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套超算InSAR系統實現全國地表形變監測

2020-12-27 光明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王超團隊與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尤海航團隊,研製出我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InSAR)系統,首次實現了全國尺度地表形變InSAR製圖。

  地球表面因受地球內外動力的驅動,一直不停地運動和變化,從秒級的地震破裂到數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斷層蠕變,造成的地質災害威脅著人類生命和財產安全。利用空間遙感技術實現地表形變大範圍監測,對開展固體地球運動研究和地質災害調查具有重要意義。

  InSAR技術是通過利用合成孔徑雷達(SAR)圖像中的相位信號來獲取毫米級地表形變信息的技術。隨著寬幅SAR成像技術的成熟,國內外SAR衛星數據爆炸式增長,在計算機存儲與計算能力不斷增強的背景下,針對全國尺度的地質災害調查、監測的迫切需求,該研究團隊結合衛星大數據處理技術與超算硬體平臺,經過2年多的時間對早期獨立研發的相干目標時序InSAR處理軟體進行算法改進及並行優化,研發出我國首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InSAR系統,實現了InSAR大數據自動化、批量並行處理。

  在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提供的超級計算系統上,該研究團隊進行超算InSAR系統的部署,實現高魯棒性、集成性、高效性的InSAR處理,減少了大範圍InSAR數據處理消耗的人力與時間。基於系統,該研究團隊在半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了2018年至2019年覆蓋全國的近12000幅歐洲哨兵-1A/B(Sentinel-1)衛星圖像處理,首次獲取了全國尺度的InSAR地表形變測量結果,計算數據量達到700TB,其中相干測量點數量超過1億量級,城區測量點覆蓋密度達到每平方千米20個,總的平均覆蓋密度達到每平方千米8個,城區形變測量精度優於1釐米,比傳統計算效率提高了70-90倍。

  利用超算InSAR系統所提供的大尺度地表形變產品可以促進地球科學的新發現,服務於板塊運動、全球環境變化等地球科學領域,並可以提高我國遙感數據處理能力,服務於我國大範圍地面沉降的地理國情監測及地質災害普查等領域,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大時空尺度SAR遙感地物信息智能處理機理與方法研究」、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的支持。

[ 責編:戰釗 ]

相關焦點

  • 我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超算InSAR系統實現全國地表形變監測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王超研究員團隊與計算技術研究所尤海航研究員團隊,成功研製了我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InSAR)系統,首次實現了全國尺度地表形變InSAR製圖。
  • 中國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實現全國地表形變監測
    中科院空天院 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15日發布消息說,該院王超研究員團隊與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尤海航研究員團隊合作,已成功研製出中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InSAR)系統,並首次實現全國尺度地表形變的監測和製圖。
  • 我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研製成功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5日電 (記者陸成寬)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來自空天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成功研製了我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並首次實現全國尺度地表形變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製圖。 作為受地質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逐年增加。
  • 中國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研製成功
    原標題:中國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研製成功   我國地質災害監控防治能力再上新臺階。
  • 博士論文摘要 | 劉媛媛:不同尺度綜合地表形變InSAR時序監測與機理分析
    為克服時間、空間基線失相干,DEM誤差、大氣延遲效應等因素對形變監測的影響,具有穩定後向散射特性的相干點目標作為研究對象的時序InSAR技術應運而生。然而,由於其應用研究起步較晚,在高精度地表形變監測中仍面臨諸多技術難題,如常規SBAS方法時序形變監測時因多數據子集而導致的基準缺失、低相干條件下高相干點目標的有效識別、時序InSAR大範圍地表形變監測及監測成果的精度評定等。
  • 我國推出全球首套30米解析度地表覆蓋數據產品(圖)
    近日,由我國兩院院士評出的「201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世界「首套3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遙感製圖數據集成功研製並捐贈聯合國」因入選而備受關注。早在去年9月22日聯合國氣候峰會啟幕前,我國政府向聯合國捐贈該數據圖集時,這一數據成果就已轟動業界,並開始在全球範圍得到應用。
  • 基於雷達幹涉測量技術的珠三角地形和形變監測
    》是近年來筆者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進行地表地形和形變監測研究的技術總結,兼顧了基本原理、前沿發展和技術應用。系統介紹了InSAR技術的基本原理、數據處理方法和關鍵技術難題,以及時序InSAR技術在地形和形變監測領域的進展。針對生成TSX/TDX高精度DEM。過程遇到的多幾何DEM融合和水體探測問題,以及時序InSAR形變分析外部DEM質量影響等技術難題開展了系統建模和分析。
  • 監測機場跑道外來物和地質形變,「蘇州理工雷科」推進高校雷達研究...
    2019年,民航局發布第70號文件,建議2035年前實現國內大中型機場的外來物檢測系統全覆蓋。我國國內年旅客吞吐量達千萬級的大中型機場有40多個,共有跑道70多條。因此,目前機場外來物監測系統的市場還有很大的增量,預計這一市場會進一步鋪開。
  • 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工作新領域:地表基質調查
    2020年1月18日,自然資源部發布《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構建的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作為我國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工作的指導性文件,該《方案》的發布對於加快建立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監測、評價制度,健全自然資源監管體制,組織實施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工作,切實履行自然資源統一管理職責具有重大意義。《方案》在自然資源的分層分類模型中,首次提出「地表基質層」概念,並明確要開展地表基質調查工作。
  • 中科院團隊發布首套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
    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近日該院劉良雲研究員團隊對外發布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目前該數據集已在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數據網站免費共享。地表覆蓋分布是氣候變化研究、生態環境評估及地理國情監測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信息。近年來,隨著衛星遙感和計算機存儲與計算能力的不斷增強,全球尺度中高解析度地表覆蓋產品的應用需求日益迫切。
  • 我國首套1型糖尿病原創科普繪本正式出版
    我國首套1型糖尿病原創科普繪本正式出版 。黃歆供圖日前,由中國科學與技術協會糖尿病學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副院長翁建平教授策劃編印的「1型糖尿病原創科普繪本」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 新版全球地表「快照」如何製成?
    2014年之前,國際上大多採用美國和歐盟完成的解析度為1000米和300米的全球地表覆蓋數據產品,其精度和解析度難以滿足全球變化研究與可持續發展應用的需求。而30米解析度的遙感影像,在地理信息領域被認為是用於描述全球地表覆蓋及其變化的最佳尺度。2014年9月22日,聯合國氣候峰會即將啟幕之際,中國政府正式將世界上首套3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數據捐贈給聯合國。
  • 清華大學繪製世界首幅1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圖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宮鵬教授研究組與國內外多家單位合作以《有限全球樣本穩定地表覆蓋分類:遷移2015年的30米解析度樣本完成2017年的1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製圖》(Stable classification with limited sample: transferring
  • 那些追著超算跑的科學家
    當年,還在陝西省氣象臺工作的王蘭寧資歷尚淺,只是耳聞了不少關於超算的「傳說」,如美國人把一臺超算賣給我國,用不透明的玻璃包得嚴嚴實實,全國只有幾位科學家能得見真容,而且是在美國人的監視下,一旦工作完成,必須馬上離開。  「那個所謂的超算,如今看來充其量是一臺高性能工作站,但彼時卻是一座難以企及的高峰。受制於這塊『技術飛地』,我國很多科研項目根本無從開展。」王蘭寧說。
  • 我國國民體質監測系統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研究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尋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前提下,在體育行政管理實現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的管理體制的條件下,作為全民健身計劃的一項十分重要工作的國民體質監測工作應以一套什麼樣的管理制度來組織、管理、運作、協調好參與該系統工程的各部門的權益,以便使國家的投入發揮最大的效益。同時,探討與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國民體質監測系統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理論框架。
  • 全國首套3S泳客安全預警管理信息系統在上海啟用
    目前,全國首套3S泳客安全預警管理信息系統已在部分遊泳場所啟用,能全方位監控泳客安全。今天中午,看看新聞Knews記者來到寶山體育中心遊泳館,泳客拿到的更衣箱電子鑰匙還帶有水下智能救生系統的晶片。電子鑰匙被戴在泳帽上,進入泳池後,通過智能終端採集信息,全過程、全方位保護泳客安全。
  • 我國首套小功率霍爾電推進系統完成在軌測試,適用於小衛星
    IT之家6月22日消息 根據銀河航天的消息,6月15日,銀河航天首發星電推進首次點火成功,截至2020年6月17日,首發星電推進共計點火8次,均圓滿成功,陽極放電電流運行平穩,累積點火時長超過10000秒,標誌著我國低軌小衛星首次成功實現電推進系統的在軌應用。
  • 首套漢文與民族文智能翻譯系統上線
    原標題:首套漢文與民族文智能翻譯系統上線 國家民委日前公布,由東北大學信息學院計算機軟體所朱靖波教授帶領的團隊與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共同研發的漢文與民族文智能翻譯系統正式上線試運行。該系統採用了朱靖波團隊自主研發的NiuTrans翻譯引擎,可實現漢文與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等5種民族文的智能翻譯,可進一步提高民族語文翻譯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更好地為民族語文翻譯工作服務。
  • 浙江慈谿市供電公司自主研發全國首套配網不停電作業全過程管控系統
    浙江慈谿市供電公司自主研發全國首套配網不停電作業全過程管控系統 發布時間: 2020-12-25 17:12:05   來源:中國電力網  作者:周勝 岑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