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實現全國地表形變監測

2020-12-27 中國新聞網

2018-2019年中國中東部地區地表形變年平均形變速率圖。中科院空天院 供圖

中新網北京12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15日發布消息說,該院王超研究員團隊與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尤海航研究員團隊合作,已成功研製出中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InSAR)系統,並首次實現全國尺度地表形變的監測和製圖。

中科院空天院表示,利用超算InSAR系統所提供的大尺度地表形變產品不僅可以促進地球科學的新發現,服務於板塊運動、全球環境變化等地球科學領域,還可以提高中國遙感數據處理能力,服務於中國大範圍地面沉降的地理國情監測及地質災害普查等領域,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王超研究員介紹說,InSAR技術是通過利用合成孔徑雷達(SAR)圖像中的相位信號來獲取毫米級地表形變信息的技術。隨著寬幅SAR成像技術的成熟,中外SAR衛星數據爆炸式增長,在計算機存儲與計算能力不斷增強的背景下,針對全國尺度的地質災害調查、監測的迫切需求,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結合衛星大數據處理技術與超算硬體平臺,經過2年多時間對早期獨立研發的相干目標時序InSAR處理軟體進行算法改進及並行優化,研發出中國首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InSAR系統,實現InSAR大數據自動化、批量並行處理。

在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提供的超級計算系統上,聯合研究團隊進行超算InSAR系統的部署,實現高魯棒性、集成性、高效性的InSAR處理,極大減少大範圍InSAR數據處理消耗的人力與時間。基於超算InSAR系統,聯合研究團隊近日在半個月時間內,完成2018-2019年覆蓋全國的近1.2萬幅歐洲「哨兵-1A/B」衛星圖像處理,首次獲取全國尺度的InSAR地表形變測量結果,計算數據量達到700TB,其中相干測量點數量超過1億量級,城區測量點覆蓋密度達每平方千米20個,總的平均覆蓋密度達每平方千米8個,城區形變測量精度優於1釐米,比傳統計算效率提高70-90倍。

據了解,地球表面因受地球內外動力的驅動,一直不停地運動和變化,從秒級的地震破裂到數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斷層蠕變,造成的地質災害威脅著人類生命和財產安全。中國作為受地質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逐年增加,不完全統計顯示,近年來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每年造成的損失達上百億元人民幣。此外,地下水開採導致大範圍地面沉降,嚴重影響中國城市的健康發展。而利用空間遙感技術實現地表形變大範圍監測,對開展固體地球運動研究和地質災害調查具有重要意義。(完)

相關焦點

  • 我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研製成功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5日電 (記者陸成寬)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來自空天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成功研製了我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並首次實現全國尺度地表形變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製圖。 作為受地質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逐年增加。
  • 中國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研製成功
    原標題:中國首套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系統研製成功   我國地質災害監控防治能力再上新臺階。
  • 我國首套超算InSAR系統實現全國地表形變監測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王超團隊與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尤海航團隊,研製出我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InSAR)系統,首次實現了全國尺度地表形變InSAR製圖。
  • 我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超算InSAR系統實現全國地表形變監測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王超研究員團隊與計算技術研究所尤海航研究員團隊,成功研製了我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算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InSAR)系統,首次實現了全國尺度地表形變InSAR製圖。
  • 基於雷達幹涉測量技術的珠三角地形和形變監測
    中南大學出版社 馮光財 李志偉 著 《基於雷達幹涉測量技術的珠三角地形和形變監測/中南大學地球科學學術文庫
  • 博士論文摘要 | 劉媛媛:不同尺度綜合地表形變InSAR時序監測與機理分析
    >東華理工大學博士啟動基金(DHBK201800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874005;41731066)閱讀全文:http://xb.sinomaps.com/article/2020/1001-1595/2020-7-935.htm全文概述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
  • 監測機場跑道外來物和地質形變,「蘇州理工雷科」推進高校雷達研究...
    公司依託北京理工大學毛二可院士研究團隊的創新成果,以94GHz毫米波雷達和合成孔徑雷達(SAR)成像為核心技術,研發了機場跑道外來物監測系統、邊坡雷達、無人機載遙感系統等民用雷達應用,是一家具有原創性核心技術開發能力的公司。目前,公司的機場跑道外來物監測系統和邊坡雷達在對應的場景中佔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
  • 中國礦大環測學院舉辦環境遙感動態監測協同創新研討會
    近日,環測學院在環測樓B109舉辦環境遙感動態監測協同創新研討會。出席本次協同創新研討會的嘉賓有中國地調局航遙中心雷達遙感研究所所長葛大慶,中國科學院電子所微波遙感系統部副主任,研究員王宇,中國礦業大學環境與測繪學院譚琨教授和閆世勇講師。本次研討會由環測學院執行院長汪雲甲主持。
  • 「十一五」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高效能航空SAR遙感應用系統...
    2012年10月16日,科技部在青島組織召開了「十一五」國家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重點項目「高效能航空SAR遙感應用系統」驗收會。    項目面向「西部測圖」、「國家自然災害響應」等國家重大工程與應用需求,以獎狀II飛機為平臺,開展了高效能航空合成孔徑雷達(SAR)遙感應用系統平臺總體設計和系統集成研究,完成了X波段雙天線幹涉合成孔徑雷達(InSAR)、P波段多極化合成孔徑雷達(PolSAR)、地形測圖處理系統、地形測繪應用示範系統、減災救災應用示範系統的研製,並先後在川西山區、遼東和膠東沿海進行了應用示範,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
  • 電子所參研的環境一號C衛星傳回首張合成孔徑雷達圖像
    12月9日,環境一號C星在完成發射、SAR載荷天線展開、SAR載荷常加電單機加電、SAR載荷大功率發射路徑饋線波導充分放氣(避免低氣壓放電)等準備工作後,SAR載荷成功開機並傳回第一張S波段合成孔徑雷達(SAR)圖像。
  • 國內首個完整路程合成孔徑雷達星座——「絲路衛星」星座啟動發布
    據介紹,雙方計劃將『絲路衛星』星座做成國內乃至世界上第一個完整路程的合成孔徑雷達星座。近期,由36顆衛星組成的「絲路衛星」星座首星即將發射,標誌著自主可控、性能先進的「絲路衛星」星座正式啟動。「絲路衛星」星座以合成孔徑雷達成像衛星為主,立足西部,面向全國,輻射「一帶一路」和全球,將為國家國防和經濟建設提供高解析度和全天時、全天候的商業衛星數據應用服務。
  • 皮米精度雷射幹涉儀如何在眾多前沿領域中大顯神通?
    通過使用德國attocube公司的皮米精度雷射幹涉儀FPS1010(最新版本為IDS3010),該雷達測量系統在-3.9 um至+2.8 um之間實現了-0.5-0.4 um的超高精度。這種新型的高精度雷達傳感器將會應用於許多全新的汽車自動駕駛領域。  更多信息請了解:  S.
  • 我國推出全球首套30米解析度地表覆蓋數據產品(圖)
    近日,由我國兩院院士評出的「201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世界「首套3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遙感製圖數據集成功研製並捐贈聯合國」因入選而備受關注。早在去年9月22日聯合國氣候峰會啟幕前,我國政府向聯合國捐贈該數據圖集時,這一數據成果就已轟動業界,並開始在全球範圍得到應用。
  • 共形天線——穿在武器身上的「雷達外衣」
    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微電子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雷達天線領域一大批新技術、新工藝相繼出現,為共形天線的研製運用奠定了堅實基礎。美國空軍於1985年首次提出「智能蒙皮」技術構想後,相繼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進行基於共形天線的智能蒙皮研究,推動了將雷達天線集成在飛機蒙皮系統內部的技術發展。目前,共形天線技術已經在機載探測雷達、通信系統等部分武器平臺上開始使用。
  • 為什麼要把雷達放到氣象衛星上?
    當降雨產生時,會吸收一部分地表輻射。這樣一來,地表物體向外產生輻射的強度就會發生變化。微波輻射計通過對比所接收到的輻射量的前後變化,就能夠推斷出降雨的強弱。  而與之相比,降水測量雷達則顯得更加「積極主動」一些。它工作時,會主動向大氣發射電磁波。一道道電磁波穿透雲雨,與雨滴相互作用後,就能帶著降水量信息,反射回到衛星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