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沒幾天,南京的錢女士卻遇到了「煩心事」。錢女士的孩子在南京某小學上一年級,但學校一年級並未開設英語課。再對比周邊的小學一年級都有學英語,家長們瞬間炸開了鍋,認為這是剝奪孩子學習的權利。當地教育部門回復,小學一、二年級英語課不作要求,三年級正式上課。即便如此,家長們還是「很著急」。(9月5日《京華時報》)
該學校低年級為何不開英語課?據校長李某說,「學校一二年級能否開英語課,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場地,二是師資,目前學校共有11位英語老師,要帶三、四、五、六年級,每周每個班三節英語,如果要在一、二年級開設英語課,師資跟不上。」李某補充道,「一、二年級開設的英語課程屬於『校本課程』,也就是說學校可以自己設定課程,我們學校安排了『生命安全』取而代之。」
一年級不學英語違規嗎?
2001年,教育部曾發布《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指導意見》的規定,明確指出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起始年級一般為三年級。據南京市教研室最新消息,目前南京300多所小學中,低年級開設英語課的學校也就一半左右,甚至一些名校因為條件不成熟,低年級也沒有開設英語課。而江蘇省教育廳對各校的要求是,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在一二年級開設,但不做硬性規定。所謂的有條件,主要是指學校有開設這門課的師資和課時。
由此看來,小學一年級「無英語課」並沒有違規,卻讓家長們如此焦慮,這是為何?在全國各地,一些名小學紛紛從一年級開設英語口語課,更有甚者幼兒園就開始學英語。教育資源不均衡所形成的對比不免讓家長「人心惶惶」。需要指出的是,從三年級開始,小學就把英語當成主課了。背單詞,背書,默單詞,考試,結果小朋友第一反應就是「我不喜歡」。當學生對英語課沒興趣的時候,其學習成果不言而喻。顯然,英語課的上課形式比何時開設更重要。
家長為啥急了?
家長們對於英語課如此在意,並非他們對英語愛得「深沉」,而是功利教育所致。在中考、高考這種直接關係到孩子升學的考試中,英語始終是必考科目,且是公認可以拉開分數差距的科目之一。多數家長甚至篤定英語將是孩子未來職業規劃能出彩的必備技能。《武漢晚報》對此表示,「升學需要考英語,因此家長們想盡辦法讓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這樣的英語學習,不僅違背了教育的初衷,而且變相增加了孩子的負擔。事實上,國家課程計劃沒有硬性規定學習英語,就是出於為孩子減負、推動素質教育的目的。」
多年來,我們一直呼籲給教育、給孩子減壓,讓教育回歸理性、讓孩子得到更優質的教育,卻難有實質進展。其實,家長確實很反對甚至反感奧數,但還是要把孩子往奧數班送;雖然同情孩子學習壓力太大,但還是把周末的課外班安排得滿滿當當。說是「素質教育」,可一旦學校重視「素質」了,家長就又開始擔心會影響主課的考試成績。
前文提到該學校校長安排了「生命安全」課程,「上學期剛剛開館的『江蘇省生命安全綜合館』進入中小學我們是第一家,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教會自求、自護,生命安全、抗震減災等,讓他們遠離災害。」這一應試教育框架下的教學方式創新本應贏得認可和點讚,家長們卻有患得患失之憂。不久前,河北涿鹿縣教科局長郝金倫在全縣中小學推行的「三疑三探」課堂教學模式,正是在家長的反對聲中被全面叫停,其個人也以辭職表示「抗議」。
應均衡分配教育資源
若要化解家長們的焦慮心理,應均衡教育資源的分配。當地各學校應統籌考慮開設英語課程的時間,不宜學校各自為政,使之有個大致的同步。此外,小升初多一點按戶搖號、隨即派位入學,少一點「名校」的自主招生和各式加分都將緩解家長們的焦慮情緒。
《南方網》指出,「教育資源的重心逐漸下移,許多孩子在焦慮的家長的鞭策下奮不顧身地往前衝。教育作為『生活的過程』,已經異化成為『將來生活的預備』。」激烈的教育競爭和匱乏的優質教育資源,已經扭曲了一些家長的是非觀和價值觀。操之過急的學英語成為了一種見怪不怪的常態,給孩子們「減負」的「無英語課」才顯得突兀和另類。
(責編:黃竹巖、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