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梢頭二月初 為何從「豆蔻」2字看出杜牧詩中少女是個風塵女子

2020-12-14 老街味道

前言

今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古人為什麼要用「豆蔻」形容少女?花草那麼多,為何是豆蔻?把豆蔻寫入詩裡,最有名的就是杜牧(公元803-公元約852年)的《贈別》,但是不了解其背景,是看不出其中的玄機的。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贈別》

在這首詩裡,杜牧用豆蔻來形容少女,為什麼杜牧一定要用豆蔻呢?花草那麼多,很多詩人形容女子卻喜歡用豆蔻,當然是因為豆蔻具有一定的含義。至於是什麼含義,我們看幾首古人的詩詞作品就知道了。

一、最早的豆蔻詩 梁簡文帝 豆蔻生連枝

最早的豆蔻詩是哪一首,老街不太清楚,據楊慎《升庵詩話》中記載,早在南北朝時期,梁簡文帝蕭綱就用過豆蔻的意象作詩:

梁簡文《和蕭侍中子顯春別 》:別觀蒲桃帶實垂,江南豆蔻生連枝。無情無意尚如此,有心有恨徒自知。」《詩》云:「隰有萇楚,猗儺其枝。夭之沃沃,樂子之無知。」此詩祖其意。

蕭綱(503―551)是南北朝時期梁朝的皇帝,在其作太子的時候,蕭子顯作《春別詩》四首,蕭綱做了四首詩唱和,《和蕭侍中子顯春別詩》:

其一:別觀蒲萄帶實垂,江南豆蔻生連枝。無情無意猶如此,有心有恨徒別離。其二:蜘蛛作絲滿帳中,芳草結棄當行路。紅臉脈脈一生啼,黃烏飛飛有時度。其三:故人雖故昔經斷,新人雖新復應故。可憐準水去來潮,春堤楊柳覆河橋。其四:淚痕未燥詎終朝,行聞玉佩已相要。桃紅李白若朝妝,羞持憔悴比新芳。不惜暫住君前死,愁無西國吏生香。

這幾首詩都見於《玉臺新詠》,是典型的宮體詩。宮體詩的內容多是反應宮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在形式上追求詞藻靡麗 。梁武帝第一首用了」豆蔻「的意象,」蒲桃帶實垂,豆蔻生連枝,「暗喻指男女之間的感情。

至於楊慎《升庵詩話》中把梁武帝這首詩說成依循了《詩經·檜風·隰有萇楚》也有道理。仔細辨別一下,很有一點周星馳的意思:

曾經有一段真摯的愛情放在我的面前,我沒有珍惜。直到失去我才追悔莫急。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的話,我一定會對那個女孩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一定要給這個承諾加上一個期限的話,我希望是「一萬年」。《大話西遊》

二、韓翃 月淨鴛鴦水,春生豆蔻枝。

唐朝詩人韓翃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天寶13年(754)的進士。他有一首五言律詩《送客遊江南》:

南使孤帆遠,東風任意吹。楚雲殊不斷,江鳥暫相隨。月淨鴛鴦水,春生豆蔻枝。賞稱佳麗地,君去莫應知。

月淨鴛鴦水,春生豆蔻枝。暗喻佳麗之地,或有一段美好的感情發生。詩人以鴛鴦和豆蔻相對,是表示江南可能是男女之情的溫床。有點像今天有同事出差東莞,大家拿他調侃一番。

三、 韓偓 蠻江豆蔻連生

韓偓(約842年~約923年)有一首六言詩,是這樣寫的:

春樓處子傾城,金陵狎客多情。朝雲暮雨會合,羅襪繡被逢迎。華山梧桐相覆,蠻江豆蔻連生。幽歡不盡告別,秋河悵望平明。

在第5、6句,詩人用相覆的梧桐和連生的豆蔻來比喻「幽歡」,可以看出豆蔻不是簡單的花草,而是隱喻著男女之間的瓜葛。這首詩有點梁簡文帝宮體詩的意思,後世常常把豔情詩也歸為宮體詩一類。

韓偓的《無題》詩也有「手持雙豆蔻」的用法:

宿飲愁縈夢,春寒瘦著人。手持雙豆蔻,的的為東鄰。

手持豆蔻自然是有含義的,東鄰這個典故就把這一層含義說得更加清楚。戰國時期的楚辭大家宋玉 《登徒子好色賦》中有」東鄰美女」: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裡,臣裡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然此女登牆窺臣三年,至今未許也.....

東鄰是勇於追求愛情的」東家之子「,在封建禮教下的社會,即使唐朝比較開放,詩中的女性形象也多是風塵女子。而「手持雙豆蔻」的隱喻則更加清楚,這是一個像勇敢的類似於」東家之子「的女性。

四、牛嶠 鴛鴦排寶帳,豆蔻繡連枝

晚唐詩人[唐] 牛嶠(約公元890年前後在世)有一首詞《女冠子》,其中也用到了豆蔻:

雙飛雙舞,春晝後園鶯語。卷羅幃,錦字書封了,銀河雁過遲。鴛鴦排寶帳,豆蔻繡連枝。不語勻珠淚,落花時。

鴛鴦排寶帳,豆蔻繡連枝。還是以鴛鴦和豆蔻相對。豆蔻出現時經常是和「連」相關,從聲音的雙關或有「憐」愛之意,從豆蔻的生理結構,也有相「連」(憐)的意思。可見用豆蔻修飾的女性形象,絕對不是一個簡單懵懂的少女,而是情竇初開的女子。

五、馮袞 隔坐剛拋豆蔻花

馮袞,唐朝宣宗大中四年(850)進士,有一首絕句《戲酒妓》

醉眼從伊百度斜,是他家屬是他家。低聲向道人知也,隔坐剛拋豆蔻花。

這首詩的題目更加明顯,詩中的女性形象是一個「酒妓」。為什麼拋出的花不是芙蓉花、不是桃李花、也不是菊花、梅花,而是特地拋出豆蔻花呢?只因為這種花有曖昧調情的寓意,這首詩也是一首豔情詩。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唐朝教坊裡的「妓女」是歌舞藝人,並不是性工作者。 唐玄宗時期的崔令欽寫過一本《教坊記》,記述了開元年間教坊制度、有關軼事及樂曲的內容和起源,:

妓女入宜春院,謂之「內人」,亦曰「前頭人」,常在上前頭也。 其家猶在教坊,謂之「內人家」.......

六、杜牧詩中的「豆蔻梢頭」並不是一個純潔的女子

我們再來看看杜牧《贈別》中的少女形象: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看過了前面幾首詩,再分析一下《贈別》,就會明白杜牧寫得是一個風塵女子。楊慎在《升庵詩話》說過:

杜牧之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荳蔻梢頭二月初。」劉孟熙謂:《本草》云:「荳蔻未開者,謂之含胎花。言少而娠也。」……牧之詩本詠娼女,言其美而且少,未經事人,如荳蔻花之未開耳。此為風情言,非為求嗣言也。若娼而娠,人方厭之,以為「綠葉成陰」矣,何事入詠乎?

楊慎說,杜牧寫的是年少的娼女,因為還沒有「事人」,所以被形容未一朵含苞欲放的花,因為是「詠娼女「,所以這朵花絕對不是梅花、菊花,而是豆蔻花。

楊慎還說,這是風情言,不是」求嗣言「,杜牧並不是吟詠傳宗接代的良家婦女。假如」娼而娠「,「綠葉成陰」已經懷孕了, 人們自然會厭惡,怎麼會為她寫詩呢?

上面說過唐朝的妓女和(楊慎說的娼女)是指歌舞藝人,並不是性工作者。這位」娉娉嫋嫋十三餘「有人說是張好好,杜牧傳世的書法作品《張好好詩帖》,目前還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不過杜牧詩序中說,自己是太和三年見到的張好好,與《贈別》時間不相符。

「綠葉成陰」也是杜牧的故事,傳說杜牧在湖州遊玩時與一個姑娘有約,等十幾年後杜牧終於擔任湖州刺史時,對方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

太和末,牧自御史出佐宣州幕,雖所 至輒遊,終無屬意。因遊湖州,得鴉頭女子十餘歲,驚為國色,因語其母,將接至舟 中,母女皆懼。牧曰:『且不即納,當為後期,吾不十年,必守此郡。不來,乃從爾所 適。』母許諾,為盟而別。故牧歸,頗以湖州為念。……大中三年,始授湖州刺史, 則已十四年矣。所約者已從人三載,而生二子....唐於鄴《揚州夢記》

於是杜牧就寫下了這首詩:

自是尋春去較遲,不 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

結束語

豆蔻被稱為「含胎花」,以其形如懷孕之身。如果在詩文裡用來比喻少女,那麼這少女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純潔女子。

題主問,為什麼花草那麼多,一定要用豆蔻呢?因為古人詩中的」意象「都有自己的含義,每一種樹木花草都有它的寓意,梅蘭竹菊是四君子,松柏常青比喻長者,芙蓉常用來比喻夫君,楊柳暗示離別,芳草表示離別,豆蔻則是含情的女子。

宋代劉克莊《後村詩話》裡關於杜牧有這樣一段話:

杜牧罪元、白詩歌傳播,使子父女母交口誨淫,且曰:「恨吾無位,不得以法繩之。」餘謂此論合是元魯山、陽道州輩人口中語,牧風情不淺,如《杜秋娘》《張好好》諸篇、「青樓薄倖」之句,街吏平安之報,未知去元、白幾何?以燕伐燕,元、白豈肯心服!

杜牧怪罪元稹、白居易的詩太粗俗,帶壞了社會風氣。劉克莊說,這話也是你杜牧配得上去講嗎?如果是元德秀、陽城這樣的正人君子說還差不多。你杜牧的《杜秋娘》、《張好好》這一類詩,和元稹白居易相比簡直是五十步笑百步,烏鴉笑話豬黑。元、白二人聽了會服氣嗎?

@老街味道

是千裡鶯啼綠映紅 還是十裡鶯啼綠映紅 楊慎評杜牧詩有道理嗎?

隔與不隔 1 人間詞話為何說池塘生春草不隔 而謝家池上「隔」?

錦瑟解讀之二 從錢鍾書詮釋李商隱《錦瑟》學習唐人作詩的秘密

假如要評選唐宋間10佳古詩詞 您覺得哪些古詩詞最應該上榜?

相關焦點

  •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古代詩詞裡豆蔻的意象之美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唐代杜牧《贈別二首》裡的詩句,其中「豆蔻」就是美好年華的象徵。豆蔻產自南方,因為顏色豔麗,花色姣好,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宋代範成大在《紅豆蔻花》中有這樣寫道:綠葉焦心展,紅苞竹籜披。貫珠垂寶珞,剪彩倒鸞枝。且入花欄品,休論藥裹宜。南方草木床,為爾首題詩。
  • 古人為何把13歲少女比喻為「豆蔻」?看到豆蔻才明白古人太智慧
    古人為何把13歲少女比喻為「豆蔻」?看到豆蔻才明白古人太智慧中國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古詩詞更是富有深意和內涵,而自古以來中國人說話都比較含蓄,形容一件事物的時候通常不會直接去表達,而喜歡借物喻人,比如說形容13歲少女風話就用「豆蔻年華」,那麼為何古人要以豆蔻來形容少女呢?其中又有什麼寓意呢?
  • 最美的少女與初春,豆蔻梢頭二月初,豆蔻花是怎樣的花?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唐朝杜牧《贈別二首》其一初衣解詩:這首詩已經被歷代用濫了,而且唐代之後,這首詩所表達的那種清新,已經汙染成各種曖昧。在盤桓了一陣子之後,杜牧因為公事要分開,他特地寫下了《張好好詩》,和這兩首送別曲。杜牧之所以敢公開,我想他是心無雜念的。他記錄的是純粹的歲月人事與傷感。面對紅顏歷經生活的磨難,他寫下了這首憶舊的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 從杜牧的「豆蔻梢頭二月初」想到古人對女性年齡的稱呼
    作者:陳二虎一、豆蔻年華唐代詩人杜牧有一首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成了流芳千古的經典,將十三、歲的妙齡少女比作「豆蔻」,真乃神來之筆,帶給後人無盡的遐想。
  • 古代的13歲少女,總被文人墨客比作「豆蔻」,豆蔻和少女有何關係
    代指少女的青春年華。中國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古時候有很多文人雅士憑著自己豐富多彩的想像力,將本來無關的2件事情聯絡起來,用於專指某一類事情。例如古時候詩詞中,許多 文人墨客都喜愛用「豆蔻」來描述豆蔻年華少女。「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下珠簾總比不上。」
  • 古代文人為何愛用「豆蔻」比喻少女?你看看豆蔻花長啥樣就明白了
    臨行臨別,頓感哀傷,於是就有了這首《贈別》: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風姿綽約正是十三年華,像一朵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揚州路上何止春風十裡,捲起珠簾沒有一個比得上你。寥寥28個字,就將一個如花似玉般美好的女子描繪了出來。
  • 十幾歲少女為何用「豆蔻」來形容?知道豆蔻長啥樣後,不免驚嘆!
    本文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十幾歲少女為何用「豆蔻」來形容?知道豆蔻長啥樣後,不免驚嘆!也正因如此,古人們在對十三四歲的年輕少女的評價中總是引入「豆蔻」這一詞,以此表現懵懂少女那種嬌羞又奪豔的狀態,可以說是十分形象了!那為什麼古人會用「豆蔻」來形容十三四歲的少女呢?相信大家都讀過這樣一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 古人為何喜歡用豆蔻來形容少女?從杜牧的詩句起,後人便這樣形容
    古人為何喜歡用豆蔻來形容少女?從杜牧的詩句起,後人便這樣形容在古代有很多唯美的詩句詞語來形容女子,那些華麗的辭藻,瑰麗的篇章,都是歷朝歷代留下了的文學作品。就連寫嚴肅文學、批判思想的魯迅,面對女子這樣的形象,也會說一遇到女人,就要發揮才藻。
  • 豆蔻是個什麼東西呢?為什麼用來比喻少女?
    中國古代常說年輕的女人為豆蔻年華,這是個什麼意思呢?而那些上了年紀的漂亮女人就叫做徐娘半老,風韻猶存呢?這些個成語有是怎麼來的呢?而顯然,這是女性人生兩個不同的階段,一個是年輕即將逝去婦女,一個是剛剛才嶄露頭角的美貌少女,許多人知道豆蔻年華指的是漂亮美貌的少女,但可能不清楚為什麼豆蔻用於引用少女。
  • 杜牧詩中,用豆蔻一詞形容少女,看到植物照片後,簡直太形象了
    在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詩中,第一次用豆蔻一詞語來形容少女,這句就是「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從這以後中國古代就出現了一個十分生動的形容少女的詞彙了,那杜牧到底是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他又是怎麼想到用這樣一個詞來形容少女的呢?
  • 杜牧的這首詩,創造了一個描寫少女最美的詞語
    杜牧寫過很多贈妓詩,這些詩清麗流美,留下很多描寫青春美女的經典名篇。今天小樓給大家推薦他的《贈別二首》,在這兩首詩中,杜牧創造了一個描寫十三歲少女最美的詞語。贈別二首杜牧其一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其二多情卻似總無情, 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 「豆蔻」一詞背後的千古之戀:才子杜牧死於抑鬱,少女為其殉情
    古時候,生產力不是很發達,重視農桑,所以在自家屋前屋後種下桑樹和梓樹,《詩經》中就有「維桑與梓,必恭敬止」說法,也正因為如此,桑梓成為故鄉的代名詞,「桑梓之地,父母之邦」。那麼,在古代,人們為何用豆蔻形容喻指十三四歲的少女,這一說法又從何而來呢?「豆蔻」由來這一說法要追溯到唐代。
  • 古代為什麼用「豆蔻」形容少女?網友看到實物後,稱:真形象!
    可能會有很多人好奇,「豆蔻」是什麼?為什麼要用「豆蔻」來形容少女?其實,豆蔻是一種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因為植物形態的原因,它不會完全盛開,看到它之後就感覺它似乎永遠是含苞待放的狀態,給人一種看起來朝氣蓬勃,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看到它,你一定會很好奇,它會在未來長成什麼模樣。
  • 為什麼唐代詩人把十二三歲的少女,比喻為豆蔻?
    杜牧對她十分著迷,在公元835年的時候,杜牧終於從揚州升到了長安,這個時候他就不得不跟這位歌喉婉轉的唐代歌女張好好分開。於是分開的時候,他就寫下了,豆蔻梢頭二月初,這句膾炙人口的詩詞。13歲的少女啊!正是風姿綽約的時候,就像是一朵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揚州路上的春風和你捲起的珠簾,也沒有一個人能夠比得上你。這首名詩,將一個13歲的年紀,如花似玉般美好的少女描繪了出來。所以從杜牧開始,古代人就開始用豆蔻來形容少女。豆蔻也叫含胎花,因為還沒有開放的豆蔻,就像一個孕婦一樣。
  • 古人為什麼喜歡用豆蔻來形容少女,其中有什麼「特殊」含義?
    其實吧,關於把少女形容成豆蔻這個詞,早在很早的時候,人們就應經是有過記載了!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詩人杜牧的《贈別詩二首之一》:「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這或許就是對於少女最好的形容了!在杜牧三十多歲落魄行至揚州之時,寫給一名13歲的妓女的讚美詩。
  • 豆蔻、弱冠、束髮哪個年齡大
    豆蔻豆蔻芳華唐代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後來稱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為豆蔻年華。杜牧有詩云: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歸有光《項脊軒志》:餘自束髮,讀書軒中。弱冠男子20歲稱弱冠,此時行冠禮,戴上表示已成年的帽子,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
  • 「豆蔻」小考——兼論杜牧「豆蔻梢頭二月初」
    「京師素無」可以和宋代蘇轍《維摩詰》詩句印證:「京洛豈嘗開豆蔻。」長安、洛陽均非豆蔻花的產地。中唐以後,南方花木開始大量出現於詩歌中,這與當時文人官員的南遷以及南方文人的北上是同步的。上述詩句中的「梧州」、「瓊州」、「蜀中」都是廣義的南方,豆蔻花則是南方「土產」,給北方人「陌生化」的審美,又成為引發思鄉之愁的觸媒。五代時期,西蜀乃至南方地域文化在「花間詞」中得到了豐富的展現。
  • 為什麼古代人要用豆蔻來形容少女?原因很簡單,實在是太像了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沉澱,在這悠悠歲月中,我們的老祖宗們創造了無數引以為豪的文化,其中特別是「規矩」方面,簡直是包羅萬象,讓人望而生畏,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就連年齡的說法都有各種各樣的規矩,兩三歲是孩提、七歲稱韶年、十歲以下統稱黃口、二十歲為弱冠之年
  • 杜牧與煙花女子相戀,分別時依依不捨,寫下一首空靈清妙的詩
    所以,詩人們只好沉醉於其中,其中的代表便是杜牧。出生顯赫之家的杜牧。他的家族中曾經出過貞觀名臣杜如晦。杜牧的爺爺是一位名臣,曾經官至宰相。杜牧出生在這樣的官宦之家。自然是眼界高又有才氣,很年輕的時候就憑藉一篇《阿房宮賦》名震文壇。但是,出生於晚唐的杜牧,就像晚唐的國事一樣,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他只能沉醉於溫柔鄉中,在青樓楚館中寄託自己的詩情。
  • 杜牧的一首詩,描寫女子美麗容顏,內含千古名句!
    杜牧在即將離開揚州時贈別一位想好的歌姬所寫的一首詩,詩一共兩首,此為其一,意在讚美歌姬的美麗,從而引起惜別之情。《贈別》唐代:杜牧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第一句用「娉娉嫋嫋」來形容這位女子的身姿輕盈婀娜之態。「十三餘」則指女兒的芳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