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推出全球首套30米解析度地表覆蓋數據產品(圖)

2020-12-12 環球網

近日,由我國兩院院士評出的「201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世界「首套3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遙感製圖數據集成功研製並捐贈聯合國」因入選而備受關注。

早在去年9月22日聯合國氣候峰會啟幕前,我國政府向聯合國捐贈該數據圖集時,這一數據成果就已轟動業界,並開始在全球範圍得到應用。全世界的網友都可登錄網站www.globallandcover.com點擊欣賞或免費下載圖片,讓這些「美圖」帶你「逛」世界。

那麼,這套地表覆蓋數據「牛」在哪裡?到底有什麼用?

暢遊「美圖」

大片地表層被綠色覆蓋,藍色河流掙脫主幹道如手指伸張般向外盡情延展,好似彩超下人體內賁張的血脈……這不是抽象派大師筆下的藝術作品,而是世界首套3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遙感製圖數據集上的地理圖景。大千世界的妖嬈和美麗,都聚集於近2萬幅圖景當中。

進入全球地表覆蓋網站,在溼地、人造地表、苔原、冰川、永久積雪、草地、裸地、耕地、灌木地、森林這10大類地表信息欄目下,不僅美圖美景任瀏覽,通過前後兩期時間比對,還能了解地表覆蓋10年來的變化。

全球地表覆蓋數據(GlobalLand30)是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全球地表覆蓋遙感製圖與關鍵技術研究」歷時4年的科研成果,由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牽頭、科技部等多個部委的18家單位共同完成。

天降大任於「數據」。這套填補世界空白的數據成果已經服務於世界地學研究,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規劃提供服務。「全球地表覆蓋數據」項目的主要倡導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遙感專家徐冠華如此評價,「它是我國地學科學研究立足中國、走向世界的標誌性事件。」

截至目前,共有80多個國家、1200多個用戶下載了51000多幅圖,全球地表覆蓋網站的「粉絲」活躍。

揭秘「圖譜」

何為「30米解析度地表覆蓋數據」?

地表覆蓋是指地球表面各種物質類型及其自然屬性與特徵的綜合體,能反映大多數人類土地利用活動形成的景觀格局。30米解析度和照片像素原理差不多,解析度越高看得就越清楚,「看圖說話」(分析圖中要素)就越準確。

地表覆蓋數據非常重要,全球變化研究、生態環境研究都離不開它。細數一下,聯合國及成員國相繼開展的氣候變化研究、土地利用與變化研究、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研究、地表覆蓋變化及分類研究,還有我國正在進行的地理國情的摸家底式普查,都是以地表覆蓋數據為基本底圖,且不可或缺。將來,國土利用、城鎮化建設、城市管理,包括「一帶一路」建設都要用到它。這套圖集耀眼之處還在於,可以進行近10年來的兩個時間節點的數據比對,從而為全球地表覆蓋變化分析提供有力支撐,為聯合國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規劃、監測和決策提供科學的工具,也有力推動了全球對地觀測與地學領域的數據共享。

30米解析度的地表圖與谷歌地圖有什麼不同?

「谷歌地圖只是一個可以查看的影像圖;而30米地表覆蓋圖,直接可以在上面進行地表覆蓋類型信息的量測和分析。」在中國測繪創新基地的一間會議室裡,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主席、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總工程師、「全球30米解析度地表覆蓋遙感製圖」項目首席科學家陳軍指著面前的電腦屏幕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打個比方,用手機為你拍張大頭照(相當於谷歌地圖),我只能給別人描述你的五官端正,眼睛很大,但眼睛具體多大、鼻子所佔面積、整體比例是否達到美女標準都無法測定。但地表覆蓋圖可以計算出十大地表覆蓋種類的精確數據,告訴哪個地區水資源最豐富,哪個地方的森林覆蓋率更高,哪裡的耕地最多等。而世界每個角落這10年的變遷也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做到心中有「數」。

破解世界難題

不可否認,30米解析度地表覆蓋圖的研製曾是世界性難題,國際上一直缺少這樣一張全面、高精度地反映全球地表覆蓋現狀及變化的數據集、覆蓋圖。

美國、歐盟等曾利用低空間解析度航天遙感資料,研製了7套空間解析度為300米和1000米的低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數據產品,但由於空間細節不夠、分類精度不高,不同產品之間一致性較差,遠不能滿足應用需求。

為準確了解全要素地表覆蓋製圖遇到的精細化提取、產品質量控制以及海量影像最佳覆蓋與有效處理等諸多難題,我國400多名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科技創新。陳軍透露說,這套數據成果首先實現了全球影像高質量覆蓋,特別是對多源影像的最優處理。設計了30米多源影像的幾何、輻射及多時相重建處理成套方法。比如針對黑色條帶、雲霧遮擋的處理等。其次是大膽創新,創建了地表覆蓋製圖的POK方法,使水體與溼地等10大類地物同物異譜,異物同譜現象得到有效解決。大家知道,從衛星照片上分辨地物首先是靠辨色來區分,同樣是拍攝水體,在不同地區拍下來的照片可能會大為不同。有時天上的一塊雲朵投射到地面上的陰影,會被誤讀為水體,而有時在雲霧籠罩下的溼地也會被錯判為水體,這都需要技術人員利用綜合知識輔助計算機嚴加判讀。在全球複雜景觀下,採用創新的POK方法,使得這套成果數據分類精度(準確率)達到80%以上,站在了世界前沿。再次是提出了地表覆蓋異質數據和異構服務集成發布、集約型服務計算等新方法,並創建了首個全球30米地表覆蓋信息服務平臺,有效地支撐了數據產品研製與成果共享服務。

據了解,該項目已獲得和申請了20多項國家專利。聯合國副秘書長吳紅波在微博中寫道,全球地表覆蓋30米精度數據軟體(平臺)是世界上同類軟體中精度最高,且無償使用的。這是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為國際社會作出的傑出貢獻,為中國科技人員爭了光。

大數據促應用

這套數據成果正在為促進全球變化研究和可持續發展規劃服務。

如設在英國劍橋大學的世界保護監測中心正通過地表覆蓋大數據來測定生物多樣性關鍵變量,很快算出全球21萬個保護區中各個生物群落、陸地生態區及每個保護區10年來的地表覆蓋變化等。該中心主任哈頓表示,為了做這樣的生物多樣性評估,我們已等了30年。

有了這套數據成果,國家遙感中心與中國科學院遙感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組織完成了《全國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3年度報告》,結論是:2000年到2010年全球新增城鄉建設用地比率為5.08%,在新增的5.74萬平方公裡城鄉建設用地中,佔用最多的是耕地,佔比為50.26%,其次依次為草地、林地、灌叢地、裸地、溼地和水體。

那麼,聯合國又準備拿它來做什麼?根據中國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與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籤署的《關於向聯合國提供3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數據的聯合聲明》,該數據將由聯合國持有並向各成員國、聯合國系統機構和國際社會免費提供使用,作為支持聯合國系統機構和成員國進行科學決策、可持續發展目標及2015年後發展議程中關鍵性環境因素衡量和監測的有效途徑。

「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為世界奉獻出具有極高科研價值的前沿數據產品,體現了大國的責任擔當,也說明中國測繪事業取得了從一般性主導到實質性支撐的重要突破。」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管理專家委共同主席、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李朋德表示。

我國在全球地表覆蓋遙感製圖方面雖然實現跨越式發展,但這隻初步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陳軍認為,要保持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優勢與影響力,成為領跑者,尚需解決「從有到優」、「從數據到知識」、「從成果到服務」等難題,這需要國家的繼續支持,需要加強國際合作,協同創新,使「美圖」更好地走向世界,服務國際社會。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繪製世界首幅1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圖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宮鵬教授研究組與國內外多家單位合作以《有限全球樣本穩定地表覆蓋分類:遷移2015年的30米解析度樣本完成2017年的1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製圖》(Stable classification with limited sample: transferring
  • 中科院團隊發布首套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
    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近日該院劉良雲研究員團隊對外發布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目前該數據集已在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數據網站免費共享。地表覆蓋分布是氣候變化研究、生態環境評估及地理國情監測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信息。近年來,隨著衛星遙感和計算機存儲與計算能力的不斷增強,全球尺度中高解析度地表覆蓋產品的應用需求日益迫切。
  • 世界首幅1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圖誕生!
    :遷移2015年的30米解析度樣本完成2017年的1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製圖》(Stable classification with limited sample: transferring a 30-m resolution sample set collected in 2015 to mapping 10-m resolution global land cover in 2017)的論文成果
  • 新版全球地表「快照」如何製成?
    「9月15日,自然資源部向社會發布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同日,我國向聯合國捐贈了這套數據。」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也被稱為全球陸地表面「快照」。這套「快照」是如何製作出來的?記者就此採訪了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項目組。
  • 我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超算InSAR系統實現全國地表形變監測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王超研究員團隊與計算技術研究所尤海航研究員團隊,成功研製了我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InSAR)系統,首次實現了全國尺度地表形變InSAR製圖。
  • 我國首套超算InSAR系統實現全國地表形變監測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王超團隊與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尤海航團隊,研製出我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InSAR)系統,首次實現了全國尺度地表形變InSAR製圖。
  • 3米!AI+遙感,讓地表信息製圖再攀新高峰
    在近日召開的WGDC 2020全球地理信息開發者大會上,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球系統科學系主任、清華大學中國城市研究院院長宮鵬教授重磅發布了由清華大學與全球領先的AI平臺企業商湯科技合作完成的全國首個3米解析度地表覆蓋製圖產品。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發布新一代地球觀測數據與製圖成果
    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學系主任宮鵬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劉涵一起,對外發布了清華大學基於亞馬遜雲服務(AWS)完成的新一代中國地區地球觀測數據集(Seamless Data Cube,簡稱SDC)——2000~2018年30米解析度逐日無縫遙感觀測數據,以及在此基礎上研製的中國逐季節地表覆蓋和逐年土地利用製圖成果。
  • 中國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實現全國地表形變監測
    2018-2019年中國中東部地區地表形變年平均形變速率圖。中科院空天院 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15日發布消息說,該院王超研究員團隊與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尤海航研究員團隊合作,已成功研製出中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InSAR)系統,並首次實現全國尺度地表形變的監測和製圖。
  • 我國首次地理國情普查結果:植被覆蓋面積約756萬平方千米
    據統計,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獲得的數據總量達到770TB,相當於7億冊50萬字的圖書。「依託這些海量的普查成果,我國建成囊括地表覆蓋、重要地理國情要素、遙感影像等組成的地理國情資料庫,既可提供三維瀏覽、成果查詢、檢索服務,也可為政府、企業和公眾提供個性化統計分析定製服務。」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副主任劉若梅說。
  • 中國發布迄今世界上解析度最高全月圖(圖)
    中國科學家在龍年元宵佳節給全球天文學愛好者送上了一份厚禮——由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獲得的7米解析度、100%覆蓋全月球影像圖。  6日,中國國防科技工業局發布了這一中國探月工程重大科技成果。  「中國外,目前國際上還沒有其他國家發布過優於7米解析度、100%覆蓋全月球表面的全月球影像圖。」中國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劉東奎說。
  • 中國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研製成功
    原標題:中國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研製成功   我國地質災害監控防治能力再上新臺階。
  • 高質量數據集支撐青藏高原天氣氣候預測
    」馬耀明研究員等集成發布了首套高時間解析度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數據集。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一流期刊《地球系統科學數據》上。 該數據集基於「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20餘年的艱苦努力,建立了覆蓋高原大地形山區、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荒漠戈壁、荒漠草原、高山森林及高原湖泊等高原典型下墊面的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研究平臺,並對高原不同下墊面大氣邊界層、土壤水熱變化以及地-氣間能量水分交換規律等進行了長期觀測研究。
  • 我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研製成功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5日電 (記者陸成寬)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來自空天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成功研製了我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並首次實現全國尺度地表形變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製圖。 作為受地質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逐年增加。
  • 地表土壤水分動態變化監測方法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在全球大尺度的土壤水分監測上,能夠全天時、全天候工作的被動微波遙感被認為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曾江源副研究員等基於最新的L波段SMAP輻射計亮溫數據,發展了一種全新的微波土壤水分指數(SMI)用來捕捉土壤水分的動態變化趨勢(圖1)。圖1.
  • 面向全球正式發布:最高解析度、500年超長「通用地球系統模式(CESM)」模擬數據
    以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科學家為主的「國際高解析度地球系統預測實驗室」國際團隊,利用一年多的時間,解決超大規模並行計算在從核異構晶片上長期穩定積分的諸多技術難題,完成了高解析度全球氣候變化模擬實驗,獲取了世界上時間序列最長(500年)、解析度最高(大氣和陸地水平解析度25公裡,海洋和海冰水平解析度10公裡)的地球氣候系統模擬大數據。
  • 我國自主地圖服務網站「天地圖」正式推出手機版
    新華社北京10月21日電(記者 吳晶晶)記者21日從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獲悉,我國自主的網際網路地圖服務網站「天地圖」2011版和手機版已正式推出,將為廣大公眾提供目前國內數據量最豐富、現勢性最強的地理信息服務。公眾可登錄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網站(www.sbsm.gov.cn)和「天地圖」網站(www.tianditu.cn)瀏覽下載。
  • 我國民用最高清衛星圖出爐:機場跑道線清晰可見
    人民網北京12月10日電(趙竹青)12月10日,國家航天局發布了高分七號首批22幅亞米級立體影像產品,包括北京首都機場、大興機場、雁棲湖,安徽涇縣,廣東陽春市,山東菏澤等多個地區的正射影像圖、立體核線影像、數字表面模型產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