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由中國教育部和株式會社電通主辦,中國傳媒大學承辦的「電通·中國廣告教育合作項目」20周年紀念活動在中國傳媒大學隆重拉開大幕。此次活動包括「電通·中國廣告教育合作項目」20周年展和「電通·中國廣告教育合作項目」20周年國際論壇兩部分。中國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許濤、株式會社電通副社長中本祥一、日本駐華大使館首席公使伊藤康一、國家工商總局廣告司副司長黃新民等出席展覽開幕式並致辭。
28日,作為紀念活動的另一個重要環節,「電通·中國廣告教育合作項目」20周年國際論壇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行。電通專家、中國廣告領域轉接學者約100人參加。與會者就廣告發展趨勢、人才培養與廣告學科建設、廣告創意與創業等話題展開討論,為推動中國廣告產業和廣告教育的發展、推動一流學科建設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獻計獻策。
「電通·中國廣告教育合作項目」始於20年前的1996年。當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人民大會堂會見株式會社電通社長成田豐,標誌著「電通·中國廣告教育合作項目」正式開始。項目的覆蓋範圍已擴展到全國設有廣告專業的數百所大學,通過各種形式從項目獲益的廣告專業教師已達2000多人次,很多成長為廣告教育領域學科帶頭人和骨幹人才,受益學生達12000人次。電通項目在奠定中國高校廣告教育的基礎,建設一流學科、培養一流師資和一流人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表彰電通公司多年來在支持中國廣告教育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貢獻,中國教育部於2006年授予電通公司「捐資助教特殊貢獻獎」,於2015年和2016年連續兩年授予電通「最佳合作夥伴獎」。
在5月27日舉行的開幕式上,來自中國教育部、日本駐華大使館、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多位領導和電通高層發表了演講。
感謝電通在過去二十年對中國廣告教育給予的幫助和支持,在20年的歷程中體現出日本朋友濃濃的人文關懷。中日友好在民間,此項目的意義不只在於廣告教育,也是中日友好的表現。
在過去20年中國經濟發生了突飛猛進的增長,中國的廣告教育也逐漸走向成熟。最初廣告專業只有北京、上海等幾所大學設立,如今已經成長到幾百家,我們20年的合作項目如果能推進中國廣告教育發展將是無比光榮的事。
在過去20年我國廣告產業蓬勃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廣告市場。中國廣告業肩負著打造中國品牌的重任,廣告事業的競爭未來將是廣告人才的競爭。希望電通項目受益的各位學者未來能繼續為中國廣告事業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通過20年的電通合作項目中日朋友走到一起,今天又重逢。電通項目在教育、觀光、文化等多方面展開了交流,兩國互惠互利。電通在廣告行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將此傳遞給中國,讓中國青年受益頗多,為中日友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祝願參加電通項目的老師學生能在廣告事業取得更大成就,搭建中日友好的橋梁。
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專業從設立之初就得到了電通的大力支持,合作將近30年。至今我校參加電通項目的老師人數達50多人,學生有1000多人。我校廣告教育歷經30年的成長,1988年開設廣告專業,2002年成立廣告學院,2011年工商總局在我校建立國家廣告研究院。如今我校廣告學院所取得的優秀成績離不開教育部和電通的支持,在此也代表全國的兄弟學校感謝教育部和電通的付出。
5月28日,「電通·中國廣告教育合作項目」20周年國際論壇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行,來自中國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副司長陳盈暉女士、電通安吉斯集團中國CEO山岸紀寬先生、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院長丁俊傑先生發表了主題演講。
電通合作項目為我國廣告教育帶來了世界最前沿理論,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搭建了人才培養的平臺,提升了廣告專業的水平。是廣告產學合作的成功典範,中日友好的具體體現。我們應該站在20周年的起點上規劃未來。
教育合作對推動各國友誼十分重要,期待未來中日人文交流更加深入。
自2000年起,已經有超過半數的世界五百強企業消失。在接下來的十年裡,世界排名前300的企業中,至少40%以上會消失。我相信他們一定意識到了數位化經濟的發展,但是沒有很好的對應數位化經濟,所以在競爭中逐漸流失原本的市場份額。而未來數位化經濟變化速度會越來越快。而廣告行業如何應對這種變化?
電通作為世界四大廣告傳播集團之一,全球共有四萬七千多名員工,為一萬一千多家客戶服務,在世界146個國家布局。有51%的收入來源於日本以外市場。30%收益來自於數字媒體。電通安吉斯在中國有20個品牌。圍繞創意、內容營銷、搜索營銷、電子商務、數據洞察、移動營銷、社交媒體、客戶關係管理和活動進行全方位服務。
如今電通安吉斯從內容、科技、數據三方面進行變革,重視內容、數據、創新和人才。堅持以人為本,因為人主導創新而非計算程序;堅持開放式創新,積極與BAT等企業加強合作。
日後電通安吉斯將繼續教學相長,聯手把握時機創造未來。
廣告教育不應停留於關注行業表面的變化,而是要保持教育的本質,思考學界如何引導業界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當下媒體環境日新月異,傳統媒體、新媒體分別對應內容原創媒體、內容聚合媒體、智能分發媒體。從對接媒體資源到對接在線流量,從傳統消費者研究時代的人群背景特徵分析走向新時期消費者研究的多維立體人群定向。從「遠觀式審美」到「沉浸式審美」。從而創造了廣告新美學、廣告新工具。
在眾說紛紜的今天,廣告教育者更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本質看現象。依舊需要探討三個命題。
命題一:廣告專業教育如何適應產業環境的變化?
命題二:作為知識裝置,社會環境變了,大學如何建構新的專業知識框架?
命題三:如何建立自己專業的核心資源和社會進行交換?
在開幕式當天《媒介》雜誌記者還專訪了株式會社電通副社長中本祥一、電通安吉斯中國區執行長山岸紀寬,他們就電通中國教育和對中國廣告市場發表了自己的觀點。詳情請關注《媒介》雜誌後續報導。
本微信號由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
《媒介》雜誌獨家運營
版權所有,違者必究
獲取更多詳情,可訂閱《媒介》雜誌,010-65450238
長按下圖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快速關注「媒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