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聽到家有剛上小學孩子的媽媽抱怨、懊惱,覺得沒有上入學前的拼音班導致學習跟不上,早晨起床叫不起來,放學回家寫作業太拖沓……
總是問題多多,總覺得顧了這頭、落了那頭。
作為一個順利過渡到二年級的小朋友媽媽,今天在這裡談一些經驗和體會。
先說一下大概情況,孩子沒有上入學前的任何提前學習班,
第一學期也是遇到各種問題,早晨起不來、寫作業稍有拖沓(主要是寫字慢)、成績起伏明顯,
第二學期有了明顯好轉,現在二年級基本習慣有了初步的形成。
01
保持積極平和的心態
一年級剛入學,無論是對家長還是對孩子,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對於孩子來說,從幼兒園「放養式」學習到小學有了每天的學習任務,從每節課25分鐘到每節課40分鐘,還必須坐端正,這些變化都需要孩子適應。
對於家長來說,適應的是對孩子的認識,
幼兒園沒有學習要求,對孩子在學習上的特點也不會有一個清晰具體的認識;
而上小學後,孩子學習的快慢以及學習的個性特點都會顯露的比較明顯。這也是需要家長適應的地方。
這裡的心態就是指明白改變和需要適應的地方,給孩子和自己適應的時間,儘量避免急躁。
最重要的是,相信孩子也相信自己。
02
讓孩子建立學習意識比每天陪寫作業更重要
經常看到很多的家長抱怨孩子寫作業時坐不定,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特別不專心。
這個我家孩子基本在開始寫作業後就不會再有這些事,從一開始就是這樣。
我想了想覺得跟建立學習意識有關,也就是說,坐不定的孩子從內心裡不願意寫作業,他在下意識的逃避。
我是這樣引導孩子建立寫作業意識的:
我家孩子在上大班時,我已經在跟他有意無意的講述小學的學習生活,
每天回家寫作業就是一個最最重大的改變,他剛開始也有抱怨,要是一直在幼兒園就好了,
我告訴他,人都是要長大的,而且長大會學到很多的知識,看到更多的新鮮事物,所以基本他在這方面過渡的還算平穩,沒有對學習的排斥。
所以與其每天看著寫作業,不如先讓孩子接受寫作業就像每天要吃飯一樣,是必須完成的事。
03
關於考試,重點關注對錯以及錯的數量與原因
進入小學迎來最重大的改變就是有了考試,有些地方小學就開始月考,也就意味著,每個月都會有一次泰山壓頂的焦慮。
對於一年級的學習,每次考試當然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100分,但是我想說的是不要僅僅著眼於分數。
並不是說分數不重要,分數是掌握學習知識的體現,如果家長完全不在意分數,那麼孩子也會不在意成績,導致的結果就是對學習不認真的態度。
所以,我認為不要求每次都考100份,但應該讓孩子有一個成績底線,比如不能低於95分,當然這是一年級的標準。
對孩子有了成績的要求,他才會重視學習,努力避免不讓自己粗心,認真做題認真檢查。
作為家長,最重要的還是考試後對於孩子做錯原因的分析,根據分析給孩子的知識點查缺補漏。
同時還可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在孩子的記憶方法、學習方法上給與引導。
04
注重思維和習慣的培養,不僅僅是會不會
一年級語文相對較為簡單,主要就是拼音和認字,基本是以記憶為主,只要家長做到勤督促、勤考察,孩子記不住的部分多練習多複習。
一年級數學對於理解能力強的孩子來說相對較容易,對於入門較慢的孩子則需要家長多引導,一定要讓孩子理解透徹,
孩子不會的題,不拘泥於老師的講解,可以多角度多方法幫助孩子理解,讓孩子在思維上想清楚理順,而不是僅僅做對答案。
可以選擇以開闊思維為目的的題型給孩子進行課外練習,不要求一定第一次就做出來,主要拓寬孩子的思維方式,提高孩子對數學的理解能力。
『結束語』
教育是一項長期的事業,主要還是對孩子有耐心和信心,不輕言放棄。
遇到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不把孩子學習停留在每次的考試成績,不把教育只停留在學習上。
好的習慣可以讓家長讓孩子事半功倍,這裡的習慣不僅僅是學習習慣,還包括生活習慣,家長與孩子交流溝通的習慣,實施教導的方法習慣等。
教育可以存在於生活的點點滴滴,不要放棄每一次能夠讓孩子成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