及高原湖泊等高原典型下墊面的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研究平臺,並對高原不同下墊面大氣邊界層、土壤水熱變化以及地-氣間能量水分交換規律等進行了長期觀測研究。
  • 面向全球正式發布:最高解析度、500年超長「通用地球系統模式(CESM)」模擬數據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面向海洋與地球氣候變化重大科學前沿,在全球範圍內開展協同攻關,支撐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於2020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向全球發布最高解析度、500年超長「通用地球系統模式(CESM)」模擬數據(登錄網址http://ihesp.qnlm.ac/,即可免費下載使用)
  • 國際高解析度地球系統預測實驗室成立 在中國青島和美國建設
    齊魯網青島11月16日訊(記者 郭靜 張磊 孫楊 辛鵬 青島臺張峰 即墨臺單超)今天上午,國際高解析度地球系統預測實驗室在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正式成立。實驗室由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與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共同組建,明年1月正式啟用。
  • 我國推出全球首套30米解析度地表覆蓋數據產品(圖)
    近日,由我國兩院院士評出的「201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世界「首套3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遙感製圖數據集成功研製並捐贈聯合國」因入選而備受關注。早在去年9月22日聯合國氣候峰會啟幕前,我國政府向聯合國捐贈該數據圖集時,這一數據成果就已轟動業界,並開始在全球範圍得到應用。
  • 我國氣候預測模式邁向世界先進
    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的更好支撐  氣候模式是開展氣候預測的客觀工具和手段。1995年起,國家氣候中心啟動我國第一代季節氣候預測以及月動力延伸氣候預測業務系統研發,2005年投入業務化運行。如今,第三代氣候模式,即次季節-季節-年際尺度一體化氣候模式預測業務系統 (下稱BCC-CPSv3系統)全部研製完成。
  • 氣候變化監測的新裡程碑: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推出ERA5預覽版
    英格蘭雷丁2016年11月4日電 /美通社/ -- 《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發布一年之後,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推出了其迄今為止最強大的全球氣候監測工具ERA5。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發布新一代地球觀測數據與製圖成果
    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學系主任宮鵬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劉涵一起,對外發布了清華大學基於亞馬遜雲服務(AWS)完成的新一代中國地區地球觀測數據集(Seamless Data Cube,簡稱SDC)——2000~2018年30米解析度逐日無縫遙感觀測數據,以及在此基礎上研製的中國逐季節地表覆蓋和逐年土地利用製圖成果。
  • 研究繪製精度更高的全球氣候劃分地圖
    2006年,該系統被精細地繪製成空間解析度為0.083°的地圖,把人們對該系統的關注和應用推向了新的研究熱潮。 最近,該系統的研究又出力作,Nature推出的數據雜誌開源期刊Scientific Data於2018年10月30日發表了由Hylke E. Beck, Niklaus E. Zimmermann, Tim R.
  • 他們推進我國氣候預測模式,邁向世界先進
    氣候預測結果,是決策者應對氣候變化(溫室氣體減排與氣候變化適應)的重要參考。作出準確的氣候預測,對於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對於超前調配資源做好防汛工作、保障糧食安全、開展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等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氣象工作者,已為發展獨立自主的氣候預測模式付出數十年努力。
  • GIS數據從哪裡來?!(二)
    EU-DEM:覆蓋整個歐洲的25米解析度DEM,可以在瓷磚上下載OpenTopography:基於社區的站點,可以免費訪問高解析度的地形數據。目前的數據似乎聚集在美國西海岸和格陵蘭島,可用作密集點雲和加工DEM。天氣和氣候WorldClim:過去,現在和預測的未來條件的氣候數據。包括溫度(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和降水量。1km x 1km解析度。
  • 地學系宮鵬研究組發布多時相高解析度全球城市邊界數據集
    global artificial impervious area (GAIA) data)的論文,對外發布了全球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和2018年的全球城市邊界數據集。
  • 全球碳排創新高 觸及氣候變化「紅線」
    英國《衛報》日前報導稱,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2010年的碳排總量已非常接近可引發全球氣溫上升超過2攝氏度的「危險界限」。《衛報》援引國際能源署(IEA)尚未公布的預測數據顯示,隨著世界經濟逐步恢復增長,201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了16億噸,這是有記錄以來全球碳排的最大幅度。
  • 利茲大學:過去是預測未來氣候的關鍵
    一種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在氣候模型的開發中包括古氣候數據,可以幫助科學家預測未來氣候的情景並提出緩解策略。 這些數據涵蓋了範圍廣泛的氣候條件,可以以歷史數據無法提供的方式為氣候模型提供信息。地球過去的這些時期涵蓋了很大範圍的溫度,降水模式和冰蓋分布。 「為了提高我們對未來的氣候模型,它通過重建過去的這些溫暖的氣候,以測試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 美國發布全球氣候狀況報告稱全球變暖仍在持續
    6月28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在其網站上發布了《2010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
  • 數據分享 | 高光譜遙感影像數據集匯總
    高光譜遙感是將成像技術和光譜技術相結合的多維信息獲取技術,可以同時獲取目標的二維空間信息與第三維的光譜信息,得到高光譜解析度的連續、窄波段圖像數據。高光譜圖像與高解析度圖像、多光譜圖像相比的優勢在於,它的光譜解析度高,波段眾多,能夠獲取地物幾乎連續的光譜特徵曲線,並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或提取特定波段來突出目標特徵;定量化的連續光譜曲線數據為地物光譜機理模型引入圖像分類提供了條件;它包含豐富的輻射、空間和光譜信息,是多種信息的綜合載體。高光譜圖像在地物製圖、資源勘探等領域得到了廣泛使用。接下來,我們總結了現有15個高光譜數據的基本情況。
  • NASA免費開放軟體下載:從機器人系統到數據處理工具
    儘管有些代碼存在接入限制,但是,過去兩年來,NASA 自動化並更新了軟體發布過程,確保這個過程儘可能快簡單和直接。該目錄包括一系列軟體產品,可用於很多各類技術應用中,其中有幾個軟體是首次面向公眾發布。這份目錄分為 15 大類,包括可用於數據處理/存儲、業務系統、運行系統、推進研究以及航空技術(aeronautics)的軟體。所有軟體包括兩種提供方式:複製件和在線。
  • CVPR 2019 | 告別低解析度網絡,微軟提出高解析度深度神經網絡HRNet
    ,使其在對空間精度敏感的任務上很難取得準確的預測結果。為此,微軟亞洲研究院視覺計算組提出高解析度深度神經網絡(HRNet),對網絡結構做了基礎性的改變,由傳統的串行連接高低解析度卷積,改成並行連接高低解析度卷積,通過全程保持高解析度和對高低解析度表徵的多次信息交換來學到豐富的高解析度表徵,在多個數據集的人體姿態估計任務中取得了最佳的性能。
  • COP25開幕,AI助力應對氣候變化行動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1日在會議開幕前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此次大會將呼籲加強「問責、責任和領導力」,以結束全球氣候的危機。針對氣候變化問題,我國生態環境部同樣也給予了極高的關注。11月27日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9年度報告》顯示,氣候變化可通過自然環境直接作用到人體健康。2018年以來,我國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不斷推進,取得積極進展。
  • 華東師範大學發布未來85年全球城市擴張預測
    《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最近刊發了華東師大地理科學學院黎夏教授團隊在全球氣候變化領域重要研究進展:預測至2100年,五種情景下全球城市用地空間格局演變,以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城市用地雖然佔全球陸地面積較小,卻對全球能量循環和人類可持續發展存在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