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繪製世界首幅1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圖

2020-12-15 觀察者網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宮鵬教授研究組與國內外多家單位合作以《有限全球樣本穩定地表覆蓋分類:遷移2015年的30米解析度樣本完成2017年的1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製圖》(Stable classification with limited sample: transferring a 30-m resolution sample set collected in 2015 to mapping 10-m resolution global land cover in 2017)為題撰文介紹了世界首幅1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製圖方法與結果。該成果3月8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期刊上。

基於10米解析度的Sentinel-2數據的2017年全球地表覆蓋圖(FROM-GLC10)

當前世界發展面臨一系列挑戰,如人口增長、城市化、農業發展以及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的影響、能源和水資源短缺、資源過度開採、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環境汙染等。為維護人類健康和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需要及時和高解析度的全球地表覆蓋信息,從而能夠更好地進行環境監測。然而,直到2012年才由清華大學完成並共享了首套30米解析度的全球地表覆蓋圖。

隨著應用需求的提升,當前迫切需要更高空間解析度的全球地表覆蓋產品。而開發這樣的產品,需要依賴大量的人力和很強的計算能力。

宮鵬等基於研究組2011年以來在全球30米地表覆蓋製圖中獲得的經驗和在樣本庫建設方面的積累,結合10米解析度Sentinel-2全球影像的完整存儲和免費獲取,以及Google Earth Engine平臺強大的雲計算能力,開發出了世界首套10米解析度的全球地表覆蓋產品——FROM-GLC10(清華大學的全球首套30米解析度地表覆蓋圖稱為Finer Resolution Observation and Monitoring of Global Land Cover (FROM-GLC))。

減少樣本量和增加錯誤樣本時的穩定性。左圖,當樣本量增加時,精度迅速上升到相對穩定的高度。右圖,隨機錯誤的樣本百分比上升,精度下降。兩種情況都是分別隨機取樣1000次的實驗結果,整體分類精度非常穩定,最大標準差遠小於0.5%。

該產品基於2017年在《科學通報》發表的全球首套多季節樣本庫,涵蓋從2014年和2015年Landsat 8影像、由專家解譯得到的均勻覆蓋全球的多季節樣本。其中,訓練集包含大約340,000個不同大小的樣本(從30m×30m到500m×500m),覆蓋全球約93,000個樣本點位;驗證集包含大約140,000個不同季節的樣本,覆蓋超過38,000個樣本點位。將該樣本庫應用於2017年獲取的Sentinel-2影像,並基於隨機森林分類器得到全球10米地表覆蓋圖。

該研究提出「有限全球樣本穩定地表覆蓋分類」理論,指出了全球訓練樣本遷移到其他年份或不同傳感器獲取的遙感數據對最少樣本數量和誤差限度的要求。為了驗證該理論在全球尺度的正確性,研究組設計了一系列嚴密的隨機試驗,分別測試了分類器對樣本數量的敏感性,以及對因每年地表實際發生的土地覆蓋變化或解譯誤差導致的樣本錯誤的容忍度。結果顯示,在納入實驗的樣本量僅佔整體的40%,或訓練樣本的誤差比例達到20%時,分類精度的損失在1%之內,說明穩定分類仍能得以實現,即「有限全球樣本穩定地表覆蓋分類」的理論是成立的。這一理論保證了對樣本進行遷移的有效性。

該文對2017年10米解析度的FROM-GLC10產品進行了精度檢驗,並將其與2017年30米解析度的FROM-GLC30產品進行了比較。檢驗和比較結果顯示,FROM-GLC10總體精度為72.76%,與FROM-GLC30精度相當,但FROM-GLC10的結果提供了更多的空間細節。

本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是宮鵬教授,地學系博士生劉涵、張美男等是論文合作者,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清華海峽院人工智慧地球實驗室總工程師王傑,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黃華兵,谷歌尼古拉斯·柯林頓是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相關焦點

  • 世界首幅1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圖誕生!
    合作的題為《有限全球樣本穩定地表覆蓋分類:遷移2015年的30米解析度樣本完成2017年的1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製圖》(Stable classification with limited sample: transferring a 30-m resolution sample set collected in 2015 to mapping 10-m resolution global
  • 我國推出全球首套30米解析度地表覆蓋數據產品(圖)
    「全球地表覆蓋數據」項目的主要倡導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遙感專家徐冠華如此評價,「它是我國地學科學研究立足中國、走向世界的標誌性事件。」截至目前,共有80多個國家、1200多個用戶下載了51000多幅圖,全球地表覆蓋網站的「粉絲」活躍。揭秘「圖譜」何為「30米解析度地表覆蓋數據」?
  • 3米!AI+遙感,讓地表信息製圖再攀新高峰
    在近日召開的WGDC 2020全球地理信息開發者大會上,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球系統科學系主任、清華大學中國城市研究院院長宮鵬教授重磅發布了由清華大學與全球領先的AI平臺企業商湯科技合作完成的全國首個3米解析度地表覆蓋製圖產品。
  • 新版全球地表「快照」如何製成?
    」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也被稱為全球陸地表面「快照」。這套「快照」是如何製作出來的?記者就此採訪了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項目組。2014年之前,國際上大多採用美國和歐盟完成的解析度為1000米和300米的全球地表覆蓋數據產品,其精度和解析度難以滿足全球變化研究與可持續發展應用的需求。而30米解析度的遙感影像,在地理信息領域被認為是用於描述全球地表覆蓋及其變化的最佳尺度。2014年9月22日,聯合國氣候峰會即將啟幕之際,中國政府正式將世界上首套3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數據捐贈給聯合國。
  • 中科院團隊發布首套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
    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近日該院劉良雲研究員團隊對外發布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目前該數據集已在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數據網站免費共享。地表覆蓋分布是氣候變化研究、生態環境評估及地理國情監測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信息。近年來,隨著衛星遙感和計算機存儲與計算能力的不斷增強,全球尺度中高解析度地表覆蓋產品的應用需求日益迫切。
  • 中國發布迄今世界上解析度最高全月圖(圖)
    中國科學家在龍年元宵佳節給全球天文學愛好者送上了一份厚禮——由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獲得的7米解析度、100%覆蓋全月球影像圖。  6日,中國國防科技工業局發布了這一中國探月工程重大科技成果。  「中國外,目前國際上還沒有其他國家發布過優於7米解析度、100%覆蓋全月球表面的全月球影像圖。」中國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劉東奎說。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發布新一代地球觀測數據與製圖成果
    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學系主任宮鵬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劉涵一起,對外發布了清華大學基於亞馬遜雲服務(AWS)完成的新一代中國地區地球觀測數據集(Seamless Data Cube,簡稱SDC)——2000~2018年30米解析度逐日無縫遙感觀測數據,以及在此基礎上研製的中國逐季節地表覆蓋和逐年土地利用製圖成果。
  • 冰蓋下山脈露真容 NASA更新南極洲地表結構圖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近公布了一幅地圖和一段視頻,更新了南極州冰蓋下地表結構圖。該圖原型是10年前被成為Bedmap中的南極大陸圖,更新後的地圖被命名為Bedmap2。
  • 高解析度世界重力地圖:各地差異驚人
    根據一幅新繪製的高解析度世界重力地圖,地球各地的重力差異幅度遠遠超過最初預計。世界重力地圖展示的重力場涵蓋近30億個地點,覆蓋地球80%的大陸塊。這幅地圖是對2011年利用GOCE(地球重力場與海洋環流探測衛星的英文首字母縮寫)衛星所做研究進行的改進。GOCE獲取的圖像揭示了重力如何隨地區不同發生變化,但精確度只有2到10公裡。
  • 中國碳衛星獲得首幅全球葉綠素螢光反演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劉良雲團隊利用2017年7月至12月的TanSat衛星數據,開展了全球植被葉綠素螢光衛星反演研究,成功獲得2017年下半年的全球葉綠素螢光產品。  我國於2016年12月22日發射首顆二氧化碳觀測科學實驗衛星TanSat,成為全球第3個可提供碳衛星數據的國家。
  • 清華大學地學中心成立3年 成績斐然—新聞—科學網
    這便是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特點——交叉性與國際化。2009年初,為深入研究地球系統的運行規律,以及人類活動對地球系統所產生的影響,為中國乃至世界培養應對全球變化方面的高層次人才,清華大學成立了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一年後,又以中心為依託,聯合計算機系、環境系、核能研究院等院系成立全球變化研究院,圍繞全球變化問題組織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
  • 日本月亮女神繪首幅高精度月球全球地形(圖)
    新華網東京2月13日電(記者 錢錚) 由日本國立天文臺和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等部門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團隊在13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利用日本繞月探測衛星「月亮女神」搭載的雷射高度計,對月球全球677萬個地點進行了觀測,並根據獲得的數據繪製出了世界首幅高精確度月球全球地形圖。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 百年地學的新生機
    「很多老校友一直呼籲復建地學,在全球變化的大背景下,發展地學學科也具有重要意義。」清華大學地學中心副主任羅勇說。   夢想如願以償。2009年初,懷著培養應對全球變化方面高層次人才的夙願,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一年後,又以中心為依託,聯合計算機系、環境系、核能研究院等院系成立全球變化研究院,圍繞全球變化問題組織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
  • 清華大學地學學科建立90周年暨復建9周年慶祝大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 站在地學研究前沿 應對全球變化挑戰
    這便是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特點——交叉性與國際化。2009年初,為深入研究地球系統的運行規律,以及人類活動對地球系統所產生的影響,為中國乃至世界培養應對全球變化方面的高層次人才,清華大學成立了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一年後,又以中心為依託,聯合計算機系、環境系、核能研究院等院系成立全球變化研究院,圍繞全球變化問題組織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
  • 中國正繪製土壤重金屬「人類汙染圖」
    土壤重金屬汙染問題近來引起公眾廣泛關注,記者從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獲悉,中國正全面會診土壤重金屬汙染現狀,繪製土壤重金屬的「人類汙染圖」。
  • 太陽系唯一擁有濃厚大氣層的衛星「土衛六」全球地形圖繪製完成
    近日,美國宇航局(NASA)在官網公布了全球首張土衛六泰坦全球地質圖。土衛六是土星最大的衛星,同時也是太陽系第二大的衛星。該地圖揭示了一個由液體和風形成的世界,儘管在零以下近300華氏度時,土衛六的表面上沒有水流動。相反,液態甲烷和乙烷充滿土衛六的河流和湖泊,然後蒸發並再次下雨,這與地球的水循環相類似。這些充滿了液態甲烷的海洋和湖泊它們只覆蓋了其表面的1.5%。地圖顯示,泰坦表面近三分之二是平坦的平原,17%是被風吹成的沙丘,大部分在赤道附近。
  • 探秘谷歌地球,它如何繪製全球98%的地圖?
    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國地質調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共同發射的Landsat 8每兩周提供一次解析度為30米的圖像。前哨衛星是歐盟地球觀測計劃哥白尼的一部分。除了這些來源之外,谷歌還從世界各地的其他機構採購數據。這些數據可通過商業途徑獲得,但GoogleEarth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將它們結合起來,易於訪問。放大時會看到一組不同的合成圖像,提供更多細節。
  • 高分七號升空 可繪製3D高清地圖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供圖   高分衛星家族又添新成員。高分七號衛星昨日成功升空。它是我國首顆民用亞米級光學傳輸型立體測繪衛星,可以繪製誤差在1米以內的立體地圖,將用於國土測繪、城鄉建設、統計調查等領域。  新京報訊 昨日11時2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火箭成功發射高分七號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