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西藏和第三極、活佛和藏傳佛教、喇嘛和藏寺院,似乎成了旅行界一件很時髦的事兒。許多去西藏的朋友似乎對藏文化很著迷,他們嚮往神秘的寺廟,期待和飽讀經文的喇嘛來一場邂逅。他們去西藏除了賞盡高原美景,更嚮往能夠洗滌心靈。
每天按攻略包車出遊,晚上在青旅侃大山,回來並不會有什麼改變;邂逅高僧和喇嘛,運用對我們來說晦澀的藏傳佛教知識與他們攀談,也並不是那麼容易。
所以,我們去林芝,除了賞美景,還能收穫到什麼?
我想這個問題,可以回歸到——對藏文化的定義是什麼。文化是一個寬泛而抽象的東西,藏文化亦然。我並不能為它下一個嚴格精確的定義,但淺顯的理解還是可以的。
若愛美景,去林芝吧。藏文化此時是雲端上一汪然烏湖,是雲捲雲舒中半遮面的南迦巴瓦;波密桃花開了又落,鹽井鄉的天主教堂卻在百年風霜中屹立不倒。
若愛人文,那也去林芝吧。藏文化此時是彼岸藏族司機不含雜質的笑容,是一句「希望草好、羊好、犛牛好、你好、我也好」的箴言;來古村大雪紛飛,天地茫茫,心中的燈卻指引我們與藏民一同轉經筒、轉寺廟。
西藏的人情是文化,西藏的風土更是文化。追尋藏文化,並非執意要去寺廟,去向高僧活佛請教人生真諦;更不是在海拔5000米處記錄下自己的足跡,面對皚皚雪山,感嘆心靈受到洗滌。我們並不高深,不如低下頭,與淳樸的藏民暢談;我們尚未徹悟,不如往低處走,山寺桃花開得正豔。
藏文化是如碎片般,遍布在雲端上的彼岸。
這次滇藏行,一路感受到了藏文化的精妙。在找車、找住宿以及就餐的過程中,和藏族同胞們打了無數的交道,他們的淳樸友善著實為我上了一課,我也記錄下了他們不摻雜質的言行。
然烏仁龍巴冰川
↓ 前往然烏仁龍巴冰川的一路雪山美景帶給我們的震撼,遠遠不及司機洛松西撓的言行帶給我們的。一路上他很友善的問我們要不要下車拍照。面對我們對他的誇獎,他憨厚的笑著說「你們高興,我就高興」。一路的聊天中,他的人生理念著實震撼了我們,「希望草好、羊好、犛牛好、你好、我也好」、「心態好,吃饅頭也香,心態不好,吃大魚大肉也不香」。在我們下車玩耍及拍照的時候,洛松西撓也沒閒著,不停的把車道上的小石塊巴拉到一邊去,以免其他過往車輛輪胎損壞。
波密巴卡村仁青客棧
卓瑪媽媽把我們當貴賓,她燒的甜茶很香很好喝。過天因為天氣變化我們改變計劃去然烏,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司機,卓瑪媽媽很熱心的幫我們找到了。女兒問我:「為什麼我們沒有住在仁青,卓瑪媽媽還要燒甜茶給我們喝、幫我們找車?」以至於回來後還一直懷念卓瑪媽媽的甜茶。
卓瑪,仁青客棧的掌門人,4月2日剛從深圳回來。我們從然烏返回波密,終於如願見到她了。
仁青,不僅有最舒適的住宿,還有最美的微笑。
↓ 在巴卡村的四天裡,每天都要到仁青客棧的客廳坐坐。
海拔5008米的東達山
剛下完雪的路面結冰,一溜的車輛排隊等候過結冰的道路。一位藏族老阿媽不停的從路邊捧草和土覆蓋在冰面上,防止過往車輛打滑。老阿媽孤獨的身影不停的來回穿梭,一位來自河北唐山的自駕遊司機感慨的說:「到底是我們文明人在帶動閉塞落後的藏人,還是藏人在教育我們文明人?」
雅魯藏布大峽谷住在索松村,波密住在巴卡村,在這七八天裡,所看到的都是女主人很忙很忙,男主人很休閒哈。原來,西藏的女同胞可以撐起家裡的一片天,不過家裡做主的都是男人,就算掌門人是女人,大事小事一切也得向男主人匯報。
雅魯藏布大峽谷索松村
↓ 村支書的兒子諾布是個大帥哥。他在高中時代就入黨,是個學生幹部,而後參軍並立三等功,現服員分配到縣裡某單位,不僅是公務員,還是駐村幹部呢。小夥子說起老婆兒子來那是眉飛色舞。
雅魯藏布江北岸的米瑞鄉
↓ 這裡是拍攝苯日神山的最佳位置。我們剛拍完苯日神山往回走,「叔叔好」、「阿姨好」,悅耳的童聲響起,回頭一看,二位可愛的小蘋果笑盈盈地站在路旁邊。這普通話講得太標準了,第一次進藏的我家先生表示很詫異,問在哪裡學的普通話,說是幼兒園教的。這一路過來,我們接觸了很多藏族同胞,整體感覺年輕一代國語講得都很好。
然烏鎮來古村
↓ 我們的住宿點:來古公益客棧。大雪紛飛,我們都躲在有供暖的大廳裡取暖。這裡有驢友,有公益客棧的志願者,還有村裡的藏族同胞,大家相互聊天,和平共處。公益客棧一樓是小學,可惜沒有老師,孩子們只好到百公裡外的縣城上學。目前公益客棧成為村裡的小衛生所,村民有個頭痛腦熱的就來這裡拿點藥了。
↓ 村民們要到百公裡外的八宿縣城給手機充值,陽光直接掏出手機支付寶幫他們充值,那個場面實在是溫馨感人。
↓ 大雪紛飛,我們依然在等候天氣的好轉。來古公益客棧前有一個小寺廟和轉經筒,我們與藏民一同轉寺廟、轉經筒。
↓ 村裡那天有個活動,類似法會之類,我進去看了但不能拍照。約一小時後,上百輛載著經書的摩託車隊浩浩蕩蕩的轉山(村裡某座山),這轉一圈就是兩個小時。
↓ 不要驚詫於他們又黑又髒,這裡有六條冰川,村子被冰川環繞著,冰川上接下來的水真的很涼,沒有誰受得了勤快的洗刷。
↓ 其實幸福很簡單,你擁有了嗎?拍攝於來古公益客棧。
路上
↓ 一路上,時不時的看到一隊隊的藏族同胞手搖轉經輪,他們是步行去拉薩朝拜的。在318國道,也時不時遇到年輕的騎行愛好者在惡劣的天氣裡騎單車進藏,也遇到一步三叩頭往聖地拉薩的藏族同胞。
信仰雖不同,但心中共有一盞明燈。
芒康縣鹽井鄉
↓ 勤勞的女人們在製鹽,背鹽,即使遇到洪水,滷井被淹,鹽田被毀,也是女人們在收拾慘局。來這裡的遊客常憤慨的責問「男人們都幹啥去了」?原來,男人們是負責馱鹽到西藏、雲南和四川等地去賣,一路披星戴月,風餐露宿。
下集預告:
滇藏行·雅魯藏布大峽谷&南迦巴瓦峰
堅持原創!我們一起浪跡天涯!
@林子 邊旅行邊美食,邊攝影邊記錄。
如果你也喜歡旅行,請關注我,我們一起交流。
如果您喜歡我的原創文,也請關注我並點讚。