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把雷達放到氣象衛星上?

2020-12-17 中國氣象局

  眾所周知,氣象衛星是捕捉颱風路徑的一把好手,正是在其幫助下,科學家對颱風(颶風)路徑的預報準確率越來越高。不過,這僅僅是一個起點。

  颱風登陸後,所到之處會引來狂風暴雨,給民眾的生產生活帶來危害。要真正做到因地制宜防範颱風,最需要的就是能夠知道在颱風這個巨大的氣旋內,每個部位的風力和降水量。如此一來,政府和民眾就可以知道,對於這個颱風,是該拿出幾級應急響應來對待。

  這些功能,我國正在研製中的「風雲三號」降水測量雷達衛星就可以具備。

  星載降水測量雷達

  星載微波輻射計

  目前,我國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C星上已經有了一個能夠穿透雲雨的儀器——微波輻射計。但是,星載降水測量雷達的研製絕非重複勞動。

  從原理上來看,地球表面物體都在一刻不停地向外輻射電磁波。當降雨產生時,會吸收一部分地表輻射。這樣一來,地表物體向外產生輻射的強度就會發生變化。微波輻射計通過對比所接收到的輻射量的前後變化,就能夠推斷出降雨的強弱。

  而與之相比,降水測量雷達則顯得更加「積極主動」一些。它工作時,會主動向大氣發射電磁波。一道道電磁波穿透雲雨,與雨滴相互作用後,就能帶著降水量信息,反射回到衛星上了。

  雖然微波輻射計可以測量降雨量,但是其收集到的輻射信息容易受到地表輻射的幹擾,所以精度不是很高。更重要的是,因為微波輻射計是被動探測,所以只能拿到「一攬子」輻射量,卻分不清其中都是從哪一層大氣發射來的。受此限制,它獲得的信息也只是地表總降水量。而降水測量雷達則能夠知道電磁波是從哪些不同高度的大氣中回來的,進而獲得大氣三維降水信息。

  天上的雷達

  地上的雷達

  目前,世界上地基天氣雷達已比較普及。從1998年開始,依託國家項目,我國新一代天氣雷達建設也進入快車道,目前,已在國家防災減災、天氣預報預警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當TRMM衛星於2013年9月13日飛過墨西哥灣時,正好捕捉到了正在變強的熱帶風暴英格力德。圖中紅色突出的部分,常常是熱帶氣旋即將變強的標誌。

  

  美、日熱帶降雨測量計劃(TRMM)衛星在2005年8月28日監測到卡特裡娜颶風的三維降水量。

  但地基天氣雷達也存在著幾個方面的限制。首先,因為雷達的經濟成本非常高,所以在我國東部人口比西部人口密集的國情下,東部沿海雷達的布設也比西部要密一些。這也決定了西部存在一些「空白區域」。另外,地基雷達標定測量精度手段受限,所以其目前只對外發布一級產品,即反射率因子。雖然反射率因子的強弱取決於雨量的強弱,但用其來推導降雨強度到底是多少,就容易出現較大的偏差了。

  與地基雷達相比,星載降水測量雷達的覆蓋範圍廣,能獲得「無人區」的降水信息;而且在地面定標系統的幫助下,星載降水測量雷達有著較好的定標精度;另外,因為是從天上往下看,所以不會受到山地、高原等特殊地形的遮擋。

  降水測量雷達衛星

  SAR衛星

  去年8月,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三號」衛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首顆解析度達到1米的C頻段多極化合成孔徑雷達(SAR)成像衛星。

  同樣是把雷達放到衛星上,兩者的主要用途有什麼不同呢?

  據介紹,SAR衛星主要目標是獲取地球的地表、地物信息。對於SAR衛星來說,相當於在衛星上放了一個照相機。雖然這個照相機能夠穿透雲層,但它卻不是來看雲的,而是看雲層下面的地表信息的。具體到氣象方面的應用,SAR衛星多可用在大的降雨、洪澇過後的影響評估上,比如降雨範圍多大、哪兒發生了滑坡或泥石流等。而與之相比,降水測量雷達衛星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實時降水的監測方面。

  降水測量雷達衛星還可幫助科學家弄清楚全球能量循環和氣候變化問題。此前,美國和日本曾聯合發射了一顆全球降水測量計劃衛星,旨在摸清全球降水分布,以及水循環在全球能量釋放的過程和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影響。

  (作者:盧健 本文科學顧問: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研究員尹紅剛 責任編輯:唐淼)

  

相關焦點

  • 中國將全新研製靜止軌道微波探測衛星和降水測量雷達衛星
    視頻:中國在西昌成功發射風雲二號H氣象衛星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北京6月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風雲二號衛星工程最後一顆衛星風雲二號H星5日晚在西昌發射成功。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透露,中國後續已規劃11顆與氣象事業緊密相關的衛星,包括全新研製1顆靜止軌道微波探測衛星和2顆降水測量雷達衛星。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風雲二號H星對確保中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業務的連續穩定和向第二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平穩過渡具有重要意義。
  • 氣象雷達的使用誤區(八)
    總的來說,理論永遠不能代替實踐,任何理論要化為個人技能有個轉化過程。有理論有知識,最後不一定取得好結果。只通過實踐來摸著石頭過河,又可能要多摔很多跤多走很多彎路。這是一個充分和必要的關係。多看多想多實踐,戰戰兢兢保安全。以此共勉。在本系列文章中提到過兩種雷達MultiScan和RDR4000上,較新的軟體版本,它們顯示是醬紫的。。。
  • 行業應用|高分衛星服務內蒙古氣象監測
    行業應用|高分衛星服務內蒙古氣象監測 2020-12-02 17: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氣象雷達設備需要如何維護?工作人員需要再「冷熱兩重天」裡穿梭
    炎炎夏日,這些設備的故障率也會比平時高,為了保障它們的正常運行,技術人員要冒著酷暑,在「冷熱兩重天」裡穿梭……日前,記者走近市氣象局裝備保障科技術人員,了解盛夏裡氣象雷達設備維護的故事。  【現場】  天熱雷達更容易出故障,每周都要爬上頂樓維護  廈門是目前國內少有的有兩部都卜勒氣象雷達同時運行的城市,這意味著維護工作也是雙倍的。其中,狐尾山海上明珠塔呈花瓶狀,共19層,是我市第一座投入使用的鋼結構建築。塔頂的白色雷達天線罩,遠遠望去猶如一顆珍珠。
  • 氣象科技利器助力奏響盛世華章
    向北約1千米處,天安門廣場上設置的氣象應急觀測車,時刻捕捉著廣場周邊的氣象數據。從這裡輻射開來,由北京中心到城郊,再到京津冀三地,一直到廣袤的太空,在174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8部天氣雷達加密觀測的基礎上,更有風廓線雷達、毫米波雲雷達、微波輻射計、風雲四號衛星、高分四號衛星、天衡系統、天衍系統等諸多先進設備與技術「加持」,一張由最先進技術織就的觀測大網,不放過天氣系統的每一寸變化。
  • 泰山上設個氣象雷達 竟然會影響到500公裡外的南京祿口機場
    中國江蘇網12月30日訊12月30日,省工信廳官方通報:12月26日下午3時,隨著山東泰山某氣象雷達5分鐘的開關機驗證,近一個月來一直籠罩在南京祿口機場上空的幹擾疑團終於散盡,這是我省查實的首例罕見的重大航空氣象雷達幹擾案。
  • 國內外主要氣象衛星meteorological satellite介紹
    氣象衛星(meteorological satellite):從太空對地球及其大氣層進行氣象觀測的人造地球衛星。衛星氣象觀測系統的空間部分。衛星所載各種氣象遙感器,接收和測量地球及其大氣層的可見光、紅外和微波輻射,並將其轉換成電信號傳送給地面站。
  • 2020年中國氣象探測系統行業市場規模與發展趨勢分析:近地軌道小型...
    這主要由於根據2017年6月中國氣象局公布的《國家地面天氣站布局優化方案》,從近6萬區域氣象觀測中和行業部門觀測站中遴選出8174個站點,補充進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隊伍,導致區域自動氣象站點數量下滑。初步預測2019年,中國區域自動氣象站點數量為53430個左右。
  • 智慧氣象揭秘風雲變幻
    一碗「西紅柿雞蛋湯」,蘊藏降水強度的秘密  在電視、微博、微信上公布的天氣預報通常會配備都卜勒天氣雷達回波圖,這幅圖從外到內大多由藍黃色向紅紫色轉變,也被網友們戲稱為「西紅柿雞蛋湯」,看到它就能分辨出未來的降水情況。  「天氣雷達俗稱『千裡眼』。」
  • 南充買房擔心氣象雷達有輻射 回應:對人健康無影響
    近日,南充市民李女士打入市長熱線稱:準備在位於瀠華工業旁邊購買房子,一街之隔有一個氣象雷達,擔心有輻射,遲遲不敢購買房子。昨日,記者從南充市市長熱線科了解到,雷達符合限高規定,對人居環境及人群健康無影響。
  • 氣象數據的「大數據應用」淺析
    氣象衛星資料:根據《我國氣象衛星及其應用發展規劃(2011~2020年)》,至2020年,我國計劃發射11顆氣象業務衛星,包括3顆風雲二號03批衛星,3顆風雲三號上午星、2顆風雲三號下午星、1顆降水測量雷達星以及2顆風雲四號光學星。此外還將在2020年前發射2顆氣象試驗衛星。【數據量待補充】目前的日增總量約數百GB,未來有可能增加到數TB/日。
  • 臺灣的氣象業務及科研情況
    一、業務工作情況  (一)氣象觀測1.地面氣象觀測。臺灣省共有24個綜合氣象觀測站,13個氣象合作觀測站(與其它部門合作建立),觀測項目與祖國大陸基本相同。自1984年起在各氣象站建立「地面自動測報系統」,到1998年,除了能見度、雲和天氣現象以外,目前已全部實現自動化作業,每分鐘自動定量觀測各種氣象要素,每兩分鐘一次將觀測資料自動傳回臺北氣象預報中心。
  • 當氣象遇上大數據-資訊-中國天氣網
    衛星雲圖分析,是應用衛星雲圖、衛星測風、衛星探空等資料,分析全球大氣中的雲、風、氣溫、溼度等分布情況。主要技術途徑是通過對氣象衛星雲圖上的各種雲系的形狀、分布和某些特徵雲型的分析,識別各類天氣系統,判斷其位置、強度,推斷其發展趨勢,估計降水和風,進而預報未來天氣。
  • 智慧氣象的前世今生
    當代篇:日新月異 實現質的飛躍  從原則上說,預報問題可歸結為求解數學物理方程。  1949年新中國誕生後,開始大規模建設氣象臺站,到1960年,氣象臺站一度達到3240多個,常規地面氣象觀測業務迅速展開。到1963年,全國探空站全部採用國產59-701高空氣象探測系統;從2002年開始,以國產L波段雷達一電子探空儀系統進行了全面更新。
  • 基於網站和Google地圖下的多源氣象資料綜合顯示平臺研究成果內容...
    為此寧夏氣象臺通過對新一代天氣雷達、氣象衛星、自動氣象站、閃電定位儀等多源資料的實時診斷、定量化分析應用,在Google Map精細地理地形資料基礎上,搭建了資源高度共享、信息協調一致的短時臨近預報業務系統,整體提升寧夏對突發性、災害性天氣事件的監測預警水平與服務能力。 1.
  • 圖文:氣象機構雷達捕捉到的飛機解體圖(動態)
    圖文:氣象機構雷達捕捉到的飛機解體圖(動態) 美國通過在路易斯安娜的雷達探測「哥倫比亞」太空梭的失事路線
  • 打響防災減災「發令槍」 ——河北省氣象臺氣象會商室的防汛時刻
    河北日報記者宋平攝進入防汛關鍵期,河北省氣象臺氣象會商室裡的氣氛已經到了最緊張的時刻。今年,河北省「七下八上」的防汛關鍵期比往年推遲了10天,強降雨落區預報的複雜性更讓氣象預報員的壓力陡然增加。早上6時,李宗濤就已經到達氣象會商室,調閱各種資料,籤發預報、預警信息,為8時的全國會商作準備。
  • 霍尼韋爾將向虎航提供包括 Intuvue 三維氣象雷達在內的全套航空...
    ( http://www.honeywellairlinesolutions.com/safetysol_sol.php ),其中包括先進的IntuVue(TM)( http://www.intuvue.com/ )三維氣象雷達。
  • 廈門天氣雷達將有升級版 曾使用四代天氣雷達
    新中國成立66年多來,氣象事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尤其在氣象科技、預報水平方面更是不亞於世界氣象大國。廈門,一直站在中國氣象進步的前沿,新中國氣象的進步,總能在廈門氣象臺(局)找到其蹤影,其中天氣雷達的發展也是技術進步的一個縮影。
  • 快來看|世界最先進水平氣象衛星發圖啦
    2016年12月11日,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衛星風雲四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經過一段時間的調試,風雲四號首批圖像與數據終於亮相。戳這裡回顧這顆天空中最酷的星!2017年2月27日,國防科工局、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了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獲取的首批圖像與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